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加大力度應對非洲和亞太地區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

2020-11-26 科技世界網

聯合國官員日前表示,當厄爾尼諾現象在世界範圍造成破壞性影響時,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應當迅速採取聯合行動增強抗災能力和確保生計,防止更多人陷入困境,同時還敦促做好應對拉尼娜氣候事件的準備工作。

據估計,全球有超過6000萬人,僅東非和南部非洲就有約4000萬人,將因為厄爾尼諾氣候事件的影響而處於糧食無保障狀況。科學家們預測,發生拉尼娜這一相對應的氣候現象的可能性與日俱增。這將導致因厄爾尼諾現象而遭受乾旱的地區出現高於平均水平降雨和洪水的機率增加,而與此同時,由於厄爾尼諾現象而發生洪災的地區更有可能遭受乾旱。非洲之角、南部非洲、中美洲乾旱走廊地帶、加勒比島嶼、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受到的衝擊最為嚴重。

聯合國官員認為,拉尼娜氣候事件與嚴重危害農業和糧食安全的厄爾尼諾現象密切相關。據聯合國估計,如果不採取必要的行動,受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綜合影響的人數有可能突破一億。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若澤·格拉濟阿諾·達席爾瓦警告稱,厄爾尼諾現象對農業生計的影響是巨大的,而且將會隨著即將來臨的拉尼娜現象不斷惡化。「此次全球性厄爾尼諾事件的巨大影響以及許多國家遭遇的持續貧困和長期飢餓破壞了應對能力最差的數百萬人的糧食安全。」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執行總幹事埃瑟琳·庫桑說。她表示,籌集資源以迅速採取行動可以拯救生命,以減少損失和降低未來成本。

聯合國厄爾尼諾現象和氣候變化問題特使馬卡理亞·卡茂說:「很顯然,這些類型的極端天氣事件給本已脆弱的社區造成更大的壓力,有可能破壞近幾十年來所取得的發展成果,從而阻礙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為了協調有關上述挑戰的應對措施並動員國際社會支持受災國政府,聯合國機構和其他合作夥伴於2016年7月6日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羅馬總部舉行會議。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農發基金)和世界糧食計劃署(糧食署)參加了會議。會議呼籲採取行動,恢復受厄爾尼諾現象引發嚴重乾旱影響的農業生計。現在採取行動將確保農民獲得即將到來的種植季節所需的農業投入。

此外,糧農組織、農發基金會和糧食署正在加倍努力,以減輕未來幾個月可能出現的拉尼娜現象的負面影響並利用有利時機。這意味著採取果斷行動,應對某些地區或將發生的高於平均水平的降雨和其他地區潛在的乾旱。

 



分析:厄爾尼諾影響市場幾何

厄爾尼諾現象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中東部的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偏暖現象。厄爾尼諾現象平均5至7年發生一次,給全球氣候、經濟和環境等帶來重大影響。

反常的天氣對於農作物生產、基礎設施建設、金屬開採等帶來直接影響。厄爾尼諾發生時,可能導致東南亞的橡膠和棕櫚油減產、巴西和印度的蔗糖減產、澳大利亞小麥減產、阿根廷和美國的大豆增產。澳大利亞是全球第二大小麥出口國,東南亞的印尼、馬來西亞和非洲的奈及利亞棕櫚油產量佔世界88%左右,美國是第一大豆出口國,都會受影響。還有一些金屬開採會受到洪澇災害的影響,如產銅大國智利和秘魯會因洪澇而減產,印尼、菲律賓等產鎳大國會因乾旱缺水開採受阻。

間接影響方面,厄爾尼諾現象將對農業依賴型經濟、部分大宗商品供應鏈、黃金等通脹避險資產等產生影響。一般厄爾尼諾開始時,市場便會有一個預期,在厄爾尼諾現象3至6個月時,棕櫚油、白糖、小麥、天然橡膠、部分有色金屬等可能會迎來牛市。糧食等農產品價格上漲,會引起農產品佔比較高等國家CPI的上升,對於進口依賴性強的國家可能產生輸入性通脹,繼而黃金等通脹規避資產價格會上揚。

當厄爾尼諾強度達到一定強度,農作物價格將會出現波動。投資者需關注厄爾尼諾影響區域產品供給情況,如巴西、澳大利亞、印尼、馬來西亞、印度、非洲等,涉及到的產品包括小麥、大豆、咖啡、棕櫚油、橡膠、棉花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根據對33個國家厄爾尼諾影響進行調研後認為,厄爾尼諾結束後,糧食等大宗商品一般會上漲,在最近的5次厄爾尼諾期間,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小麥價格平均上漲10%。

在厄爾尼諾期間,銅、鎳等有色金屬也有顯著上漲。其中智利和秘魯是產銅大國,洪澇災害會影響正常開採,而印尼和菲律賓則是產鎳大國,嚴重依賴水、電資源,乾旱也會推升其價格。根據法國興業銀行提出厄爾尼諾大宗商品指數,1990年以來厄爾尼諾年鎳價平均上漲13%左右。

另外,投資者可關注黃金價格。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之前,尤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世界經濟處於恢復與發展時期,商品價格處於均衡狀態,在厄爾尼諾發生年,黃金價格出現大幅上漲,在厄爾尼諾次年則下降。2000年之後,黃金價格與厄爾尼諾發生並無太大關聯,這主要是因為2000年後世界經濟活力釋放,各國經濟高速發展對於大宗商品、金屬、能源、黃金等需求大漲,迎來黃金的超級周期。

與此同時,並不是所有大宗商品價格都會上揚,大豆價格在1997年至1998年厄爾尼諾現象中就下降了4%左右,這是因為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國,厄爾尼諾給美國帶來豐沛的降水,降水期正好為大豆生長的灌漿期,有助於大豆增產。

綜合考慮,厄爾尼諾影響區域集中在赤道地區國家,影響大宗商品的種類並不是特別多,且存在部分增產現象,因此厄爾尼諾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上揚只限於幾個領域,價格上漲趨勢也不會持續太久,最終影響價格的關鍵因素還要看供需。

 



現象:厄爾尼諾導致加州海域鯊魚激增

科學家指出,近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海域出現的鯊魚數量是數十年來最多的。他們警告,更為溫暖的海水意味著弄潮兒得在夏天提高警惕,提防鯊魚的出沒。

加州大學長灘分校鯊魚實驗室的主管克裡斯·洛說,2016年出現在加州海域的大白鯊是過去30年來最多的,就連雙髻鯊(hammerhead)也開始出現在當地海域。

他指出,過去兩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導致太平洋東部海域的水溫異常溫暖,這意味著鯊魚和其他魚種不再遷移,而是會接近沿岸地區。他說:「這些鯊魚整個夏季都會在我們的岸外徘徊。」

海水溫度升高也影響了其他海洋生物,鯨魚、海豚、海豹和海獅都更常出現在加州岸外。

外來的海洋生物也增加了,2016年5月,加州南部沿岸就出現了魟魚(Manta Rays)和數以十萬計的紅鮪魚蟹(red tuna crabs )。

 



追問:厄爾尼諾為何導致氣候異常?

在科學上,當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區的海水表面溫度比常年同期偏高0.5℃,並持續3個月以上,就進入了「厄爾尼諾狀態」;持續6個月以上,則確認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平均生命史為11個月,短則6個月到7個月,而我們剛經歷的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從2014年9月開始,到2016年5月結束,共持續了21個月。

每次厄爾尼諾事件結束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會出現另外一種情景,海表溫度異常偏冷,即與厄爾尼諾相反的「拉尼娜」。

「厄爾尼諾的形成與太平洋表面的風向和水流方向密切相關。」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表示。發生厄爾尼諾事件時,由於熱帶海洋溫度偏高,通過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就會改變正常的大氣環流,從而導致全球氣候異常。

通常情況下,厄爾尼諾發生時,南美沿海岸國家易遭受暴雨洪澇災害,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非洲東南部等地易出現乾旱。對中國而言,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當年,中國北方地區冬季易出現暖冬,第二年夏季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易出現洪澇,夏季東北地區易出現低溫。

1951年以來,共發生過3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其餘兩次發生在1997/1998年和1982/1983年。1983年夏季,長江中下遊發生嚴重洪澇,東北出現低溫,黑龍江6月氣溫為1951年以來同期最低;1998年夏季,中國長江流域以及嫩江、松花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根據中國氣象局分析,與1998年相比,2016年中高緯的環流形勢明顯不同,冷空氣勢力明顯偏弱,因此,雖然2016年中國夏季洪澇災害較常年明顯偏重,但其程度弱於1998年。

「地球是一個各部分相互聯結的整體,厄爾尼諾發威是導致太平洋沿岸國家出現極端天氣的重要原因。」丁一匯說,「可以確定的是,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導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增多。」

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並給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北部等地帶來降雨。而厄爾尼諾卻「攪亂」風向與洋流,使赤道上空的東風顯著減弱甚至發生反向,赤道東太平洋表層海水向西太平洋的運動隨之減弱。

這就導致原本較乾旱地方降雨偏多,原本雨水充沛地區出現乾旱。譬如,南美洲秘魯、厄瓜多、阿根廷、巴西南部、巴拉圭等地出現洪澇災害,東南亞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區容易出現嚴重乾旱,非洲尤其是非洲南部地區夏季出現高溫、乾旱。

對中國來說,由於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高,沃克環流減弱,導致西太平洋副高增強、位置偏西偏南,同時東亞夏季風偏弱,暖溼氣流北上勢力不強,冷暖空氣交匯產生的季風雨帶偏南,從而導致長江中下遊多雨,華北和黃河一帶少雨。

值得一提的是,厄爾尼諾對中國汛期天氣氣候的影響是深遠的。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首席專家周兵表示,儘管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已於2016年5月結束,但大氣對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的響應還會持續,這種響應在主汛期尤其是2016年6月至7月的梅雨季會進一步顯現或放大。

此外,厄爾尼諾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國家氣象中心農業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錢永蘭表示,由於厄爾尼諾導致作物生長、發育期氣象條件偏差,預計2016年印度小麥、巴西玉米均會減產,可能引起國際糧食價格波動。世界衛生組織也指出,研究證明,南非、南亞、南美地區肆虐的瘧疾和非洲之角的裂谷熱均與厄爾尼諾事件有關。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自 科技世界網)

相關焦點

  • 厄爾尼諾現象對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產生重要影響
    來源:經濟日報由聯合國糧農組織與法國國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合作發表的題為《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現象對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影響》報告揭示了五類氣候模式產生的主要區域影響,併集合了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現象(簡稱「ENSO」)對糧食安全、海上安全、漁業生物學
  • 厄爾尼諾現象已出現 深度分析其影響
    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持續偏高或偏低,就可能會出現「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進而通過海洋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影響全球氣候。  由於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時,海水溫度往往要比正常年份高出3℃至6℃,厄爾尼諾海域內的大量浮遊生物或魚類會因無法適應水溫的突變而大批死亡,使得太平洋沿岸的一些國家海洋經濟蒙受嚴重損失,也由於溫度的突變,也使上述地區雨量大增,造成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
  • 厄爾尼諾現象如何影響全球主要農產品?
    在厄爾尼諾現象條件下,全球多地降水和氣溫將會出現異常,這對全球農作物生產影響較大。例如,若6月至8月份發生厄爾尼諾現象,則南美洲北部、中美洲、南亞、東南亞地區以及澳大利亞東部降水往往偏少,而美國大豆和玉米產區降水往往偏多,這與今年的情景比較符合。當前市場比較認同的觀點是「目前處於弱厄爾尼諾現象之中」。
  • 科學家預測厄爾尼諾現象 或於2020年來襲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的研究人員預測,複雜天氣模式之厄爾尼諾現象很可能在2020年捲土重來,其可能性達到80%。它將於2020年底達到頂峰,可能導致全球年平均氣溫升幅在2021年創下新紀錄,還可能給太平洋周邊國家——從秘魯到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帶來災難性強降水和長期乾旱,屆時赤道太平洋中東部地區的海面溫度將大大高於正常水平。        研究人員表示,根據建模並使用相應算法,基於對整個太平洋地區各監測點氣溫變化之間的聯繫進行分析,已能夠提前至少一年預測厄爾尼諾現象。
  • 厄爾尼諾現象今冬將對美國各地氣候造成不同影響
    新華網華盛頓10月15日電(記者任海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15日公布報告說,厄爾尼諾現象將是影響美國今冬氣候的主要因素。受其影響,美國中西部地區的冬季氣溫將普遍高於往年平均值,而南部氣溫將低於正常年份。   這份覆蓋今年12月至明年2月的冬季氣候展望報告認為,厄爾尼諾現象將在冬季幾個月內增強,並對美國氣候產生持續影響。
  • 【地理備考】沃克環流、厄爾尼諾及拉尼娜現象對我國的影響
    沃克環流增強就會出現拉尼娜現象,偏弱則會出現厄爾尼諾現象。—02—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拉尼娜現象對我國的影響(一般影響沿海地區):(1)熱帶氣旋增多,即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增多。(2)我國東北春夏易出現乾旱,氣溫偏高。(3)我國南方易發生乾旱,華北洪澇。
  • 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發生時,秘魯漁獲量嚴重減少,並波及世界飼料市場供應;魚類屍體堆積在海濱,汙染了周圍的海水;沿岸地區和島嶼上的海鳥因缺乏食物紛紛逃離,影響了鳥糞工業生產,使工人失業。科學家們由此認為,新一輪厄爾尼諾現象開始形成,並將持續到1998年。也正是從這一刻起,地球上的氣候開始亂了套。  在南部非洲,厄爾尼諾帶來了自1997來最嚴重的乾旱,並使大約500萬人口面臨饑荒的威脅;在西太平洋地區,厄爾尼諾抑制了降雨,使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陷入了乾旱並引起森林火災;東太平洋沿岸國家智利、秘魯、厄瓜多、阿根廷、烏拉圭和巴西東部暴風雨和雪成災。
  • 圖解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
    圖解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1.沃克環流赤道地區大洋的東側是下層冷海水上升作用最為強烈的地區。在東赤道太平洋地區強烈的冷海水上翻,使得其海洋表層溫度與西赤道太平洋地區的「暖地」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而當赤道東風和東南信風增強時,東太平洋更多表層的暖海水被吹送到西太平洋,導致更多的下層冷海水補充上表層,表層海水溫度因而下降,結果使太平洋東西兩側表層海水的溫差加大,形成拉尼娜。
  • 拓展閱讀:拉尼娜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
    圖丨氣候術語拉尼娜和厄爾尼諾分別是一對女孩和男孩的名字拉尼娜現象(西班牙語:La Niña),又稱反聖嬰現象
  • 厄爾尼諾現象嚴峻 已致太平洋地區400萬人缺衣少食
    我們的確清楚飲用水現在非常稀少,這固然會影響到食物生產。巴布亞紐幾內亞83%的糧食都是自產自銷,因此只要食物生產遭到打擊,一定會迅速危及到食物安全。」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厄爾尼諾現象將會帶來更多降水,引發洪水,導致沿海國家海平面升高。一些地勢低洼的珊瑚島已經受到威脅。與此同時,太平洋西南部擁有更多人口的國家會顯著感受到乾旱和炎熱。
  • 厄爾尼諾現象掀波瀾 黑色系期貨存在利空影響
    國家氣候中心表示,今年5月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預計今年長江流域強降水比1998年弱,比2016年強。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從商品期貨市場來看,此次與厄爾尼諾現象相關度更為直接的主要是農產品及黑色系產業,對前者以利多為主,而對後者影響利空,但黑色系在需求復甦支撐下未見明顯下跌。 黑色系方面,山金期貨研究所所長曹有明表示,洪災對黑色系商品存在較明顯的影響。
  • 氣候變化是因為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是啥?
    我們生活的地球是個美麗的星球,雖然很平靜,但也是相較於其他行星的暴躁性格而言,對於生活在地球表面的生物來說,就算地球表面的一次氣候災害,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地球表面被四分之三的海洋所覆蓋,地表又被大氣所覆蓋,海洋與大氣內部有著既是周期性特點又非周期性的複雜運動。海洋和大氣的變化左右著人類的生活,有時會對陸地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
  • 美國宇航局再次發布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現象對地球有什麼影響
    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厄爾尼諾」現象是一種極端天氣是的體現,當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東南信風減弱後,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泛會減少或停止,從而就會形成大範圍海水溫度異常上升增暖,傳統赤道洋流和大氣環流發生異常,導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區迎來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則乾旱嚴重。反之當東南信風增強時,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湧就會異常湧動,降水就會變得偏少。
  • 輕鬆了解厄爾尼諾現象
    一旦出現了罕見的超強厄爾尼諾現象,我國南方很有可能要面臨嚴重的洪災。很多人應該也還記得1998年那場特大洪水,而它的罪魁禍首也正是這個厄爾尼諾現象。那麼到底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呢?由於這些南美洲的漁民們遇到幾次這個事件的時候,恰好都在過聖誕節,所以給這種現象起名為「聖嬰」,這代表耶穌。這個西班牙語單詞音譯過來就是厄爾尼諾——這就是厄爾尼諾現象這個名稱的由來。它最直接的表現在太平洋東部海水溫度的異常上升。那問題來了:發生在遙遠的太平洋對面的海水升溫怎麼會影響到中國的氣候呢?其實,這背後有一個有趣的科學原理。
  • 世界各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美國航天局戈達德航天研究所上月底發表的研究報告說,2008年是自185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九個最熱的年份,估計下一個厄爾尼諾現象今年或明年開始形成,全球地表氣溫可能將在今後一兩年內創下新紀錄。中國氣象局科技發展司副司長巢清塵認為,全球氣溫持續上升,已對氣候變化產生重要影響。在變化速率方面呈現出的特徵是:北半球快於南半球,高緯度地區快於低緯度地區,冬季比夏季變化大。
  • 研究:全球變暖加劇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
    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ENSO)雖是發生在太平洋,但卻在全球氣候系統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科學家們至今仍然不確定,氣溫上升是否會在未來對厄尼爾諾現象產生影響。  但最新的研究表示,因厄爾尼諾現象而導致的乾旱及水災將會越來越劇烈。  在全球氣候系統中,厄爾尼諾現象產生了許多複雜的作用。
  • 厄爾尼諾現象再抬頭 對中國影響幾何待觀察
    「聖嬰」現身 對中國影響幾何?  人們耳熟能詳的厄爾尼諾現象在狹義上講是指熱帶中東太平洋大範圍海水異常增溫的現象;廣義上是指熱帶中東太平洋海水異常增溫的同時,從熱帶東太平洋到印度尼西亞群島,海洋和大氣環流發生異常變化的現象。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赤道太平洋中東海域海水溫度異常增高。
  • 「非洲之角」沙漠蝗蟲肆虐,原因或是厄爾尼諾現象使降水異常增加
    不僅如此,蝗蟲不僅僅在非洲東北部地區活動,這些蝗蟲還有極強的運動能力,它們穿過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進入阿拉伯半島區域,並繼續往東運動,對亞洲南亞地區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地區進行大肆破壞,目前來看此次蝗蟲災害的影響範圍正在急劇擴大。
  • 詳細分析厄爾尼諾現象對棕櫚油市場的影響
    鑑於東南亞地區分布了全球近90%的棕櫚油產能,在此厄爾尼諾現象的作用機制下,喜好高溫多雨的棕櫚樹產情將受到不利影響,但減產幅度仍取決於厄爾尼諾現象帶來乾旱的嚴重程度。因棕櫚果成熟前12—30個月,過少的降雨將令花序在性別分化時形成更多雄花比例,進而影響後期果串的數量,造成單產下滑。厄爾尼諾現象通常給東南亞地區帶來乾旱天氣,故而常常帶來棕櫚油減產,減產幅度則取決於厄爾尼諾現象帶來乾旱的嚴重程度,2016—2017年棕櫚油大幅減產即是2015年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所致。
  • 社區考試地理知識:厄爾尼諾現象
    但是全球的氣候也會出現一些異常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種異常的氣候--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簡單來說原本該熱的地方不熱,該冷的地方不冷。首先第一個考點為什麼把這種異常的氣候現象稱之為厄爾尼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