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哲學思考

2021-01-10 求是網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涉及自然與社會諸多領域和國際深層次的政治經濟博弈,也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來審視和思考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和主要矛盾,對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是認識氣候變化問題的根本出發點

  氣候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馬克思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氣候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也是生物演化、人類誕生和文明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相似的氣候條件,為農牧生產技術傳播、古代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古代農耕文明中,良好的氣候條件往往帶來人口增長和社會繁榮,反之則容易引發饑荒與社會動蕩。即使在現代社會,突發的氣象氣候災害仍是人類面臨的巨大威脅。全球氣候變化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保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人類是參與塑造氣候環境的重要力量。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認為,人不是自然現象的單純旁觀者,而是自然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空前加強,隨著人口的劇增、科學技術發展和生產規模的迅速擴大,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的影響已經達到了不可忽視的水平。數據顯示,當前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與工業化前相比大幅升高,且這種上升趨勢並未出現逆轉現象,可能會進一步導致長期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更多極端天氣。作為具有理性和自覺能動性的一方,人類應承擔起義不容辭的責任。

  氣候變化的背後是對發展方式問題的客觀反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由於各國發展階段、資源稟賦、排放特徵和受氣候變化影響程度不同,在國際談判中形成了多樣化的利益訴求和巨大的立場差異。這一問題形成的根源是資本驅使下無節制的資源開發與消費,爭論焦點是包括排放空間和資金技術在內的經濟利益分配,解決出路是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本質上,氣候變化問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產生的,最終也只能依靠社會關係的調整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來解決,綠色發展方式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根本路徑。

  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審視和思考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和主要矛盾

  從事物發展規律看氣候變化的客觀存在。運動是物質的本質屬性。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地球氣候受太陽活動、地質運動、大洋環流、生物活動等因素的影響,發生了程度不同的冷暖乾濕變化。氣候的這種階段性變化屬於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存在。人類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氣候變化內在規律性的認識,努力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在變化的氣候中尋求生產生活行為與自然環境的動態平衡。

  從質量互變規律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必要性。氣候系統中存在維持相對穩定的負反饋機制,其量變幅度通常是有限的。但在外來擾動過強時,氣候系統也會發生快速且不可逆的突變。如在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不受控制的情況下,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就會給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系統帶來重大衝擊。綠色低碳發展是我國破解資源環境瓶頸約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維護人類共同安全的必要措施。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戰略,自主作出碳排放達峰承諾,是中央權衡利弊、審時度勢做出的政治決斷,體現了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對人類前途命運的歷史擔當。

  從主要矛盾變化把握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原則。氣候變化問題涉及的矛盾錯綜複雜,並隨著內外條件的變化彼此消長。一方面,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矛盾發生著變化: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科學認識之爭,到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發展權益之爭,近年來則是氣候環境與人類生存發展之間的矛盾相對上升。另一方面,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應對氣候變化受到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變化的支配。這些矛盾變化決定了應對氣候變化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從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內在邏輯出發,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由發展導向向環境導向過渡。

  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探索積極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踐路徑

  推進理論創新,構建應對氣候變化的理論體系。理論構建對於有效應對氣候變化起著重要的引領和決定性作用。由於人們對氣候系統的認識水平還很有限,當前氣候變化研究中還存在一些爭議與不確定性,理論發展的滯後制約了國際社會採取更積極更有力的行動。此外,對氣候變化的認識還受到經濟發展、意識形態、價值體系等因素影響,儘管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對氣候變化科學共識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氣候變化理論界的話語權方面仍需拓展。要將科學理論研究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重要內容,著力加強氣候變化科學的長期尺度研究和氣候變化減緩、適應領域的決策支撐研究,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提升我國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的影響力。

  把握新形勢要求,夯實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基礎。過去幾十年,爭取發展空間是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主旋律。隨著我國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發生變化,以及遏制全球變暖成為國際道義制高點,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開始向建設美麗中國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聚焦。當前,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支撐體系還不能完全滿足引領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求,包括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溫室氣體清單編制、企業排放核算等在內的國內履約機制,需要更好地與現行行政管理體系深度融合,數據和方法的規範性還有待加強。應在尊重國際通行規則的前提下,著力強化基礎能力建設,進一步做細做實國內履約工作,探索建立一套適用性廣、操作性強、符合國情的機制與規範,為履行應對氣候變化國際義務提供堅實支撐。

  立足客觀實際,堅持減緩與適應並重原則。作為發展中國家,發展仍是第一要務。應對氣候變化要優先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段時期以來,國內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雖然提出了減緩和適應並重的原則,但在實踐中相對側重於減緩,而在直接關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適應方面統籌手段不多,以致公眾將應對氣候變化簡單等同於二氧化碳減排。應堅持減緩與適應統籌兼顧、協調平衡、同舉並重,以農業、水資源、人體健康等敏感領域為重點,協同推動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補償、精準脫貧、區域可持續發展等工作,努力提升群眾獲得感,更好地增進人民福祉。

  (作者系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相關焦點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領導小組將研究確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方針和對策,協調解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辦事機構設在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應對氣候變化的合力。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組織領導,抓緊制定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並認真組織實施。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問題是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之首,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紛紛制定對策。本文概述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政策從戰略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因其地理、氣候等因素,氣候變化給日本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從戰略高度應對氣候變化。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
    領導小組將研究確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方針和對策,協調解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辦事機構設在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應對氣候變化的合力。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組織領導,抓緊制定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並認真組織實施。
  • 應對氣候變化做好科研轉型
    科學家指出,由於氣候變化,澳大利亞的火災季節有可能變得更長,火勢可能變得更猛烈。「人類正面臨一個緊迫的挑戰。現有的科學研究只是部分了解了氣候變化的風險,以及這些風險將如何影響不同的國家或地區。人類該如何應對,這是一項挑戰。」
  •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在京發布
    中國環境報記者 劉秀鳳 11月27日,第十二部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0):提升氣候新動力》(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指出,全球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正在加速,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並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對全球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社會發展、人類健康和福利形成嚴重威脅。
  • 應對氣候變化,從我做起
    今日視點  新華社記者 黃 堃  在巴黎,一百多位各國領導人出席了氣候變化大會,這讓人感到各國對氣候問題的重視,但也讓一些人產生應對氣候變化是「高端事務」的感覺。作為普通人,我們又能為應對氣候變化做些什麼?  其實,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為緩解全球氣候變化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
  • 應對氣候變化_中國氣象局
    應對氣候變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7年03月02日14:08
  • 《風景園林》熱點導讀|20 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
    探討氣候變化背景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應對策略,有利於加深風景園林師對氣候變化的了解與思考,對於倡導通過科學手段優化人居環境也有著重要意義。 本期熱點導讀精選16篇「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相關論文,從氣候變化影響評估、設計方法、技術手段等方面闡述國內外風景園林師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與措施,並分享了國際範圍其他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經驗,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的相關研究與實踐。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文)
    《氣候公約》同時也要求所有締約方制定、執行、公布並經常更新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對氣候變化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成立了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機構,並根據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採取了一系列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和措施,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 生態環境部綜合司有關負責人就《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環綜合〔2021〕4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生態環境部綜合司有關負責人就《指導意見》出臺的背景目的、總體思路、重點舉措等,回答了記者提問。問:請問出臺《指導意見》的背景和目的是什麼?答: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全球性挑戰。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釐清對氣候變化科學性的認識,有利於進一步取得科學共識,堅定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取向。這些重要共識是採取確定的應對行動的思想基礎。 第三是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科學性。減緩方面,以節能減排為主的,包括增加非化石能源比例、增加森林土地碳匯等措施的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關於印發《2019年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
    ,緊緊圍繞《「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及《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十三五」行動要點》《林業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16—2020年)》確定的目標任務,切實履行部門職責,強化組織領導,加強政策保障,採取有力措施,努力推進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
  • 解讀峇里島路線圖: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新裡程碑
    據新華社報導  在經過兩個星期的艱苦談判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15日終於孕育出備受矚目的「峇里島路線圖」,它將為人類下一步應對氣候變化指引前進方向。  參加本次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司長蘇偉在第一時間對「峇里島路線圖」進行了解讀。
  • 正視氣候變暖事實 採取措施適應、應對氣候變化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9時,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就「氣象防災減災與應對氣候變化」與網友在線交流。    [主持人]您講到很多關於氣候變暖以後我們如何應對。那氣候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因為歐洲現在嚴寒的影響。    [鄭國光]我們講的全球氣候變暖是衡量整個地球平均的狀況,講氣候變暖是有一個時間尺度的。比如說這個地方氣候狀況怎麼樣,按照氣象的統一標準,它有一個30年的尺度。比如今年1月1號使用的氣候值就是1980年到2010年的氣候值。所以全球氣候變暖是講全球的氣候變化的趨勢。
  • 秦大河:完善法律制度應對氣候變化
    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遠未完成,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任務尤為艱巨,這些國家不應該也不可能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採取超出其責任和能力的措施。這一點尤其要特別強調。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深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但是作為負責任的大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明確提出「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貢獻」這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
  • 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舉措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記者 王雪梅)中國作為遭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長期以來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主動承擔相應責任,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積極參與國際對話,努力推動全球氣候談判。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
    在以往的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我們更注重就過去的事件作出被動響應,而不是主動防禦未來的變化,然而應對氣候變化本身就是對風險作出選擇和管理的過程,只有認知到這一點,才能對適應有所領會,並且將適應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抑制未來氣候變暖的目標真正結合起來。目前全世界各國政府、環保界都已經在不斷地積累適應方面的經驗。
  • 解讀: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原則·目標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原則  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的原則;  遵循《氣候公約》規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減緩與適應並重的原則;  將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其他相關政策有機結合的原則;  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的原則
  •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二論積極應對氣候...
    把中央提出的戰略目標轉化成切實的行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就要利用好大氣汙染物減排和溫室氣體減排的協同效應,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是產生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來源,也是產生大氣汙染、導致大氣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氣候公約》同時也要求所有締約方制定、執行、公布並經常更新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對氣候變化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並根據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採取了一系列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和措施,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