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頻發 是否純屬巧合?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當巴基斯坦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災時,幾千公裡外的俄羅斯正在熊熊燃燒。聯合國機構世界氣象組織(WMO)專家稱,俄羅斯的熱浪和林火與巴基斯坦的世紀洪災間存在著必然的關聯。

  該組織提出的一份報告中也提到了中國舟曲的泥石流災難和全球其他諸多地區的異常天氣,如南撒哈拉的嚴重乾旱以及格陵蘭島彼德曼冰川出現大面積崩塌等氣候事件。世界氣象組織稱這一系列極端天氣現象的「嚴重程度、持續時間和波及面積」超過歷史上最嚴重的極端氣候事件,同時警告未來會出現更多極端氣候事件。

  雖然這些熱浪、洪災、泥石流和冰川坍塌看上去都天各一方,遙遙相隔,但很多科學家都堅信,在今年這個多災多難的夏天,這些極端氣候現象之間並非毫不相干,也許一切都不是純屬巧合。

  大氣環流異常是罪魁禍首

  世界氣象組織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負責人阿斯拉爾(Ghassem Asrar)肯定地說,至少巴基斯坦大水和俄羅斯大火之間存在關聯。

  阿斯拉爾援引世界氣象組織通過研究得出的結論說,這種關聯主要是全球大氣變率發生改變。簡單地說,就是大氣層的氣流發生了變化,受到「封鎖」和轉移,其直接後果就是導致大量降水和異常高溫。

  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發現,這種氣候異常的可能性原因,是一股罕見的噴射氣流和一種被稱為Rossby波的強對流氣旋的相遇。在俄羅斯和巴基斯坦地區的上空,Rossby波強對流氣旋將噴射氣流截住,使本來應該朝東前進的噴射氣流被迫停了下來,隨後在俄羅斯上空形成了持續高氣壓。

  雷丁大學的氣候專家布瑞恩·霍金斯(Brian Hoskins)分析說,正是俄羅斯上空持續的高壓封閉了氣壓的流通,讓雲難以形成,導致無雲天氣下的土地表面升溫並且水分蒸發。在雨量難以增加的時候,一切都變得越來越乾燥,方便了大火的蔓延。而當被截氣流帶來的非洲熱流在莫斯科上空肆虐時,在巴基斯坦,被截氣流又與夏季季風聯手導致洪水滔天。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的國家氣候數據中心負責氣候監測的主管德克·阿爾恩特(Deke Arndt)則認為,這些極端天氣之所以持續如此長時間,是因為受到了大氣「阻塞」的影響,這一現象在以往夏季是常見的,但是今年卻一反常態地頑固和持久。

  德克稱:「這類天氣不僅強勁而且持久。它一邊日復一日地給印度和巴基斯坦帶來暴雨,而在另一邊又為俄羅斯西部帶來乾旱和高溫。」

  「我們還在研究,但感覺其中存在著關聯是完全合理的,」大氣研究國家中心的首席分析師凱文(Kevin Trenberth)這樣說,「原因很簡單,雨季季風是和一個更大的循環密切相關的。氣流在哪兒往上跑,在某個別的地方就得往下。」

  越來越危險的世界

  不管同時發生在俄羅斯和亞洲國家的這兩件事之間是否存在著某個氣象學上的明確因果關係,但有一點是得到科學家公認的,即這種極端天氣現象發生的範圍、頻率、強度都有攀升態勢。

  Weather Underground 的氣象學家傑夫·馬斯特(Jeff Masters)就稱這次俄羅斯高溫天氣「是他有生以來最重要的天氣事件」。而俄羅斯的氣象學家則會更直接地稱之為「千禧年裡最極端的熱浪」。

  而荷蘭皇家氣象研究所的基爾特·簡·凡·奧德博朗最近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今年夏天與過去60年相比顯示,俄羅斯大部分地區在經歷著400年一遇的氣溫。有些地方甚至是千年難遇的高溫。而巴基斯坦此次洪澇災害也突破了80年來最嚴重的紀錄。

  除了俄羅斯和巴基斯坦的水深火熱之外,今年夏季多災多難的國家和地區還有芬蘭出現罕見高溫,科威特也被熱浪席捲,南撒哈拉非洲地區嚴重乾旱,波蘭和德國東部發生洪水,中國甘肅、四川和雲南均出現泥石流和山體滑坡。

  正如科學家們擔憂的,這個令人憂傷的夏天最重要的啟示是,隨著全球變暖趨勢繼續,未來重複出現這種情況的次數將會越來越頻繁,世界上的各種大雨大雪等極端天氣都在比過去50年更常見。世界看上去正在變得越來越危險。

  氣候變暖是根源?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曾表示,「最近發生的這些氣象災害之間是否存在共性,每一次極端氣象災害是否都可以歸咎到全球氣候變暖,目前尚不能下結論。」

  但矯梅燕也強調,雖然造成這些災害最直接的原因還是大氣環流的異常,但也不能忽視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因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大氣中能量分布也發生了變化,海洋和大氣循環、大氣中溫度場分布出現了紊亂,使得氣候變化規律被打亂,極端天氣變得越來越頻繁。

  世界氣象組織在8月18日也就全球諸多地區出現的極端天氣狀況發表聲明指出,這些事件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報告的推測吻合,是由全球變暖所致。根據IPCC在2007年報告中的文獻綜述,極端天氣現象在這個越來越熱的世界裡已經很常見。

  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地球觀測中心教授羅贊迪阿里戈(Rosanne D'Arrigo)在一封郵件中稱,一些科學家認為熱浪、乾旱和攜帶暴雨的季風都是全球氣候變暖的結果,俄羅斯和巴基斯坦就是直接證據。

  英國氣象局氣候監測中心主任彼得·斯託特(Peter Stott)上周發文也表示,已有「確鑿證據」顯示,極端氣象災害發生的頻率的確與氣候變化有關。他說,暴發極端氣象災害的周期已大大縮短,到本世紀中葉極端氣象災害甚至有可能會常態化。

  百年不遇的高溫或洪澇,到底是極端氣候個案,還是世界變得越來越暖的大趨勢下自然發出的預警?科學家暫時還沒有定論。但此類事件發生概率的上升,正在證明此前科學家所作出的「事情正在變得越來越壞」的預測。(宋冰)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原標題: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新華網日內瓦3月24電(記者張淼 劉美辰)世界氣象組織24日發布年度氣候報告稱,2013年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第六熱的年份,全球變暖導致這一年乾旱、洪水、熱浪和熱帶氣旋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 全球極端惡劣天氣頻發,罪魁禍首真的是「氣候變暖」嗎?
    雖然無法證實"全球變暖"理論是否正確!但有一點卻是事實,那就是近年來全球極端惡劣天氣確實頻發。2016年,我們曾說氣候是史上最熱的;到了2017年熱浪、暴雨、暴雪等極端和反常天氣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現在剛進2018年南半球的熱浪和北半球的暴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全球多地氣象紀錄屢創新值。
  • 中國入汛後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疑因氣候變暖(圖)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記者:造成入汛以來氣候異常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任福民:造成氣候異常的原因很複雜,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氣環流的異常。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  記者:每一次極端氣象災害都可以歸咎為氣候變化嗎?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世界氣象組織(WMO)預測,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可能達歷史最高。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也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且創歷史新高。  據WMO數據分析顯示,受氣候變化影響,2011年至2015年是有記錄以來的最暖五年,大約高出1961至1990年標準參照期平均值0.57℃。期間,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  「種種破記錄的事件將讓歷史記住2015年的全球氣候狀況。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突破歷史記錄,在北半球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首次超過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
  • 今年夏季江西省北澇南旱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
    原標題:今年夏季江西省北澇南旱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9月7日,白露節氣,如約而至。江西省氣候中心用八個字概括2020年該省夏季主要氣候特點:澇在贛北,熱在贛南。「今年夏季江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無論是日大暴雨範圍、日平均最低(高)氣溫,還是夏季高溫日數均創1961年以來同期新高。」江西省氣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 極端天氣頻發時代到來 是什麼惹的禍?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拉姆斯多夫說,由於氣候變暖,北極冰蓋的體積在近30年裡減少了20%。極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層覆蓋,其海面相對溫暖的空氣就會向寒冷的高空移動,影響極地大氣循環,其結果是極地冷空氣在高壓系統推動下,向北半球大陸地區進發。中國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等專家認為,極地大氣環流的異常調整,使得極地冷空氣不斷擴散南下,強烈影響了中高緯度的國家和地區。
  • 極端天氣頻發危及全球糧食安全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王慶凱)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一場事關人類糧食安全的危機正在逼近。今年以來,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產區,均受到極端天氣影響。乾旱與洪澇在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主產區共發,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美國經濟學家Michael Snyder憂心忡忡地寫道,一場席捲全球的糧食危機正在逼近。朝鮮近期發布的備忘錄顯示,受高溫、乾旱、洪水等因素影響,朝鮮糧食產量大幅下降,目前已下調人均每日口糧配給;受厄爾尼諾影響,非洲糧食安全也面臨嚴峻挑戰。
  •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現 天氣君為何變成「暴脾氣」
    這是又一起由極端天氣引發的重大災害。  近年來,「天氣君」的脾氣似乎變得越來越暴躁,一言不合就「出大招」,一會兒在四川廣元的江面導演一出「風翻船」,一會兒又用罕見的大冰雹砸向山西陝西境內。從6月14日起,入汛以來最大範圍暴雨過程也粉墨登場,接連發生的強降雨給防汛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為什麼極端天氣呈現頻發態勢?是否可以提前預測極端天氣的發生?面對暴脾氣的「天氣君」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 我們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為了提高全球抵禦災害的能力,減輕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的危害,各國氣象部門通過世界氣象組織這一強有力的機構,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在監測、預報和建立暢通的氣象信息渠道方面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 為何極端氣象災害頻發?氣象專家釋疑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顯示,全球氣候變暖正在加速。另外,受拉尼娜影響,有輿論認為今冬會異常偏冷。我們的氣候越來越異常了嗎?今日,新京報記者專訪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副主任尹宜舟。他表示,當前氣候變暖背景下,氣候變率增大,大氣和海洋環流及其相互作用等發生變化,原來被人熟知的氣候變化規律也可能會發生變化,由此導致氣候異常的不確定性增大,引起極端天氣事件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多。
  • 全球高溫極端天氣頻發,德國媒體:都怪川普!
    而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充滿地球大氣層,而且人類工業化使這個現象加劇,海洋及陸地上的熱能無法釋放,整個地球都在升溫。近年來溫度變化來源:NOAA全球升溫直接可以從每年持續的高溫看出,「這個夏天,氣候變化正以前所未見的熱浪、洪水、乾旱和野火等形式,在全球各地上演」。
  • 氣候乾燥成內蒙古邊境草原大火頻發「元兇」
    氣候乾燥成內蒙古邊境草原大火頻發「元兇」 2015-04-23 18:57:1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厄爾尼諾發威 極端天氣頻現
    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2015年以來,厄爾尼諾現象愈演愈烈,極端天氣在全球各地出現。中國氣象局的信息顯示,去年10月,厄爾尼諾海溫距平指數(升溫幅度)累計達到18.4攝氏度,已達極強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  據美國氣象機構分析,這一輪厄爾尼諾現象將在今年春末夏初轉弱,但與其相反的拉尼娜現象的概率卻在增加。
  • 美國2020年8月的極端天氣頻發,是氣候變化還是美國的厄運?
    這些極端天氣事件中的每一個都是一組特定的大氣條件(對於蘿拉而言,是海洋條件)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不幸的是,美國被這些事件接連不斷地抨擊。但是對於某些此類事件,例如強烈的颶風和更頻繁的野火,科學家早就警告說,氣候變化已經為災難了奠定基礎。
  • 全球極端天氣頻現 氣候問題引熱議
    在歐洲大範圍降溫的同時,美洲地區氣溫卻異常偏高,引發各界對全球氣候問題的關注。 據法新社報導,在歐洲,肆虐了12天的嚴寒已奪走逾550條人命。有波蘭媒體報導稱,死亡人數已超過600人。歐洲最主要河道多瑙河因厚厚的冰層而關閉了數百公裡的航運。 在歐洲極寒天氣持續的同時,北美的暖冬則使當地許多民眾感受不到絲毫冬意。
  • 瞭望專訪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極端天氣頻發,我們...
    重點做好四方面防範工作《瞭望》:入汛以來,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入汛以來,南方暴雨頻發,共出現15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安徽黃山(1561.8毫米)、廣西永福(1548.6毫米)、廣東龍門(1535.2毫米)累計降水量達1500毫米以上。二是雨帶覆蓋範圍廣,多雨區域多。
  • 極端氣候 2018
    在世界範圍,也是極端氣候頻現。       2017年12月,歐洲多國突下大雪,導致飛機延誤、火車晚點、家裡停電,一場大雪讓歐洲差不多「癱」了。    有些搞笑的是,人類科學家們對近幾年極端氣象的形成和未來走勢做出兩種截然相反的預測。      氣候變暖說:由於人們活動產生的多種溫室氣體產生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 氣候變暖。
  • 地震前網友拍到「地震雲」 專家稱純屬巧合(圖)
    是巧合還是真有「前兆」?很多人展開了熱烈討論。   奇怪雲朵網上瘋傳  點擊達兩萬被尊為「神帖」  前日傍晚開始,不少論壇出現了「成都驚現地震雲」為主題的帖子。  在某社區成都版上,一篇發於前晚10點1分44秒的帖子引來強烈關注。網友「左_手_的_弦」發了一個「注意今晚天上的雲,你們看看」的帖子,表示「大家都現去看看天上的雲,我真不知道說什麼了」。  兩個小時後,北川平武交界發生4.9級地震,「左_手_的_弦」的該帖頓時引發強烈關注。
  • 全球極端天氣高溫事件頻發 今年創最暖年紀錄
    2015年11月26日訊,昨天,世界氣象組織在日內瓦發布2015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聲明,並分析了2011至2015年的氣候狀況。聲明指出,今年可能是有紀錄以來的最暖年份,而2011至2015年也將成為歷史上最暖的五年。
  • 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頻現,弱國承受最重災難
    在這一連串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中,受影響最大的不是歷史上碳排放最多的發達國家,而是碳排放最少的欠發達國家。而一些老牌發達國家,正在苛求這些弱勢國家捨棄自身發展權,一起踐行極嚴的環境標準。2019年,在英文領域,「氣候緊急狀態」一詞的使用頻率遠超其他所有類型的緊急情況,是「健康緊急狀態」的三倍多。而「氣候罷工」(即為了呼籲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而舉行的罷工或罷學)在2019年的使用頻率比2018年增加了100倍,遠超其他短語。在中文領域, 「氣候變化」、「極端天氣」等詞語也屢見報端,就算是對氣候問題不甚敏感的普羅大眾,也很難忽視各種媒體報導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