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持續 氣候風險不斷上升

2020-12-06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日報

201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日前在西班牙首都馬德裡召開,全球氣候變暖、氣候風險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世界氣象組織的氣候狀況監測表明,全球氣候系統的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2018年的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0℃左右,位於有現代觀測記錄以來第四位;2018年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海洋熱含量最高的一年,海平面持續上升,南極和北極海冰範圍遠低於平均值;全球天氣、氣候災害帶來的損失在自然災害造成經濟損失的90%以上,發生次數為1980年以來最多。

全球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正在日益凸顯,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2019》指出,氣候變化,相關的熱帶氣旋、高溫熱浪、乾旱等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頻發,以及氣候政策無法達到預期等環境風險日益突出並將繼續發展,未來氣候將持續變暖並可能造成全球風險加劇,引發系統性風險的改變,對全球發展造成深遠影響。

近年來,受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響,全球變暖仍在加速,溫室氣體濃度創紀錄,氣候變化的社會經濟影響正在加劇。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平均溫度比1981~2010年平均值高出0.38℃,與工業化前比上升了約1.0℃,為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之後的第四暖年。過去5年(2014~2018年),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5年。

專家指出,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升高是氣候變化的關鍵驅動因子。2017年溫室氣體濃度創下新高,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的濃度分別為工業化前水平的146%、257%和122%。

氣候變化風險既來自極端天氣,也來自長期氣候變化

全球氣候變化風險有哪些?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最近發布的應對氣候變化報告指出,氣候變化風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風險,這類風險的發生往往由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所導致,與系統的致災閾值密切相關。另一類是長期平均氣候變化導致的風險,屬於漸變事件。由於變化的緩慢性,其不利後果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顯現。氣候變化風險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推移不斷累積和加重,經歷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評估了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等11個領域的影響,以及對亞洲等九大區域的人類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分析了不同區域和不同領域的適應潛力,預估了採取多種適應措施後將面對的風險。

在水資源方面,許多亞熱帶乾旱地區的可再生地下和地表水資源將明顯減少,風險將明顯上升。氣溫每上升1℃,受水資源影響的人口將增加7%。

在糧食安全與生產方面,氣溫升高2°C以上,熱帶和溫帶地區大部分區域的小麥、水稻和玉米等主要作物的產量將受不利影響,每10年將減少0~2%,而同期的糧食需求則每10年增加14%。科迪華農業科技攜手英國經濟學人智庫本周發布的《2019年全球食品安全指數》認為,氣候變化對全球食品安全威脅日漸加劇。

在生態系統方面,將面臨不可逆的變化和區域尺度突變的高風險,大部分淡水和陸地物種面臨絕種風險。海岸系統和低洼地區,將受到更多因為海平面上升而導致的海岸侵蝕、淹沒和海岸洪水等不利影響,由於經濟發展、人口增長和城鎮化,沿岸生態系統將受到明顯壓力。而人體健康,尤其低收入國家人口的健康不佳狀況進一步惡化。

對於經濟部門來講,升溫2℃可使得年經濟損失0.2%~2.0%。城市地區風險集中,農村地區則面臨更多食物安全、水資源短缺和收入減少的風險。

總體而言,當溫升在1°C到2°C時,全球風險處於中等高水平,當溫升在4°C以上時,全球風險將處於高水平。亞洲所面臨的主要風險包括海洋、河流和城市的洪水增多,對生計、居住區和基礎設施造成巨大威脅;乾旱造成的糧食和水短缺及高溫帶來的死亡風險將更加嚴重。

201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的《全球1.5℃增暖》特別報告進一步提出1.5℃溫升造成的風險低於2℃溫升造成的風險。報告認為,全球升溫1.5℃將對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人類健康、食品和水安全、經濟社會發展等造成諸多風險和影響,但與全球升溫2℃相比,1.5℃溫升對自然和人類系統的負面影響更小。如相比2℃溫升,1.5℃溫升時北極出現夏季無海冰狀況的概率將由每10年一次降低為每百年一次。21世紀末全球海平面升幅將降低0.1米,使近1000萬人口免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脅,海洋酸化和珊瑚礁所受威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氣候災害損失3.5萬億美元 發展中國家成重災區

統計顯示,1980~2018年,全球自然災害事件發生次數從1980年的249次增加到2018年的848次,其中2018年災害發生次數達到歷年之最。與氣象因素相關的天氣災害、水文災害和氣候災害發生次數分別由1980年的135次、59次和28次增加到2018年的359次、382次和57次,而地質災害則由1980年的27次增加到2018年的50次。可見,自然災害增加次數主要來源於水文、天氣和氣候災害的增加,說明全球氣象災害事件發生次數增加趨勢明顯。以2018年可比價格計算,全球災害經濟損失由20世紀80年代的年均528億美元增加到20世紀最初10年的1779億美元。

從七大洲災害發生特徵來看,亞洲已經成為災害發生次數、經濟損失和死亡人口最多的大洲。以2018年為例,在848次自然災害事件中,有43%的災害事件發生在亞洲,居各大洲之首;亞洲災害經濟損失佔全球的38%,死亡人口更是佔到79%。

德國環保機構德國觀察(Germanwatch)發布的《全球氣候風險指數》顯示,發展中國家氣象災害風險通常較發達國家高。2017年,波多黎各、斯裡蘭卡和多米尼克為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其次是尼泊爾、秘魯、越南、馬達加斯加、獅子山、孟加拉國和泰國。

1998~2017年,發生了11500多起極端天氣事件,導致總共有52.6萬人死亡,經濟損失約為3.47萬億美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風暴及其直接影響,如降水、洪水和滑坡也是2017年災害損失的主要原因,在2017年受影響最嚴重的10個國家中,有4個國家遭受熱帶氣旋襲擊。科學研究發現,氣候變化與2017年創紀錄的颶風降水量之間有著明顯的聯繫,同時研究也表明,全球平均氣溫每升高10%,強熱帶氣旋的數量就會增加。在許多情況下,單一的特殊災害的影響非常大,受災國家在長期指數中排名很高。在過去幾年中,像海地、菲律賓和巴基斯坦這樣的國家,經常受到災害的影響,無論是長期指數還是各自年份的指數都連續位於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列。

相關焦點

  • 2019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
    2019年《氣候變化綠皮書》指出——全球氣候系統的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正在加速,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加強氣候風險管理,要特別防範「黑天鵝」和「灰犀牛」兩種風險事件的發生。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9)發布: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
    氣候系統的綜合觀測和多項關鍵指標表明,氣候系統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冰凍圈消融加速,氣候風險水平呈上升趨勢。大氣圈1.全球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據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發布,2018年全球平均溫度比1981~2010年平均值高出0.38℃,較工業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約1.0℃,為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第四暖年份;且過去五年(2014~2018年),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五個年份
  • 應對氣候變暖還需持續攻堅
    「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  「全球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引起的溫室效應,疊加在地球自然變化因素之上,是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驅動因子」  「中國所做出的承諾會百分之百完成,而且會爭取做得更好一些」  「投入其中,參與進去,從身邊小事做起,我們都能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貢獻」  影響:未來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可能更大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發布:全球變暖趨勢在持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2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向社會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以下稱藍皮書),其中提到,我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氣候極端性增強,降水變化區域差異明顯、暴雨日數增多;我國生態氣候總體趨好,區域生態環境不穩定性加大
  • 全球氣候變暖,你感受到了嗎?
    全球氣候變暖,你感受到了嗎?隨著全球氣溫逐年攀升,由氣候變暖引發的風雹、乾旱、暴雨、高溫等極端天氣事件愈加頻繁,使得全球各地都面臨嚴峻的氣候災難。氣候變化不僅威脅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
  • 氣候變暖 「看海」還是抗旱
    2019年結束時,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高出了1.1℃,僅次於2016年創下的紀錄。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該聲明序言中提到:「我們已偏離了實現《巴黎協定》所要求的1.5℃或2℃目標的軌道。」 「鑑於溫室氣體水平持續上升,全球變暖仍將持續。」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則明確地表示:最近10年的預報表明,未來5年全球氣溫可能會創下新的年度紀錄,「這只是時間問題」。
  • 地球「母親」體溫逐步上升-全球氣候變暖
    但是小夥伴是否發現最近幾天的氣溫較往年都有大幅度的升高,全球性氣候變暖的話題再一次讓我們擺上了餐桌,讓我們必須重新重視起來。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和自然有關的現象,是由於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
  • 全球變暖的原因 全球氣候變暖原因及危害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自然現象。
  • 全球變暖仍在持續 中國處氣候變化敏感區
    【財新網】(實習記者 趙煊)全球變暖趨勢仍在繼續,而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4月3日發布2018年《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下稱《藍皮書》)指出,2017年,氣候系統的綜合觀測和多項關鍵指標表明,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並伴隨全球海洋熱含量創新高、北極地區異常偏暖、海冰急劇消融等現象,而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  氣溫和降水等氣候要素是反映氣候變化的核心指標。
  • 全球氣候變暖沒有消失,還需要警惕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和自然有關的現象,是由於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這說明,人類活動引起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持續了數千年。研究人員說,砍倒大樹並開墾第一片田地的史前農民使大氣中甲烷和CO2等溫室氣體含量發生了很大變化,全球氣溫因此逐漸回升。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教授拉迪曼說:「要不是早期農業帶來的溫室氣體,地球氣溫很可能還是冰川時期的氣溫。」拉迪曼承認,研究結果非常容易引起爭議。
  • 研究顯示:氣候變暖扭轉了6500年的全球降溫趨勢
    外媒稱,一項研究表明,過去150年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已抵消此前6500年自然降溫過程的結果。據《今日美國報》網站7月1日報導,科學家重現了過去1.2萬年的全球平均氣溫,以此得出結論。他們通過研究來自世界各地的「古氣候」數據推斷歷史溫度變化。這些「古氣候」數據包括湖泊沉積物、海洋沉積物、泥炭和冰川冰等。
  • 海洋變暖加速 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
    原因就在於海洋變暖。事實上,溶解氧下降只是海洋變暖造成的諸多後果之一,更加可怕的事情還在後面。  海洋正在經歷什麼?  海洋,就好像是一個龐大的「能量存儲池」。人類活動不斷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這些溫室氣體產生的溫室效應導致地球系統的能量不斷增加,而這些增加的能量不斷積聚在海洋中,致使海洋熱含量不斷上升。
  • 氣候變暖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本文僅就近年氣溫變化及有關農業生產和氣候資源保護等方面談幾點看法。  近年來全球氣溫變化的趨勢  本世紀初以來,直到40年代氣溫持續上升,以後逐年下降,到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下降到最低點,在此期間年平均氣溫約下降0.4℃,70年代初以後又逐漸回升,到80年代初回升了0.3℃,這種回暖趨勢一直持續到現在。
  • 正視氣候變暖事實 採取措施適應、應對氣候變化
    那氣候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因為歐洲現在嚴寒的影響。    [鄭國光]我們講的全球氣候變暖是衡量整個地球平均的狀況,講氣候變暖是有一個時間尺度的。比如說這個地方氣候狀況怎麼樣,按照氣象的統一標準,它有一個30年的尺度。比如今年1月1號使用的氣候值就是1980年到2010年的氣候值。所以全球氣候變暖是講全球的氣候變化的趨勢。
  • 全球氣候持續變暖怎麼辦?給地球打個「遮陽傘」
    據《福布斯》日前報導,全球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緊迫的長期問題之一。對於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原因,科學家已給出清楚的解釋:人為引起的能吸收大量熱量的溫室氣體排放是地球溫度升高的原因。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溫室氣體的濃度只會繼續上升,而不會下降。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引子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之一。本文從氣候多樣性、氣候變化風險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多樣性著手,系統分析了氣候變化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影響的多樣性和嚴峻性。
  • 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我國是一個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行動該「升溫」了
    10月以來,有關全球氣候變暖的報導不斷刷屏。8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報告稱,全球氣溫上升1.5℃問題或將提前到來;同日,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氣候變化經濟學的開創者之一、最早提出2℃升溫控制目標等氣溫紅線的美國經濟學家諾德豪斯。
  • 從南極高溫20℃來了解全球氣候變暖
    對於冰川融化而言,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長期的升溫趨勢,短期的高溫熱浪則可以起到「最後一根稻草」的加速作用——如果一個冰架因持續的溫暖而削弱,那麼一個短暫的熱浪天氣足以使它最終崩解。而氣流在南極半島越過山脈後便開始下沉在下坡加速過程中不斷加壓和升溫,並產生所謂的「焚風」。這些熱風會導致氣溫短暫上升30℃。除了南極,歐亞大陸北部地區的其他地方也遭受了「不正常的溫暖」襲擊。從挪威、瑞典,芬蘭到俄羅斯,這些地區的平均溫度均高於了平均水平約6C。
  • 聯合國氣候變化報告凸顯全球變暖危害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表示,如果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持續上升,預計全球變暖將在21世紀給未來的糧食安全以及人類的健康和財富帶來風險。  這份報告由243名主要撰稿人、66名編輯和436名其他專家合作完成。該報告是7年來IPCC關於氣候變化對全球造成影響的第一份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