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環流異常,多個地區創下降水量、高溫歷史極值
記者:這樣的氣候異常嗎?
任福民:入汛以來,我國的氣候應屬異常,多個地區創下降水量、高溫等歷史極值,除了剛才介紹的一些打破紀錄的情況,還可以舉出不少例子:
降水量方面,從6月1日到7月12日,黑龍江平均降水量為215.1毫米,創下了歷史極大值;甘肅平均降水量29.4毫米,為歷史最小值。
氣溫方面,從6月1日到7月12日,西藏平均氣溫達到歷史最高值,上海、寧夏為歷史次高值。河南安陽(43.2℃)、河北邢臺(42.4℃)、山東濟南(41.2℃)、湖南岳陽(40.2℃)等地的最高氣溫均達到了歷史極值。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記者:造成入汛以來氣候異常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任福民:造成氣候異常的原因很複雜,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氣環流的異常。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
記者:每一次極端氣象災害都可以歸咎為氣候變化嗎?
任福民: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極端氣象事件發生得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這個結論是被國際上廣泛認可的。
研究表明,在未來氣候繼續變暖的背景下,天氣氣候會越來越多地「走極端」,包括颱風和颶風在內的熱帶氣旋可能更強,降水分布會更加不均。至於每一次極端氣象災害是不是都可以歸咎到氣候變化,還不好下結論。
面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新趨勢,要「適應」和「減緩」兩手抓
記者:面對日益頻繁的氣象災害,政府和公眾應該注意些什麼?
任福民:在我國,氣象災害在自然災害中所佔的比例達到70%,氣象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佔GDP的比例為1%—3%,氣象災害動輒造成上億元的經濟損失和嚴重人員傷亡。
政府要充分考慮到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新趨勢,高度重視氣象防災減災方面的工作,不斷完善應急預案。公眾也要主動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相關知識,克服僥倖和麻痺心理。實際上,這也是適應氣候變化的一個方面。
記者:那麼我們該採取哪些積極行動來改變呢?
任福民:世界科學家已經達成共識: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如果地球不「發燒」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可能會少得多。
我國政府已經採取了發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植樹造林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對公眾來說,隨手關燈、紙張雙面使用、儘量少開車等良好習慣,都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減緩氣候變化做出貢獻。
我們現在的減排行為或許要幾百年後才能見效,但我們的子孫後代將從中受益。
責編:李二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