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二論積極應對氣候...

2021-01-19 澎湃新聞

原創 鍾寰平 中國環境

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國家主席習近平鄭重宣布了我國新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對世界許下了積極的承諾。把中央提出的戰略目標轉化成切實的行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就要利用好大氣汙染物減排和溫室氣體減排的協同效應,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

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是產生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來源,也是產生大氣汙染、導致大氣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在我國現階段仍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下,一方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化,起到了減少大氣汙染物排放的作用,直接促進了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另一方面,調整產業結構、減少大氣汙染物排放等大氣環境保護舉措,也有助於減少碳排放,從而為應對氣候變化發揮積極作用。

機構改革之後,應對氣候變化成為生態環境部門承擔的一項重要職能。生態環境部門作為應對氣候變化主管部門,要將這項工作融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方方面面,進一步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統籌融合,提高治汙和減碳的效率,共同促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協同推進大氣汙染防治和削減溫室氣體排放。近年來,氣候變化導致區域環境容量整體下降,成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重汙染天氣的重要成因之一。而每減少1噸二氧化碳排放,就會相應減少3.2千克二氧化硫和2.8千克氮氧化物排放。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通過嚴格控制排放指標,在改善大氣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已取得看得見的成效,可見,兩者協同持續發力,方能改善生態和氣候環境。

系統推進改善生態系統和增強減碳能力,從源頭上實現可持續減碳。河湖流域、農田、森林、海岸帶等區域不僅具有生態脆弱性,也具有氣候脆弱性,更容易受氣候變化影響。而通過劃定生態紅線、推進國土綠化、發展生物質能源、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等方式,加強對生態脆弱區域的生態保護和修復,可以提升其氣候應對能力,更好地發揮這些地區的生態功能。

堅定不移持續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需要我們從戰略全局認識和把握應對氣候變化目標任務,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宣示作為重要政治任務。

加強工作協調和政策協同。生態環境治理任務依然艱巨,應對氣候變化同樣刻不容緩。生態環境部門在工作中應充分發揮牽頭協調作用,與有關業務部門加強配合,強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隊伍和能力建設。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政策、法規制度和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形成完整而有效的體系,且與經濟社會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相「合拍」。

強化目標管理和政策落實。各行業要根據碳排放達峰目標細化制定適合本行業的減排目標,在重點行業設立碳排放標準。各地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發揮生態環保督察對落實目標的促進作用,全面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深化能源和價格改革。隨著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還應強化對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的管控,研究制定非二氧化碳類溫室氣體總量控制方案,分階段明確非二氧化碳類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和監管範圍。

推動創新發展和科技支撐。通過科技創新攻關,突破清潔能源有效儲存、電動車續航裡程、清潔能源生產成本等方面的技術壁壘。加強對氣候變化影響與風險的研究和評估,推動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積極支持各類低碳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示範推廣。研究氣候投融資等創新政策工具,培育綠色低碳發展新動能。

過去5年,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站在更高的起點上,我們更有信心去實現更具有雄心的目標。迎接「十四五」,進一步謀劃好下一階段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目標任務,切實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力度和水平,逐步實現控制溫室氣體與汙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在減排目標、任務舉措、管理制度、監測評價與執法監管等各領域的協同增效,努力開創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新局面。

來源:中國環境報

編輯:周亞楠

更多精彩,請關注中國環境APP

長按識別二維碼下載↓↓↓

版權聲明

中國環境報社旗下媒體包括中國環境報、《環境經濟》雜誌、中國環境APP、中國環境網、中國環境微信、中國環境微博等。為維護自身版權利益,制止非法轉載行為,特此鄭重聲明如下:

1、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凡在網際網路、移動客戶端、微信和微博等公開傳播平臺上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須事先取得中國環境報社的書面授權後,方可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和轉載,且必須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同時按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中國環境報社支付版權費用。

2、任何媒體機構及營利性組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中國環境報社所屬版權的新聞作品。對於侵權行為,中國環境報社將予以警告。

3、對於警告無效者,中國環境報社將採取包括但不限於公開譴責、向國家版權行政主管部門舉報、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權訴訟等多種措施以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屆時產生的一切後果由侵權人承擔。

4、對於各類非法轉載行為,歡迎讀者舉報。

本作品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原標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二論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地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
    ,增強應對氣候變化整體合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為建設美麗中國、共建美麗世界作出積極貢獻。(二)基本原則堅持目標導向。圍繞落實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統籌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加強頂層設計,著力解決與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強化統籌協調。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統一謀劃、統一布置、統一實施、統一檢查,建立健全統籌融合的戰略、規劃、政策和行動體系。
  • 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
    為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大宣示,堅定不移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更好履行應對氣候變化牽頭部門職責,加快補齊認知水平、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礎能力等方面短板,促進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治理、生態保護修復等協同增效,現就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 生態環境部綜合司有關負責人就《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
    一直以來,我國堅定不移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有力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同時也要看到,生態環保任重道遠,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任務十分艱巨,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統籌融合有待加強。
  • 發布會參考丨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是我們自己要做,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採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
  • 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下的環境問題
    ◆蔡博峰 周穎 張毅強 姚瑤  劉蘭翠 張戰勝  近期,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以氣候變化的事實—影響—適應—減緩為主脈絡,深入、詳盡地論述了在氣候變暖情況下,全球環境、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受到的影響、未來將要受到的影響以及積極應對的措施,將對世界各國環境保護、經濟結構調整、社會模式變化和生活方式轉變等產生深刻影響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我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低、氣候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是最易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國家之一,同時我國正處於經濟快速發展階段,應對氣候變化形勢嚴峻,任務艱巨。應對氣候變化,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事關國家的根本利益。各地區、各部門要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採取積極措施,主動迎接挑戰。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日本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是建立在環境和經濟的統一、協調發展的基礎之上,列為環境戰略之首。日本政府為保護全球氣候,承諾提供多達100億美元的經費,是美國提供經費的10倍,企圖在國際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在起主導作用,在世界上樹立環境大國的形象。
  • ...上論壇: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應對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危機
    研討會以《關聯報告》為載體,邀請了報告的主要作者和資助者、中外頂尖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解讀這份報告。會議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之間的協同增效、不同公約之間的整合、中國生態保護紅線和國土空間規劃等議題,展開研討。
  • 省生態環境廳舉辦2020年江西省生態環境系統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培訓會
    11月25日,省生態環境廳在南昌市舉辦2020年江西省生態環境系統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培訓會,廳二級巡視員沈豐出席並致辭。會議強調,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局高度,深入調研當前工作基礎,認真學習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相關知識,掌握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正確方法。充分發揮制度優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加大力度、積極穩妥、紮實有效的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確保完成每一項任務。
  • 《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
    《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擬於近期印發 2020-12-29 10:42:59 來源:中國證券網 作者:李苑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李苑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三、中國減緩氣候變化的努力與成就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自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後,中國率先組織制定了《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並從國情出發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第一,調整經濟結構,推進技術進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堅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定力 繼續做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
    二、我國代表團貫徹落實中央批准的談判方針和對案,推動多邊進程取得了積極成果我國氣候變化談判代表團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外交思想,貫徹中央批准的歷次參會對案,堅持發展中國家定位,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的原則和框架,維護多邊主義,高舉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義旗幟,積極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推動歷次氣候變化締約方大會取得了積極成果
  • 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哲學思考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涉及自然與社會諸多領域和國際深層次的政治經濟博弈,也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來審視和思考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和主要矛盾,對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機構改革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回應
    有記者問,機構改革以後,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今後將如何開展?重點會在哪些領域發力?  李高介紹稱,本次機構改革,應對氣候變化的職能劃轉到了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於進一步增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汙染防治工作的協同性,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整體性的重大制度安排。下一步,我們要在新的形勢下,進一步做好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
  • 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成效
    本報訊  記者張興國 通訊員王福祥報導  《2017年國家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白皮書》近日發布。2017年,中央和地方各級林業草原主管部門應對氣候變化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政策方面,國家林草局印發了《2017年林業應對氣候變化重點工作安排與分工方案》和《省級林業應對氣候變化2017-2018年工作計劃》。開展造林綠化等專項督導。
  • 我國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文)
    如何在氣候變化的情況下,加強水資源管理,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大江大河、重要城市和重點地區的防洪安全;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活用水,確保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發揮好河流功能的同時,切實保護好河流生態系統,對中國水資源開發和保護領域提高氣候變化適應能力提出了長期的挑戰。    (七)對中國沿海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提出了現實的挑戰。
  • 解讀: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和市場推動相結合的原則,建立穩定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通過政府投資、政府特許等措施,培育持續穩定增長的可再生能源市場;改善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市場環境,國家電網和石油銷售企業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收購可再生能源產品。  強化能源供應行業  在保護生態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
  • 應對氣候變化_中國氣象局
    應對氣候變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7年03月02日14:08
  • 秦大河:完善法律制度應對氣候變化
    二是在這個背景下,極端氣象災害增多增強、冰川退縮、凍土退化、海平面上升、水資源匱乏、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樣性受損,威脅著人類生產、生活乃至生存,並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帶來嚴重影響。三是人類活動很可能是工業化以來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特別是燃燒化石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溫上升。
  • 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綜述
    這五年,氣象部門立足科技型、基礎性公益部門定位,強化在氣候變化科研和適應工作上的傳統優勢,緊扣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城鎮化戰略、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等國家核心戰略,通過發布氣候變化權威科學信息、強化極端事件應對、開展氣候變化評估、參與國際國內應對機制設計、推進氣候資源開發和科普,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