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現象已出現 深度分析其影響

2020-11-29 和訊網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發布的最新公告,2015年厄爾尼諾發生的概率在60%—70%。NOAA去年二季度就預測厄爾尼諾將發生,市場曾經出現較大程度的炒作,但由於厄爾尼諾的強度較弱,對農產品(000061,股吧)的影響未及預期,農產品價格延續探底走勢。

  澳大利亞氣象局(BOM)4月稱,天氣模型顯示今年可能出現厄爾尼諾現象,6月出現的機率至少有70%。熱帶太平洋(601099,股吧)海水溫度持續高於均值,信風則弱於正常水平,所有模型均顯示海水溫度將進一步上升。

  厄爾尼諾是一種周期性的自然現象,科學家通過對全球氣候進行分析,認為厄爾尼諾不是一個孤立的自然現象,它是全球性氣候異常的一個方面。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東部,自南向北流動著一股著名的秘魯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溫普遍升高,向西流動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強。恰逢此時,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動,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轉成西北季風。西北季風不但削弱了秘魯西海岸的離岸風——東南信風,使秘魯寒流冷水上泛減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著水溫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魯寒流的水溫反常升高。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稱為「厄爾尼諾暖流」。

  地球表面由71%的海洋和29%的陸地組成,海水表面溫度的變化可能會使大氣環流發生變化。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持續偏高或偏低,就可能會出現「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進而通過海洋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影響全球氣候。

  由於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時,海水溫度往往要比正常年份高出3℃至6℃,厄爾尼諾海域內的大量浮遊生物或魚類會因無法適應水溫的突變而大批死亡,使得太平洋沿岸的一些國家海洋經濟蒙受嚴重損失,也由於溫度的突變,也使上述地區雨量大增,造成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

  根據1980年以來發生的厄爾尼諾事件以及持續時間、強度和影響的數據分析,可以發現厄爾尼諾發生周期為2—7年。自1980年以來總共發生了9次厄爾尼諾事件,其中2次強厄爾尼諾事件,5次中等,2次較弱。

  厄爾尼諾大多數始發於5—8月,持續時間在半年以上,主要影響區域是東南亞、澳大利亞、巴西、印度、中國。從降雨情況來看,一般會導致東南亞乾旱、澳大利亞乾旱、印度乾旱、巴西北部少雨中南部降雨過多、中國「南澇北旱」。

  從氣溫來看,在冬天將導致中國東南地區、美國南部、印度、澳大利亞南部和巴西南部氣溫偏高,東南亞和非洲南部乾旱高溫。夏天導致印度、東南亞、澳大利亞和中美洲乾旱,巴西中南部高溫。從品種上來看,厄爾尼諾可能導致巴西、印度的蔗糖減產,東南亞的橡膠及棕櫚油減產,阿根廷大豆增產,澳大利亞的小麥減產。

  監測指標顯示厄爾尼諾已經開始發生

  厄爾尼諾又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現象是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大範圍熱帶太平洋增暖,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但這個狀態要維持3個月以上,才認定是真正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

  太平洋厄爾尼諾係數簡稱ONI,其全稱為Ocean Nino Index。它是基於厄爾尼諾3.4區域海水表面溫度偏離平均值的係數,是評價和預測厄爾尼諾現象的主要指數,其監測的標準區域厄爾尼諾3.4區域的緯度區間在5N—5S,經度區間在120—170W。

  一般氣象部門通過監測赤道太平洋中東部的nino3.4 海區水溫來判斷是否發生厄爾尼諾事件,當nino3.4 海區水溫距平3 個月滑動平均值連續5 個月大於0.5℃,則定義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當連續3個月平均值低於-0.5℃,標誌拉尼娜的產生。當前大部分氣象模型顯示厄爾尼諾現象將貫穿於2015年剩餘的時期,今年夏季我國可能出現「南澇北旱」,而且很多學者認為會有超級厄爾尼諾到來。

  厄爾尼諾加大美豆增產概率

  為了直觀地體現厄爾尼諾對大豆作物的實質性影響,我們採用作物單產作為研究對象,並進行列表說明。由於存在上年單產大幅下降而導致的數據失真情況,因此在分析中同時對過去五年平均與上年數值進行比較。數據樣本中,美國和南美大豆單產數據來自於美國農業部(USDA)。厄爾尼諾現象的選取以4—10月間起始為主,跨年度厄爾尼諾也同時進行分析,但側重於當年發生厄爾尼諾對單產的影響分析。

  初步結論:夏季發生厄爾尼諾,美豆基本上以增產為主,在6—7月之後發生厄爾尼諾使單產增加更加明顯。比如1986年、1994年和2004年,美豆單產較5年平均增加11%、21.19%和13.32%。對於跨年度厄爾尼諾,1987年美豆單產比5年平均和上年度增產10.64%和1.80%。2002年僅有的一次單產下滑,主要是播種進度較低導致的。

  對於南美大豆而言,大部分厄爾尼諾使南美大豆產量增加。從數據看,阿根廷大豆產量減產的年份相對較多,比如1982年4月到1983年5月,阿根廷大豆產量較5年平均和上年度減產14.91%和16.09%,1986年7月跨年度持續到1988年1月,1987年阿根廷大豆產量較5年平均和上年度減產8.63%和11.42%,但1988年阿根廷大豆產量恢復,較5年平均和上年度增產11.13%和19.36%。此外,巴西大部分年份呈現增產局面,但從2004年6月到2005年1月,巴西大豆較5年平均和上年度減產12.63%和2.41%。

  總體而言,由於厄爾尼諾造成美國和南美降雨充足,整體上大豆增產的概率較大,但部分年份可能由於降雨過多造成洪災相反對大豆不利。因此,仍須密切關注月度降雨情況。

  在厄爾尼諾對中國的影響上,專業人士認為厄爾尼諾主要影響我國長江流域的氣候,形成「南澇北旱」的局面,或對北方大豆的生長帶來不利影響。

  厄爾尼諾往往造成棕櫚油減產

  厄爾尼諾發生時,東南亞天氣往往乾旱,從而影響棕櫚油的產量,1997—1998年全球發生嚴重厄爾尼諾現象,導致馬來西亞棕櫚油在1998年減產8.2%,2002—2003年、2006—2007年以及2009—2010年厄爾尼諾時期,馬來西亞棕櫚油小幅減產或者產量增速明顯放緩。2006—2007年和2009—2010年厄爾尼諾期間馬盤棕櫚油上漲都超過了30%,厄爾尼諾是棕櫚油價格上漲的重要推動力。

  但由於棕櫚油開花結果壓榨的長周期,乾旱對棕櫚油單產的影響一般滯後半年左右,從2007年到2014年的馬來西亞單產數據來看,厄爾尼諾指數與棕櫚油月度單產關係走向波動趨勢一致,在厄爾尼諾發生到消退後的半年時間左右,棕櫚油的單產才會有明顯回落。一般來說,棕櫚油的單產總體呈現區間運行狀態,在非強厄爾尼諾年份,棕櫚油的單產更多呈現季節性走勢,棕櫚油的單產往往在四季度下滑、在二季度開始上升,但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將打破棕櫚油單產的季節性波動規律。(鮑紅波)

(責任編輯:喬京 HF048)

相關焦點

  • 詳細分析厄爾尼諾現象對棕櫚油市場的影響
    基本概念分析厄爾尼諾,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失去平衡後,冷水域海溫異常升高的現象,它會導致太平洋西岸(東南亞)降雨減少,太平洋東岸(南美)降雨偏多,從而引發環赤道太平洋兩岸不同地區的乾旱和洪澇。
  • 赤道中東太平洋出現厄爾尼諾事件 已影響中國
    受其影響,今年夏季,我國可能出現「南澇北旱」:江淮流域和江南降水可能會比常年同期偏多,局部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乾旱較重。  海水溫度變化會影響大氣環流  地球表面由71%的海洋和29%的陸地組成,海水表面溫度的變化,可能會使大氣環流發生變化。
  • 厄爾尼諾現象再抬頭 對中國影響幾何待觀察
    國家氣候中心也一直在持續監測熱帶地區的海溫,逐侯、逐月進行數據分析。在7月下旬發布的監測信息中,國家氣候中心作出預測分析:「4月以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一致維持暖水狀態,7月份該區域平均的海表溫度距平已達到0.6℃,次表層海水溫度增暖迅速並向表面抬升,表明了熱帶太平洋進入厄爾尼諾狀態。
  • 厄爾尼諾現象
    1997年3月起,熱帶中、東太平洋海面出現異常增溫,至7月,海面溫度已超過以往任何時候,由此引起的氣候變化已在一些地區顯露出來。多種跡象表明,赤道東太平洋的冷水期已經結束,開始向暖水期轉換。科學家們由此認為,新一輪厄爾尼諾現象開始形成,並將持續到1998年。也正是從這一刻起,地球上的氣候開始亂了套。
  • 聯合國:加大力度應對非洲和亞太地區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
    據估計,全球有超過6000萬人,僅東非和南部非洲就有約4000萬人,將因為厄爾尼諾氣候事件的影響而處於糧食無保障狀況。科學家們預測,發生拉尼娜這一相對應的氣候現象的可能性與日俱增。這將導致因厄爾尼諾現象而遭受乾旱的地區出現高於平均水平降雨和洪水的機率增加,而與此同時,由於厄爾尼諾現象而發生洪災的地區更有可能遭受乾旱。
  • 厄爾尼諾及拉尼娜天氣對大豆市場的影響分析
    (原標題:厄爾尼諾及拉尼娜天氣對大豆市場的影響分析)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關鍵因素之一。
  • 研究:全球變暖加劇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
    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ENSO)雖是發生在太平洋,但卻在全球氣候系統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科學家們至今仍然不確定,氣溫上升是否會在未來對厄尼爾諾現象產生影響。  但最新的研究表示,因厄爾尼諾現象而導致的乾旱及水災將會越來越劇烈。  在全球氣候系統中,厄爾尼諾現象產生了許多複雜的作用。
  • 厄爾尼諾現象如何影響全球主要農產品?
    在厄爾尼諾現象條件下,全球多地降水和氣溫將會出現異常,這對全球農作物生產影響較大。例如,若6月至8月份發生厄爾尼諾現象,則南美洲北部、中美洲、南亞、東南亞地區以及澳大利亞東部降水往往偏少,而美國大豆和玉米產區降水往往偏多,這與今年的情景比較符合。當前市場比較認同的觀點是「目前處於弱厄爾尼諾現象之中」。
  • 【地理備考】沃克環流、厄爾尼諾及拉尼娜現象對我國的影響
    沃克環流增強就會出現拉尼娜現象,偏弱則會出現厄爾尼諾現象。—02—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其實質就是東北信風、東南信風勢力增強,海面大量的熱海水被吹響大洋西岸,致使赤道地區太平洋西岸水溫異常升高。拉尼娜現象對我國的影響(一般影響沿海地區):(1)熱帶氣旋增多,即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增多。(2)我國東北春夏易出現乾旱,氣溫偏高。
  • 拉尼娜與厄爾尼諾相反的現象
    從去年春季開始,太平洋上出現了本世紀最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造成了大氣環流異常,給全球帶來了嚴重災害。但最近,氣象專家預測:今年7月—9月,太平洋上可能發生與厄爾尼諾相反的拉尼娜(LaNina)現象。  什麼是拉尼娜現象?
  • 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什麼是拉尼娜現象?
    對於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簡要進行一下介紹。
  • 厄爾尼諾現象對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產生重要影響
    來源:經濟日報由聯合國糧農組織與法國國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合作發表的題為《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現象對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影響》報告揭示了五類氣候模式產生的主要區域影響,併集合了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現象(簡稱「ENSO」)對糧食安全、海上安全、漁業生物學
  • 中國多地遭遇極端天氣原因解析 或與厄爾尼諾現象有關
    強降水致使湖南、廣西、江西出現歷史罕見冬汛,廣西桂江、湖南湘江、江西贛江和撫河 等30餘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怪天氣」探因:超長厄爾尼諾現象作祟?  南方冬汛、北方暴雪,這樣的天氣是否正常?氣象專家分析,進入深秋,中國氣候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是南方降水顯著偏多,二是,華北等地出現雨雪天氣,氣溫偏冷,而這些極端天氣或都與厄爾尼諾現象有關。
  • 2020年真的是厄爾尼諾年嗎?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具有不確定性
    厄爾尼諾現象最初是指南美洲秘魯西側沿海太平洋海域的異常升溫現象,該海域受秘魯寒流影響,水溫通常較低,而有些年份在聖誕節前後會出現異常的水溫盛行現象,導致海洋魚類的大量死亡,所以命名為厄爾尼諾(聖嬰)現象。
  • 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太陽黑子的周期年,今年是冷冬的概率多大?
    原標題:太陽黑子減少,全球厄爾尼諾事件,北極海冰降至最小值,今年冬天是否會出現冷冬? 感謝提問,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分別對太陽黑子、厄爾尼諾現象以及冷冬的概念全面了解一番,才能分析出太陽黑子活動對地球溫度的影響。
  • 氣候變化是因為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是啥?
    不幸的是,人類的活動卻打亂了這種穩定,反常氣候的頻繁出現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例如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是&34;的意思,在歷史上,對厄爾尼諾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1541年。很早以前,秘魯沿岸的漁民就發現了這種奇異的天氣。本來,在聖誕節前後,應該有一股冷洋流出現,結果卻出現了暖洋流,攪亂了他們打漁的規律,當地人把這個現象叫做&34;。
  • 地理答啦: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什麼是拉尼娜現象?
    對於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專注於地理知識和旅行資訊的——地理答啦,簡要進行一下介紹。厄爾尼諾(ELNINO)和拉尼娜(LANINA)都是西班牙文的音譯,前者厄爾尼諾原意為「聖嬰」,後者拉尼娜原意為「聖女」。
  • 科學家預測厄爾尼諾現象 或於2020年來襲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的研究人員預測,複雜天氣模式之厄爾尼諾現象很可能在2020年捲土重來,其可能性達到80%。        研究人員表示,根據建模並使用相應算法,基於對整個太平洋地區各監測點氣溫變化之間的聯繫進行分析,已能夠提前至少一年預測厄爾尼諾現象。
  • 厄爾尼諾現象「口味」變了?太平洋溫度在變,異常天氣或再出現
    趣味探索訊 今年我國南方多個地區經歷了快三個月陰雨天氣,幾乎沒見到陽光,美國也在1月份出現了有史以來最殘暴寒潮,氣溫低至零下50攝氏度。然而南半球國家澳大利亞天氣卻跟我們完全相反,今年1月份,澳大利亞熱浪滾滾,最高溫度達50攝氏度。多個國家和地區氣候都很異常,已被專家確定為厄爾尼諾現象。
  • 繼厄爾尼諾現象之後,又出現拉尼娜現象,會給地球帶來哪些變化?
    繼厄爾尼諾現象之後,又出現拉尼娜現象,會給地球帶來哪些變化?2020年對我們來說確實是不平凡的一年,因為一系列事件發生讓我們陷入了危機當中,然而最近一條新聞又再次刷爆了朋友圈,厄爾尼諾會再次來襲。在近幾年的時間內,確實全世界都受到了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在2014年的時候,室內外的世界氣象組織發現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的水溫度正在逐步的升高,這是厄爾尼諾暖流來臨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