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江蘇鹽城發生歷史罕見的大風、暴雨、冰雹和雷電等極端天氣,初步判斷有龍捲風發生,一些村莊房屋幾乎被夷為平地;截至記者發稿時,約百人死亡,800多人受傷。這是又一起由極端天氣引發的重大災害。
近年來,「天氣君」的脾氣似乎變得越來越暴躁,一言不合就「出大招」,一會兒在四川廣元的江面導演一出「風翻船」,一會兒又用罕見的大冰雹砸向山西陝西境內。從6月14日起,入汛以來最大範圍暴雨過程也粉墨登場,接連發生的強降雨給防汛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為什麼極端天氣呈現頻發態勢?是否可以提前預測極端天氣的發生?面對暴脾氣的「天氣君」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極端天氣愈演愈烈
6月23日12時至15時,江蘇鹽城北部受強對流雲團影響,出現強陣風、冰雹和強降水。自動氣象站的直接觀測顯示,23日14∶20至15∶20,阜寧縣西南部出現長25公裡、寬10公裡範圍的8級以上短時大風,最大風力為阜寧新溝鎮的34.6米/秒;濱海天湯鎮最大雨量達51.7毫米/小時,阜寧本站達47.6毫米/小時;14∶30左右,阜寧縣城北、陳集一帶出現冰雹天氣,冰雹直徑20毫米至50毫米。根據雷達遙感觀測資料推測,14∶19至14∶42期間,在阜寧縣城西南方5公裡至10公裡處,在南北寬約2公裡、東西長約15公裡的範圍內,出現10級以上大風並持續了約20分鐘。
在如此強悍的天氣過程裡,江蘇鹽城阜寧縣大樓村的房屋幾乎被夷為平地,阜寧縣計橋村信號塔被龍捲風擰成了麻花,樹木倒伏在地,蔬菜大棚受損,平靜的村莊、小鎮瞬間滿目瘡痍。
「等閒平地起波瀾」在這個6月裡多次發生。6月4日,四川廣元白龍湖景區的一條遊船因為突然而起的大風發生翻沉,多位遊客還來不及反應就葬身江底,釀成悲劇。6月中旬,罕見的大冰雹從天而降,破壞力讓人瞠目結舌:陝西安塞因遭受冰雹致大面積果蔬受損;山西雞蛋大的冰雹砸碎車窗;山東濟陽上千畝大棚被大風冰雹夷為平地……
天氣君發起脾氣來會帶來乾旱、寒潮、洪澇、風暴(颱風或颶風)等極端天氣事件,從沿海到內陸,從中國到非洲美洲國家,都可能波及。極端天氣越來越成為刷爆新媒體朋友圈的熱門話題。
在氣象學中,對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超出一定閾值的天氣氣候極端值直接或間接導致的影響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的某種自然災害發生的事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可以分為極端降水、極端高溫、極端低溫、極端乾旱等幾類。一般是50年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對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產生巨大負面影響。
專家評估,我國的各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造成的災害損失呈明顯上升趨勢,1990年至2013年期間,直接經濟損失比1965年至1989年增加了2.6倍。
借勢發力難覓蹤跡
近期的幾次極端天氣事件成因各異,氣象專家對「天氣君」如何出招進行了破解。
天氣君善於借勢發力,第一招便是:巧借天時。6月,我國多地進入主汛期,局地強對流天氣頻發,常常伴隨短時強降水、雷電、大風、冰雹、龍捲風等。氣象專家分析江蘇鹽城極端天氣背後的成因認為,6月22日至23日,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抬,其西側低層有南亞季風和南海季風匯合北上,向江蘇北部地區持續輸送水汽和熱量;與此同時,東北冷渦後部一股較強的冷空氣南下,並逐漸影響江蘇北部。受冷空氣和西南暖溼氣流共同影響,蘇皖北部大氣層結不穩定狀態持續增強。至23日午後,江蘇中北部附近地區匯聚了大量水汽,大氣層結極度不穩定,在這些強對流天氣發生的有利條件下,出現了強風、暴雨和冰雹天氣。
天氣君還善於使出第二招:智取地利。長江三角洲是我國龍捲風發生最多的地區,蘇北、魯西南、豫東等平原本身就是龍捲風的易發區。在四川廣元白龍湖景區發生的「風翻船」事件,也是因獨特地形助長了大風突起。由於水道比較狹窄,兩邊都是山,風吹過來被山體阻擋形成迴旋,容易形成氣象上說的「狹管效應」。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分析「風翻船」事件時說,「就像一條河流碰到比較狹窄的河面,水流的速度會明顯增加;遇到寬闊的河道,水流速度會慢一點。同樣,『狹管效應』會促使風力增大。由於河面、湖面或江面比較平滑,摩擦力小,一旦出現大風,水域的風力往往要比陸地上大。因此,才最終促成『風翻船』事件」。
極端天氣還有一個致命招數:難覓蹤跡。一些突發極端天氣事件,往往難被預測。國家氣候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葉殿秀表示,就拿江蘇鹽城龍捲風災害來說,龍捲風平均只有幾百米寬,最大也只有三四千米,想要藉助相距幾十千米的氣象監測網絡來預測龍捲風,在現有觀測網密度下很難實現。相對於監測龍捲風所需要的網絡密度,現有都卜勒雷達站還相對稀少。因此,對龍捲風最大風力及其影響程度的判斷,多數是通過災後調查確定的。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和加拿大發布龍捲風預警,也僅能提前幾分鐘到十幾分鐘。
廣元「風翻船」事件也是如此。馬學款告訴記者,強天氣的產生具有突發性,尺度比較小。因受到監測手段、科技發展水平、預報能力等多方面限制,目前,這類天氣的預報並不好把握。「強對流天氣的定時定點預報比較困難,氣象部門只能提前對強對流天氣做趨勢預報,這個預報只能提供大致的落區,很難精準預報出哪些地方一定會產生雷暴大風或者強對流天氣。」馬學款說,「因此,現在很多時候只能靠短時的臨近監測和預警來提前預防風險。比如,預報員看到強對流在未來幾個小時有可能往哪些地方移動,對哪些地方產生影響,產生什麼樣的天氣,就會聯合水利、國土等部門發出相應預警信息」。
人類也是背後推手
人們常常埋怨天氣喜怒無常、不解人意,殊不知極端天氣頻發的背後,是人類的加碼,天氣君的「暴脾氣」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
科學界已經就此達成共識,由於發達國家長期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氣體導致溫室效應,近百年來,全球經歷了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而氣候變化正是引發極端天氣增加的原因之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出現呈現出增多增強的趨勢。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在全球範圍內表現明顯。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暖事件增多,冷事件減少;高溫熱浪發生頻繁,持續時間更長;陸地上的強降水時間增加;歐洲南部和非洲西部的乾旱強度變得更強,時間更久。
據科學家分析,地球變暖,使得大氣中水汽含量增加,水分循環加劇,導致乾旱、洪澇等氣象災害的強度和頻次明顯增加,極端氣象災害接踵而至——過多的降雨、大規模的乾旱和持續的高溫,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與供需矛盾。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稱,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已經開始對極端天氣事件造成影響,在未來幾十年間,極端天氣的破壞力將增加並造成更大的財產損失。
對於我國而言,專家介紹,近幾十年來,我國區域極端天氣災害增多,雖然有其特定的氣候變化背景,但不排除人類活動的影響。初步研究指出: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和2013年華東夏季持續性熱浪等極端天氣事件,有可能是人類活動導致溫室效應增強的後果。在未來全球增暖背景下,所有模式都預估:未來,我國區域極端事件將繼續增加,最明顯的是,高溫熱浪天氣和極端乾旱事件將明顯增加。
積極應對減輕損失
既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態勢短期內無法改變,就需要隨時做好準備,積極應對「瘋狂的天氣」。
首先,要加強防範意識。據了解,白龍湖景區事故發生前,當地剛剛發布了雷電黃色預警,但景區船隻沒有採取避險措施,遊客甚至沒有穿著救生衣,缺少基本的安全保障意識。馬學款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其實,很多災難的發生都是因為防範意識不足造成的。有些人收到預警簡訊後,還沒看到強對流天氣,便認為和自己沒什麼關係,放鬆了警惕,也不採取相應措施,最終釀成了悲劇。」
其次,要掌握應對災難的常識。當雷電災害發生時,要懂得不靠近高壓電線和孤立的高樓、大樹、旗杆等,不在空曠的高地上或大樹下躲雨。雷雨天氣發生時,處於高山頂上的人員不要開手機,更不要打手機。大風多發季,要加固圍板、廣告牌、棚架等臨時搭建物,加固港口設施,出海作業船隻和近海養殖人員需回港避風。當冰雹砸下來時,要立刻到安全的地方躲避,並驅趕家禽牲畜進入有頂棚的場所,妥善保護易受冰雹襲擊的汽車等室外物品和設備。當短時強降水來臨時,要格外留意地質條件脆弱地區易發的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等災害;在城市戶外積水中行走,要注意觀察,貼近建築物行走,防止跌入窨井、地坑等。
再次,各部門需加強管理,提高應急能力,氣象部門要加強預報預警服務。中國氣象局的專家表示,我國對龍捲風的監測預報能力還不足,需加強建設,全力以赴做好強對流天氣的監測預警,提高強對流天氣預報的精細化、精準化和針對性。
此外,城市在發展中也應該積極規避面臨的氣候風險,增大城市的氣候容量。專家認為,在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大力推進主體功能區的決策和部署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區域的氣候和環境變化特徵與趨勢,嚴格考慮氣候承載力,制定人口、經濟分布與氣候、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中,要以氣候承載力為基礎,主動順應氣候規律,合理開發和保護氣候資源,強化生態氣候服務,科學應對氣候變化,有效防禦氣象災害,著力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通過種種舉措,雖然人們可以應對壞天氣的發生,但要從根本上改變天氣君的「壞脾氣」,迎來好天氣常駐,還要從長遠著手,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降低氣候風險。
專家表示,就個人而言,應該儘量選擇負責任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多一些「綠色」選擇,減少碳排放。從國家而言,各國亟須加強災害風險管理,提高適應能力,減少暴露度和脆弱性,提升氣候恢復能力,保障經濟、社會和生態可持續發展。
可喜的是,我國已經在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大力開展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並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等,2020年後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向國內外宣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堅定決心和積極態度。未來,我國將在國家戰略、區域戰略、能源體系、產業體系、低碳發展模式等領域持續不斷地作出努力,儘早實現自主貢獻目標,創造良好的氣候與生態環境,保障氣候安全。
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人與氣候和諧共生,藍天白雲會越來越多,極端天氣會越來越少,氣候風險會在綠色發展中逐漸降低。
溫馨提示:
想了解更多農業信息,請關注「棗莊農業」,您身邊的貼心農業小顧問。
喜歡我們?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爆料信息:
請發送郵件至zznyxx@126.com
推薦給朋友:
公眾微信號:棗莊農業或掃描(長按)以下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