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不遇年年遇 歷史罕見月月見
極端天氣
專家稱:極端天氣趨強趨多或將「常態化」
羊城晚報記者 陳強 實習生 朱杏金 通訊員 董永春
8月末,西太平洋忽然風起雲湧:6號強熱帶風暴「獅子山」、7號颱風「圓規」、8號熱帶風暴「南川」相繼生成,時隔不到40小時。加上本月初生成的「瑪瑙」,幾大颱風挾狂風暴雨奔襲中國東南沿海,今年則還是頭一遭。
「今年的颱風形勢是不尋常的。」廣東省氣象局首席預報員林良勳說。
讓人越來越難捉摸的天氣不獨颱風。去冬今春北半球的冰凍低溫和持續乾旱還讓我們記憶猶新,今夏熱浪、乾旱、洪澇又在全球各地上演。而今,極端天氣可謂是一波接一波,讓人目不暇接。人們不禁發問,全球氣候怎麼了?我們的地球怎麼了?
天氣無常
除了氣溫,降水、乾旱、冰雹、雷擊、沙塵暴等天象都頻走「極端」不可捉摸
這個夏季,全球可謂是「水深火熱」。一貫涼爽的俄羅斯連續兩月酷熱難耐,一貫少雨的巴基斯坦竟洪水滔天,而一場強降雨使得原本乾旱的中國舟曲遭遇泥石流侵襲……
80後的陳海欣說,現在每天翻看報紙、打開電視、點擊網頁,時常都會蹦出某某地方又遭遇極端天氣,或是暴雨、或是乾旱、或是高溫。「而且動不動就是『極端的』、『異常的』、『罕見的』,現在天氣規律好像完全亂套了。」
有網友調侃,現在的極端天氣是 「百年不遇年年遇」,「歷史罕見月月見」。
在陳海欣的印象裡,小時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到了什麼季節就穿什麼季節的衣服。「現在完全變了。像今年夏天,南北好像倒過來,南方不是那麼熱,北方則是熱浪滾滾。再像今年過年那陣,廣州的氣溫是過山車,忽上忽下,一點規律都沒有,每天都為該穿多還是穿少犯愁。」廣東省天文學會常務理事李建基做過這樣一個統計:按照天氣氣溫來劃分四季的話,廣州今年從立春(2月4日)到驚蟄(3月6日),一月內經歷了秋、冬、春、夏四季。
除了氣溫,降水、乾旱、冰雹、雷擊、沙塵暴等天象都頻走「極端」,變得不可捉摸。
與此同時,各種場合有關「2012真的要來了」的謠言也甚囂塵上,引起人們熱火朝天的討論。記者在網上輸入「2012」,發現竟然有人在出售「2012」的「諾亞方舟船票」,相關寶貝多達五百多件。一家網店店主告訴羊城晚報記者,大約是兩個月前網上開始流行賣這種船票,這是因為最近網絡上對2012的相關搜索比較熱,「2012諾亞方舟船票是人氣寶貝,藉此可賺得人氣。」而記者採訪的多位購買者都認為覺得挺好玩的,很有意思,買來送人,很有新意,而有一些購買者則表示購買船票其實是一份寄託和對自己的心靈安慰。
今夏尤甚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從強度、持續時間和地理分布來看,今夏極端事件創了歷史紀錄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在8月底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表示,今年我國天氣氣候極端異常,特別是入汛以來,極端氣象事件多發重發,像華南、江南地區連遭14輪暴雨襲擊;7月,北方地區連遭5輪暴雨襲擊,渭河、遼河、第二松花江出現嚴重汛情;與此同時,北方多地高溫突破歷史極值,南方多地高溫持續超歷史同期;特別是8月8日凌晨,甘肅省舟曲縣發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為嚴重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
「就全球而言,中國今年的情況還算是好的,極端天氣不是特別的多。」中科院廣州地化所研究員匡耀求說,全球極端天氣今年夏天尤多。世界氣象組織(WMO)8月11日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消息稱,近期世界多個地區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包括亞洲大部和部分中歐地區發生的暴洪以及洪水,俄羅斯熱浪和乾旱,中國的泥石流和山體滑坡以及南撒哈拉非洲的嚴重乾旱等。
以俄羅斯與南亞為例。整個夏天,莫斯科氣溫共創下22次歷史新高,7月29日氣溫到達最高點38.2攝氏度,比歷史均值高出15.2攝氏度,而整個夏季氣溫比正常氣溫高出5.5攝氏度;與此同時,莫斯科7月份的降水量從正常的94毫米下降到12.7毫米,只下了3天雨,成為最乾旱的月份。不同於俄羅斯的熱浪、乾旱,巴基斯坦與印度北部則遭遇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洪澇。從7月中旬到8月26日,巴基斯坦共出現了五次強降水過程,大部地區累計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與常年同期相比,局部地區偏多甚至高達4~8倍。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極端天氣現象一直存在,但無論從強度、持續時間和地理分布來看,今夏發生的極端事件都創造了歷史紀錄。
全球變暖
大氣和海洋溫度均升高了,氣溫升高到一定程度,大氣環流模式可能改變
專家們分析近年來極端天氣的發生趨勢,發現它們的發生頻率越來越高。而造成天氣氣候異常的原因很複雜,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按照氣象科學界的解釋,全球變暖,地球大氣和海洋溫度均升高了,而海洋溫度升高,更多水汽蒸發到大氣中,而大氣溫度升高,就會容納更多水蒸氣,如果空氣保持正常流通,廣大地區平均分布降雨量增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是一旦發生阻塞,陡增的降雨落在一地,另一地就會出現高溫乾旱。
發布於2007年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稱,全球溫度普遍升高,最近100年(1906-2005年)的溫度線性趨勢為0.74℃,而由於全球變暖,未來將有更多更嚴重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前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2007年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防禦極端氣候災害》一文裡寫道:未來20年全球氣溫增高的趨勢仍將持續。
匡耀求向羊城晚報記者透露了他的一個研究結論,指出全球變暖致使氣溫升高到一定程度之後,大氣環流模式可能就改變了,氣候格局發生變化了,「據我的觀察,2007年是這種氣候格局變化的一個拐點。」他說,從全球的角度來講的話,最近三到四年,極端天氣是越來越頻繁。
2℃紅線
科學家指出,溫度升高2℃之後,就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關於全球變暖的起因,科學界一直爭論不休。主流觀點認為,由於人類活動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導致了常說的「溫室效應」的加劇,引起了全球氣候變暖。IPCC的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工業化前時代的約280ppm(每一百萬份中佔一份)增加到2005年的379ppm,而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從1860年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前後迅速上升,至1950年前後,上升曲線已幾乎成直線態勢。
匡耀求說,人類應儘量改變生產生活方式來控制氣候的變化,緩解氣候的變化,這是可以做的事情,但是氣候變化不是一下子就能夠緩解的,人類又要去適應這種氣候變化。
2009年年末,一場視為人類遏制變暖、拯救地球最後一次機會的氣候大會,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在達成的《哥本哈根協議》中,唯一確定的決定是「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以下。」
2℃,哥本哈根給地球變暖定下的一根「紅線」。
匡耀求指出根據過去歷史記錄的資料,顯示全球氣候變化有一個規律。而現在規律已經頻頻被打破,而溫度升高2℃之後,就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引發更為嚴峻的氣候系統變化,並帶來不可逆轉的影響。
(責任編輯: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