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極端氣候事件的全球責任

2021-01-13 華夏經緯網

    更加頻繁、更加反覆無常、更加難以預測和更加極端的自然災害,正影響越來越多的人

   這是2007年3月27日,阿根廷西南部聖克魯斯的烏普薩拉冰山一角正在融化。據阿根廷科學家估計,這一地區大部分的冰山由於氣候變化將在2020年至2030年間全部融化。新華社發

    在全球注視下,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定於12月3日至14日在印尼峇里島召開,主要討論《京都議定書》在2012年到期後,全球如何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聯合國等國際機構的約1萬名代表承諾出席會議。

    此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發布了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報告稱,氣候系統的變暖已經在全球大氣和海洋平均溫度上升等觀測結果中得到明顯體現,如果不採取行動,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可能帶來一些「突然的和不可逆的」影響。

    11月初,潘基文先生飛抵南極喬治王島,成為首位登上南極的聯合國秘書長,此行目的也是出於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切。在智利南部了解冰川變化和臭氧層空洞對當地居民的影響後,潘基文還到巴西亞馬孫叢林中就氣候變化問題實地調研。

    在11月21日召開的第三屆東亞峰會上,溫家寶總理就氣候變化問題闡述了中國政府的看法和主張。

    極端氣候事件頻發衝擊下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越來越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12艘船隻失事或遇險,有4艘沉沒,其中3艘斷成兩截,超過3000噸重油洩入海中,7000噸硫磺沉入海底;此外,至少有3人喪生,23人失蹤,12公裡長的海岸線受汙染,3萬隻海鳥死亡……11月11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強風暴「光顧」了連接黑海與亞速海的刻赤海峽,造成近5年來世界上最嚴重的海上生態汙染事故。

    「一風未停,一風又起」,在亞洲,一場中心附近風力超過14級、最高風速高達每小時240公裡的強熱帶風暴,11月15日晚間席捲了孟加拉國南部和西南部地區,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截至11月23日,災難已造成3199人死亡,近2000人失蹤,680萬人無家可歸,經濟損失23.1億美元。

    不僅僅是颶風,暴雨、洪水、高溫、乾旱、龍捲風、沙塵暴等越來越多的極端氣候近年來頻繁出現,而所謂「百年不遇」的氣候災害在10年之內一再發生。

    僅僅在今年上半年,南亞的洪災已經讓印度、孟加拉國和尼泊爾等國3000萬人流離失所,大面積農田、房屋被洪水衝毀;英格蘭和威爾斯經歷了自1776年以來降雨量最大的五六月份,大水造成6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而德國則經歷了從極度乾旱到洪水橫行的巨大轉變;在歐洲東南部和俄羅斯各地,六七月間的溫度紀錄不斷被刷新;5月份的大浪吞噬了馬爾地夫68座島嶼,阿拉伯海地區出現有記錄以來的首次6月颶風襲擊。

    正如世界氣象研究計劃組織主席奧瑪爾·班杜先生所言,「2007年上半年是一些極端氣候事件活動異常頻繁的一個時期。」而英國著名救援組織樂施會11月25日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過去20年內全球發生與氣候相關的災難數量增加了3倍。20世紀80年代初期,全球平均每年發生120起天災,而現在這一數字已增至500起。此外,據聯合國統計,因極端氣候頻頻襲擊地球,上世紀90年代的10年間,導致20多萬人死亡,財產損失上千億美元。

    禍首是全球氣候變暖

    「根據科學研究,氣候變暖是造成全球極端氣候事件明顯增多的主要原因。」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室副主任徐影教授向《瞭望》新聞周刊道出了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的主因,而這也是科學界比較一致的觀點。

    徐影在談話中提到了IPCC近日公布的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根據該報告,過去50年中的氣溫上升速度比過去100年的平均速度快了一倍多。北半球20世紀後50年的平均氣溫比過去500年中的任何其他50年期的氣溫都要高。2007年1月和4月的地表溫度分別為歷史同期最高,分別比歷史平均記錄高出1.89攝氏度和1.37攝氏度。

    國家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稱,從1750年以來統計的全球12個高溫年,其中11個發生在過去12年裡面。

    如此看來,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那麼它會帶來什麼影響呢?「從氣象來說,氣候變暖意味著蒸發量要加大,大量的水汽融到空氣當中;此外,全球變暖,地面和海洋的溫度也升高了,就使大氣當中不穩定的能量也在增加,這種不穩定能量越大,颱風的強度就會越強,強對流天氣也會越強,甚至連大氣中的電場強度也會增強。而無論是大氣裡面所含的水汽量、不穩定能量還是電場強度,一旦都比以往來得更大,就極容易產生強對流天氣和極端天氣事件。所以,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在增加、強度在增大,與全球氣候變暖有著直接的關係。」接受採訪的專家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最新公布的IPCC報告第四部分詳細預測了全球變暖的前景和惡果。報告表示,全球氣溫本世紀末可能上升1.1~6.4攝氏度,海平面上升18~59釐米。如果氣溫上升幅度超過1.5攝氏度,全球20%~30%的動植物物種面臨滅絕。如果氣溫上升3.5攝氏度以上,40%~70%的物種將面臨滅絕。

    徐影告訴《瞭望》新聞周刊,IPCC報告明確指出,全球變暖將導致氣候災害更加普遍:熱帶風暴將更頻繁、更猛烈地光顧;高溫和暴雨天氣將危害世界部分地區,導致森林火災和病疫蔓延;海平面上升將令沿海地區洪澇災害增多、陸地水源鹽化;一些地區飽受洪澇災害的同時,另一些地區將在乾旱中煎熬,遭遇農作物減產和水質下降等困境。

    樂施會負責人表示,「今年,南亞、非洲和墨西哥都遭遇洪災,導致2.5億多人受災。這不是反常的一年,而是遵循一種模式,即更加頻繁、更加反覆無常、更加難以預測和更加極端的自然災害正影響越來越多的人。」

  「憂人」而無須「怨天」

    氣候變暖已經是「毫無爭議」的事實,人類活動「很可能」是導致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IPCC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得出的主要結論已經給出了答案。

    專家表示,「很可能」意味著至少有90%的可能。相比較而言,完成於1990年的第一份評估報告表明,氣候變化可能是自然波動或人類活動,或二者共同影響造成;1996年完成的第二份評估報告中指出,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已被覺察出來;2001年公布的第三份報告認為,更新、更強的證據表明,過去50年觀測到的大部分增暖歸因於人類活動,有66%以上的可能性。

    「報告的結論很有說服力。」徐影的話直截了當,「而所謂受人類活動影響,說白了就是人類的活動造成了溫室氣體排放的大量增加。」

    以溫室氣體中最主要的二氧化碳為例,從地球上無數煙囪、汽車排氣管排出的二氧化碳,約有50%留在大氣裡,其餘大部分被海水吸收,小部分被植物吸收。有實測資料表明,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遠遠超過科學家可能勘測出來的過去16萬年的全部歷史記錄,而且目前尚無減緩的跡象。僅僅從1958年到1970年這短短的十多年時間裡,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年平均濃度就從310ppm上升到320ppm。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科學家麥克洛克伍德與瑞士全球輻射研究中心的克勞斯弗洛裡斯共同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分析了1985年起20多年來太陽活動及其釋放出的能量、宇宙輻射強度等可能影響地球溫度的因素,並與同一段期間地球平均氣溫變化作比較。結果發現,近20年來,在地球氣溫不斷上升的同時,太陽釋放的能量是呈現衰減的,這就是說,「在全球變暖的問題上,實際上過去20多年裡太陽活動在起著相反的作用。」

  「減排」背後的利益博弈

    既然「人禍」造成了全球氣候變暖,自然解鈴還須繫鈴人。因此,人類近年來開始檢討與反省,並共同討論如何應對。2007年,氣候之風吹遍了許多重大國際會議。八國峰會上,各方在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上所達成的協議,被認為是此次峰會最引人注目的成果;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全球氣候變化首次成為討論的焦點;而在第三屆東亞峰會上,氣候變化也是核心議題之一。

    作為前期國際氣候談判標誌性成果的《京都議定書》將於2012年到期,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圍繞著如何規劃「後京都」時代的溫室氣體減排機制,以及如何確定各國的「減排」義務等敏感問題,開始進行艱難的利益博弈。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前夕,一向對「減排」十分冷淡的美國總統布希,出人意料地提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長期戰略」,表示將邀請全球十幾個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國,從今年秋天開始舉行一系列會議,並爭取在2008年年底前共同設立溫室氣體減排的長期目標。而一向被視為「減排先鋒」的歐洲,更是借八國峰會之機「逼迫」美國妥協,同意「認真考慮」到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50%的建議。

    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指導性文件的IPCC第四份氣候變化報告指出,各國政府可採取「多種政策措施延緩全球變暖趨勢」,其中列舉的許多措施如徵收更高的溫室氣體排放稅、制定更高的排放標準和更嚴格排放限制等,也都是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關。

    「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溫室氣體增加,的確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而且目前的情況確實也比較嚴重,因此『減排』肯定有著重要意義,然而,國際社會特別是西方國家之所以如此關心溫室氣體排放,甚至想把『減排』作為各國的一項義務,決不僅僅是因為氣候問題。」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劉軍紅副研究員告訴《瞭望》新聞周刊,「一方面,發達國家是想主導新一輪的產業競爭;另一方面,一些國家想藉此改變現有國際秩序的某些規則,並且在新一輪規則的制訂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

    「『減排』或者是依靠技術進步,或者是依靠改變現在的生產方式或生產規模。如果是依靠技術,則涉及相關產業發展的問題。目前,許多高新技術節能減排的效果雖好,但實際應用的範圍很有限。如果國際上將『減排』通過某種安排確定下來,則必然會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由於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技術實力存在巨大差異,大部分技術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裡,因此無疑有利於發達國家主導新一輪的產業競爭,並為它們的相關產業提供穩定的市場。」

    「如果是依靠後者,則必然導致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發展受到抑制。縱觀當今世界各國產業結構的特點,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快速發展恰恰是主要依靠『雙高』產業,一旦承擔『減排』的強制性義務,則必然影響到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相對而言,西方發達國家對此類產業的依賴度較低,因此『減排』不會對其經濟產生太大影響。」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尚前名)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相關焦點

  • 面對極端天氣,我們怎麼辦?餘勇答《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問
    以下文章來源於瞭望 ,作者《瞭望》新聞周刊 瞭望 ◇氣候模式的預估結果表明,如果不控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到21世紀末,陸地區域高溫熱浪事件的發生概率將是現在的5~10倍,極端強降水事件的發生頻率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區也將有所增加。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未來十年全球最大風險。
  • 餘勇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 面對極端天氣 我們怎麼辦
    「我國是遭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說,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強降雨、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趨勢愈加明顯。
  • 極端天氣事件與全球氣候變化
    極端天氣事件:就是超過正常狀態下的最高或最低極端天氣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一般情況下學者認為,這種極端事件出現的概率在5%以下。但隨著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加,2013年9月5日,《美國氣象學會通報》發文稱,經研究發現,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已經提高了極端炎熱天氣發生的概率。雖然目前不能找出關聯,但不可否認,極端天氣事件的出現與氣候變化有緊密關係。
  • 瞭望專訪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極端天氣頻發,我們...
    「我國是遭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說,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強降雨、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趨勢愈加明顯。
  • 科學網—IPCC報告顯示全球極端氣候事件將繼續增加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日前發布的一份特別報告顯示,全球極端氣候事件已經並將繼續發生變化,與天氣和氣候災害有關的經濟損失已經並將可能增加,需要有效管理不斷變化的極端氣候和災害風險
  • 丁一匯院士解析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關係
    很多人可能很難將日常生活與全球尺度的氣候變暖聯繫在一起。然而,前幾天,公眾感受的「極端」寒冷,正昭示著不斷上升的全球溫度曲線已「入侵」到每個人的生產生活中。「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曲線,為何兩個看似相悖的名詞會產生關聯?中國氣象報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
  • 海洋變暖加速 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
    本期嘉賓: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成裡京  本期觀點:海洋變暖引發一系列嚴重後果,包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溶解氧下降、珊瑚白化等。2013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列出的5個1971年至2010年間海洋熱含量變化趨勢估算中,最小的估計值竟然只有最大估計值的一半!這嚴重限制了人們對全球變暖的科學認知。「海洋面積異常廣闊,平均深度達4000米,人類目前的觀測手段僅僅集中在上層2000米。在2005年Argo浮標觀測網建成之前,在南半球以及全球700米以下深海的觀測都較為稀少。」成裡京說。
  • 氣候變暖導致全球大部分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概率增加
    4月24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研究稱,氣候變暖導致全球80%以上的觀測區域破紀錄高溫事件發生的概率增加,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增加了全球近半數區域極端暴雨和乾旱發生的概率。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世界氣象組織(WMO)預測,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可能達歷史最高。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也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且創歷史新高。期間,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  「種種破記錄的事件將讓歷史記住2015年的全球氣候狀況。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突破歷史記錄,在北半球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首次超過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2015年可能是歷史上最暖年份,海洋表面溫度也達到監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2015年極有可能超出1℃的臨界值。」WMO秘書長米歇爾·雅羅說。
  • 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原標題:全球變暖導致2013年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新華網日內瓦3月24電(記者張淼 劉美辰)世界氣象組織24日發布年度氣候報告稱,2013年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第六熱的年份,全球變暖導致這一年乾旱、洪水、熱浪和熱帶氣旋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 1996年至2015年全球共計發生1.1萬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結果表明,1996年至2015年全球共計發生1.1萬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52.8萬人喪生,經濟損失達3.08萬億美元。報告指出,2015年受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為莫三比克、多米尼加和馬拉威,其次是印度、萬那杜和緬甸,中國排在第23位;而在1996年至2015年間,宏都拉斯、緬甸和海地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最大,其次是尼加拉瓜、菲律賓和孟加拉國,中國排在第34位。
  • 厄爾尼諾與全球極端天氣事件
    ,5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暖海溫持續增強,已經發展成為自1951年以來第9次中等以上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預計將在今夏持續加強,並至少維持到秋季,可能達到強厄爾尼諾事件。   厄爾尼諾事件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平均海表溫度持續偏高的一種現象。目前,科學家採用赤道中東太平洋平均海表溫度距平(指當前值與常年同期值之差)作為厄爾尼諾事件的判定依據。當海水表面溫度持續3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表明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當海水表面溫度持續6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則確認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 科研一對一 | NASA&馬裡蘭大學 | 大氣科學、氣候模式、數據分析:CMIP6全球氣候模式中極端天氣事件的時空演變
    CMIP6全球氣候模式中極端天氣事件的時空演變
  • 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研究
    文章以乾旱、極端降水、極端高溫和極端低溫為例, 系統總結了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及其機理. 已有研究表明, 乾旱是當前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的重要脅迫因子, 對生態系統生產力和呼吸都存在壓製作用, 但生產力對乾旱的敏感性一般高於呼吸對乾旱的敏感性, 從而導致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功能顯著削弱, 甚至使之變成碳源.
  • 全球極端天氣頻發 氣候周期變化還是全球變暖所致?(組圖)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15時13分報導,俄羅斯大火持續肆虐、巴基斯坦持續強降雨、中歐多國暴雨成災、阿根廷寒流冰凍,最近,全球各地的極端氣候現象似乎成了「家常便飯」。異常天氣今年為何如此猖狂?多災多難的地球能否做到防患於未然?  今年3、4月份國內的極端天氣就頻頻發生。
  • 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翟建青報導3月15日,《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國家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聯合國第三屆世界減災大會期間於日本仙臺發布。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出席本次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秦大河主持,矯梅燕作發言,宋連春詳細介紹《報告》的主要結論。
  •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
    本報訊 記者賴敏報導 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如何進一步認清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有關各行業氣象災害的預警、評估和管理能否更加及時有效?近日,在江蘇揚州舉行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研討會」暨科技部「十一五」支撐重點項目「我國主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重大氣象災害的監測、檢測和預測關鍵技術研究」進展會上,我國5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有望使上述長期以來進展緩慢的技術難題得到突破。
  • 甘肅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緣何增多
    我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緣何增多  4月14日19時至20時,蘭州市出現了近年來少有的雹雨交加的極端天氣。蘭州市區1小時降水量達到12.1毫米,冰雹直徑達到8毫米。蘭州、白銀兩市先後出現強降雨和雷電冰雹,災害造成兩市5縣(區)2.5萬人受災,200餘公頃農作物絕收,直接經濟損失2900餘萬元。
  • 極端天氣事件「破紀錄」
    在經歷了破紀錄的颶風、洪水、熱浪和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後,2017 年極有可能進入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年份的前三甲。他指出,「極端天氣將是全球變暖的新常態,國際社會必須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署署長、聯合國秘書長減災事務特別代表格拉塞爾說,近15 年內,極端天氣造成的死亡人數比例已超過地震與海嘯,並且與氣候相關的自然災害導致的死亡案例大多發生在溫室氣體排放較少的中低收入國家。
  • 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出現,是氣候變化的原因嗎,不一定
    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出現,是氣候變化的原因嗎,不一定2019年就剩下2個月了,在逝去的一年裡,全球經歷了眾多的極端天氣事件。比如希臘和美國西北部的山火,最近澳洲也頻發的山火,洪水淹沒了美國東北部沿海城市,以及巨浪襲擊了日本日本二和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