-
專家指出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8月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中國氣象局局長、國家氣候委員會主任委員、聯相關公司股票走勢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中國首席代表鄭國光表示,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行動,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建國家新型安全體系、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效應對氣候風險的重大舉措。
-
科學認識乾旱和應對南方極端氣候的建議
氣候變化異常導致乾旱頻繁發生今年以來,長江中下遊地區遭遇50年來罕見乾旱,降水與多年同期相比偏少三到八成,湖北、湖南、江西、江蘇等地抗旱形勢嚴峻。繼黃淮地區冬春乾旱後,中央和地方在我國南方又開展了新一輪的抗旱大會戰。
-
應對氣候變化_中國氣象局
應對氣候變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7年03月02日14:08
-
如何科學認識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巨大威脅?
氣候變化正在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與健康,但其健康效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和社會採取應對和適應的程度。如何妥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及其造成的健康影響,已成為我國各級政府、公共衛生、環境保護部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氣候變化影響健康的主要路徑人類自身對氣候和天氣的變化非常敏感。
-
人民日報:「防」字當頭應對極端天氣
進入汛期以來,我國極端性天氣增多,防災減災形勢不容樂觀。目前,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和各地都在積極行動,採取措施保護群眾、緩解災情,不斷夯實公共安全防線。 極端天氣頻發,可謂「環球同此涼熱」。印度罕見高溫持續半個多月,造成逾千人死亡;巴西北部出現乾旱,秘魯、智利等國家的部分地區則遭洪澇襲擾;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供水緊張,俄克拉何馬州和德克薩斯州卻遭遇暴風雨。
-
極端天氣頻現 唯有合力應對
最近,全球極端天氣頻現,折射出嚴峻的氣候變化形勢,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正為人們敲響警鐘。 專家普遍認為,人類活動導致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是全球變暖的主因,而這又導致熱浪、颶風和寒潮等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繁。 局地氣候變化的原因與當地的生產力發展方式和氣候特徵有關,不能一概而論。「但人為因素導致溫度變化的震蕩曲線平衡態在不斷地上升,對全球的增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釐清對氣候變化科學性的認識,有利於進一步取得科學共識,堅定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取向。綠色(環保)要求減少汙染排放,低碳要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雖然汙染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同根、同源,走向綠色和走向低碳要採取的實際行動是高度一致的;第三,反常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加是全球人們共同的切身感受,必須積極採取措施防災減災是重要的共識,符合各國的利益,而且時不我待。 簡言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降低氣候風險三者並行不悖。
-
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哲學思考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空前加強,隨著人口的劇增、科學技術發展和生產規模的迅速擴大,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的影響已經達到了不可忽視的水平。數據顯示,當前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與工業化前相比大幅升高,且這種上升趨勢並未出現逆轉現象,可能會進一步導致長期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更多極端天氣。作為具有理性和自覺能動性的一方,人類應承擔起義不容辭的責任。
-
面對極端天氣 其他國家如何應對?
中國南部地區將出現強烈季風降雨天氣,這樣的天氣還將延伸到東南亞和印度東部。近來,高溫、暴雨、乾旱等極端天氣頻頻在世界各地出現,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也愈發頻繁和嚴重。世界氣象組織近年來多次發布報告稱,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極不尋常。各國應積極採取應對措施,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
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矯梅燕指出,《報告》的相關結論對中國政府與社會各界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更好地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災害、提高綜合風險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指導作用,對其它國家也具有借鑑意義。 《報告》由中國氣象局會同民政部、水利部、農業部、海洋局、衛生部、環保部、中科院、社科院以及相關高校共12個政府部門、33家單位、125位作者,歷時近兩年共同編寫。
-
極端天氣半數受氣候變化影響
事實上,這是到處充斥著極端天氣的一年:在美國遇到了乾旱和熱浪;在英國出現了破紀錄的降雨;而罕見的大雨襲擊了肯亞、索馬利亞、日本和澳大利亞;西班牙發生了乾旱;中國則遭遇了洪水;當然人們也忘不了超級颶風桑迪。 據《科學》雜誌報導,緊隨這些極端天氣事件,人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一切是因為氣候變化嗎?」
-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二論積極應對氣候...
原創 鍾寰平 中國環境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國家主席習近平鄭重宣布了我國新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對世界許下了積極的承諾。把中央提出的戰略目標轉化成切實的行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就要利用好大氣汙染物減排和溫室氣體減排的協同效應,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
-
正視氣候變暖事實 採取措施適應、應對氣候變化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9時,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就「氣象防災減災與應對氣候變化」與網友在線交流。 [主持人]您講到很多關於氣候變暖以後我們如何應對。說哪個地方遇到了極寒天氣就說進入小冰期了,這個講法還是不太科學的,還是要看趨勢。 我在這裡講的是,現在科學界、社會對全球變暖是自然造成的還是人類造成的,爭議很大,我覺得這種爭議還會持續下去,科學認識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
-
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下的環境問題
◆蔡博峰 周穎 張毅強 姚瑤 劉蘭翠 張戰勝 近期,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以氣候變化的事實—影響—適應—減緩為主脈絡,深入、詳盡地論述了在氣候變暖情況下,全球環境、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受到的影響、未來將要受到的影響以及積極應對的措施,將對世界各國環境保護、經濟結構調整、社會模式變化和生活方式轉變等產生深刻影響
-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現 天氣君為何變成「暴脾氣」
科學界已經就此達成共識,由於發達國家長期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氣體導致溫室效應,近百年來,全球經歷了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而氣候變化正是引發極端天氣增加的原因之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出現呈現出增多增強的趨勢。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在全球範圍內表現明顯。
-
發布會參考丨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一、氣候變化的科學基礎(一)全球氣候系統持續變暖全球變暖已為大量觀測和研究所證實。(二)氣候變化主要由人為活動引起人類利用化石能源等活動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因。自1990年以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組織全球科學家發布了5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認為人類活動產生過量的溫室氣體排放是造成當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這是國際科學界的主流認識,也是國際社會採取應對措施的主要科學依據。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為尋求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路,防範目前人類還難以應對的災害風險,需要對氣候變化的多樣性和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進行梳理和分析,這不僅有助於公眾和決策者對氣候變化的科學認識,而且對於氣候治理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 多樣性視角剖析:氣候、氣候變化風險和應對氣候變化氣候和氣候變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極端天氣事件與全球氣候變化
極端天氣事件:就是超過正常狀態下的最高或最低極端天氣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一般情況下學者認為,這種極端事件出現的概率在5%以下。但隨著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加,2013年9月5日,《美國氣象學會通報》發文稱,經研究發現,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已經提高了極端炎熱天氣發生的概率。雖然目前不能找出關聯,但不可否認,極端天氣事件的出現與氣候變化有緊密關係。
-
鳥類如何應對極端天氣
許多鳥類對溫度變化很敏感,因此它們可以作為氣候變化的先兆。新的研究表明,幾種鳥類已經改變了它們的行為,以應對氣候變化模型預測的更炎熱和更乾燥的天氣。這些反應根據極端天氣的持續時間和鳥類的特性而有所不同。隨著氣候變化,熱浪和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正變得越來越常見。結合Daymet的高解析度天氣數據和全球公民科學倡議eBird的地面觀測,一個研究小組最近調查了北美東部109種鳥類對此類事件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