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與厄爾尼諾相反的現象

2020-11-24 中國氣象局

  去年春季開始,太平洋上出現了本世紀最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造成了大氣環流異常,給全球帶來了嚴重災害。但最近,氣象專家預測:今年7月—9月,太平洋上可能發生與厄爾尼諾相反的拉尼娜(LaNina)現象。

  什麼是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是赤道東太平洋海表水溫異常降低的現象,正好與厄爾尼諾相反,所以也稱反厄爾尼諾現象。從本世紀初到1992年期間,拉尼娜現象共發生了19次,大約每3年—5年發生一次,但也有時間間隔達10年以上的。拉尼娜多數是跟在厄爾尼諾之後出現的,前述19次拉尼娜現象,有12次發生在厄爾尼諾年的次年。

  與厄爾尼諾相比較,拉尼娜的發生次數相對較少,一次拉尼娜過程持續時間也相對較短,一般為幾個月,極少出現跨年度的情況,19次拉尼娜現象中跨年度的僅一次。所以,拉尼娜發生的頻率要比厄爾尼諾低,規模要比厄爾尼諾小。

  拉尼娜對天氣影響的威力遠不及厄爾尼諾。

  據有關資料分析表明,在拉尼娜期間,西太平洋(包括南海)活動的颱風和影響我國的颱風都比較多,而在厄爾尼諾期間卻出現相反的情況。在拉尼娜年份,西太平洋(包括南海)颱風總數平均為26.2個,登陸我國大陸的颱風數為7.4個,而厄爾尼諾年份平均為21.4個和5.2個。造成颱風偏多的原因,一是西太平洋海表水溫相對比較高,二是西太平洋上空的空氣對流相對比較旺盛,三是橫貫在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北,緊靠著副熱帶高壓南側的熱帶輻合帶的位置也偏北,而颱風相當多數是在輻合帶中的低壓或雲團發展起來的。這些條件都有利於颱風的活動。

  拉尼娜對我國東北夏季氣溫有影響。在拉尼娜年份,瀋陽、長春和哈爾濱夏季氣溫為偏高,而在厄爾尼諾年份,夏季氣溫往往偏低。東北是我國主要產糧地之一,氣溫變化對那裡的糧食產量有一定影響。

  拉尼娜對我國華北汛期降水也有影響。在拉尼娜期間,華北汛期降水量容易偏多,而厄爾尼諾年份華北降水量容易偏少,其原因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有關。拉尼娜年份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北,有利於形成華北汛期多雨的大氣環流形勢,而厄爾尼諾年份則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南,不利於建立華北汛期多雨的環流形勢。

  拉尼娜的發生與赤道偏東信風加強有關。偏東信風加強,赤道洋流受信風推動,從東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溫暖水在熱帶西太平洋地區堆積,成為全球水溫最高的海域。相反,在赤道東太平洋表層比較暖的海水向西輸送後,深層比較冷的海水就來補充,因此造成東太平洋海表水溫偏低,從而引發拉尼娜現象。 (來源於1998年5月11日《中國氣象報》作者:陸亞龍、王瑾)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什麼是拉尼娜現象?
    對於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簡要進行一下介紹。
  • 拓展閱讀:拉尼娜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
    圖丨氣候術語拉尼娜和厄爾尼諾分別是一對女孩和男孩的名字拉尼娜現象(西班牙語:La Niña),又稱反聖嬰現象
  • 地理答啦: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什麼是拉尼娜現象?
    對於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專注於地理知識和旅行資訊的——地理答啦,簡要進行一下介紹。厄爾尼諾(ELNINO)和拉尼娜(LANINA)都是西班牙文的音譯,前者厄爾尼諾原意為「聖嬰」,後者拉尼娜原意為「聖女」。
  • 繼厄爾尼諾現象之後,又出現拉尼娜現象,會給地球帶來哪些變化?
    繼厄爾尼諾現象之後,又出現拉尼娜現象,會給地球帶來哪些變化?2020年對我們來說確實是不平凡的一年,因為一系列事件發生讓我們陷入了危機當中,然而最近一條新聞又再次刷爆了朋友圈,厄爾尼諾會再次來襲。其實這一次並非是厄爾尼諾現象,再次來襲而是和厄爾尼諾相反的拉尼娜現象。那麼什麼才是拉尼娜現象呢?它與厄爾尼諾現象有什麼不同呢?又會給地球帶來哪些變化呢?其實拉尼娜現象和厄爾尼諾現象是相反的,厄爾尼諾是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的名詞,主要是指太平洋東部和熱帶海洋的水溫,異常變暖所帶來的世界氣候的變化。
  • 你真的了解最近的「厄爾尼諾現象」的妹妹「拉尼娜」嗎?
    今天院長來講一個目前比較火的現象,叫做拉尼娜現象,至於它是怎麼形成的呢?請聽我以下的講解。拉尼娜現象可以這麼說,它其實就相當於是厄爾尼諾的妹妹,她是厄爾尼諾現象的相反版本,都屬於平常不怎麼常見的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是指東部太平洋海水溫度偏高,導致本來的季風去給東南亞帶去雨水,拉尼娜現象呢,會使亞洲變得乾旱,反而給美洲去帶來大量的雨水,導致東太平洋上空有很多的氣旋。總之就是如果東太平洋的海水如果偏熱就是厄爾尼諾,如果偏冷就是拉尼娜。當然沒必要太過危言聳聽,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差不多時隔2~7年來一次,只是拉尼娜現象比較少而已。
  • 【氣象科普】兄妹現象——厄爾尼諾與拉尼娜
    今天為大家介紹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兩種現象均會影響到全球水資源分配不均衡,導致全球氣候異常,極端天氣也會大大增加,同時氣象災害會帶給人類巨大的危機感
  •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為什麼總是會輪番交替登場?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是當今世界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極端性天氣現象,自然界中的氣候具有周期性的變化,在變化之中就會產生許多極端性的天氣現象,比如低溫、高溫、暴雨、乾旱等等。科學家研究發現,很多極端性天氣現象之間都有彼此的關聯,具有群發性的特徵,「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就是兩種大範圍、全球性的極端性天氣現象,其形成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
  • 沃克環流與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附專題設計)
    沃克環流與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大約每隔3至7年沃克環流便會減弱一次,也就出現厄爾尼諾,活動期通常延續一年以上,其間還間隔的出現沃克環流增強的現象,也就是拉尼娜。如果東太平洋的洋面溫度升高,就會產生較暖而且溼潤的上升氣流,削弱「沃克環流」,同時美洲中部一帶會氣溫上升、暴雨成災,形成著名的「厄爾尼諾」。
  • 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發生頻率加快
    東方網1月23日消息:美國宇航局和馬裡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在以往21年中的發生頻率加快,這使地球出現大旱或大澇的次數增加。在美國氣象學會2001年年會上,馬裡蘭大學的斯科特·卡特茲和美國宇航局戈達德航天飛行中心的羅伯特·阿德勒聯合發表了一篇論文。
  • 拉尼娜和厄爾尼諾:兩種區域異常現象,直接導致全球氣候混亂!
    最近一條新聞引起了我的注意,說的是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氣溫將要變冷。我第一反應就很好奇了,到冬天可不就要變冷了,難道還是因為這個拉尼娜現象,氣溫才變冷,才有了冬天?於是,我就馬上去了解了這一現象,接下來就讓我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要說拉尼娜現象,就不得不提厄爾尼諾現象,兩者剛好完全相反,所以放在一起聊,合適的不得了。
  • 圖解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
    圖解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1.沃克環流赤道地區大洋的東側是下層冷海水上升作用最為強烈的地區。在東赤道太平洋地區強烈的冷海水上翻,使得其海洋表層溫度與西赤道太平洋地區的「暖地」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而當赤道東風和東南信風增強時,東太平洋更多表層的暖海水被吹送到西太平洋,導致更多的下層冷海水補充上表層,表層海水溫度因而下降,結果使太平洋東西兩側表層海水的溫差加大,形成拉尼娜。
  • 【地理視頻】什麼是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
    了解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先從大氣環流看起。只受太陽輻射和地球自轉影響所形成的環流圈,稱為三圈環流。它是大氣環流的理想模式。                    臺灣省教材中的洋流                                     厄爾尼諾(西班牙語:El Niño),又稱聖嬰現象
  • 厄爾尼諾現象
    總的來看,在厄爾尼諾現象的作用下,全國大部分地區冬季的溫度比正常年份高,南澇北旱現象比較明顯。  聖嬰之後有"女嬰"  在深入探索厄爾尼諾與氣候變化的關係的過程中,科學家又發現了與其性格相反的拉尼娜(LANINA)現象。有人稱之為聖嬰的邪惡妹妹"女嬰",雖然威力不及聖嬰,但也會給人類造成相當傷害。拉尼娜現象也是每隔幾年出現一次,是東太平洋沿著赤道醞釀出的不正常低溫氣流,導致氣候異常。
  • 《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判別方法》國家標準發布
    原來,在國際上,儘管對於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總體認識比較一致,但具體判別標準卻始終存在分歧。針對國內尚缺乏統一的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判別標準的現狀,為了規範判別標準,促進氣候業務和相關研究工作的開展,國家氣候中心牽頭,通過總結國內外現有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監測指數,並吸收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制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判別方法》國家標準。
  • 世界氣象組織公布:「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其名稱起源於西班牙語,意為「小女孩」;厄爾尼諾現象是指與其相反的自然現象,意為「小男孩」。
  • 厄爾尼諾及拉尼娜天氣對大豆市場的影響分析
    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農產品(行情000061,診股)在種植階段最為擔憂的因素之一便是天氣異常所造成的減產,這裡涉及到不合時宜的氣溫、降水、風力等等,其中關注最多的氣象問題為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影響。
  • 【地理備考】沃克環流、厄爾尼諾及拉尼娜現象對我國的影響
    沃克環流增強就會出現拉尼娜現象,偏弱則會出現厄爾尼諾現象。—02—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03—拉尼娜現象的影響拉尼娜現象: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拉尼娜現象時:氣溫降低降水減少,(秘魯寒流降溫減溼作用增強)。
  • 高中地理——專題講解(極端氣候、厄爾尼諾、拉尼娜、乾旱洪澇)
    厄爾尼諾現象 定義: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熱帶海洋地區,海水溫度異常持續變暖,進而影響整個世界氣候,使得世界旱、澇災害頻發。
  • 世界氣象組織: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
    當地時間10月29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新版《全球季節性氣候更新》指出,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預計今年的拉尼娜現象強度為中等到強,並將持續至明年,影響世界諸多地區的溫度、降水和風暴型式。 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海洋表面溫度的大尺度降溫,並伴有熱帶大氣環流(即風、氣壓和降雨量)的變化。
  • 【專題突破】從「拉尼娜」現象看影響氣候的各種因素
    拉尼娜現象通常伴隨厄爾尼諾而來,也被稱為「反厄爾尼諾」。 氣象和海洋學家用來專門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海水錶層溫度低出氣候平均值 0.5℃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 6 個月以上)。拉尼娜也稱反厄爾尼諾現象。 一般拉尼娜現象會隨著厄爾尼諾現象而來,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第二年,都會出現拉尼娜現象,有時拉尼娜現象會持續兩、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