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40天暴雨預警!瞭望專訪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極端天氣頻發,我們...

2020-12-10 手機鳳凰網

◆ 6月以來,南方地區降雨持續時間長、雨區重疊度高、點雨量大,局地暴雨洪澇災害較為嚴重,出現了多年不見的流域洪水等狀況

◆ 氣候模式的預估結果表明,如果不控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到21世紀末,陸地區域高溫熱浪事件的發生概率將是現在的5~10倍,極端強降水事件的發生頻率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區也將有所增加

◆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未來十年全球最大風險

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

面對極端天氣 我們怎麼辦

截至7月11日,連續40天——6月2日至7月11日,中央氣象臺連續發布暴雨預警,成為2007年開展暴雨預警業務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

6月以來,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華南、西南暴雨明顯增多,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造成較為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我國是遭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說,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強降雨、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趨勢愈加明顯。

一些事實可以佐證:從國內看,1951年以來,我國平均氣溫和極端氣溫都呈顯著升高的趨勢,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強度更強、頻率更密、時間更長的特點;從全球看,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的《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顯示,2015年至2019年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

如今,氣候變化及其引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已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以及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

地球怎麼了?我們怎麼辦?

長期以來,中國氣象局在原有氣象服務基礎上,大力拓展基於影響的專項和公共氣象服務,積極發揮氣象部門在減輕極端天氣災害損失,保障國家氣候安全方面的科技支撐和業務服務作用,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精準預報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氣象工作的難點。」餘勇說,當前,中國氣象局正積極編制「十四五」氣象發展規劃,未來將助力提高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建設,促進氣象事業在國家發展、人民福祉等方面形成更高的經濟、社會效益和影響。

重點做好四方面防範工作

《瞭望》:入汛以來,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餘勇: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今年入汛以來我國天氣氣候形勢十分複雜。截至7月10日,全國平均降雨量為336.1毫米,較常年同期(313.8毫米)偏多7.1%,但降雨量時空分布極為不均。特別是6月以來,南方地區降雨持續時間長、雨區重疊度高、點雨量大,局地暴雨洪澇災害較為嚴重,出現了多年不見的流域洪水等狀況。

一是雨季偏早,累計雨量大。華南前汛期偏早12天,江南、長江中下遊和江淮6月1日、9日和10日先後入梅,分別偏早7天、5天和11天。入汛以來,南方暴雨頻發,共出現15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安徽黃山(1561.8毫米)、廣西永福(1548.6毫米)、廣東龍門(1535.2毫米)累計降水量達1500毫米以上。

二是雨帶覆蓋範圍廣,多雨區域多。入汛後至6月10日前,主要降雨區位於華南和江南南部,多雨中心主要在福建北部、廣東中部和廣西東北部等地,累計降水量在600~800毫米,局地達800毫米以上。6月11日以來,主雨帶北抬至長江中下遊一帶,多雨中心位於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湖北東部、安徽南部、浙江中部等地,浙江、安徽、江西局地累計降水量超過800毫米。

三是降雨強度大,多地雨量破紀錄。入汛以來,全國出現暴雨的縣(市)有1157個,佔比達48%,其中338個縣(市)出現日雨量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最大日降雨量為538毫米,出現在江西鄱陽縣蓮花山鄉(7月7日08時至8日08時)。最大小時降雨量為167.8毫米,出現在廣州黃埔大橋站(5月22日02時至03時)。降雨極端性強,9縣(市)日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33縣(市)日降雨量突破當季極值,81縣(市)日降雨量突破當月極值。6月以來(6月1日~7月10日),重慶、湖北累計降水量均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一多;浙江、貴州、安徽為歷史同期第二多;江蘇、上海為歷史同期第三多。

四是強對流天氣頻發,災害影響重。入汛以來,我國出現30次區域性強對流天氣過程。北方強對流以雷暴大風或冰雹為主,6月3~11日,黑龍江、吉林等地連續出現雷暴大風或冰雹天氣,黑龍江雞西市(12級)、綏化安達市(12級)、雞西市雞東縣(11級)3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突破當地歷史極值;6月24~25日華北等地出現大範圍雷暴大風或冰雹,局地短時風力達10~11級。

《瞭望》:近期我國江南、華南、西南暴雨明顯增多,成因是什麼?需要重點防範哪些天氣災害?

餘勇:6月以來,南方地區強降雨持續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受西南季風影響,低空急流活躍,南方地區水汽條件充沛;加之低渦、切變線等降水天氣系統活躍,導致西南地區東部至長江中下遊地區降雨過程頻繁出現。

同時,強降雨發生的具體位置、強度和影響時間,還與中小尺度對流系統活動、局地地形影響等多種複雜因素有關。

由於降雨過程頻繁,落區重疊區域多,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防範工作:

 一是江河湖泊防汛。據相關部門資料,今年以來,全國已有300多條河流發生過超警以上洪水,7月上旬,長江流域幹流及多條主要支流發生編號洪水,長江中下遊幹流監利以下江段、洞庭湖、鄱陽湖主要控制站全面超警。各地需做好江河幹支流的雨情、水情監測與預報預警工作,特別是中小河流汛情防範。

二是山洪地質災害防範。隨著降雨增強,各地已進入山洪、地質災害高發期,特別是西南地區、西北地區東部等地地質條件脆弱,需加強防範,避免造成人員傷亡。

三是城鄉內澇防範。在汛期,局地突發性短時強降雨發生頻率很高,容易造成城市、鄉村內澇災害,特別是城市內澇影響大、災害重,應重點加強防範。

四是強對流天氣危害防範。汛期也是強對流天氣高發時間段,應重點防範雷電、雷雨大風、冰雹等災害對人身安全、農業、高空作業等帶來的不利影響。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瞭望》: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其中背後「推手」有哪些?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帶給人們的挑戰?

餘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指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自20世紀中葉以來已觀測到許多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包括低溫極端事件減少、極端高溫事件增多、極端高海平面事件增多以及部分地區強降水事件次數的增加;預計21世紀全球部分地區的高溫和暴雨事件將趨多,乾旱程度將加劇,威脅各國糧食、水資源和能源安全。

我國是世界上遭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近年來我國應對極端災害的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因災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呈明顯下降趨勢。

科學研究表明,人類活動造成的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並進一步導致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強度、空間範圍及持續時間發生改變。全球氣候變暖還會改變大尺度的大氣環流形勢,通過海氣相互作用、陸氣相互作用的變化,進而影響不同區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規律。

更多證據表明,人類活動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人為影響已經增加了一些地區發生熱浪的概率,對20世紀下半葉以來全球尺度的強降水增強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氣候模式的預估結果還表明,如果不控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未來全球範圍內一些極端事件的出現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都將顯著增加。到21世紀末,陸地區域高溫熱浪事件的發生概率將是現在的5~10倍,極端強降水事件的發生頻率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區也將有所增加。

氣候變化作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唯有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應對氣候變化既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承擔的國際責任,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內在需求,也是順應世界發展潮流的重要戰略選擇。

當前,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中後期,有可能加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氣象災害帶來的風險。

因此,需進一步提升我國應對極端災害的能力,將應對極端災害作為適應氣候變化的核心內容,強化極端災害的風險防範措施,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警和氣象災害風險管理,開展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的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強化生態和環境氣象服務,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災減災機制。

▲ 7月9日,福建省武夷山市崇安街道石雄社區,消防人員轉移被洪水圍困的群眾 鄭振盛攝/ 本刊

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是個系統工程

《瞭望》:面對頻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未來怎樣進一步提升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在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方面,氣象部門將採取哪些具體措施?

餘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往往具有突發性、局地性,強度大、破壞力大、社會影響力大等特點。

對此,氣象部門要有力落實「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要求,在監測、預報、服務上下功夫,發揮好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一是聚焦監測精密,進一步提升氣象監測能力。在觀測空白區、觀測站稀疏區和人口稠密區增加地面監測站網的建設,積極共享水利等部門氣象觀測數據,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技術提升監測密度,通過雷達等遙感資料遠程獲取精密準確的氣象監測數據。

二是聚焦預報精準,進一步提升預測預報水平。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攻關力度,強化區域高解析度數值天氣預報模式開發應用,突破局地性天氣預報精準的痛點。進一步明確四級業務分工、完善業務流程、加強值班值守,緊盯天氣氣候變化,及時作出滾動分析和訂正預報,確保不漏過每個天氣過程。

三是聚焦服務精細,進一步提高氣象災害預警服務能力。在為各級政府防災減災救災決策提供氣象服務的同時,利用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直發,應急管理、水利、自然資源等其他部門信息發布系統轉發,廣大社會媒體傳播等「三條戰線」,不斷提高預警信息的發布時效和覆蓋面,讓廣大人民群眾儘可能第一時間接收到氣象災害預警服務。

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依靠全社會共同參與。

氣象部門將從三個方面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一是按照國家自然災害普查統一部署,積極開展氣象災害的普查工作。摸清全國各地氣象災害分布特點、發生規律,提高基於影響的風險預警服務能力,同時配合當地政府做好各項應急準備工作。

二是加強與應急管理、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的應急聯動工作。強化各部門間的基礎數據共享共用以及災害性天氣期間的會商、研判、預警信息聯合發布,共同應對各類自然災害,從而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

三是大力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科普宣傳。藉助新媒體、新技術,拓展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科普宣傳方式方法,提升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最大程度減輕各類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把氣候安全作為國家安全體系重要部分規劃考慮

《瞭望》:如何看待減輕極端天氣災害損失,保障國家氣候安全,對於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和影響?

餘勇:世界氣象組織曾對極端事件發表聲明:2019年被確認為史上第2熱年,過去1年和10年全球氣候變化主要表現為冰川消融、海洋升溫、極端天氣增多等,預計今後極端事件的出現將更加頻繁。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指出,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未來十年全球最大風險。中國氣象局今年1月發布了「2019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颱風、龍捲、洪澇、熱浪、乾旱、森林大火等極端事件上榜,在全球範圍內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當前,我國極端天氣表現為:強降水頻繁且強度大,高溫日數多,多地出現雷雨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由此帶來的極端天氣災害,可能給國家安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以及人類健康帶來更加嚴重的威脅。

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內在要求,事關國家安全。由氣候變化引發的氣候安全對國家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經濟安全等產生重大影響。

在減輕極端天氣災害損失,保障國家氣候安全方面,氣象部門積極發揮支撐保障作用。比如,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要生態功能區建設和保護、荒漠化石漠化及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溼地保護和恢復、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加強暴雨、山洪、乾旱等監測預報、災害防禦、應對氣候變化和人工影響天氣等工作。積極開展生態脆弱區的氣候承載力評估,科學合理開發和保護氣候資源,加強氣候變化風險管理,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了氣象服務保障支撐作用。

中國氣象局始終把氣候安全作為國家安全體系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考慮。未來將進一步加強對國家相關發展規劃和重大工程建設規劃的支撐保障作用。通過制定規劃,加快氣象科技創新發展,大力提高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建設,在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發揮更大的、積極的作用,促進氣象事業在國家發展、人民福祉等方面形成更高的經濟、社會效益和影響。同時,中國氣象局將繼續牽頭做好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全球氣候變化科學評估等工作,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加強對「一帶一路」國家極端天氣等防災減災氣象保障服務,進一步加強國際影響力。

總監製:陳良傑

監製:夏宇

相關焦點

  • 餘勇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 面對極端天氣 我們怎麼辦
    截至7月10日,連續39天——6月2日至7月10日,中央氣象臺連續發布暴雨預警,成為2007年開展暴雨預警業務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6月以來,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華南、西南暴雨明顯增多,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造成較為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我國是遭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餘勇說,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強降雨、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趨勢愈加明顯。
  • 四大洲同現極端高溫天氣 中國連續22天發高溫預警
    挪威、加拿大、尼泊爾等地在戶外活動時需要用水降溫這是世界天氣史上罕見的一組「熱」鏡頭——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北部非洲同時出現極端高溫天氣,熱浪席捲北半球;北極圈內一些地區氣溫超過30℃,高溫延續使得北極圈內森林火災頻發;中國連續22天發布高溫預警……為何今夏整個北半球都在「發燒」?什麼原因導致高溫肆虐?
  • 厄爾尼諾發威 極端天氣頻現
    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2015年以來,厄爾尼諾現象愈演愈烈,極端天氣在全球各地出現。中國氣象局的信息顯示,去年10月,厄爾尼諾海溫距平指數(升溫幅度)累計達到18.4攝氏度,已達極強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  據美國氣象機構分析,這一輪厄爾尼諾現象將在今年春末夏初轉弱,但與其相反的拉尼娜現象的概率卻在增加。
  • 湖北宜昌等地突遭暴雨,為何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
    6月以來,中國南部降雨不斷。6月27日,中央氣象臺發出預警,河南東南部、湖北中部和西南部、安徽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將有大暴雨,局部地區特大暴雨。截止27日下上午10時,湖北宜昌部分地區已經出現60毫米以上的降水,且後續降水一直在持續。
  • 中國氣象局:未來10天長江上遊持續強降雨,致災風險高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焦翊丹7月15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2020年汛期專題新聞發布會獲悉,6月以來,南方地區出現了7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64%的縣(市)出現暴雨天氣,全國降雨情況呈現暴雨過程多、持續時間長、雨區重疊度高、累積雨量大、暴雨強度強等特點。
  • 極端天氣全球頻發 專家稱此現象可能「常態化」
    加上本月初生成的「瑪瑙」,幾大颱風挾狂風暴雨奔襲中國東南沿海,今年則還是頭一遭。  「今年的颱風形勢是不尋常的。」廣東省氣象局首席預報員林良勳說。  讓人越來越難捉摸的天氣不獨颱風。去冬今春北半球的冰凍低溫和持續乾旱還讓我們記憶猶新,今夏熱浪、乾旱、洪澇又在全球各地上演。而今,極端天氣可謂是一波接一波,讓人目不暇接。人們不禁發問,全球氣候怎麼了?我們的地球怎麼了?
  • 中國氣象局五大措施應對近期惡劣天氣(圖)
    11月1日,中國氣象局例行新聞發布會在中國氣象局科技大樓一樓多功能廳召開。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陳振林介紹了近期應對冷空氣、颱風等惡劣天氣的五大工作重點。中國網現場直播。一是加強領導,深入指導氣象服務工作。中國氣象局高度重視,嚴密監測強降雨、颱風、冷空氣等災害性天氣過程動態,上下聯動,全力做好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服務。
  • 近期南方暴雨有多暴烈?為何陷入「車輪戰」?未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從6月2日至7月12日6時,中央氣象臺連續40天發布暴雨預警,成為2007年開展暴雨預警業務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 6月以來,我國南方迎來持續強降雨,呈現出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極端性強、局地強降水重疊度高等特點。7月4日至10日,重慶、貴州至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今年以來最強降雨過程。
  • 中國氣象局發布會介紹7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徵等情況
    其中,北京24日出現今年以來最大的一場全市性暴雨天氣,密雲日降水量達163.7毫米,大大超過歷史同期最大日降水量紀錄(1997年7月19日119.1毫米);山東乳山日降水量多達323.5毫米,突破歷史極值。由於降水來勢猛、強度大,部分地區發生了山洪泥石流災害,損失較重。7月,全國共有42個氣象觀測站出現極端連續降水日數事件,其中黑龍江富裕(13天)的連續降水日數突破歷史極值。
  • 中國出現南凍北旱極端天氣 北京可能冬天無雪
    >  按照氣象專家的判斷,包括暴雪、暴雨、大旱、熱浪天氣和熱帶風暴在內的極端天氣事件在全球範圍已變得更為普遍,而中國也正經歷著「旱凍」迎兔春的極端天氣。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王曉、米艾尼 | 北京報導  大雪、凍雨、乾旱、洪水;又是大雪,又是凍雨,又是乾旱⋯⋯  剛剛告彆氣候災難頻發的2010年,2011年初的「南凍北旱」又讓人們對即將到來的「2012」充滿「疑慮」,甚至有人在網上兜售起「2012世界末日諾亞方舟」虛擬船票,「買者」甚眾。
  • 我們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我國對天氣氣候的預報能力在國際上屬於先進行列:我國是世界上三個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之一,還建成了128部世界上最先進的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這個雷達就像醫生看病一樣可以看到大氣運動的強度和規律。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極易引發氣象災害。如何把預警信息有效地發布到人們手裡,解決好「最後一公裡」問題,是能不能有效預防災害發生的關鍵之一。
  • 極端天氣頻發時代到來 是什麼惹的禍?
    北京目前遭遇「冬旱」,近80天無有效降水,整個北方也旱情嚴重;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巴西等國洪水滔天,產生連鎖經濟反應;不久前,歐美國家大雪紛飛,讓人措手不及。天氣短期內頻走極端,著實罕見。全球氣候到底怎麼了?北極風與拉尼娜「惹禍」?
  • 地球究竟怎麼了:極端天氣成國際社會關注焦點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孫英蘭去年入秋以來的西南乾旱至今已持續近半年,原本「人間四月芳菲盡」,今年此時卻是「山東四月雪紛飛」。中國氣象局提供的資料顯示,今年4月以來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10.0℃)偏低1.3℃,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低值。
  • 湖南省拉響洪水、暴雨、地質、山洪災害四道預警
    南北兩重天:一邊「火焰」,一邊洪水 我省拉響洪水、暴雨、地質、山洪災害四道預警 城陵磯水位再超保,永興最高溫達40.2℃   通訊員 吳燦 記者 張洋銀攝影報導 今年入汛以來,湘中以北暴雨連連,災害頻發。洞庭湖水位猛漲,超過歷史極值。張家界、常德等地「看海」已成常態。7月26日,我省再次接連拉響洪水、暴雨、地質、山洪災害等四道預警,提請湘西北等地加強防範。反觀湘中以南,高溫持續大半月,26日郴州市發布了高溫紅色預警,最高氣溫將升至40℃以上。
  •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現 天氣君為何變成「暴脾氣」
    這是又一起由極端天氣引發的重大災害。  近年來,「天氣君」的脾氣似乎變得越來越暴躁,一言不合就「出大招」,一會兒在四川廣元的江面導演一出「風翻船」,一會兒又用罕見的大冰雹砸向山西陝西境內。從6月14日起,入汛以來最大範圍暴雨過程也粉墨登場,接連發生的強降雨給防汛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為什麼極端天氣呈現頻發態勢?是否可以提前預測極端天氣的發生?面對暴脾氣的「天氣君」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 極端天氣事件增多 預警信息發布存部分「盲區」
    採訪人:本報記者 劉 毅 解讀人:中國氣象局有關負責人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布《關於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工作的意見》,提出加快構建氣象災害實時監測、短時臨近預警和中短期預報無縫銜接,預警信息發布、傳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監測預警體系。當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發布傳播中存在哪些不足,今後公眾能夠獲得什麼樣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服務?
  • 天氣預報怎樣做出來?暴雨預警準確率如何?媒體走近預報員
    中央氣象臺接連發布暴雨黃色及橙色預警,提醒大家加強防範。暴雨預報預警是防汛減災的「消息樹」「發令槍」。天氣預報是怎樣做出來的,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怎麼樣,怎樣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最近,記者採訪了多名預測天氣發展變化、預判暴雨落區的天氣預報員們。
  • 天氣預報怎樣做出來?暴雨預報預警準確率如何?人民日報解讀
    「一畢業,極端天氣就給我上了一課,使我認識到天氣預報確實非常重要,它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他說。 「現在和1998年相比,綜合氣象觀測、數值預報、預報平臺的科技支撐等很多方面,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馬學款感慨道。 「大家每天看到、聽到的暴雨預報預警等氣象預測,是預報員主要基於數值天氣預報做出的預測結果。
  • 應對極端天氣 做好自我防護
    陳雲芬7月以來,隨著強降水、強對流等極端天氣增多,暴雨、洪澇、雷暴、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頻繁發生。6月至8月是雲南的主汛期,在防汛最為關鍵的時期,如何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作用?公眾應掌握哪些防災知識來保障生命財產安全?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洪澇雷暴滑坡泥石流雲南為何這些災害易發頻發?
  • 歐洲將迎40度高溫!多國氣象局發布極端天氣預警 巴黎將設「避暑室」
    多國氣象局發布極端天氣預警 巴黎將設「避暑室」  Winnie Lee • 2019-06-24 11:47:02 來源:前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