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入汛後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疑因氣候變暖(圖)

2020-12-03 央視網

  大氣環流異常,多個地區創下降水量、高溫歷史極值

  記者:這樣的氣候異常嗎?

  任福民:入汛以來,我國的氣候應屬異常,多個地區創下降水量、高溫等歷史極值,除了剛才介紹的一些打破紀錄的情況,還可以舉出不少例子:

  降水量方面,從6月1日到7月12日,黑龍江平均降水量為215.1毫米,創下了歷史極大值;甘肅平均降水量29.4毫米,為歷史最小值。

  氣溫方面,從6月1日到7月12日,西藏平均氣溫達到歷史最高值,上海、寧夏為歷史次高值。河南安陽(43.2℃)、河北邢臺(42.4℃)、山東濟南(41.2℃)、湖南岳陽(40.2℃)等地的最高氣溫均達到了歷史極值。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記者:造成入汛以來氣候異常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任福民:造成氣候異常的原因很複雜,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氣環流的異常。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

  記者:每一次極端氣象災害都可以歸咎為氣候變化嗎?

  任福民: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極端氣象事件發生得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這個結論是被國際上廣泛認可的。

  研究表明,在未來氣候繼續變暖的背景下,天氣氣候會越來越多地「走極端」,包括颱風和颶風在內的熱帶氣旋可能更強,降水分布會更加不均。至於每一次極端氣象災害是不是都可以歸咎到氣候變化,還不好下結論。

  面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新趨勢,要「適應」和「減緩」兩手抓

  記者:面對日益頻繁的氣象災害,政府和公眾應該注意些什麼?

  任福民:在我國,氣象災害在自然災害中所佔的比例達到70%,氣象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佔GDP的比例為1%—3%,氣象災害動輒造成上億元的經濟損失和嚴重人員傷亡。

  政府要充分考慮到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新趨勢,高度重視氣象防災減災方面的工作,不斷完善應急預案。公眾也要主動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相關知識,克服僥倖和麻痺心理。實際上,這也是適應氣候變化的一個方面。

  記者:那麼我們該採取哪些積極行動來改變呢?

  任福民:世界科學家已經達成共識: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如果地球不「發燒」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可能會少得多。

  我國政府已經採取了發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植樹造林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對公眾來說,隨手關燈、紙張雙面使用、儘量少開車等良好習慣,都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減緩氣候變化做出貢獻。

  我們現在的減排行為或許要幾百年後才能見效,但我們的子孫後代將從中受益。

責編:李二慶

相關焦點

  •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現 天氣君為何變成「暴脾氣」
    這是又一起由極端天氣引發的重大災害。  近年來,「天氣君」的脾氣似乎變得越來越暴躁,一言不合就「出大招」,一會兒在四川廣元的江面導演一出「風翻船」,一會兒又用罕見的大冰雹砸向山西陝西境內。從6月14日起,入汛以來最大範圍暴雨過程也粉墨登場,接連發生的強降雨給防汛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為什麼極端天氣呈現頻發態勢?是否可以提前預測極端天氣的發生?面對暴脾氣的「天氣君」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 今年夏季江西省北澇南旱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
    原標題:今年夏季江西省北澇南旱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9月7日,白露節氣,如約而至。江西省氣候中心用八個字概括2020年該省夏季主要氣候特點:澇在贛北,熱在贛南。「今年夏季江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無論是日大暴雨範圍、日平均最低(高)氣溫,還是夏季高溫日數均創1961年以來同期新高。」江西省氣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 瞭望專訪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極端天氣頻發,我們...
    「我國是遭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說,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強降雨、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趨勢愈加明顯。
  • 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原標題: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新華網日內瓦3月24電(記者張淼 劉美辰)世界氣象組織24日發布年度氣候報告稱,2013年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第六熱的年份,全球變暖導致這一年乾旱、洪水、熱浪和熱帶氣旋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世界氣象組織(WMO)預測,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可能達歷史最高。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也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且創歷史新高。全球溫度升高主要是由於強厄爾尼諾和全球變暖的共同作用。  據WMO數據分析顯示,受氣候變化影響,2011年至2015年是有記錄以來的最暖五年,大約高出1961至1990年標準參照期平均值0.57℃。期間,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  「種種破記錄的事件將讓歷史記住2015年的全球氣候狀況。
  • 全球極端惡劣天氣頻發,罪魁禍首真的是「氣候變暖」嗎?
    後來隨著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1988年成立後,並先後五次(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2014年)發布了《全球氣候評估報告》,"全球變暖"的提法才逐漸被民眾廣為了解,並且引起政府的高度關注。
  • 極端天氣頻發危及全球糧食安全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王慶凱)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一場事關人類糧食安全的危機正在逼近。今年以來,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產區,均受到極端天氣影響。傳統的小麥出口國澳大利亞因遭遇嚴重乾旱,時隔12年後首次計劃進口小麥;玉米出口大國美國因受陰雨天氣影響,播種創歷史同期最低水平;同受乾旱影響,水稻出口國菲律賓也出現大規模歉收。海洋漁業情況也不妙,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今年日本周圍海域海水溫度升高,海苔產量達到46年來最低點。乾旱與洪澇在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主產區共發,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
  • 極端天氣全球頻發 專家稱此現象可能「常態化」
    一貫涼爽的俄羅斯連續兩月酷熱難耐,一貫少雨的巴基斯坦竟洪水滔天,而一場強降雨使得原本乾旱的中國舟曲遭遇泥石流侵襲……  80後的陳海欣說,現在每天翻看報紙、打開電視、點擊網頁,時常都會蹦出某某地方又遭遇極端天氣,或是暴雨、或是乾旱、或是高溫。「而且動不動就是『極端的』、『異常的』、『罕見的』,現在天氣規律好像完全亂套了。」
  • 極端天氣頻發時代到來 是什麼惹的禍?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拉姆斯多夫說,由於氣候變暖,北極冰蓋的體積在近30年裡減少了20%。極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層覆蓋,其海面相對溫暖的空氣就會向寒冷的高空移動,影響極地大氣循環,其結果是極地冷空氣在高壓系統推動下,向北半球大陸地區進發。中國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等專家認為,極地大氣環流的異常調整,使得極地冷空氣不斷擴散南下,強烈影響了中高緯度的國家和地區。
  • 餘勇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 面對極端天氣 我們怎麼辦
    「我國是遭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說,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強降雨、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趨勢愈加明顯。
  • 海洋變暖加速 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
    本期嘉賓: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成裡京  本期觀點:海洋變暖引發一系列嚴重後果,包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溶解氧下降、珊瑚白化等。我們最近在  《科學》雜誌上發表的文章——《海洋變暖的速度有多快?》給出了迄今為止最準確的歷史海洋變暖估算。另外,最新觀測得到的過去幾十年海洋變暖數據和氣候模型模擬出的結果非常一致,這使得我們對模型得出的結果有了很大的信心。」  估算結果顯示,1971年至2010年間全球海洋上層2000米變暖速度為0.36至0.39瓦特每平方米,且變暖速率在上世紀90年代後顯著增加。
  • 我們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為了提高全球抵禦災害的能力,減輕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的危害,各國氣象部門通過世界氣象組織這一強有力的機構,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在監測、預報和建立暢通的氣象信息渠道方面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 未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13日,中國氣象局組織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王永光、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適應室研究員黃磊、國家氣候中心副研究員翟建青等專家,多角度詳解近期南方強降雨之兇猛。 新京報:近期南方暴雨有多暴烈?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入汛以來,截至7月10日,我國南方共出現15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
  • 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頻現,弱國承受最重災難
    而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之間,關係千絲萬縷。系列研究認為,隨著全球平均氣溫升高,洋流和大氣環流等全球氣候調控機制受到了影響,導致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風險持續上升。在這樣失調的世界裡,熱的地方更熱,冷的地方更冷,澇的更澇,旱的更旱。人類正面臨嚴峻的氣候挑戰。
  • 四大洲同現極端高溫天氣 中國連續22天發高溫預警
    挪威、加拿大、尼泊爾等地在戶外活動時需要用水降溫這是世界天氣史上罕見的一組「熱」鏡頭——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北部非洲同時出現極端高溫天氣,熱浪席捲北半球;北極圈內一些地區氣溫超過30℃,高溫延續使得北極圈內森林火災頻發;中國連續22天發布高溫預警……為何今夏整個北半球都在「發燒」?什麼原因導致高溫肆虐?
  • 氣候專家解析嚴寒天氣寒潮頻發將終結全球變暖?(圖)
    有觀點認為,這表明,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發生改變,氣候將由「暖」轉「寒」。  什麼原因導致最近頻繁出現寒流和暴風雪?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已經改變了嗎?本報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氣候專家丁一匯,就人們普遍關注的這些問題進行深入解析。
  • 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出現,是氣候變化的原因嗎,不一定
    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出現,是氣候變化的原因嗎,不一定2019年就剩下2個月了,在逝去的一年裡,全球經歷了眾多的極端天氣事件。比如希臘和美國西北部的山火,最近澳洲也頻發的山火,洪水淹沒了美國東北部沿海城市,以及巨浪襲擊了日本日本二和英國。
  • 氣候專家解析我國入汛以來天氣氣候特點
    新華網北京6月1日電 今年汛期,我國天氣氣候形勢複雜,華南地區4月20日入汛,較常年偏晚。入汛以來,我國降水分布呈現怎樣的特點?夏季風爆發與往年相比有何不同,其背後有哪些原因?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陳麗娟。
  • 氣候變暖導致全球大部分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概率增加
    4月24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研究稱,氣候變暖導致全球80%以上的觀測區域破紀錄高溫事件發生的概率增加,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增加了全球近半數區域極端暴雨和乾旱發生的概率。
  • 全球變暖引起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急劇增加?科學家已證實
    全球變暖引起的氣候變化,已導致極端天氣事件急劇增加?目前地球氣候變化主要體現在全球氣候變暖這個問題上,所以大家對這個現狀也並不陌生,並且就氣候發展趨勢來說變暖的程度也只會隨著時間而變得愈加嚴重。但是,千萬不要以為全球變暖波及的是多少年後在地球上生活的人類,因為,目前溫度升高就已經將天氣狀況給篡改了,正如現在野火更容易被引發,而風暴和洪災這樣的自然災害也更加頻繁的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