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備考】沃克環流、厄爾尼諾及拉尼娜現象對我國的影響

2021-01-20 長沙市一中地理組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 地理蹊  特表示感謝。


—01—

沃克環流

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力源。



太平洋沿南美大陸西側有一股北上的秘魯寒流,其中一部分變成道海流向西移動,此時,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風使暖流向太平洋西側積聚,而下層冷海水則在東側湧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賓以南、紐幾內亞以北的海水溫度升高,這一段海域被稱為「赤道暖池」,同緯度東段海溫則相對較低。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度低、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向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向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面冷空氣向西流,高空熱空氣向東流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南方濤動」。


沃克環流形成的原理是海面冷熱不均。沃克環流增強就會出現拉尼娜現象,偏弱則會出現厄爾尼諾現象。



—02—

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



厄爾尼諾現象: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實質上是因為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減弱,致使赤道東太平洋上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溫現象。

在我國東部地區,正常情況下的氣候狀況應該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而發生厄爾尼諾時:

(1)夏季主雨帶偏南,北方大部少雨乾旱。

(2)長江中下遊雨季大多推遲。

(3)秋季我國東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連旱。

(4)全國大部冬暖夏涼。

(5)登陸我國颱風變少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東岸地區,氣候由原來的乾燥少雨變為溼潤多雨,易引發洪澇災害)


在南美洲沿海地區(熱帶沙漠氣候)正常情況下的氣候狀況是:全年炎熱乾燥。

發生厄爾尼諾時:氣溫升高,降水增多(秘魯寒流降溫減溼作用削弱)

(赤道附近的大平洋東岸地區,氣候由原來的乾燥少雨變為多雨)


秘魯寒流(上升補償流)的降溫減溼減弱,海水溫度升高,導致大量冷水魚無法適應環境而死亡,漁場減產,海鳥也因此無法獲得充足的食物而死亡(外遷)。



—03—

拉尼娜現象的影響

拉尼娜現象: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



就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偏東信風將表面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東部海平面增高將近60釐米,西部海水溫度增高,氣壓下降,潮溼空氣積累形成颱風和熱帶風暴,東部底層海水上翻,致使東太平洋海水變冷。其實質就是東北信風、東南信風勢力增強,海面大量的熱海水被吹響大洋西岸,致使赤道地區太平洋西岸水溫異常升高。


拉尼娜現象對我國的影響(一般影響沿海地區):

(1)熱帶氣旋增多,即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增多。

(2)我國東北春夏易出現乾旱,氣溫偏高。

(3)我國南方易發生乾旱,華北洪澇。

(4)冬季較寒冷,寒潮多發,南方易出現凍雨、風雪

對世界其它地方的影響:南美洲沿海地區(熱帶沙漠氣候)在正常情況下:全年炎熱乾燥。

拉尼娜現象時:氣溫降低降水減少,(秘魯寒流降溫減溼作用增強)。

(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巴西東北部等地降水偏多;非洲赤道地區,美國東南部等地易出現乾旱)


材料一  正常年份,在赤道及其以南的太平洋低緯度海區,受洋流的影響,西太平洋水溫較高,東太平洋水溫較低,因此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氣流,升到高空後向東流去,到達低溫的東太平洋後下沉,然後在海面上以東風形式(東南信風)返回西太平洋。這樣,便構成了一個大洋尺度的熱力環流圈,氣象學上稱作「沃克環流」。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區海氣狀況

材料二  通常每2~7年,東太平洋水溫會異常上升,導致「沃克環流」發生變化,不僅使南美洲、大洋洲等地氣候異常,甚至會導致全球氣候異常,自然災害頻發。這種由東太平洋水溫異常上升所引發的太平洋赤道地帶海氣相互作用失衡的異常情況,稱為「厄爾尼諾現象」。
根據最新監測顯示,2015年將會是史上厄爾尼諾最強、最長的一年,世界多地的最高氣溫將突破歷史記錄。
(1)厄爾尼諾現象分別會給南美洲和大洋洲的沿海國家帶來哪些災害?(6分)
(2)根據熱力環流原理,厄爾尼諾年沃克環流和南太平洋大洋環流將出現怎樣的強弱變化?(4分)



(1)厄爾尼諾發生時,沃克環流(熱力環流)減弱(2分),(東南信風減弱,西太平註上升氣流減弱,東太平洋正常氣流減弱);海水運動(洋流)變化:南太平洋大洋環流的洋流運動減弱(秘魯寒流減弱,南赤道暖流和東澳大利亞暖流也減弱,而赤道逆流增強)。(2分)


(2)南美洲沿岸國家洪水、泥石流等災害頻發(2分),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等國旱情加劇,旱災和火災頻發(2分)。秘魯漁場魚類大量死亡,大量海洋生物和鳥類受到影響(2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給分)




(2016屆蘭州3月考)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國際氣象機構2015年12月上旬指出,強厄爾尼諾現象將延長至2016年第二季度。厄爾尼諾現象對秘魯漁業資源和天氣有嚴重影響,秘魯北方可能降水增多,而南方可能降水減少。為防災減災,2015年成立「秘魯厄爾尼諾現象應急行動中心」。

(1)簡述厄爾尼諾發生時圖中所示太平洋海域表層水溫異常的特點。(4分) 

(2)據圖,分析厄爾尼諾的形成原因。(8分)

(3)分析厄爾尼諾發生時,秘魯漁場魚類大量死亡、魚群逃離的原因。(6分) 

(4)針對厄爾尼諾對秘魯的影響,簡述該國政府可能採取的應對措施。(6分)



(1)赤道附近中、東部洋面增溫最顯著,由此向南北兩側(或向西北和東南方向)遞減(2分);赤道以北、以南遠離大陸的大洋中部局部海域有降溫現象(2分)。

(2)由於(東南)信風(離岸風)減弱(2分),海水上湧(或上泛)減弱(2分),導致秘魯寒流變弱,赤道中東部太平洋海域海水升溫;該海域海水升溫後,近洋面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形成低氣壓。而太平洋西部氣壓相對較高,在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形成西風,風力吹拂,西太平洋暖海水自西向東流(或西太平洋暖海水回流)(2分)。(遏制了秘魯寒流的北上,加劇了太平洋中東部水溫升高。(2分)


(3)水溫升高,冷水魚不適應升高的水溫(2分);海水上泛減弱,大量營養鹽類不能帶至表層,魚的餌料減少(2分),導致魚群逃離;海水中的溶解氧隨水溫升高而減少,大量魚類缺氧而亡(2分)。


(4)建立國家防災指揮機構;積極宣傳,全民預防;針對厄爾尼若現象對漁業資源的影響,可調整捕魚時間和空間;北方可能出現洪澇災害,加強防洪工程,疏通排水道,加固路橋等;南方可能出現乾旱災害,增加露水。(對3點得6分)


圖片來自百度搜圖、中國天氣網、新華網等

長沙市一中地理組

做有態度有情懷的地理人

微信號:cssyzdili

掃一掃關注我們

歡迎關注|分享

歡迎點讚|轉發




相關焦點

  • 沃克環流與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附專題設計)
    這樣就在赤道地區形成了一個閉合的環流圈就是沃克環流,即西太平洋為氣流上升區,到高空以後向東運行,行至東太平洋下沉到海面,然後向西太平洋流動。沃克環流與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大約每隔3至7年沃克環流便會減弱一次,也就出現厄爾尼諾,活動期通常延續一年以上,其間還間隔的出現沃克環流增強的現象,也就是拉尼娜。
  • 厄爾尼諾、拉尼娜、沃克環流、洪澇與乾旱災害
    圖3 厄爾尼諾對我國的影響2、拉尼娜現象拉尼娜現象,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指的是太平洋中部和東部地區,海水溫度持續異常變冷,進而影響整個世界的氣候。圖4 拉尼娜現象的海水溫度拉尼娜現象,常常發生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的第二年,是對厄爾尼諾現象的「矯枉過正」。拉尼娜現象的影響如下:①太平洋的東部,持續乾旱;②太平洋的西部,暴雨洪澇。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厄爾尼諾、拉尼娜、沃克環流、洪澇)
    圖3 厄爾尼諾對我國的影響2、拉尼娜現象>拉尼娜現象,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指的是太平洋中部和東部地區,海水溫度持續異常變冷,進而影響整個世界的氣候。厄爾尼諾現象就是大氣、海洋相互作用而導致地理環境發生變化的典型。1、說明厄爾尼諾的形成發展過程,並據此概述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 圖解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
    圖解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1.沃克環流赤道地區大洋的東側是下層冷海水上升作用最為強烈的地區。在東赤道太平洋地區強烈的冷海水上翻,使得其海洋表層溫度與西赤道太平洋地區的「暖地」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在東赤道太平洋冷水域的大氣上空強烈下沉,西赤道太平洋印度尼西亞海洋大陸上空大氣對流強烈,大氣以上升為主,這樣就形成一個閉合的東西向環流,成為沃克環流。沃克環流是赤道地區海--氣作用的產物,並通過大氣的動力影響到世界其他地區,整個赤道均存在沃克環流。
  • 拓展閱讀:拉尼娜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
    圖丨氣候術語拉尼娜和厄爾尼諾分別是一對女孩和男孩的名字拉尼娜現象(西班牙語:La Niña),又稱反聖嬰現象
  • 高中地理——專題講解(極端氣候、厄爾尼諾、拉尼娜、乾旱洪澇)
    圖2 厄爾尼諾現象對我國的影響 拉尼娜現象 >定義:拉尼娜現象,也稱為「反厄爾尼諾」,通常發生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
  • 地理答啦: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什麼是拉尼娜現象?
    對於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專注於地理知識和旅行資訊的——地理答啦,簡要進行一下介紹。厄爾尼諾(ELNINO)和拉尼娜(LANINA)都是西班牙文的音譯,前者厄爾尼諾原意為「聖嬰」,後者拉尼娜原意為「聖女」。
  • 【地理視頻】什麼是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
    了解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先從大氣環流看起。只受太陽輻射和地球自轉影響所形成的環流圈,稱為三圈環流。它是大氣環流的理想模式。                    臺灣省教材中的洋流                                     厄爾尼諾(西班牙語:El Niño),又稱聖嬰現象
  • 拉尼娜與厄爾尼諾相反的現象
    從去年春季開始,太平洋上出現了本世紀最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造成了大氣環流異常,給全球帶來了嚴重災害。但最近,氣象專家預測:今年7月—9月,太平洋上可能發生與厄爾尼諾相反的拉尼娜(LaNina)現象。  什麼是拉尼娜現象?
  • 《洋流與沃克環流》需背誦內容整理
    《洋流與沃克環流》需背誦內容1.  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的典型代表分別有哪些?風海流:(低緯信風帶)南北赤道暖流,(中緯西風帶)北大西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西風漂流,(極地東風帶)南極環流。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表層與底層的水平流。
  • 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什麼是拉尼娜現象?
    對於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簡要進行一下介紹。
  • 【氣象科普】兄妹現象——厄爾尼諾與拉尼娜
    今天為大家介紹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兩種現象均會影響到全球水資源分配不均衡,導致全球氣候異常,極端天氣也會大大增加,同時氣象災害會帶給人類巨大的危機感
  • 厄爾尼諾及拉尼娜天氣對大豆市場的影響分析
    此外,厄爾尼諾會明顯的改變熱帶太平洋的沃克環流,通過大氣遙相關作用,異常信號會在全球範圍內都有所體現,對全球的農業、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拉尼娜現象拉尼娜常發生在厄爾尼諾之後,一般隨著厄爾尼諾現象而來,也被稱為「反厄爾尼諾」。它是一種厄爾尼諾年之後的矯枉過正現象,一般呈現為東太平洋水溫下降,出現乾旱,而西太平洋水溫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偏多。拉尼娜的氣候影響與厄爾尼諾大致相反,其強度和影響程度不如厄爾尼諾,但它的到來也可能會給全球許多地區帶來災害。
  • 海洋氣象▏厄爾尼諾現象、沃克環流的影響分析
    由此可見,副熱帶高壓對我國氣候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副高在一個地方停留的時間過長或者過短,比常年偏強或者偏弱,都會造成我國東部地區旱澇異常。厄爾尼諾年的夏季,由於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升高、哈得來環流加強,導至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增強;但西太平洋海溫降低,大氣對流活動減弱,卻使副高位置偏南。
  • 美國官宣,拉尼娜降臨地球!網友:今年冬天我們又要被凍哭?
    厄爾尼諾是熱帶中東太平洋大範圍水溫偏高的現象,而拉尼娜就是大範圍水溫偏低的現象,根據NOAA的分析數據,8月位於這一地區的關鍵區Niño3.4表層水溫距平為-0.6攝氏度,這已經拉到了拉尼娜閾值(-0.5度)以下。
  • 美國官宣,拉尼娜降臨地球!網友:今年冬天我們又要被凍哭?
    厄爾尼諾是熱帶中東太平洋大範圍水溫偏高的現象,而拉尼娜就是大範圍水溫偏低的現象,根據NOAA的分析數據,8月位於這一地區的關鍵區Ni o3.4表層水溫距平為-0.6攝氏度,這已經拉到了拉尼娜閾值(-0.5度)以下。
  • 臭名昭著的厄爾尼諾現象究竟是何方神聖,面對它我們何去何從
    厄爾尼諾現象打亂正常大氣環流造成旱災引發因素對於引發厄爾尼諾現象的因素同時,由於中,東太平洋暖水增加,上升氣流增強,沃克環流發生改變,導致全球大氣大洋環流被擾亂,氣候失衡。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剖面圖影響厄爾尼諾對我國氣候的影響很大
  • 臭名昭著的厄爾尼諾現象究竟是何方神聖?面對它我們何去何從
    「厄爾尼諾」這個名詞,我相信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但它具體是什麼樣的來龍去脈,很多人並沒有明確的知識。今天這篇文章就是要揭開厄爾尼諾現象的神秘面紗,讓大家更了解我們生活的環境。基本概述厄爾尼諾現象,科學界給出的定義是,赤道東太平洋大面積水域水溫異常升高的現象。當然,不是該海區任何的水溫升高現象都是厄爾尼諾。
  • 拉尼娜事件形成!中國氣象局權威首席發話:我國華北或將多雨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裡,拉尼娜現象的出現給全球許多地方帶去了異常天氣。在冬天結束之後,拉尼娜對於今年的春季和夏季天氣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近日,在中國氣象局舉行的4月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周兵公開表示,拉尼娜將使得今年夏季華北地區多雨!
  • 權威專家確認:拉尼娜正式形成,強度可觀!網友:廣東要下雪了嗎
    拉尼娜現象是指熱帶太平洋中東部表面海水溫度出現的大範圍降溫現象,和我們熟知的厄爾尼諾的大範圍升溫現象恰好相反而因為水溫的差異,更暖的西太平洋能催動空氣出現大規模上升運動,形成降雨,而上升的氣團一部分在東太平洋下沉,形成一個循環,這種大氣循環模式被稱為「沃克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