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中東太平洋出現厄爾尼諾事件 已影響中國

2021-01-08 搜狐網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獲悉,赤道中東太平洋2014年10月形成一次新的厄爾尼諾事件,在今年春夏季將繼續維持。這次厄爾尼諾事件已經導致全球氣候出現一些異常。受其影響,今年夏季,我國可能出現「南澇北旱」:江淮流域和江南降水可能會比常年同期偏多,局部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乾旱較重。

  海水溫度變化會影響大氣環流

  地球表面由71%的海洋和29%的陸地組成,海水表面溫度的變化,可能會使大氣環流發生變化。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持續偏高或偏低,就可能會出現「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進而通過海洋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影響全球氣候。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聖嬰」的意思,特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中東部的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偏暖現象。反之,則稱為「拉尼娜」(西班牙語「小女孩」「聖女」)。厄爾尼諾事件一般2至7年發生一次,是當前科學預測氣候趨勢時重點考慮因素。

  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2014年5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迅速上升,比常年同期偏高0.5℃,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到了10月,海水表面溫度已連續6個月比常年同期偏高0.5℃以上,標誌著一次新的厄爾尼諾事件形成,「聖嬰」再次到來。

  1997—1998年,發生了1951年以來最強的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引起全球氣候異常,一些國家和地區暴雨頻繁,洪澇成災,一些國家和地區卻高溫少雨,遭受嚴重乾旱。那次強厄爾尼諾事件至少造成兩萬人死亡,全球經濟損失高達340多億美元。1997年夏,我國北方出現了罕見的大範圍持續高溫天氣。1998年夏季,我國長江流域發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

  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已影響我國

  國家氣候中心正研級高工周兵介紹,去年開始的這次厄爾尼諾事件,已經導致全球氣候出現異常:南美洲多國遭遇洪澇災害,一直被認為水資源充沛的巴西發生了1930年以來最嚴重旱災,900多個城市水資源告急,巴西農業區遭受1965年以來最大損失。在剛剛過去的冬季,美國中東部先後6次遭受大範圍暴風雪襲擊,部分地區最低氣溫降至零下45℃,波士頓累計積雪達2.6米,均突破歷史紀錄;而在南半球,澳大利亞夏季持續高溫,突破歷史極值。

  「聖嬰」的影響力也波及到我國。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剛剛過去的冬季非常溫暖:2014/2015年冬季,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1.1℃,特別是在1月和2月,全國平均氣溫均創歷史新高。另外,2014年登陸我國的颱風只有5個,較常年(7—8個)偏少,其中8月沒有颱風登陸,這在歷史同期非常罕見。另外,去年夏季,我國東部主要多雨帶在長江以南地區,降水出現「南多北少」特徵。

  厄爾尼諾不等於洪水猛獸,影響有利有弊

  根據國內外對熱帶太平洋海溫分布的監測和未來演變趨勢預測,國家氣候中心預計當前的厄爾尼諾事件將於今年春夏季再次發展加強。受其影響,今年夏季,我國可能出現「南澇北旱」:江淮流域和江南降水可能會比常年同期偏多,局部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乾旱較重。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陳麗娟表示,持續發展的厄爾尼諾事件還可能導致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較常年偏少,但平均強度偏強;江南南部、華南北部高溫日數偏多,東北地區北部有階段性氣溫偏低。

  國家氣候中心專家表示,厄爾尼諾是影響我國氣候的一個強信號,但非唯一信號,不能簡單地把任何氣候異常都歸結於厄爾尼諾,而且也不能簡單推測厄爾尼諾發生後我國氣候必然會出現某些特定的現象,實際的氣候特徵一般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厄爾尼諾不等於洪水猛獸,它的影響有利有弊。國家氣候中心正在針對厄爾尼諾及其影響展開全面的監測和評估,盡全力做好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的預警、預報,配合政府和公眾提早做好氣象災害防禦,以便更好地趨利避害。

http://news.sohu.com/20150424/n411794663.shtml news.sohu.com false 人民網-人民日報 劉毅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5-04/24/nw.D110000renmrb_20150424_7-04.htm report 1840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獲悉,赤道中東太平洋2014年10月形成一次新的厄爾尼諾事件,在今年春夏季將繼續維持。這次厄爾尼諾事件已經導致全球氣候出現一些異常。

相關焦點

  • 赤道中東太平洋今年秋冬季將發生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近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在京組織專家召開2018年秋冬季厄爾尼諾及氣候預測會商會,對今年秋冬季厄爾尼諾的發展趨勢進行探討,形成會商意見。與會專家預測2018年秋冬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將進入厄爾尼諾狀態,並將發展成一次強度較弱的厄爾尼諾事件。
  • 赤道中東太平洋再次進入拉尼娜狀態 應加強防禦秋臺影響
    中國氣象報記者胡亞報導  9月28日,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從9月份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大範圍異常偏冷,且區域平均海表溫度已較常年同期平均值偏低0.5℃,標誌著該地區時隔5個月之後再次進入拉尼娜狀態,並未來有可能發展為一次拉尼娜事件。
  • 赤道太平洋海溫較常年偏暖0.6℃ 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
    中廣網北京8月15日消息(記者周文超)據中國氣象局發布的最新消息,7月下旬,國家氣候中心監測資料顯示,今年7月,赤道太平洋海溫較常年異常偏暖0.6℃,即進入了厄爾尼諾狀態,且可能發展成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根據監測,自2011年9月開始的拉尼娜事件於今年3月結束。之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逐漸恢復正常並開始偏暖。
  • 國家氣候中心:厄爾尼諾事件已形成!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和0.5℃。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
  • 國家氣候中心宣布:厄爾尼諾事件已形成!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ñ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和0.5℃。
  • 國家氣候中心:厄爾尼諾事件形成 顯著影響全球熱帶和副熱帶地區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通訊員肖潺報導自去年6月起,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偏暖範圍逐漸擴大,9月進入厄爾尼諾狀態。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截至2019年2月底,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暖的範圍、強度和持續時間,已達到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
  • 國家氣候中心:厄爾尼諾事件形成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通訊員肖潺報導 自去年6月起,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偏暖範圍逐漸擴大,9月進入厄爾尼諾狀態。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截至2019年2月底,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暖的範圍、強度和持續時間,已達到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儘管此次厄爾尼諾事件較弱,但對全球熱帶和副熱帶地區的影響顯著。  厄爾尼諾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高,從而影響大氣環流的一種自然現象。在此次厄爾尼諾事件中,赤道中太平洋海溫總體要強於赤道東太平洋。
  • 厄爾尼諾現象已出現 深度分析其影響
    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稱為「厄爾尼諾暖流」。  地球表面由71%的海洋和29%的陸地組成,海水表面溫度的變化可能會使大氣環流發生變化。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持續偏高或偏低,就可能會出現「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進而通過海洋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影響全球氣候。
  • 厄爾尼諾現象再抬頭 對中國影響幾何待觀察
    近日,中國氣象局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2年7月,赤道太平洋海溫較常年異常偏暖(0.6℃),即進入了厄爾尼諾狀態,並且可能發展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眾所周知,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往往會帶來異常的天氣現象,甚至是極端天氣事件。近些年全球天氣災害頻發,大家更是容易聯想到是不是厄爾尼諾在作怪。那麼這次這個愛搗蛋的「小男孩」會再次興風作浪麼?
  • 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回升不利於「拉尼娜」事件形成
    中國天氣網訊 今天(2日)下午,中國氣象局召開12月新聞發布會。會上,國家氣候中心專家周兵表示,近兩周,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海溫回升,比常年平均偏低0.4℃,已經高於拉尼娜狀態-0.5℃的標準;同時,赤道西太平洋西風增強。總體來看,近期熱帶海洋天氣特徵不利於拉尼娜事件的行成。
  • 厄爾尼諾與全球極端天氣事件
    厄爾尼諾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面積異常升溫的現象(圖片來源:東方IC)2016年6月3日,國家氣候中心發布最新監測結果,5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暖海溫持續增強,已經發展成為自1951年以來第9次中等以上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
  • 國家氣候中心: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已形成,預計今夏澇重於旱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8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
  • 今年春夏季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將轉為正常
    日前,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組織專家召開2018年春季厄爾尼諾及氣候預測會商會議,預計2018年春夏季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將轉為正常。2017/18年秋冬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已經形成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綜合分析近期海洋、大氣環流的演變特徵,結合數值和統計模式的預測結果,預計2018年春夏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將轉為中性狀態,秋冬季節維持正常的可能較大。預計今年夏季,熱帶大西洋、北大西洋中高緯度海域、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海溫略偏低;赤道中東太平洋和熱帶印度洋海溫接近常年。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源地在6、7月份海溫略偏高,8月份海溫接近常年。
  • 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 厄爾尼諾即將襲來?
    厄爾尼諾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現象,持續的西風把溫暖海水從西太平洋帶到東太平洋,形成厄爾尼諾。   受今年2月以來太平洋赤道海域西風強勢、東風減弱的影響,5月份,赤道中東太平洋已經進入海溫異常增暖的厄爾尼諾狀態。預計到7月底,有超過70%的可能性會發生中等強度或者以上的厄爾尼諾事件。
  • 厄爾尼諾事件預警,全球氣候的變化加劇的開始?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和0.5℃。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
  • 中國氣象局:拉尼娜剛走 厄爾尼諾又要來|厄爾尼諾|拉尼娜|海溫|...
    監測和預測信息,2017年10月開始的拉尼娜事件於2018年4月結束之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持續上升,預計於2018年秋季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可能在冬季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將對我國秋冬季氣候產生影響。
  • 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拉尼娜狀態 今年我國會迎來「寒冬」嗎?
    央廣網北京9月30日消息(記者孫冰潔)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目前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拉尼娜狀態,預計10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冷水將持續發展,並於冬季達到峰值。參照以往數據,這意味著今冬影響我國的寒潮冷空氣活動將可能較為頻繁,中東部地區氣溫也將較常年同期偏低。
  • 中國氣象局:拉尼娜剛走 厄爾尼諾又要來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的ENSO監測和預測信息,2017年10月開始的拉尼娜事件於2018年4月結束之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持續上升,預計於2018年秋季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可能在冬季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將對我國秋冬季氣候產生影響。
  • 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拉尼娜狀態 我國易秋汛凍害
    新華社北京8月30日電(記者孫俠)記者30日從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獲悉,目前,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拉尼娜狀態,可能持續進而形成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我國易出現秋汛和凍害,東北地區還容易發生早霜凍。
  • 厄爾尼諾又來了!這一次不是超強,但我國天氣已開始受影響
    5月8日,國家氣候中心發文宣布,新一波厄爾尼諾事件已經發生。根據監測數據,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持續偏暖,維持厄爾尼諾狀態,厄爾尼諾關鍵區3、4的指數連續5個月在0.5或0.5以上,達到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