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現南凍北旱極端天氣 北京可能冬天無雪

2021-01-09 搜狐網

  兔年冷春謎團

  2011,辛卯,兔年。

  非正常的天氣狀況陪伴人們度過新春——

  南方:持續低溫,雨雪霏霏;

  華北:大旱,在作為我國第二大小麥主產區的山東,乾旱程度更是達到了60年一遇標準;北京則至今未見下雪,60年來初雪最晚的記錄有望被打破;

  東北:嚴重低溫,特別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的一些地方,最低氣溫一度降至零下47.4℃……

  按照氣象專家的判斷,包括暴雪、暴雨、大旱、熱浪天氣和熱帶風暴在內的極端天氣事件在全球範圍已變得更為普遍,而我國也正經歷著「旱凍」迎兔春的極端天氣。

  兔年冷春謎團

  2010年下半年,一個有關「千年極寒」的說法成了氣象專家們嘲笑的對象。而這一次,原本「科學」的闢謠則成了被嘲弄的對象。

  編者按

  2011,辛卯,兔年。

  非正常的天氣狀況陪伴人們度過新春---

  南方:持續低溫,雨雪霏霏;

  華北:大旱,在作為中國第二大小麥主產區的山東,乾旱程度更是達到了

  60年一遇標準;北京則至今未見下雪,60年來初雪最晚的紀錄有可能被打破;

  東北:嚴重低溫,特別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的一些地方,最低氣溫一度

  降至零下47.4℃⋯⋯

  按照氣象專家的判斷,包括暴雪、暴雨、大旱、熱浪天氣和熱帶風暴在內的極端天氣事件在全球範圍已變得更為普遍,而中國也正經歷著「旱凍」迎兔春的極端天氣。

  從「千年極寒」到「兔年冷春」

  在更多氣象學家謹慎著不願對2010年冬天的氣候下定論時,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布和朝魯肯定地對本刊記者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這個冬天是冷冬。」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王曉、米艾尼 | 北京報導

  大雪、凍雨、乾旱、洪水;又是大雪,又是凍雨,又是乾旱⋯⋯

  剛剛告彆氣候災難頻發的2010年,2011年初的「南凍北旱」又讓人們對即將到來的「2012」充滿「疑慮」,甚至有人在網上兜售起「2012世界末日諾亞方舟」虛擬船票,「買者」甚眾。

  在更多氣象學家謹慎著不願對2010年冬天的氣候下定論時,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布和朝魯肯定地對本刊記者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這個冬天是冷冬。」

  「判斷冷暖冬的標準,是把這一年冬季的全國平均溫度和往年比,超過一個標準差屬於比較強的冷冬,超過半個,屬於中等強度的冷冬。這個數字我們算了一下,還是偏冷的,但不會偏離很多。」布和朝魯說。

  布和朝魯用「罕見」來形容2010年冬天的氣候。「在極渦(編者註:指繞南極或北極的高空氣旋性大型環流)活動異常的情況下,又趕上了『拉尼娜現象』,導致我國在2010年12月末就出現了大範圍降溫,一直持續至今。」

  原本「科學」的說法成了嘲弄對象

  2010年下半年,一個有關「千年極寒」的說法成了嘲笑的對象。

  這一說法最先出現在2010年9月16日「國際在線」一則題為《氣象學家稱歐洲將迎來千年一遇的嚴冬》的報導中,該報導援引俄羅斯Regmum 新聞網的消息稱,「根據波蘭氣象學家掌握的數據,溫暖的墨西哥灣流正在變弱,歐洲將迎來1000年以來最冷的冬天。」20天後的《揚子晚報》上,也出現了另一篇題為《北半球拉響極端寒冬警報 中國或難以倖免》的報導,將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亞洲地區也劃入了「千年極寒」將要襲擊的範圍。

  此言立即引起媒體和公眾的廣泛關注,很快,取暖物資銷量猛增,股市也受到影響:2010年國慶節後的兩個交易日中,煤炭股表現火爆,Wind資訊統計顯示,按流通市值加權平均計算,煤炭開採板塊在那兩個交易日的漲幅達16.75%。

  接著就有國內的氣象學家站出來闢謠,認為「千年極寒」的說法「不是嚴謹的學術用語」。

  「『千年極寒』的問題,我們已經基本不討論了。」北京市氣象局氣候分析與預測科科長陳大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原中國氣象局局長溫克剛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則明確表示,這一說法並不科學,因為「目前全球測溫度的記錄歷史無法追溯到千年之久。」

  儘管如此,「千年極寒」這一略帶神話色彩的概念仍在網絡上持續走紅。入冬以來,由於我國大部分地區持續降溫,公眾更是對此前專家的駁斥意見產生疑慮。這一次,原本「科學」的闢謠則成了被嘲弄的對象。

  專家:2010年是本世紀以來我國氣候最異常的一年

  儘管認為「千年極寒」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但在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專家、原中央氣象臺臺長李小泉看來,2010年至今,「應該說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還是比較頻繁的。」

  「首先,我們要明確『極端天氣』的概念。極端指嚴重偏離正常情況。一般來說,一年裡偏離正常的情況是常有的,而嚴重偏離正常的情況是少有的。」李小泉介紹說。

  2011年1月12日,中國氣象局公布的《2010年中國氣候公報》(以下簡稱「《公報》」)佐證了李小泉的說法。《公報》顯示,2010年我國極端高溫和強降水事件發生之頻繁、強度之強、範圍之廣歷史罕見,「是本世紀以來我國氣候最異常的一年。」

  《公報》指出,2010年我國氣候非常異常,年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7℃,是1961年以來第十個最暖年,也是第十四個連續氣溫偏高年,全年降水偏多,季節和區域分布不均,旱澇災害交替發生,西南地區特大乾旱,暴雨頻襲華南江南,海南遭遇罕見降水,強降水引發舟曲泥石流。

  此外,我國2010年氣候災害造成的損失為本世紀以來之最,超過5000億元,因災死亡4800多人,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人數均為近10年來最多。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介紹,中國氣象局去年共啟動應急響應31次,累計應急時間208天,這意味著,中國氣象局處於應急響應狀態的時間佔全年總天數的 57%。

  氣候組織大中華區政策研究總監喻捷經歷過布宜諾斯艾利斯、奈洛比、哥本哈根等相關國際氣候談判,在接受《望東方周刊》採訪時,她表示,2010年我國氣候非正常性表現比較突出,這也給中長期氣候預測和對農作物的病害預防增加了難度。

  「今年冬天氣候是否極端還不好說,但南方的冰雹和北京的無雪,應該算是極端。」喻捷說。

  「拉尼娜現象」對中國影響嚴重

  氣象專家李小泉介紹,入冬以來,我國天氣情況大致有幾個現象:首先是東北嚴重低溫,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的溫度一度達到零下47攝氏度。「過去我國北方地區不是沒出現過這樣極端的低溫,但一般是30~50年出現一兩次。而今年北方,除內蒙古之外,新疆北部的伊犁地區也出現極端低溫天氣。」

  另一重要的天氣情況,是從2011年1月以來南方的凍雨。2011年1月,貴州、湖南西部發生大規模凍雨。雖然凍雨在南方一些地區幾乎年年發生,但範圍和強度不同。李小泉分析認為,今年的凍雨和2008年相比,強度小得多,但持續時間較長,尤其是在雲貴地區。「這樣長時間的凍雨在歷史上出現過兩三次,所幸今年凍雨是階段性出現,沒有一下子持續一兩個月。」

  「出現這樣的氣候,和極渦活動異常有很大關係。」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布和朝魯向本刊記者解釋,這種異常導致冷空氣在中高緯度地區活動,2010年12月初出現在歐洲和北美,到了12月末,移到亞洲地區,由此導致2011年1月初至今一直大範圍持續低溫。

  此外,布和朝魯認為,「拉尼娜」的到來更是給原本異常的氣候雪上加霜。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由於它與厄爾尼諾現象正相反,為了對應「聖嬰」厄爾尼諾,學界便給它起了「拉尼娜」這個名字,意為「小女孩」(聖女嬰)。近60年來,全球共發生10餘次「拉尼娜事件」,且一般出現在厄爾尼諾事件之後,其維持時間長短不一,有的甚至長達3年之久。

  「『拉尼娜』主要影響環太平洋地區,北美位於太平洋下遊,上遊是我國東南地區。」布和朝魯介紹說,由於「拉尼娜」的原因,從北太平洋有一個高壓活動移過來,從2010年12月末開始,把高緯度極地的冷空氣源源不斷且非常穩定地送到東亞地區來。美國、澳大利亞、巴西和中國是受「拉尼娜」影響最強烈的地區。

  「如果不是受『拉尼娜』影響,這次的低溫天氣不會持續這麼長時間。」布和朝魯介紹說。

  冷冬還只是全球變暖的插曲嗎

  早在2009年冬天,「全球變暖」的說法就遭到過質疑。彼時,英國人經歷了一場近30年來最長時間的寒流,波蘭死於嚴寒的人數超過了120人,美國東北部部分地區降雪量創下單次風暴降雪40年最高。

  美國某電視臺節目主持人曾經帶著一副全然不屑表情戲謔道:「全球變暖?孩子們不明白為何大雪從天而降!」

  英國哈德利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出爐的研究報告也顯示,從1999年至2008年,全球平均氣溫僅增加了0.07攝氏度,實際氣候變化接近於零。

  但更多的專家仍然堅信有關「全球變暖」的判斷。布和朝魯解釋說,全球變暖是指溫度上升這一趨勢,「比如以50年或100年計,整個溫度是呈上升趨勢的,但不排除中間某幾年有小的波動,這種波動相當於整個樂曲中的一個小插曲。」

  喻捷也認為,全球變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拉尼娜』和『厄爾尼諾』可能導致全球氣溫或寒或暖,它是像心電圖一樣有高有低,但整個趨勢還是往高裡走的。」

  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曾指出,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已經變得更普遍,包括暴雪、暴雨、大旱、熱浪天氣和熱帶風暴。在個別地區,特定種類極端天氣的增加被歸因於全球變暖,比如澳大利亞的極度乾旱、北半球平均降水和極端高溫的增加。布和朝魯表示,低溫天氣是否全球變暖引起的,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判斷依據。

  相比較對「全球變暖」這一趨勢的篤信,短期氣候預測在氣象學家們看來似乎充滿了未知數。布和朝魯告訴本刊記者,目前的技術可以讓氣象部門準確預測出一星期內的氣候,但兩周到一個月期間的氣候預測則十分困難,這也是一個國際性的難題,而一個月到一個季度的氣候則有一定可預報性。

  對於2011年全年乃至2012年的氣候,氣象學家們至今無法給出明確說法。「每年冬末春初,氣象部門會對夏季汛情和可能發生的氣候災害做出預報,國際慣例也是如此。報告沒有做出來之前,我們還無法預計。」布和朝魯說。

  北京為什麼不下雪

  北京市氣象局氣候分析與預測科科長陳大剛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笑稱,自己最近被問到最多的一句話也是「北京為什麼不下雪」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王曉 | 北京報導

  如果按照微博上的說法,「一切不以下雪為目的的大風和降溫都是耍流氓」,那麼,2010年入冬以來,北京一直在「耍流氓」---最低溫度降至零下11.6攝氏度,大風天氣一度使得航班被取消,但直到2011年1月底,仍矜持著不肯下雪。

  在南方低溫、雨雪天氣持續發生的同時,華北地區的乾旱同樣引人關注。據媒體報導,我國第二大小麥主產區山東的乾旱程度已達到了60年一遇標準,從2010年9月23日至今,山東累計平均降水量11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86%,全省有6095萬畝農田受旱。

  而北京觀象臺的觀測數據顯示,從2010年10月25日起,北京一直沒有出現有效降水,截至1月25日,已長達93天。

  「今年北京很可能打破60年來初雪最晚的紀錄。」 1月24日,北京市氣象局氣候分析與預測科科長陳大剛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採訪時說。

  自195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北京初雪最晚的時間為1984年的1月29日,而從北京市氣象局目前監測到的數據來看,至少在1月底前,北京仍無下雪跡象。

  大氣環流異常導致北京不下雪

  「北京為什麼不下雪?」2011年初,即有網友拋出這樣一個問題,並以戲謔的方式給出四個選項:A、沒有北京戶口,下不來; B、北京房租太貴,下不起; C、遇到領導出行,交通管制,不敢下; D、沒交夠五年的稅和五年的養老保險,搖不上號。

  這則段子迅速在網絡上流行起來。

  北京市氣象局氣候分析與預測科科長陳大剛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笑稱,自己最近被問到最多的一句話也是「北京為什麼不下雪」。他的分析是,大氣環流異常所致。

  「降雪晚從氣象上來說原因很簡單,就是沒有暖溼氣流。降雪要有足夠的水汽條件配合,冷暖氣團的交界處,就是雨雪天氣最多的地方。哪一方單方面控制,都不會出現降水。2010年入冬後,冷空氣迅速控制了我國北方地區,暖溼氣流則遲遲沒能上來。另一個需要滿足的條件是上升氣流,它能把水汽匯集起來。如果沒有這種機制,即便出現降水,可能也是一閃即過。」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布和朝魯分析認為,更深層的原因在於極渦活動異常和「拉尼娜現象」,「在這兩者的作用下,入冬以來,烏拉爾山、北太平洋形成的高壓帶把冷空氣非常穩定地往南輸送,導致整個華北地區一直在西北氣流控制下,南邊的暖溼氣流過不來。」

  2010年12月29日,雪花在北京西北部打了個「擦邊球」。之後有網友稱,看到北四環附近飄了點兒「頭皮屑一樣的東西」。在氣象專家們看來,這樣的降雪屬於無量降雪,不能稱之為初雪。

  陳大剛解釋說,北京初雪需要滿足的條件是,城區的朝陽、海澱、豐臺、石景山、南郊觀象臺等全部5個氣象臺站均觀測到了降雪,或是這5個臺站中的3個以上站觀測到降雪,且其中至少有1個站測得的降雪量大於0.1毫米。

  「整個冬天完全不下雪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對生活在北京城的人來說,無雪的冬天顯然有些不適應。

  「在北京,冬天必須要有雪,這是大家固定的思維模式。」陳大剛稱,實際上,北京每年冬季的平均降水量只佔全年的2%,是季節性乾旱。「我們通常講降水異常和溫度異常,從降水來說,連續三個多月沒有雨雪,可以稱得上異常,但是溫度不算異常,雖然大家覺得比較冷,但其實只有1月份的平均氣溫是比常年偏低的,偏低幅度超過1攝氏度。如果把12月份放進來比較的話,比常年偏低不到1攝氏度。而異常偏低,一般指偏低兩三攝氏度以上。」

  從數字上看,和2009年極端冷氣候相比,北京今冬的溫度尚算溫和。1月6日,北京氣溫降至零下16.7攝氏度,突破38年來1月上旬氣溫最低極值紀錄。而今冬截至1月25日,最低氣溫僅為零下11.6攝氏度。陳大剛分析認為,今年的降溫純粹是冷空氣導致。「如果下上一兩場雪的話,氣溫很可能比 2009年冬天還低。人們之所以感覺冷,是因為北京在2009年以前,已經持續了十幾年暖冬。」

  據統計,1970~1971年同期,北京曾連續116天沒有明顯降水,北京平原地區降水量僅為0.6毫米,之後是2008年10月24日至2009年2月2日,北京超過100天沒有明顯降水,北京平原地區平均降水量僅為1.1毫米。

  「整個冬天完全不下雪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陳大剛認為,但根據這幾十年的情況來看,或多或少還是會下一些。

  原中國氣象局局長溫克剛則向本刊記者分析說,如果稍晚些時候,再積不起雪的話,再下也只能是雨夾雪了。「現在看來,60年初雪最晚的這個紀錄,馬上就被打破了。」

  南方異「凍」

  自入冬以來,我國南方普遍出現持續、罕見的大雪、凝凍、低溫天氣,所謂「千年極寒」的說法,也因此再度被提起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周範才報導

  1月20日,2011年春運第一天,又一場聲勢浩大、富含中國特色的人流遷徙拉開帷幕。華中科技大學大三學生劉彬也在這天選擇了回湖南老家,並和長沙的同學約好晚上在著名的火宮殿吃火鍋。

  票並不難買。武廣高鐵通車後,以往春運搶手的自武漢南下的火車票明顯充裕了許多。但劉彬忘了,一場大雪正在他的家鄉肆虐。

  雪情的嚴重程度促使武廣高鐵不得不減速慢行。據來自武漢火車站的消息,20日因湖南暴雪致使武漢站始發的52趟高鐵車次全線晚點。

  晚點近兩個小時後,劉彬才回到長沙。其時,大雪依然在繼續,星城處處白雪皚皚。

  自入冬以來,我國南方普遍出現持續、罕見的大雪、凝凍、低溫天氣,所謂「千年極寒」的說法,也因此再度被提起。

  湖南:下雪規模40年一遇

  劉彬趕上的罕見暴雪始於17日,持續了三四天之久。

  據湖南當地氣象部門透露,下雪規模達到40年一遇標準,造成全省全部14個市州近千萬人受災,80縣市先後出現積雪,38縣市出現冰凍;桃江、安化、益陽等10縣市積雪深度突破歷史最高紀錄;長沙等8個縣市積雪深度達到歷史記錄的第二位,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逾35億元人民幣。

  與此相伴,湖南省內的冰凍範圍也在迅速擴大。一天之內,冰凍範圍就由18日的1個縣市擴展到全省22個縣市。

  家住長沙理工大學宿舍樓的該校教師曾志華就因此飽受困擾,22日,原本晾在陽臺的衣服竟然冰凍起來了,她不得不把衣服掛到開著空調的房間內。

  曾志華向《望東方周刊》介紹,大雪過去近一周之後,長沙理工大學校園內的路旁、屋頂、花壇上的積雪依然沒有融化。「七八釐米厚,踩上去硬邦邦的。」

  湖南人對冰凍並不陌生。就在此輪暴雪前的元旦,湖南省多達62個縣市就出現了冰凍,其中懷化靖州縣冰凍厚度達6.5毫米。更早的記憶發生在2008年冬天,一場罕見的冰凍災害席捲全省,致使京廣鐵路、京珠高速等多條貫穿省內的交通大動脈癱瘓。

  在湖南遭受大雪的同時,其鄰居江西也未能倖免。據當地氣象資料顯示,從1月18日凌晨開始,江西省中北部有70縣(市、區)先後出現雪或雨夾雪天氣,其中62個縣(市、區)為純雪,49個縣市先後出現積雪。在連續兩天暴雪襲擊九江後,長江九江段一度禁航三個小時。

  這也不是入冬以來江西的第一場大雪了。新年元旦,江西先後有75個縣市出現了雪或雨夾雪天氣,贛北、贛中有56個縣市出現積雪,其中廬山積雪厚達14釐米。

  貴州:凝凍來襲

  因為凝凍,宮連虎算是見識了微博的力量。

  他是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黨武鄉鄉長助理,因當地持續近20天的低溫雨雪天氣,致使該地區不少特困村民無棉衣禦寒,宮連虎為此在微博上發帖求助,受到無數網友的熱心支持,單1月22日一天,就募集到棉衣236件,棉被22條。

  宮連虎向本刊記者介紹,早在1月2日,當地就遭遇了凝凍天氣,最低氣溫達零下8攝氏度,該鄉共有貧困戶658戶,1989人,因為沒有棉衣,很多老人受寒病倒。

  凝凍,也稱凍雨,是在強冷空氣的作用下致使冰雪、雨雪混下形成,即所謂「落地成冰」。貴州地處雲貴高原東北側,平均海拔1100米,冬天季風盛行時,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受到高原大地形的阻擋,極易形成這種氣象災害。凝凍也是貴州主要的災害性天氣之一,其出現次數居全國首位。

  據來自氣象部門的最新消息,1月26日貴州又迎來凝凍天氣,這是入冬以來當地遭受的第五輪這樣的天氣狀況了。

  位於黔西北高原的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是貴州受災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自1月13日以來,威寧普降大雪,氣溫持續在零下7至8度,據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向本刊記者介紹,此次凝凍天氣降溫幅度之大,雪凝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50年不遇。」

  在與威寧毗鄰的國家5A級景區黃果樹瀑布,往常景區門口幾裡外的路上就會人來車往,但1月20日左右的上一輪雨雪凝凍天氣過後,景區見不到一輛外來旅遊車輛。21日下午2時許,有媒體記者前去探訪,發現景區內觀瀑視線最佳的瀑布餐館內空無一人。

  南方大部地區氣溫較往年明顯偏低

  1月24日,多年不見大雪的江蘇蘇州律師王怡樺在歡欣鼓舞的同時,感覺到了刺骨的陰冷,本來討厭穿羽絨服的她不得不專程開車前去採買,這才發現,去年就曾看中的一款羽絨服的價格已從800元左右漲到1500元了,而她的一個同學也在微博上向她抱怨說揣著1000元錢去買羽絨服,結果發現最便宜的是2500元。

  江蘇省自1月以來,氣溫較常年明顯偏低。從18日清晨開始,蘇南地區就飄起了雪花,王怡樺尚能忍受的「乾冷」變成了刺骨的「陰冷」。據氣象資料統計,江蘇自1978年以來同期平均氣溫均高於0℃,2011年1月以來江蘇平均氣溫僅為零下1.0℃,創造了近30年來最低紀錄,為1961年來第四低值。

  浙東沿海也同樣遭致此輪暴雪襲擊。1月20日,杭州市氣象臺曾將暴雪黃色預警一度升級為暴雪橙色預警,到當天晚上7時杭州市中北部地區積雪深度已達11~20釐米,1月份的平均氣溫也比常年偏低了3℃多。

  1月20日,上海街頭同樣銀裝素裹。當日上午7時50分,上海中心氣象臺發布暴雪黃色預警信號和道路結冰黃色預警信號。

  自1月以來,上海出現持續的低溫。甚至有熱心市民發現,上海市區內的一些河道出現結冰現象。當地氣象專家證實,這在1991年以來尚屬首次。氣象資料顯示,上海今年1月份以來前20天的平均溫度僅為1.7℃,這比常年的4.3℃明顯偏低了許多。

  向來氣候舒適的嶺南地區在這個冬季裡也正經受著長時間的陰風冷雨。早在2010年12月14日,粵北局部地區就已出現零度以下天氣,廣東韶關、清遠的北部山區氣溫更是一度降至零下1℃~零下2℃。

  為此,廣東省有97個市縣一度發布了寒冷預警,其中寒冷橙色預警(即最低氣溫將降到5℃以下)54個,連山、陽山、連州、連南甚至發布了寒冷紅色預警(即最低氣溫將降到0℃以下)。

  自2010年12月25日凌晨起,廣東省公路北上交通大動脈京珠北高速已連續6次出現路段氣溫下降到0℃以下的情況。

  早前的2010年12月16日,該路段就曾出現今冬最嚴重的冰凍,路面交通一度暫停。2008年冰災期間,該路面就曾因結冰完全癱瘓,向來是冬季廣東全省抗冰保暢通的主戰場。

  據廣東省氣象部門統計,從2010年12月25日到2011年1月12日,該省平均氣溫為9.8℃,較常年同期顯著偏低3.8℃,是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三低。

  目前,除雲南外,南方大部地區的氣溫都較往年明顯偏低。貴州、廣西、湖南南部等地偏低4℃以上。1月22日,貴陽的平均氣溫僅有-1.6℃,創下了有氣象紀錄以來的1月前22天平均氣溫的最低值紀錄。

  呼倫貝爾的「冷」考驗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王立三報導

  呼倫貝爾市氣象臺臺長姜鳳友告訴本刊記者:「為什麼人們反應比較大?是因為近十年來最低氣溫值逐漸增高。今年這樣的低溫天氣很多年都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對比讓人們感覺今年特別的冷。」

  呼倫貝爾的冬天如約而至。內蒙古自治區東部這塊25萬平方公裡的「世界上最美的草原」被冰雪覆蓋,銀裝素裹。這裡進入漫長寒冷的冬季,7個月後,杜鵑花才會在殘雪中紅遍大興安嶺。

  強勁的西北風吹過呼倫貝爾大草原,天寒地凍的海拉爾區街道上處處蒸騰著霧氣,行人在室外走動十幾分鐘,鞋底就會被凍得硬邦邦,裸露在外的皮膚有凍僵的感覺,呼出的空氣瞬間在衣服和臉上凝結成冰,變成滿臉掛白的「聖誕老人」。

  1月8日,呼倫貝爾地區的最低氣溫已經降至零下40℃以下,戶外滴水成冰。

  1月10日,「三九」第一天,氣溫還在下降,海拉爾區的張海濤在超市買了大棗和紅豆,打算回去熬臘八粥,因為第二天就是傳統的「臘八節」,她跺著腳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

  若非工作和生活的必須,呼倫貝爾人更喜歡選擇「宅」在家裡,民間諺語「三九四九,打罵不走,」在這裡再次被驗證。

  據了解,1月12日以後,呼倫貝爾所屬的根河、圖裡河、額爾古納、海拉爾、陳巴爾虎旗、鄂溫克旗、牙克石區域內的溫度都降至零下40℃以下,14日圖裡河最低氣溫達到零下47.4℃,海拉爾最低氣溫為零下42.6℃。

  在丈夫和孩子出門時,張海濤會特別叮囑他們多加一副手套。她告訴本刊記者:「今年比往年冷了點兒,但該幹啥還幹啥,沒感覺對生活有什麼太大影響,這兒的人冬天都習慣了。」

  極端寒冷的天氣對畜牧業的影響遠遠不止加副手套這麼簡單。遇到大雪和低溫天氣,草原上就出現「白災」---牲畜被凍死、餓死,人也可能斷糧少穿。

  「今年是白災比較明顯的一年,牧區東面和南面出現了中度到重度白災,西北部是中度白災,」呼倫貝爾市的一位官員告訴本刊記者,「今年降雪比較多,積雪過厚,牲畜都放不出去,吃不到草。嚴寒和大雪讓牧民們無法放牧,草原上的牧民提前一個半月把牲畜圈養。錫林郭勒受災也比較嚴重。」

  西伯利亞的冷空氣還在不斷地吹來,零下40.0℃的低溫天氣持續近7天,降雪量也同時創下7年中的新高。數據顯示:截至1月18日,呼倫貝爾市共出現11次大規模降雪,新巴爾虎右旗降雪量是30.7毫米,比歷年同期偏多330%;扎蘭屯市降雪量27.4毫米,比歷年同期偏多340%。

  呼倫貝爾的「極寒」被媒體廣為報導,在百度搜索「呼倫貝爾極寒」會有25萬多個相關頁面。呼倫貝爾市氣象臺臺長姜鳳友解釋說:「氣象用語中沒有 『極寒』這個說法。今年的這個溫度也不能算『極寒』。去年,也就是2010年1月5日左右,呼倫貝爾地區最低氣溫是零下47.5度,比今年還低了0.1 度。圖裡河在2001年曾有過零下50.2攝氏度的歷史極值。」

  姜鳳友告訴《望東方周刊》:「為什麼人們反應比較大?是因為近十年來最低氣溫值逐漸增高。今年這樣的低溫天氣很多年都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對比讓人們感覺今年特殊的冷。和最低氣溫比較,這種寒冷還應該是在正常範圍內。反過來,天氣不冷,氣溫高出來很多,那反而不正常。」

  而在大興安嶺山脈的另一側,屬於黑龍江省的一些區域也出現了零下40多攝氏度的寒冷天氣,黑龍江省氣候中心副主任宋麗華認為這種偏冷天氣仍屬正常範圍,她說:「零下40多攝氏度是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對大興安嶺區域的人來說,如果沒有出現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天氣,那就不叫冬天。」

  極端天氣困擾全球

  受北極冷風影響的北半球白雪皚皚,被「拉尼娜」現象困擾的南半球則洪水滔滔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周範才報導

  暴風雪還在持續席捲歐洲多國。

  法國巴黎正在經歷著1987年以來最大的一場雪,1月9日,數百名司機被困在高速公路上過夜,巴黎的地鐵和艾菲爾鐵塔一度被關閉;在德國,全國鐵路普遍晚點,低溫還導致多地道路結冰,引發多起交通事故;甚至在有些地區,一周之內先後遭受洪災與雪災,氣溫驟降,部分地區降雪前後溫差達20攝氏度,為洪災的救援帶來極大困難。

  從2010年尾至今,全球都出現了這樣的極端天氣:受北極冷風影響的北半球白雪皚皚,被「拉尼娜」現象困擾的南半球則洪水滔滔。

  極寒肆虐

  英國也剛剛挺過百年來最冷的12月。2009年的強寒流已經創造了北半球30年來最寒冷的冬天,而2010年席捲歐洲的暴風雪似乎帶來了「世紀極寒」。

  2010年12月8日晚,英國首相卡梅倫在對下院講話時表示,軍隊已處於待命狀態,政府將根據天氣情況的變化隨時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在受災最嚴重的蘇格蘭地區,軍隊已經加入到清理積雪和緊急救援等工作中。

  美國東北部也經受了暴風雪的考驗。

  「早上拉開大門,發現街上停著的汽車只剩半截車窗露在外面,門外積雪齊腰深,低頭一看,在與門把手同高的位置,還能看見雪中凹陷進去一塊,呈門把手形狀。高大的黑色狼狗不小心扎進雪堆後,只聽見它驚慌地掙扎嚎叫,連尾巴都幾乎沒入雪中了。」這是2010年12月Rita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描述的紐約大雪後所見的場景。Rita是明尼蘇達大學學藝術的博士生,在紐約住了12年,還從未見過這麼嚴重的暴風雪侵襲。

  在欣賞雪景的片刻過後,紐約人發現自己的生活變得大亂:凍傷和骨折人數暴增,大面積停電,航班取消,地鐵公車停開,紐約幾乎成了一座孤城。紐約市長彭博因對雪災反應遲鈍而飽受批評,《紐約時報》有報導認為,「彭博市長對雪災的反應是有記憶以來最糟糕的」。

  大雪讓習慣了現代都市生活的紐約人一下子不知所措,很多人被困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鐵和汽車裡長達十幾個小時。「一個朋友在紐約滯留三天後,只好和另外兩個朋友鏟挖了近兩個小時,才勉強把車開出來,以最低速度行進在95號州際公路上。不料走了不到兩英裡,就與前車發生追尾。」Rita告訴本刊記者。

  而Rita朋友的這件麻煩事最後順利私了了---像這樣的追尾事故每天高達幾十起,警察和保險公司都忙不過來。

  這還只是2010年美國極端天氣的冰山一角。美國東部大華府地區(包括華盛頓特區、馬裡蘭州及維吉尼亞州),2月份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風雪,7月經受罕見高溫炙烤,到了12月,人們又得忍受嚴寒天氣。2010年2月初,大華府地區遭遇百年不遇的大雪,氣象數據顯示,該地區從2月5日至10日累計降雪量達141釐米,超過1899年的138釐米的歷史紀錄。這場大雪讓華盛頓、馬裡蘭地區交通陷入癱瘓,聯邦政府機關因惡劣天氣連續停止上班4天,這也刷新了1996年的歷史紀錄。

  2010年入冬後,大華府地區又下了好幾場雪。《華盛頓郵報》報導,按12月份平均氣溫計算,2010年的數據為華氏34.6度(相當於1.4℃),是自1950年以來最冷的十個年份之一,比最冷的1989年僅高3度。

  「拉尼娜」來襲

  2010年12月12日,在黎巴嫩南部港口城市西頓,大風掀起巨大的海浪。強降雨、降雪、冰雹、沙塵暴等惡劣天氣當天齊襲地中海東部幾國,致使船隻沉沒,房屋倒塌,港口和道路關閉,至少4人死亡。

  據媒體報導,中東地區最近出現極端異常氣候。2010年10月起飽受高溫乾旱之苦的黎巴嫩和以色列發生幾十起森林大火。然而,12月初,天氣驟變,氣溫劇降,沿海暴雨成災,有些地區還下起冰雹,引發嚴重災害。

  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40個城鎮所遭遇的洪災可以稱為「史無前例」,許多城市在遭受洪水侵襲後,很多陸地變成孤島。然而,洪災繼續在澳大利亞蔓延,災情可能是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隨著1月11日一場超級暴雨帶來突發洪水,災情由昆士蘭州中部擴散至東南部州首府布裡斯班,城市圖文巴災情嚴重。這場被形容為「內陸海嘯」的嚴重水災,造成圖文巴最少10人死亡,布裡斯班79人失蹤,數十人遭洪水圍困,共約20萬人受災。

  巴西裡約熱內盧州政府1月23日宣布,目前巴西已有806人在洪水和泥石流災害中遇難,救援人員仍然在廢墟中搜尋可能的倖存者。根據裡約州政府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的統計數字,目前有超過2萬人因房屋被洪水衝毀而流離失所。1月11日,裡約熱內盧州山區因強降雨引發洪災和泥石流,造成上萬人無家可歸,居民生命和財產損失慘重。這是巴西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21日,裡約熱內盧市政府啟動了全市首個雨災預警系統。

  而這一切,全是拜「拉尼娜」所賜。據了解,近60年來全球共發生了10餘次「拉尼娜」事件,與過去這些「拉尼娜」事件相比,2010年開始的「拉尼娜」發展速度相當快。

  (本文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

(責任編輯:馬濤)

相關焦點

  • 今年夏季江西省北澇南旱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
    原標題:今年夏季江西省北澇南旱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9月7日,白露節氣,如約而至。江西省氣候中心用八個字概括2020年該省夏季主要氣候特點:澇在贛北,熱在贛南。「今年夏季江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無論是日大暴雨範圍、日平均最低(高)氣溫,還是夏季高溫日數均創1961年以來同期新高。」江西省氣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 「南旱北澇」禍因:拉馬德雷冷位相
    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導致雲南、廣西、貴州、四川、重慶五省區市旱情不斷加重。其中雲南、廣西的部分地區旱情已達到特大乾旱等級,貴州秋冬連旱出現80年一遇嚴重乾旱,西南五省市旱災引發全國人民廣泛關注。與旱情對應的是,北京遭遇4年來最強浮塵襲擊。東北暴雪,遼寧3月飛雪連天;中南武漢、鄭州「高燒」近30℃。
  • 地球究竟怎麼了:極端天氣成國際社會關注焦點
    報告中還特別提到了2010年的中國氣候狀況——季風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將對中國產生重大影響;中國南部地區在2010年前後將發生特大乾旱,而且有可能持續10年之久。中國現在「南澇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時候也可能變成「北澇南旱」的降水分布型。夏季風在為中國帶來降水的同時,也會引起負面效應,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嚴重。
  • 三因素疊加導致今夏持續高溫 北方夏季極端降水值得警惕
    極端天氣頻發,印象中的「北旱南澇」氣候格局也悄然發生了改變,人們不禁要問,今年的天氣到底怎麼了?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的丁一匯研究員,詳解為何今年夏天我國氣候會如此異常。
  • 或將導致我國「南澇北旱」
    或將導致我國「南澇北旱」時間:2015-05-31 00:07   來源:伊秀新聞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近日,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布的 公告,2015年厄爾尼諾發生的概率在60%—70%。那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它的出現又將給我國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 極端天氣誰惹的禍?
    最近兩三年,我們國家出現了許多異常的天氣氣候事件。我國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變化明顯表現在:1.夏季高溫熱浪天氣增多;2.區域乾旱加劇;3.強降水增多。極端天氣事件以及災害的出現根本上來自於「大氣環流的異常」。大氣環流是什麼?什麼是它的正常與異常,產生異常的因素有哪些,本文給予了科學解釋。極端天氣誰惹的禍?
  • 天氣異變已出現!北極海冰越來越少,地球氣候將趨於極端化?
    其實類似的事情在2017/2016年等年份都有出現過,事實上,近幾十年來,北極異常的長時間增暖現象越來越多了,2016年1月那一場橫掃中國、讓廣州下雪的「霸王級寒潮」,就是阻塞高壓和異常增暖活動導致的影響之一。海冰的減少和變薄是部分原因,二者會導致海洋的熱量更容易進入大氣。高空西風急流的南北擺動也會將大量暖溼空氣輸送到高緯度地區。
  • 極端天氣頻發時代到來 是什麼惹的禍?
    北京目前遭遇「冬旱」,近80天無有效降水,整個北方也旱情嚴重;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巴西等國洪水滔天,產生連鎖經濟反應;不久前,歐美國家大雪紛飛,讓人措手不及。天氣短期內頻走極端,著實罕見。全球氣候到底怎麼了?北極風與拉尼娜「惹禍」?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期間,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  「種種破記錄的事件將讓歷史記住2015年的全球氣候狀況。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突破歷史記錄,在北半球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首次超過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2015年可能是歷史上最暖年份,海洋表面溫度也達到監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2015年極有可能超出1℃的臨界值。」WMO秘書長米歇爾·雅羅說。
  • 「極端天氣」真是偶然出現,百年一遇嗎?
    剛剛過去的 7月,許多地方經歷了持續高溫熱浪的炙烤,與此同時,其他地方出現嚴重洪澇,不僅中國,這種極端氣候事件也在全球多個地方頻發,在這樣的氣候變化背景下,進一步探究全球變暖及其發展趨勢的意願更趨強烈。
  • 闢謠:美國極端暴雪天氣與我國空氣汙染無關
    原標題:闢謠:美國極端暴雪天氣與我國空氣汙染無關   「網聞」回放   3月8日,美國國家公共電臺報導「中國汙染可能導致美國寒冷多雪冬季」,其中,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專家認為,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燃煤所導致的大量白色排放物吹向東面,與太平洋上空的風暴相遇,而這些風暴可能對美國冬季氣候產生巨大影響
  • 厄爾尼諾現象逼近史上最強 擾亂全球天氣中國將迎暖冬
    據中國天氣網報導,記者從中國氣象局3日下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目前厄爾尼諾已經達到極強標準,強度逼近史上最強的1997/1998年厄爾尼諾事件。預計今冬將達到峰值,繼續給全球氣候帶來影響。 另據中新網援引外媒報導,厄爾尼諾現象致乾旱威脅印尼等國農作物產量。近期,印尼34個省當中有20省遭遇嚴重乾旱。
  • 紐西蘭即將出現罕見極端低溫!10月也暖不起來…棉衣heater先別收!
    眼看馬上進入9月中旬按理說紐西蘭也該進入春天瞭然而一個壞消息卻傳來:紐西蘭可能馬上要迎來罕見的極端低溫天氣!即便到了10月,也會凍到發抖!紐西蘭氣象組織NIWA最近發布天氣警報:一次平流層爆發性增溫(SSW)已經形成,並正在影響南極地區,這可能是「史上最強的平流層增溫事件」。
  • 赤道中東太平洋出現厄爾尼諾事件 已影響中國
    受其影響,今年夏季,我國可能出現「南澇北旱」:江淮流域和江南降水可能會比常年同期偏多,局部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乾旱較重。  海水溫度變化會影響大氣環流  地球表面由71%的海洋和29%的陸地組成,海水表面溫度的變化,可能會使大氣環流發生變化。
  • 冬旱_冬旱是什麼意思-天氣網天氣百科
    由於在冬季,大氣環流中極地上空強勢的極地下沉氣流導致我國大陸的西北風強盛,從而阻撓或切斷了從印度洋流經孟加拉灣到我國北方的水汽輸送,冷暖空氣交匯機遇少,因此降水很少,從而造成我國的冬旱。對作物生長有影響的乾旱主要出現在南方。華南、西南為冬旱主要發生區,華南南部及雲南大部發生頻率達50%~70%。
  • 北京奧運期間 極端天氣「機率低」
    北京奧運期間 極端天氣「機率低」[ 2008-03-03 08:39 ]北京市氣象部門日前分析了近30年歷史同期氣象資料後指出,奧運會期間北京的平均氣溫為24.9攝氏度,比較適宜,出現35攝氏度以上日極端最高溫度的概率僅為0.4%。 那麼「概率很低」怎麼表達呢?
  • 為何中國易受極端天氣影響?氣候專家這樣說
    為什麼中國容易受極端天氣影響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 朱定真 :因為我們國土幅員遼闊,關鍵是跨度,我們跨的尾距非常大,所以各個氣候帶可能出現的災害天氣都會在我國出現。我們大概統計了一下,起碼有30多種主要氣象和次生災害都會在我國不同的季節發生,所以這確實是我國的一個自然狀況,或者氣候狀況的一個國情。
  • 專家:今年極端天氣並非厄爾尼諾現象所致
    今年是否會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強度如何?我們應該如何應對來勢洶洶的極端天氣?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公報稱,鑑於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溫度已達到出現厄爾尼諾前兆的程度,今年中期可能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專家檔案楊學祥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地球動力學研究。
  • 極端天氣下,南方採暖市場迸發強大生命力
    其中,第一輪冷空氣約在 4日~6日出現,主要影響範圍在西北、華北等地區,強度也並不是很大。而接下來出現的第二輪冷空氣,則不是那麼簡單。這番降溫將不同於讓大家紛紛叫苦的2020年年底寒潮,強度將更大、持續時間也將更長。官方數據顯示,中東部地區將自北向南出現4~8℃的降溫,局地降溫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