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乾旱快如「閃電」 南信大專家:全球變暖或致我國「驟旱」風險...

2020-12-02 中國江蘇網

中國江蘇網3月21日訊 (通訊員 林雯 記者 羅鵬)乾旱是我國主要的氣象災害之一,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對「驟旱」這一越來越頻發的特殊乾旱現象,你又了解多少?今年323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與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學院院長袁星教授介紹,未來中國發生驟旱的風險可能將顯著增加,到本世紀中葉,部分南方溼潤省份驟旱風險將增加40%;驟旱事件的增加主要由人類溫室氣體排放造成,歸因佔比77%。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期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閃電」般的乾旱 在相對溼潤地區更易出現

世界資源研究所2019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約1/4的人口面臨極度缺水的危機。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世界平均的1/4,也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匱乏的國家之一。

河湖乾涸、草木枯萎、飲水受限、糧食減產……乾旱一直威脅著人類社會。更需警惕的是,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下,乾旱影響的區域正在悄悄發生改變,中國原本溼潤的地區或將頻發驟旱事件。

「一般而言,乾旱是一種緩慢發展的氣候現象,往往是由降水虧缺引起,需要數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強度和範圍上的最大值。」袁星介紹,在異常高溫和降水虧缺的共同作用下,通常會造成局地土壤溼度持續虧損、蒸散發增加,這種發生發展迅速、預見期短、強度大、破壞性強的乾旱事件就是「驟旱」。通過5年攻關,袁星及其合作者們發展了一套識別驟旱的指標體系和方法,並對中國和非洲等地區的驟旱成因、趨勢等進行了定量分析。相關成果多次發表在《自然》旗下刊物。

驟旱在英文中稱為「Flash drought」,即如閃電般的乾旱。「我們對它發生的時間範圍界定在15-60天之內,它最顯著的特徵是發展迅速。」袁星說。由於突發性強、強度大,驟旱可能會對生態系統、農業生產以及生活用水造成難以估量的危害。例如2012年美國中部的驟旱就曾造成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2013年中國長江中下遊驟旱不僅導致多省市農作物受災數千公頃,連飲用水供給都出現困難。

那麼江蘇去年夏秋季節出現五十多年一遇的強幹旱事件是否屬於驟旱?「我們通過分析歐洲中心最新的土壤溼度資料,發現這次夏秋連旱很可能與春末發生在蘇南和皖南的驟旱有密切聯繫。這類由驟旱觸發的季節強幹旱事件往往影響巨大,也是最難預測的乾旱。」袁星說,「從模型分析來看,未來江蘇部分地區發生驟旱的頻率有增加趨勢,但信號並不是很顯著,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通過模型計算,袁星及其合作者們預測,到本世紀中葉,貴州、廣西、廣東、浙江等南方溼潤地區的驟旱風險將增加40%,而在北方半乾旱地區驟旱風險卻有所降低。綜合來看,未來中國的驟旱風險仍有顯著上升趨勢。

全球變暖導致驟旱事件顯著增加 「南澇北旱」現象正在逐漸改變

為什麼傳統溼潤、半溼潤地區的驟旱風險增高了,而乾旱、半乾旱地區的驟旱風險卻會降低?

袁星介紹,中國東部大部分地區雨熱同期,高溫天氣往往出現在雨季。再加上溼潤半溼潤地區水汽充足,當雨季少雨時,高溫熱浪會加速水分的損失;同時較溼潤地區植被茂盛,缺水時植物也可以從深層土壤汲取水分,有利於蒸散發的增加,容易形成驟旱。

「中國驟旱更易出現在較溼潤地區,與全球氣候變化有很大的關係。」袁星解釋道,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眾多水文氣象要素的變率增加,乾旱、洪澇更易出現。同時,溫室氣體的增加改變了大氣外輻射的強度,一方面帶來更多的高溫熱浪,加速溼潤地區水分的蒸散發;另一方面,外輻射的增強也改變了雲的分布,季節性降雨變得愈發不穩定,進而改變了傳統的區域降水分布。

「例如我們以前常說中國南澇北旱,但這種現象正在逐漸改變。」袁星說。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報告裡的未來預估結果以及最新的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較計劃數據分析顯示,中國北方乾旱地區將變得越來越溼潤,而南方溼潤地區卻會越來越幹。「這與我們計算出的驟旱發生趨勢也是一致的,儘管南澇北旱的轉變也與氣候自然變率有密切關係」,袁星說。

「在氣候變化的大環境下,中國驟旱事件的增長趨勢是非常明顯的,它並不因為自然現象引起的短暫升溫放緩而改變。」袁星舉了個例子,在20世紀末一次強厄爾尼諾現象消失之後,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有所減緩,但驟旱事件的上升趨勢卻增加了三倍,「這與年代際和年際尺度土壤溼度減少和蒸散發量增加密切相關。」

「人類活動對於驟旱的影響很顯著。」袁星的研究結果表明,其中77%歸因於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氣候變化,同時驟旱暴露度風險也將隨著人口的增長而提升。「說明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既改變了傳統的乾旱區域,也改變了乾旱的特徵。在部分地區『驟旱』也許將成為一種新常態。」袁星說。

驟旱危害很大 建立預測預報模式是當務之急

與一般乾旱相比,驟旱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可能更大。「驟旱發生得很快,給我們的響應時間很短,比較難以及時應對;而且驟旱往往發生在相對溼潤地區的夏季,此時這些地區的注意力更多放在防汛上,對應對驟旱缺乏準備。」袁星認為,除了對人類社會造成負面影響外,驟旱情況下當地生態系統也相對更加脆弱。

此外,對於一般乾旱的監測和預報已經有比較成熟的模式,但目前全球還沒有一套模式可以準確地預測某次驟旱事件的發生。「現在學界對驟旱的研究都還在起步階段,當務之急,應該進一步釐清驟旱的變化特徵和形成機制,以開發出應對驟旱的預測預報模式。」袁星表示,目前團隊的氣候-水文耦合模式,能夠預估在全球變暖情況下,較長時間尺度內驟旱的發生趨勢,但是實現對驟旱的實時預報仍有難度。「我們現在的短期天氣預報和長期氣候預測都比較完善,但10-30天的延伸期預報仍舊是世界性的難題,驟旱往往就發生在這個時間內。因此我們要加大力度發展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為應對變化環境下的極端事件提供更可靠的科學工具。」

而關於驟旱對植物生長、自然生態等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如何進行客觀評價,還需要更多學科的專家學者和各部門的協作攻關,對驟旱開展更加廣泛深入的研究,建立相應的早期預警系統,才能更好地開展驟旱防治。

「當然,從根本上來說要節能減排。」袁星表示,人類活動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很大。2016年,由於強勁的厄爾尼諾現象和人為因素的結合,使它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而2019年即使沒有發生強厄爾尼諾,它也成為了有記錄以來第二個溫暖的年份。「只有減少碳排放,減緩全球變暖的趨勢,才能減少驟旱以及其他許多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的威脅。」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加劇驟旱風險
    中國驟旱風險呈顯著上升趨勢世界資源研究所2019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約1/4的人口面臨極度缺水的危機。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世界平均的1/4,也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匱乏的國家之一。河湖乾涸、草木枯萎、飲水受限、糧食減產……乾旱一直威脅著人類社會。
  • 全球變暖是騙局?科學家預警:全球變暖正改變中國氣候格局
    在某問答平臺看到這句話時,突然覺得非常適合回答全球變暖到底是不是騙局。前段時間,科學家推測,在未來一段時間太陽活動可能進入了極小期,太陽黑子以及太陽耀斑的程度可能不如從前。因此很多人認為,全球變暖可能只是一個騙局,地球要進入小冰河期。雖然不否認太陽活動的減少讓地球不再享有往日的陽光,但全球變暖的事實依然不能改變。
  • 有一種乾旱快如「閃電」
    這種發展迅速、預報周期短、強度高、破壞性強的乾旱事件稱為「突發性乾旱」袁星說道。 突如其來的乾旱在英語中被稱為「閃電乾旱」,即像閃電一樣的乾旱。2012年,美國中部的突然乾旱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2013年,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突如其來的乾旱不僅影響了許多省市數千公頃的農作物,還導致飲用水供應困難。
  • 國內外50餘知名專家聚首南信大研討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極端水文...
    中國氣象報記者賈冰 通訊員戰子秋報導  5月9日至10日,南信大水文氣象學院主辦召開了「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極端水文氣象事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主題為「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水文氣象事件頻發的原因探討、估算及預測」。
  • 南信大全球招聘——想要多少薪水,你說!
    原標題:南信大全球招聘——想要多少薪水,你說!   晨報訊(通訊員賈冰方向齊超記者王晶卉)高端人才,待遇自己說了算!昨天,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發布第八次全球招聘公告,其中讓高端人才自己提出待遇保障要求,尤為引人注目。
  • 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持續 氣候風險不斷上升
    來源:經濟日報201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日前在西班牙首都馬德裡召開,全球氣候變暖、氣候風險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世界氣象組織的氣候狀況監測表明,全球氣候系統的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2019》指出,氣候變化,相關的熱帶氣旋、高溫熱浪、乾旱等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頻發,以及氣候政策無法達到預期等環境風險日益突出並將繼續發展,未來氣候將持續變暖並可能造成全球風險加劇,引發系統性風險的改變,對全球發展造成深遠影響。
  • 全球變暖背景下 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
    雨日特別是小雨日數減少,這意味著乾旱風險增加,而暴雨日數增加意味著短時強降水事件頻率增加,城市內澇等風險增加。  每年夏季,許多城市因為強降水而出現「看海模式」,這就是全球變暖背景下,與降水相關的極端事件增加的表現。  氣候變暖還會影響水質。
  • 專家:全球變暖可能使地球部分地區「變冷」
    專家認為此次極端天氣事件有可能受到了全球變暖的影響。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系統診斷預測室張秀枝說,從1月16號起,歐洲大陸遭受了範圍廣、強度大的寒流暴風雪襲擊,俄羅斯遭遇了1927年以來最冷的天氣,挪威、丹麥、波蘭、烏克蘭、羅馬尼亞甚至土耳其也受到了寒流的襲擊。
  • 山東大範圍強降雨來襲降水量將突破歷史同期極值 專家:全球變暖致...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17日訊 受氣旋和冷空氣影響,今晚到明天白天,山東9個市有大到暴雨,全省平均降水量30到50毫米。氣象部門表示,11月份還出現30毫米以上的降水量,對山東來說比較極端和罕見。在歷史上,曾在1961年、1962年、2003年出現過降水量達30毫米以上的降雨。
  • 全球變暖 水資源會發生哪些變化
    全球變暖背景下,水資源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全球幹者越幹 溼者越溼 「適宜的氣候和適量的水資源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即常常所說的風調雨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高級工程師肖潺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如果天氣氣候的變化範圍超過了正常波動的上限或者下限,就會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極端事件的發生往往伴隨著較大的社會影響。
  • 「全球變暖」將停止,全球要開始降溫了?專家:氣溫將會下降迅猛
    莫非全球變暖將會停止,會出現全球範圍內的降溫?一、全球變暖導致極寒天氣出現目前,全球變暖這樣的說法或者說結論是確定的,科學家近年來的不斷研究表明,全球變暖是一個大的趨勢,並沒有什麼錯誤。至於全球變暖的原因,基本上可以說是多方面的。比如說,全球人口劇增便是全球變暖的一個原因。
  • 全球變暖可使熱帶雨林變草原——雨林消失的自然原因
    亞馬遜雨林一直被認為是地球上遏制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一個重要「碳槽」,而新發現的這種變化,無疑將使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大打折扣。最新研究稱全球變暖曾導致遠古雨林毀滅2008年9月,美國研究人員在伊利諾州一處煤礦發現一系列巨型遠古雨林化石,繼而認定先前全球氣候變暖毀滅了地球最早出現的雨林。
  • 全球變暖極渦收縮厄爾尼諾致我國氣溫入冬後異常偏高
    這種異常的「發燒天氣」為何持續籠罩我國大部地區?國家氣候中心有關負責人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全球氣候變暖、北極極渦收縮、厄爾尼諾事件這三大原因是「罪魁禍首」:  ——全球氣候變暖是去年入冬以來氣候偏暖的大背景。全球氣候正呈現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近百年來,中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了0.65±0.15攝氏度。
  • 氣象專家解析今冬寒潮現在很冷恰與全球變暖有關
    還有,既然天天講全球氣候變暖,怎麼現在又冷成這樣呢?記者為此採訪了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相關專家。專家介紹,全球變暖是現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從過去幾十年全國冬季的平均氣溫來看,我國整體呈增暖趨勢,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多數年頭的冬季氣溫都較常年同期偏高。
  • 全球變暖或致北極熊在2100年滅絕 人類再不重視環境保護就要晚了!
    全球變暖或致北極熊在2100年滅絕 人類再不重視環境保護就要晚了!時間:2020-07-21 14:42   來源:上海熱線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全球變暖或致北極熊在2100年滅絕 人類再不重視環境保護就要晚了!
  • 新發現:全球變暖致極端厄爾尼諾事件頻率增加50%
    原標題: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新發現:全球變暖致極端厄爾尼諾事件頻率增加50%日前,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雜誌發布了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並向全世界媒體發布了信息,邀請同領域專家撰寫對該項研究成果的解讀和評論。
  • 全球變暖致雪卡毒素肆虐 專家建議不要吃魚內臟
    據海洋生物專家估計,在全球範圍內每年有超過5萬人雪卡毒素中毒,但只有10%的中毒事件通過新聞報導為公眾所知。科學家指出,雪卡毒素中毒事件近年來有逐漸蔓延的趨勢,其原因就是海洋汙染和全球氣候變暖對珊瑚礁造成巨大傷害,而珊瑚礁是大部分熱帶深海魚類的棲息地。
  • 氣象局局長:我國氣候變暖幅度是全球兩倍
    他在致辭中表示,上世紀中葉以來,我國氣候發生了顯著變化,變暖幅度幾乎是全球的兩倍。  鄭國光介紹,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國家,氣候種類多且複雜多變,各地氣候差異大。上世紀中葉以來,我國氣候發生了顯著變化,氣溫平均每十年升高0.23攝氏度,變暖幅度幾乎是全球的兩倍,高溫、乾旱、暴雨、颱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增強。
  • 全球氣候變暖致青藏高原日漸「暖溼化」
    全球氣候變暖致青藏高原日漸「暖溼化」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16 15:20 來源: 新華社新華社拉薩7月16日電(記者 黃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國慶16日告訴記者,青藏高原正成為全球氣候變暖典型的受影響地區。
  • 基因、大數據、全球變暖:江曉原的2019書單
    下面這四種書,主題各異,對我而言卻有共通之處——都刷新或增進了我先前對這些領域的認識,或啟發了我對這些領域新的思考:《基因與命運:什麼在影響我們的信念、行為和生活》《老科技的全球史》《治癒未來:數字困境的全球解決方案》《氣候賭場:全球變暖的風險、不確定性與經濟學》。我整體上贊成其中的三種,質疑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