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暖 「看海」還是抗旱

2020-11-25 人民網陝西站

原標題:氣候變暖 「看海」還是抗旱

去年,一則有關「我國西部正在變暖變溼」的新聞刷屏:西北地區一些乾涸多年的湖泊再現碧波,荒蕪的戈壁逐漸顯現綠色,降水量出現增加趨勢,一切似乎都在宣告,西北地區正在變暖變溼。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有關「變暖變溼」現象的討論再次引發關注。暖溼化趨勢的出現,真的能緩解西北乾旱地區的缺水問題嗎?按照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正高級工程師肖潺的說法,一個地方水資源的重要來源就是降水,因此,氣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方的水資源稟賦。

不過,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氣候變化正在改變著全球和中國的水資源,但具體到某一區域的變化,還要結合自然因素的影響。

「對於區域的氣候,特別是對我國,不僅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且也有自然因素造成的明顯變化,比如南澇北旱,比如西北乾旱區局部呈現暖溼化趨勢,但它本身還是一個乾旱和半乾旱的氣候帶。」丁一匯說。

要搞清楚這一切,還要從氣候變暖說起。

氣溫再創新高,只是時間問題?

肖潺說,氣候和水與我們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適宜的氣候和適量的水資源,即人們所說的「風調雨順」,是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

當然,如果天氣氣候的變化範圍超過了正常波動的上限或者下限,就會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往往伴隨著較大的社會影響。肖潺以降水為例,降水過多會帶來暴雨洪澇,危及房屋、土地、農田甚至生命安全,而降水過少則會帶來乾旱,影響作物生長甚至人畜飲水等。

從這個角度來說,要破解水資源的難題,首先要了解氣候問題。肖潺說:「全球變暖是當前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徵。」

前不久,世界氣象組織發布了《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其中提到,2015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2010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自20世紀80年代,每個「連續10年」的氣溫都比1850年以來的「前一個10年」更熱。

這其中,離我們最近的2019年,則是有儀器記錄以來「溫度第二高的年份」。2019年結束時,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高出了1.1℃,僅次於2016年創下的紀錄。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該聲明序言中提到:「我們已偏離了實現《巴黎協定》所要求的1.5℃或2℃目標的軌道。」

「鑑於溫室氣體水平持續上升,全球變暖仍將持續。」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則明確地表示:最近10年的預報表明,未來5年全球氣溫可能會創下新的年度紀錄,「這只是時間問題」。

氣候變化引發很多問題,比如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升高,海洋生態系統破壞嚴重,甚至「熱浪致千人非正常死亡」「嚴重蝗災威脅糧食安全」「近2200萬人將成『氣候難民』」「乾旱引發澳大利亞嚴重林火」都和它息息相關。

至於水資源,自然也逃不出氣候變化的「手掌心」。比如,對升溫最為敏感的冰凍圈——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在遭受持續的影響。

肖潺說,受全球變暖的影響,全球許多區域的冰川持續退縮,高緯度地區和高海拔山區的多年凍土層變暖並不斷融化。1971年以來全球山地冰川普遍退縮,平均每年減少的冰量接近2300億噸。

我國也不例外,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西部冰川總體呈萎縮態勢,年均面積縮小243.7平方公裡,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西部大多數冰川處於快速退縮趨勢。

變暖變溼=不再缺水?

氣候變暖後,冰川加速消融,造成湖泊顯著擴張、河流徑流增加……地球上的水資源是否就會增加了?

問題似乎並沒有這麼簡單。

從冰川消融本身來看,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室正高級工程師許紅梅說,短期來看,冰川消融增加了湖泊和河流下遊水量,但從長期來看,冰川處於虧損狀態,會導致冰川水資源減少甚至枯竭,那麼以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特別是中小支流將面臨逐漸乾涸的威脅,進而影響下遊的徑流和水資源。

這也是中國科研團隊持續進行青藏高原科考,研究「亞洲水塔」的一個重要原因:冰川加速消融將改變地區水文地質條件和地表孕災環境,增加冰湖潰決、冰川泥石流等災害發生的頻率、規模和複雜性,而「水塔」對河川徑流的「削峰填谷」作用也將減弱。

從氣象學來分析,結果同樣是「複雜的」。丁一匯說,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全球性水循環加強,全球降水,特別是中緯度降水在快速增加;相應地,全球大氣溼度也在增加,更加潮溼。

這就是所謂的「變暖變溼」,不過,這只是氣候變暖影響水資源的一個特徵。另一個特徵,則透露了「哪些地方會變暖變溼」。

丁一匯以全球為例,全球氣候帶正在發生著變化,主要特點是熱帶地區上升運動在加強,副熱帶地區下沉運動也在加強。這意味著,中高緯地區降水增加,熱帶降水增加。

換句話說,就是原本降水多的地方「降水更多」,而副熱帶乾旱少雨地區「降水則在減少」,即氣候變化之後,正在向乾旱化趨勢發展。

「這就是所謂的『幹者越幹、溼者越溼』——這是氣候變化造成全球水資源改變的另一個特徵,也是其主要特點。」丁一匯說。

在這種情況下,全球沒有一處能「獨善其身」。

丁一匯說,氣候變化也正改變著我國的水資源:從1961年開始,我國的降水量基本在不斷增加,最近一二十年,增加非常快,這符合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水循環的結果。

但有意思的是,丁一匯從近幾十年觀測資料發現,我國西部地區乾旱程度在減弱,大部分地區變暖變溼,也就是所謂的「暖溼化」。

他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展示了一張中國年乾旱日數「變化」趨勢圖,從中可以看到,西部地區基本都是藍色,這就代表乾旱程度在減弱,是在變溼。

「當然,降水和溼度在增加,並不是說就改變了氣候類型。」丁一匯說。

有的依然乾旱,有的卻要「看海」?

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看來,一個地方的乾濕狀況取決於多個因子,最主要的參數是降水量和蒸發量。因此,衡量一個地區的乾濕變化,並不是簡單基於降水,而是要綜合考慮降水和蒸發的共同作用,考察乾濕指數的變化情況。

他說,西北西部的大部分地區降水與潛在蒸發相差一個數量級,屬於極端乾旱區域,降水增加只是意味著極端乾旱狀況的「些許緩解」。

南澇北旱也是我國一大特徵。丁一匯說,我國是季風氣候,季風的強弱分布和推進會影響雨帶變化,南面降水偏多,北面降水偏少,這樣會造成北方水資源短缺,也就是形成季風區南澇北旱。對此,我國採取的應對措施是南水北調,這也是國家為適應氣候變化所作的努力。

在他看來,全球和區域水資源變化既相同,又有不同。相同的地方就是降水都在增加。但從區域來看,我國在東部季風區是南澇北旱,西部是暖溼化,除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外,還受到海洋等自然因素的影響。

「氣候變暖還會導致降水結構出現變化。」肖潺以我國為例,近50年來,我國年平均雨日總體呈下降趨勢,主要是小雨日數減少比較明顯,而暴雨日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呈現增加趨勢。

「雨日特別是小雨日數減少,意味著乾旱風險的增加,而暴雨日數的增加,意味著短歷時強降水事件發生的頻率在增加,城市內澇等風險會增加。」肖潺說,每年夏季,許多城市因為強降水而導致「看海模式」,就是全球變暖背景下,與降水相關的極端事件增加的表現。

這就不得不提氣候變暖引發的另一個問題:全球海平面上升。

國家氣候中心災害風險管理室正高級工程師劉綠柳說,近25年來,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達到3.15毫米/年。其中,2018年全球平均海平面比2017年上升了3.7毫米,是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海洋變暖使得自身擴張,二是冰川融化加劇導致海水增加。」劉綠柳說,海平面上升會給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基礎設施和生態系統等方面帶來巨大挑戰。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被「城裡人」所忽略的後果,就是海平面上升將海洋鹹水推向淡水含水層,造成海岸侵蝕加劇、鹹潮出現機率增加。劉綠柳說,這將影響沿海地區的水安全,還會加重沿海地區颱風、風暴潮災害。

每每談及這些問題,就會有人提出那句從我做起、從當下做起的呼籲:「全球變暖,人人有責。」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責編:左瑞、鄧楠)

相關焦點

  • 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我國是一個氣候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 正視氣候變暖事實 採取措施適應、應對氣候變化
    那氣候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因為歐洲現在嚴寒的影響。    [鄭國光]我們講的全球氣候變暖是衡量整個地球平均的狀況,講氣候變暖是有一個時間尺度的。比如說這個地方氣候狀況怎麼樣,按照氣象的統一標準,它有一個30年的尺度。比如今年1月1號使用的氣候值就是1980年到2010年的氣候值。所以全球氣候變暖是講全球的氣候變化的趨勢。
  • 氣候變暖與人類健康
    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但目前它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氣候變暖危及人類健康,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有很強的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這種適應能力是在數千年時間過程產生的,當前及未來氣候變化的速率表明,人類適應的代價是昂貴的。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年因氣候變暖而死亡的人數超過10萬人,如果世界各國不能採取有力措施確保氣候正常,到2030年,全世界每年將有30萬人死於氣候變暖。
  • 惡性循環:氣候變暖→熱帶雨林釋放二氧化碳→加劇氣候變暖
    美國「優睿科」網站8月12日報導,熱帶雨林的土壤正變得對氣候變化越來越敏感,而這或許將導致數十億噸二氧化碳流失到大氣中。研究人員表示,倘若溫度繼續按照目前的推測上升,那麼熱帶雨林土壤的碳排放量將顯著增加。要知道,這裡儲存的碳佔到了全球土壤碳儲量的四分之一。分解作用和植物根部活動都會使土壤中的二氧化碳自然釋放到空氣中。
  • 全球氣候變暖,你感受到了嗎?
    全球氣候變暖,你感受到了嗎?隨著全球氣溫逐年攀升,由氣候變暖引發的風雹、乾旱、暴雨、高溫等極端天氣事件愈加頻繁,使得全球各地都面臨嚴峻的氣候災難。氣候變化不僅威脅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
  • 氣候變暖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近一年來,國外的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頻頻地報導討論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性氣候變暖問題。一些國際組織、國家和學術團體以此為主題組織了多次國際會議。各國政府已把保護氣候列入議事日程。  筆者曾就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及可能產生的影響在中國氣象報上發表過文章。
  • 雲南氣候異常,原因全球變暖和厄爾尼諾,6月中下旬緩解?
    作者:文/虞子期2019年,全球氣候的變化可能算是已經形成了,而最近我國的不少地區在受到降雨的影響之後,都出現了降溫情況,並且不少地區的乾旱也得到了緩解,但是對於雲南地區來說,可以說降雨非常的少,雖然最近的一波降雨在雲南邊緣地區出現
  • 火山噴發後,氣候會變暖還是變冷?-虎嗅網
    火山噴發,一定有巖漿,巖漿是滾燙滾燙的,所以火山噴發後氣候會變暖。然而……火山噴發遏制全球變暖?我們知道,火山爆發可以向平流層注入SO2和火山灰,在平流層臭氧的氧化下,它們迅速轉化為硫酸鹽氣溶膠。由於在這一層幾乎沒有天氣變化,火山灰很難被消除,它們就會通過散射太陽輻射長時間擾亂全球氣候,導致全球表面冷卻。而由於海洋巨大的熱容量,這一過程總會延遲,可能在噴發後持續兩到三年。火山噴發越劇烈,這一效應就表現得越明顯。
  • 氣候變暖的九大問題
    2、氣候變化將會對生態系統產生哪些影響?    研究氣候變化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專家小組的科學家們對1990年以來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進行了評估,他們對有關動物、植物、冰峰、海冰、湖泊及水流的2500篇文章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果是:在600種動物和植物中,有450多種可能因氣候變暖而發生了一些變化。
  •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董文杰談全球變暖及中國氣候變化
    而且這個值IPCC的第四個評估報告講氣候系統是怎麼變化的,最新的事實是甚至在海底3000米也發生了氣候變暖的跡象。 第二個,就是氣候的影響,它給出氣候變暖之後怎麼影響生態系統,怎麼影響冰川、雪、海平面,這個時候你就知道1度或者0.74度意味著什麼,這種變暖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
  • 一萬億棵樹助人類擺脫氣候變暖?
    氣候變暖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體現出來了,如果不加以遏制,那麼變暖的趨勢不會自動停止,預計到2030年,全球氣溫將上升1.5℃,屆時,地球上的冰川和冰山大面積消融,海平面將大幅升高。據統計,目前全球汽車保有量在10億輛左右,如此看來,森林對緩解氣候變暖是有一定作用的。而據估算,現在全世界每年向大氣中排放340億噸以上的二氧化碳,固碳的主力軍是海洋,它能吸收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三分之一的二氧化碳,如果森林的面積足夠大,那麼地球固碳的能力將更強,或許可以阻止氣候變暖的步伐。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方法可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嗎
    地球處於變暖時期有很多人認為,只要我們退化到工業革命之前,並且多多植樹造林,那麼全球的溫度就會一點一點下降,其實這是不對的。全球的氣候是周期性的。也就是說全球的氣候一直都處於變化的,根據地球以前的歷史就能看出來。在地質期的時候,地球上的氣候就一直在冰期和間冰期的時間交換。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方法可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嗎
    全球的氣候是周期性的。也就是說全球的氣候一直都處於變化的,根據地球以前的歷史就能看出來。在地質期的時候,地球上的氣候就一直在冰期和間冰期的時間交換。雖然全球變暖一直在進行,但是全球變暖給地球帶來的危害和對人類造成的影響都是不可忽視的。
  • 全球變暖的原因 全球氣候變暖原因及危害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自然現象。
  • 氫氟碳化物也能導致氣候變暖
    近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刊登的研究文章稱,氫氟碳化物(HFCs)在導致氣候變暖的各種因素中所起的作用會越來越大,需要引起人們的關注。       報導稱,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地球系統研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所進行的研究表明,氫氟碳化物對氣候的影響可能遠比人們所預想的要大。氫氟碳化物雖然不含有破壞地球臭氧層的氯或溴原子,但卻是一種極強的溫室氣體,其對氣候變暖的作用遠比等量的二氧化碳要強,有的氫氟碳化物的致暖效應要比二氧化碳高几千倍。
  •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 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
    全球變暖是我們正在面臨的問題,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是什麼,今天小編就來告訴大家吧。,產生了「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人口越來越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也就逐漸變大了,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就會直接影響到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3、水汙染嚴重。全球有10%的河水收到了汙染,但是人們的用水量卻在急劇增加,汙染的水越來越多,需求量卻越來越大,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  4、有毒物品、廢料汙染。
  • 全球變暖 水資源會發生哪些變化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我們都知道,氣候、水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它們之間是怎樣的關係?全球變暖背景下,水資源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 談談全球氣候變暖問題
    對於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及其可能產生的上述影響,已經引起各國人民廣泛的關切。國外許多報紙、雜誌、廣播對此作了大量的報導和討論。人們常常要問,對於今後幾十年的推算和估計到底有多大的可靠性?許多科學家們認為,由於溫室氣體的增加和溫室效應,今後氣候會變暖,這一趨勢看來問題不大,但變暖的程度和速度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論證。也有些評論認為對於這樣的推算和估計既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
  • 為什麼氣候在變暖,今年冬天仍寒潮不斷?氣候越暖,寒潮越多嗎?
    說好的氣候變暖呢?除了夏天的高溫不斷,冬天是完全感受不到氣候變暖的氣息。從前兩天開始,寒潮就已經開始影響我國的北方地區,中央氣象臺又一次發布了寒潮預警。今日(7號)到明晚,我國大部分地區將先後降溫6-8攝氏度,部分地區的降溫甚至可以達到10攝氏度。我國的南北方0℃等溫線位於秦嶺淮河一線,降溫過後我國的最低氣溫0℃線將向南移動到江南和華南北部。
  • 《科學》:全球氣候變暖會讓動物顏色變深還是變淺?
    氣候變暖已經越來越顯著地影響到自然生態,那麼其對動物的進化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近日,《科學》報導了圍繞這一主題的最新爭論:隨著氣候變暖,動物的顏色是會變深還是變淺?關於氣候變暖將如何改變動物的爭論其實不算新話題,在19世紀時,人們便開始思考這一問題。當時生物學家發現了多種描述溫度對生態和進化影響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