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 2018

2021-01-21 廿六七史

   

  

    北京下雪了,只是地皮上薄薄的一層。這是北京入冬以來第一場降雪,比往年晚了將近兩個月。 

     今年天氣異常,北方降雪很少,南方的反倒是頻頻降雪。零度線已經壓到了廣西的北部灣。


      在世界範圍,也是極端氣候頻現。

       2017年12月,歐洲多國突下大雪,導致飛機延誤、火車晚點、家裡停電,一場大雪讓歐洲差不多「癱」了。

      2018年1月,美國 東海岸多地創下有數據記載以來最低氣溫,美國東北部最高峰華盛頓山的氣溫曾於6日當天跌至零下38攝氏度,體感溫度低至零下69攝氏度(火星地表是零下 63℃)。 

      2018年1月澳大利亞雪梨,迎來了當地自1939年以來最熱的一天(高達47.3攝氏度或117華氏度)。

      2018年,1月9日撒哈拉沙漠被暴風雪侵襲,(上次降雪是在1979年2月)降雪厚度破記錄達到了40公分,最深地方已超過50公分。 

 

    有些搞笑的是,人類科學家們對近幾年極端氣象的形成和未來走勢做出兩種截然相反的預測。 

     氣候變暖說:由於人們活動產生的多種溫室氣體產生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 氣候變暖。 後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 。

     氣候變冷說:另有一些國際權威氣候專家認為,地球正逐漸變冷,,酷寒只是全球天氣變冷的開端,這樣的冷天可能會持續20年至30年。英國《每日郵報》因此宣稱 2018 開始的寒冬顯示「小冰河期來臨」。 

    當然,哪裡都會有打醬油的。新華社曾發文章稱,嚴寒與全球變暖,二者並不矛盾。階段性低溫不能說明氣候變暖的停滯或減緩;部分地區的寒冷,也不能阻止其他地區的變暖。 

 

     2005年,一位俄國獵人在靠近極圈的西伯利亞發現一頭完整而僵硬的猛獁象。在這頭猛獁象的舌頭上,還殘留著待咽的毛莨草。據測算,要速凍這樣一頭軀體巨大的猛獁象,氣溫在一小時內至少要下降70攝氏度以上(從常溫下降到零下65至75攝氏度)。 

     在這樣劇烈的氣候變化下,人類個體是無法存活的。如果是全球性的氣候災難,人類文明能否延續下去也很難說。   


      歸根結底,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極端氣候是大自然在用特殊的方式提醒人類注意, 儘管人類的足跡已經踏上了月球,人類仍然是地球的寄生蟲。人類的輝煌只是兩個冰川紀之間若干個氣候旋迴之間短暫的瞬間。數萬年歷史在大自然面前是微不足道的脆弱。  

      

     


相關焦點

  • 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研究
    而極端高溫與乾旱對呼吸作用的協同影響相對較小, 這主要是由於熱浪引起的植被呼吸作用增加與乾旱引起的植被呼吸作用減少相互抵消(von Buttlar等, 2018).; Hartmann等, 2018).
  • 極端氣候發威,亞洲「第二條黃河」來了?2018年旱,2019年降雨多
    ,強降雨已經給地區帶來了嚴重的災難,這是否與2019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存在關係呢,NASA的科學報告並沒有直接表述出來,但是這就是一種極端氣候現象,是在發威了。NASA指出,自從2018年伊拉克出現的嚴重乾旱之後,到了2019年,異常潮溼的冬季和春季使伊拉克的河流,湖泊和水庫變得「洶湧」,瞬間擴大了幾倍。自1月份以來,該國許多地區的降雨量已達到常規的兩倍或三倍。降水量已經嚴重超過了往年的幾倍,而幾乎所有的降水都進入到了一個地區,那就是在伊拉克北部。這裡有一個該國最大的水庫,位於摩蘇爾大壩後面的湖泊。
  • 「大氣河流」即將肆虐地球,氣候或走向極端
    在2018春季,現在,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到本世紀末,全球大部分地區大氣河流的活動可能會趨於異常,從而帶來更多的極端天氣事件,並且會加劇氣候變化。然而,更強大的大氣河流事件帶來的劇烈暴雨和強風等天氣可能會造成災難性的洪水,比如2017年年初和2018年年初,給美國西海岸帶去的水災。
  • 極端氣候變化簡要分析
    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威脅到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在統計意義上屬於不易發生的小概率事件,世界氣象組織的定義為,對於某一特定範圍和時間尺度的某種天氣氣候現象,當表徵它的指標滿足統計上的極端性標準,比如高於(或低於)其分布的上限(或下限)末端附近的某一閾值時,稱之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 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翟建青報導3月15日,《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國家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聯合國第三屆世界減災大會期間於日本仙臺發布。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出席本次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秦大河主持,矯梅燕作發言,宋連春詳細介紹《報告》的主要結論。
  • 極端氣候工程地質:乾旱災害及對策研究進展
    迫切需要加大極端氣候工程地質作用及防災減災基礎研究,這對於提高我國重大工程應對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的防禦及其應對決策能力,提升我國自然災害綜合防治能力,具有重要戰略和現實意義,這也是現代工程地質學科的重要使命和發展方向。
  • 面對極端氣候災難,我們該如何減少碳排放?
    氣候變化說明在全球變暖的幾年中,極端天氣出現的越來越頻繁。  之前,澳大利亞智庫突破性國家氣候恢復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電影中的末日災難,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該智庫科學家認為,文明的死刑判決可能已經籤署。曾經的某年某日,當氣候變化可能意味著世界末日和我們的結束。  當然,雖然這只是一個預測,但最新的分析數據顯示,這種情況正在變得更加嚴重。
  • 極端天氣事件與全球氣候變化
    極端天氣事件:就是超過正常狀態下的最高或最低極端天氣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一般情況下學者認為,這種極端事件出現的概率在5%以下。但隨著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加,2013年9月5日,《美國氣象學會通報》發文稱,經研究發現,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已經提高了極端炎熱天氣發生的概率。雖然目前不能找出關聯,但不可否認,極端天氣事件的出現與氣候變化有緊密關係。
  • 打開極端天氣事件的黑匣子:講述氣候危機的新範式
    更脆弱的全球氣候,需要更堅強的我們民促會秘書長王香奕女士在致辭中表示:從2018年起,民促會已經與綠色和平在海洋、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等多個議題上開展合作。兩位專家強調,應對氣候變化,減排工作和適應行動同樣重要。提問環節:什麼是極端天氣事件?在氣候變化不斷加速的情境下,極端天氣事件的概率在發生怎樣的變化?我們做氣候變化研究的時候常常用到一個詞是氣候變化歸因。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科學描述解讀它和氣候變化的相關性?極端事件以及氣候變化會帶來哪些系統性的影響和風險呢?
  • 極端氣候頻發 是否純屬巧合?
    該組織提出的一份報告中也提到了中國舟曲的泥石流災難和全球其他諸多地區的異常天氣,如南撒哈拉的嚴重乾旱以及格陵蘭島彼德曼冰川出現大面積崩塌等氣候事件。世界氣象組織稱這一系列極端天氣現象的「嚴重程度、持續時間和波及面積」超過歷史上最嚴重的極端氣候事件,同時警告未來會出現更多極端氣候事件。
  •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
    本報訊 記者賴敏報導 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如何進一步認清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有關各行業氣象災害的預警、評估和管理能否更加及時有效?近日,在江蘇揚州舉行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研討會」暨科技部「十一五」支撐重點項目「我國主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重大氣象災害的監測、檢測和預測關鍵技術研究」進展會上,我國5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有望使上述長期以來進展緩慢的技術難題得到突破。
  • 甘肅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緣何增多
    我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緣何增多  4月14日19時至20時,蘭州市出現了近年來少有的雹雨交加的極端天氣。蘭州市區1小時降水量達到12.1毫米,冰雹直徑達到8毫米。蘭州、白銀兩市先後出現強降雨和雷電冰雹,災害造成兩市5縣(區)2.5萬人受災,200餘公頃農作物絕收,直接經濟損失2900餘萬元。
  • 極端天氣半數受氣候變化影響
    事實上,這是到處充斥著極端天氣的一年:在美國遇到了乾旱和熱浪;在英國出現了破紀錄的降雨;而罕見的大雨襲擊了肯亞、索馬利亞、日本和澳大利亞;西班牙發生了乾旱;中國則遭遇了洪水;當然人們也忘不了超級颶風桑迪。 據《科學》雜誌報導,緊隨這些極端天氣事件,人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一切是因為氣候變化嗎?」
  • 面對極端氣候,是人都要憂天
    (2月28日新華社)      面對極端氣候,人類站在「風口」上。自然界力量之大之強,人類不能不敬畏。瞬時風力的超級強大,近乎地震發生的瞬間,用「不可抗力」來形容也不為過;去年初秋,強颱風「珊珊」襲擊日本時,也曾吹翻火車,兩節車廂脫軌翻倒,乘客受傷若干。     人類應對極端氣象災害,除了事故發生後的迅速救災之外,最主要在一個「防」字上。
  • 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楊貴名指出,極端天氣是指正常天氣(氣候)的狀態嚴重偏離其平均態,在統計意義上屬於不易發生的事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近幾年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確實有所增加,但仍然屬於小概率事件。
  • 海洋變暖加速 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
    本期嘉賓: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成裡京  本期觀點:海洋變暖引發一系列嚴重後果,包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溶解氧下降、珊瑚白化等。  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製,同時聯合美國聖-託馬斯大學、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發布的2018年海洋熱含量數據顯示,2018年海洋升溫又創新高,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
  • 秦大河:發展中國家亟待提升極端氣候應對能力
    新華社坎帕拉11月21日電(記者袁卿)聯合國下屬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日前在烏幹達首都坎帕拉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指出,當前發展中國家在極端氣候事件中損失較大,需積極採取有效措施提升應對極端氣候的能力。
  • 《瞭望》文章:極端氣候事件的全球責任
    在智利南部了解冰川變化和臭氧層空洞對當地居民的影響後,潘基文還到巴西亞馬孫叢林中就氣候變化問題實地調研。     在11月21日召開的第三屆東亞峰會上,溫家寶總理就氣候變化問題闡述了中國政府的看法和主張。     極端氣候事件頻發衝擊下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越來越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 極端氣候事件:緊急呼籲防範未然!關乎地球存亡
    由於氣候變遷,極端氣候事件在全球與日俱增,養殖動物和其他人類活動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這引起極端氣候事件反撲,例如熾烈熱浪、異常暴雨、強烈颶風和強大颱風。最近科學研究發現,全球暖化對於惡劣氣候事件的影響往往被低估,全球溫度小幅升高能顯著加劇這些現象發生。由史丹佛大學地球系統科學教授,諾亞.迪芬堡博士,進行研究並發表於2020年3月發行《科學前緣》期刊上,關於他的發現。迪芬堡博士說:「我們年復一年看到極端事件發生率攀升,對人類和生態系統產生了重大影響。」
  • 2018年我們都經歷了怎樣的極端天氣?未來會否更熱更澇?
    2018年我們都經歷了怎樣的極端天氣?未來會否更熱更澇? 2018年,我們一起經歷了最熱的一年,見證了北京30年來最晚暴雪,眼看江浙滬被颱風「包場」……極端天氣的發生,一邊印證著氣候變化的影響,一邊又預示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