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導致雲南、廣西、貴州、四川、重慶五省區市旱情不斷加重。其中雲南、廣西的部分地區旱情已達到特大乾旱等級,貴州秋冬連旱出現80年一遇嚴重乾旱,西南五省市旱災引發全國人民廣泛關注。與旱情對應的是,北京遭遇4年來最強浮塵襲擊。東北暴雪,遼寧3月飛雪連天;中南武漢、鄭州「高燒」近30℃。
早在2004年美國GBN報告預測「中國南部地區在2010年前後將發生持續整整10年的特大乾旱。2010年以後,中國北方水患不斷,南方一片乾旱」。北京大學錢維宏教授在2004年表示,他在GBN報告前就得出這個結論。錢發現,從1910年~1940年,我國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從1940年~1980年,我國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從1980年到現在,我國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1910~1940年是30年時間,1940年~1980年是40年,從1910年到1980年是70年時間,也就是說從1910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到1980年又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狀況,這個周期是70年左右」。此外,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趙振國以及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羅勇都得出相似的規律。
顯然,中國科學家關於中國在2010年發生「南澇北旱」向「南旱北澇」轉變的研究早於西方,這是有據可查的。值得注意的是,「秘密報告」的變冷時間表與中國科學家預言的變冷時期完全一致,這顯然不能用巧合來解釋。可惜的是,「南旱北澇」被忽視了:也許不僅僅是南旱,還有北澇。
氣象專家任振球研究員在1997年指出,根據地球的軌道周期,2020年冬至時日地距離達到60年周期中的最大值,2010年-2030年地球處於冷周期,正像1946-1976年地球處於冷周期一樣。氣候變冷與強震頻發密切相關。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嘯後,全球低溫凍害和暴雪災害頻繁發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溫說」是一種合理的解釋:海洋及其周邊地區的巨震產生海嘯,可使海洋深處冷水遷到海面,使水面降溫,冷水吸收較多的二氧化碳,從而使地球降溫近20年。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氣溫上升與人類活動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關,同時這一時期也沒有發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兩側各40o範圍內的8.5級和大於8.5級的海震。根據郭增建的理論,2005年以後全球氣溫將因為印尼地震海嘯而降低。
而這一切都可用「拉馬德雷」理論來解釋。
1889年以來,全球大於等於8.5級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拉馬德雷」「冷位相」發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馬德雷」「暖位相」發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馬德雷」「冷位相」發生11次,在1978-1999年「拉馬德雷」「暖位相」發生0次,在2000-2010年「拉馬德雷」「冷位相」已發生4次。規律表明,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是全球強震的集中爆發時期和低溫期。2000年進入了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2000年—2035年是全球強震爆發時期、低溫期和中國「南旱北澇」時期。
準60年的拉馬德雷(亦稱太平洋十年濤動,英文縮寫為PDO)冷暖位相交替周期表明,2000年進入拉馬德雷冷位相,2004年印尼地震海嘯已經揭開了自然災害再現的序幕,根據美國國防部秘密報告和拉馬德雷準60年周期,2010-2020年全球氣候劇變,20世紀50-60年代中國嚴重的三年自然災害和70年代前蘇聯農業歉收可能重演。歷史的教訓仍然歷歷在目。增加糧油儲備,提高抵禦災害的能力,是當前不容置疑的燃眉之急。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減肥,電荒和水荒呼喚勤儉節約、量入為出、保護資源的務實政策。2007年世界糧食危機驗證了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糧食產量的變化特徵。
20世紀50-60年代中國嚴重的三年自然災害為1959年、1960年和1961年,處於1947-1976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其另一個天文特徵是,1959年-1960年為月亮赤緯角最小值。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藍永超研究員根據代表黃河上遊流域徑流動態變化的唐乃亥水文站1920年至2004年的徑流系列統計資料,以及此間數十個氣象站四十餘年的降水觀測數據得出結論,從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黃河大體上經歷了五個枯水期和四個豐水期。每個豐、枯水期段持續的時間長短不一,枯水期持續時間為四至十五年,平均為九年;豐水段持續時間為七至十四年,平均為九點二五年。黃河上遊每個豐、枯水周期平均持續時間基本相同,一個完整的豐枯循環周期大約在十八年左右。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軌道與地球赤道之間的夾角稱為月亮赤緯角,最大值為28.5度,最小值為18.5度,變化周期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氣的觀點,當月亮赤緯角最小時,它的直下點遠離中國主大陸,所以在主大陸引起的地殼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攜熱水汽就少,這樣就不易誘使熱帶氣團與高緯冷氣團在中國大陸上相碰,因之雨量減少,會形成乾旱。歷史上,月亮赤緯角最小時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長江中下遊大旱)、1995-1997年(華北、遼寧、吉林等地連續4-5年大旱)中國北方都發生了大旱;月亮赤緯角最大時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黃河特大水)、1951年(遼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遼河大水)中國北方都發生了大水。月亮赤緯角最大值導致的大氣潮和海洋潮最大幅度的南北震蕩可激發冷空氣活動,從而增大降雨機會。
在2000-2030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2014-2016年為月亮赤緯角最小值時期,因而也是未來可能的嚴重乾旱的爆發時期。2005-2007年月亮赤緯角最大值時期離我們越來越遠了,2014-2016年為月亮赤緯角最小值時期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我們認為,下一次月亮赤緯角最小值2014-2016年產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蕩有利於氣溫相對升高和中國北方的乾旱。世界市場不是中國的可靠糧倉,天災可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困難。2007年世界糧食危機值得關注。2010年開始我國南方可能進入乾旱時期,並將在2014年-2016年達到高潮。
(楊學祥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