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分析厄爾尼諾現象對棕櫚油市場的影響

2020-12-03 金投網

我們通過研究棕櫚果單產與厄爾尼諾現象之間的關係發現,雖然厄爾尼諾現象會引發乾旱,導致棕櫚油減產,但效果存在滯後性。目前來看,在前期降雨良好的情況下,中短期棕櫚油並無太大非季節性減產的可能,而厄爾尼諾現象的效果最快需要到2019年第四季度才能顯現。此外,當前產地樹齡結構支持未來數年棕櫚油的持續增產。

基本概念分析

厄爾尼諾,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失去平衡後,冷水域海溫異常升高的現象,它會導致太平洋西岸(東南亞)降雨減少,太平洋東岸(南美)降雨偏多,從而引發環赤道太平洋兩岸不同地區的乾旱和洪澇。

具體來看,南半球副熱帶高壓的空氣在向北運行時,受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形成東南信風,在厄爾尼諾現象不發生的年份,流經南美沿岸的秘魯冷洋流在東南信風的吹送下,表層海水離岸外流,深層冷海水上湧補充,令南美沿岸表層海水溫度降低。這股寒流在隨季風向西太平洋積聚的過程中逐漸變為暖流,令太平洋西段菲律賓以南、紐幾內亞以北的表層海水溫度升高。

在此洋流作用下,太平洋同緯度東段海溫較西段低,導致對應海域上空的大氣產生溫差。東邊溫度低、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向西流動;西邊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向東流,這樣就在太平洋中部形成了一個海平面冷空氣向西流、高空熱空氣向東流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在沃克環流正常的情況下,位於東南亞附近的上升氣流為該地區帶來大量降雨,而位於南美洲附近的下沉氣流則為該地區帶來晴朗天氣。

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年份,東南信風出現暫時性減弱,東南信風驅動下的秘魯寒流隨之減弱,令赤道東太平洋深層海水上翻變弱,南美沿岸海面溫度偏高,上升氣流為該地區帶來較多降雨。與此同時,因太平洋東部海水上翻減弱,西面的暖水向東退,暖水在赤道太平洋中部偏東地區聚集,並使對應海域的空氣上升,部分氣團在高空向西移動,然後在東南亞附近上空下沉。下沉氣流使得該地區的降雨減少,從而導致東南亞地區乾旱天氣的發生。鑑於東南亞地區分布了全球近90%的棕櫚油產能,在此厄爾尼諾現象的作用機制下,喜好高溫多雨的棕櫚樹產情將受到不利影響,但減產幅度仍取決於厄爾尼諾現象帶來乾旱的嚴重程度。

厄爾尼諾對棕櫚果的影響滯後

不同於大豆、菜籽等一年生的草本油籽,棕櫚樹為多年生的木本油料作物,經濟樹齡長達20—25年,一旦開產,其產能將持續釋放近20年,其間單位產出的能力除樹齡之外,主要受天氣的影響。

棕櫚樹為熱帶作物,喜好高溫多雨,充沛的降雨有助於保障其後期較好的單產,故而降雨量通常是需要跟蹤的重要天氣指標。因棕櫚果成熟前12—30個月,過少的降雨將令花序在性別分化時形成更多雄花比例,進而影響後期果串的數量,造成單產下滑。

厄爾尼諾現象通常給東南亞地區帶來乾旱天氣,故而常常帶來棕櫚油減產,減產幅度則取決於厄爾尼諾現象帶來乾旱的嚴重程度,2016—2017年棕櫚油大幅減產即是2015年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所致。

從本質上來看,厄爾尼諾現象對棕櫚油單產的影響是通過降雨量起作用的。從對應生長階段來看,成熟前5—15個月是棕櫚樹的花絮發芽和授粉階段,其間降雨量多寡將影響雌雄花發育比例;前10個月左右花絮特別容易敗絮,影響棕櫚果的數量;前5個月是果實的發育期,其間的光照程度將影響棕櫚果的重量。降雨量作為棕櫚樹生長、開花、結果的關鍵因素,對棕櫚果產量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在此機製作用下,降雨量與棕櫚果單產之間存在顯著的滯後性。

通過測算發現,棕櫚果單產滯後於降雨量9個月左右,棕櫚果滯後9個月的單產與降雨量十分吻合,二者相關性高達0.44,而二者不加滯後的相關性僅在0.26。對比運用來看,2018年1—11月的大多月份,馬來西亞降雨量好於5年期平均水平,意味著2019年8月前馬來西亞棕櫚油產情都不會太差。因馬來西亞與印尼同屬東南亞,產區相鄰,氣候總體上較為相近,故而同樣的結論適用於印尼棕櫚油產情。

NOAA最新監測顯示,當前赤道附近太平洋海面溫度高於歷史平均水平,ENSO監測值雖為中性,但大多數模型預計弱厄爾尼諾現象將在2019年春季形成並持續。其中,北半球今冬生厄爾尼諾現象的概率高達90%,持續至春季的概率則達到60%。

弱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將帶來對應時間段東南亞地區降雨的減少,但氣象機構預期此次厄爾尼諾現象的強度較弱,與2015年的強厄爾尼諾現象毫無可比性,預計帶來的降雨減少幅度並不會太大,因而對棕櫚油產量的利空也有限。

2018年馬來西亞1—11月大多月份的降雨量好於5年期平均水平,意味著2019年第四季度前棕櫚油產情都不會太差。然而,從降雨量與棕櫚果單產的相關關係來看,今冬潛在弱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帶來的將只是9個月之後產地輕微的減產,效果最快在2019年第四季度方能顯現,預計遠水難解近渴。

產地樹齡結構支持棕櫚油增產

鑑於弱厄爾尼諾現象對產地棕櫚油單產的影響有限,在勞動力短缺狀況不是特別嚴重的前提下,預計2018/2019年度馬來西亞和印尼棕櫚油產量仍將取決於成熟面積和樹齡結構。

棕櫚樹的經濟樹齡一般在20—25年,單產受樹齡所處範圍的影響較大。一般來說,棕櫚樹在栽種至種植園後,經過3—4年的生長期開始結果,7—14年後進入旺產期,15—18年後產量逐漸衰退,之後老化淘汰。2018年的棕櫚油豐產主要就是受產地尤其是印尼棕櫚樹進入旺產期帶來的增產影響。

在天氣方面,馬來西亞和印尼地域相鄰,氣候總體上較為相近,但在樹齡結構上,馬來西亞和印尼因種植園發展時期的差異存在一些不同。馬來西亞的規模化種植要相對早些,自1910年森達美公司創辦,當地棕櫚樹的企業化種植和壓榨就開始了。1999年以前,馬來西亞棕櫚樹種植面積快速擴張,年增長速度超過6%;2000年之後,因土地資源的限制,馬來西亞棕櫚樹種植擴張增速放緩至3%左右。根據前期種植情況推算,快速擴張的1995—1999年間栽下的棕櫚樹已陸續在2014—2017年進入產量衰退和淘汰期。

回顧來看,近些年,馬來西亞棕櫚樹樹齡結構老化較快,拖累整體單產表現。一方面,在隨後的2000—2004年間,馬來西亞棕櫚樹種植面積增長溫和,意味著未來幾年進入產量衰退期的棕櫚樹增量放緩,樹齡老化壓力的減輕有利於整體單產恢復;另一方面,2015年大量擴種的棕櫚樹即將於2019年開產,成熟面積的進一步增加也有利於整體產量提升。

除此之外,馬來西亞自2017年以來通過發放補貼鼓勵種植園淘汰老樹、補種新樹,重植計劃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成效。以著名的棕櫚樹種植集團Wilmar為例,截至2017年12月,該集團樹齡大於18年的老齡樹顯著減少5%,在3—6年的開產樹增加5%的情況下,樹齡小於3年的幼齡樹佔比仍出現1%的增長。重植計劃帶來的樹齡結構優化,預計在未來數年助力於馬來西亞棕櫚油的產量增長。

印尼的樹齡結構相比馬來西亞更年輕化。印尼的棕櫚樹種植面積也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大規模增長的,但直到2015年,印尼的棕櫚樹種植面積增速幾乎一直維持在5%以上,持續擴種保障了印尼相對年輕的樹齡結構。

當前印尼樹齡處於7—14年旺產期的棕櫚樹佔比超過60%,從前期種植情況來看,未來數年仍將有相當比例的幼齡樹進入旺產期,保障印尼棕櫚油持續旺盛的產出。同樣,以棕櫚樹種植集團Wilmar為例,截至2017年12月,該集團在印尼種植園的樹齡處於7—14年旺產期的棕櫚樹佔比高達63%,此外仍有14%的幼齡樹剛開始開產或即將開產,未來產量處於高位或進一步增產的概率較大。

總結與思考

縱觀2018年,前期良好的降水令棕櫚油單產受益,成熟棕櫚樹面積增加則進一步提升棕櫚油的整體產量,產量大幅增長成為引發棕櫚油價格大跌的重要原因。根據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最新報告,北半球今冬發生厄爾尼諾現象的概率高達90%,隨之而來的將會是東南亞偏少的降雨量,這將對產地棕櫚油生產有所抑制。

對最新的邊際信息梳理後我們發現,當前產地創紀錄的庫存實際是增產和降銷共同推動的。2018年馬來西亞棕櫚樹每月平均增產比10年均值多5萬噸,而每月出口比10年均值少3萬噸,供需雙殺直接導致2018年產地庫存快速積累。值得注意的是,增產的邊際影響比降銷更大,並且增產有望成為未來數年內的趨勢性事件。

從開產的那一年起,棕櫚樹產能釋放周期長達20年。對照產地種植情況來看,馬來西亞在2000年後增加的種植面積佔比超40%,印尼則超過60%,整體仍處於產能擴張周期,在天氣不出嚴重問題的前提下,預計2019年良好產情仍將大概率延續。以棕櫚樹種植集團Wilmar為例,截至2017年12月,其在馬來西亞種植園樹齡低於15年的棕櫚樹佔比達到51%,其中22%處於幼年期,並且這批樹大多植於2013—2015年,正處於產量增長期或即將產果。在印尼種植園,Wilmar在印尼樹齡低於15年的棕櫚樹佔比高達77%,整體樹齡處於非常年輕有增產潛力的結構。

如此看來,即便不考慮這些年來種植園內棕櫚樹的老樹更替,未來馬來西亞及印尼的棕櫚油單產、總產也有望迎來周期性上揚。具體到2018/2019年度,當前產地棕櫚油仍處於產能擴張周期,在產地樹齡結構支持產量繼續增長的前提下,弱厄爾尼諾現象的潛在利好獨木難支,預計本年度產地棕櫚油產量仍將繼續增長。

當然,隨著產地棕櫚樹單產和成熟面積走向穩定,疊加潛在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預計棕櫚油產量增速將有所放緩。此外,因產地實施更高標準的生柴摻混項目,印度和中國需求也在逐步回暖,產地棕櫚油有望迎來一定程度的去庫存。不過,在未來數年棕櫚油產能持續釋放的情況下,棕櫚油價格大幅反轉仍需更惡劣的天氣或更大量需求的配合,所以不可將過多希望寄託於本次厄爾尼諾現象帶來的利好。

相關焦點

  • 厄爾尼諾現象已出現 深度分析其影響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發布的最新公告,2015年厄爾尼諾發生的概率在60%—70%。NOAA去年二季度就預測厄爾尼諾將發生,市場曾經出現較大程度的炒作,但由於厄爾尼諾的強度較弱,對農產品(000061,股吧)的影響未及預期,農產品價格延續探底走勢。
  • 關於「厄爾尼諾」和棕櫚油你需要了解的二三事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赤道東部和中部太平洋地區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持續的升高,使得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的一種氣候現象。厄爾尼諾對氣候的影響是通過赤道太平洋上空的「沃克環流」來實現的。「沃克環流」是在低緯度太平洋上空形成東西向流動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控制著東西半球的熱量、水汽的交換和平衡。
  • 當白糖、棕櫚油、天然橡膠遭遇厄爾尼諾(上)
    商品的大周期總是圍繞著供求關係進行的,而對於農產品而言,供應的影響要遠大於需求,極端天氣的影響將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整個行情的變化。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對全球整個氣候環境的變化影響相當巨大,而對白糖、棕櫚油和橡膠市場的影響則要更為深遠。我們通過研究歷史上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對這些商品市場影響進行一個簡單的回溯,看看「聖嬰」和「聖女」遇到農產品會發生怎樣的激烈碰撞?
  • 聯合國:加大力度應對非洲和亞太地區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
    聯合國官員認為,拉尼娜氣候事件與嚴重危害農業和糧食安全的厄爾尼諾現象密切相關。據聯合國估計,如果不採取必要的行動,受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綜合影響的人數有可能突破一億。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若澤·格拉濟阿諾·達席爾瓦警告稱,厄爾尼諾現象對農業生計的影響是巨大的,而且將會隨著即將來臨的拉尼娜現象不斷惡化。
  • 厄爾尼諾現象如何影響全球主要農產品?
    在厄爾尼諾現象條件下,全球多地降水和氣溫將會出現異常,這對全球農作物生產影響較大。例如,若6月至8月份發生厄爾尼諾現象,則南美洲北部、中美洲、南亞、東南亞地區以及澳大利亞東部降水往往偏少,而美國大豆和玉米產區降水往往偏多,這與今年的情景比較符合。當前市場比較認同的觀點是「目前處於弱厄爾尼諾現象之中」。
  • 超強厄爾尼諾或攪動商品市場 兩主線掘金概念股
    作為一種極端氣候模式的代名詞,該現象常使糧食市場措手不及並助推大宗商品價格。投資機會方面,券商普遍認為農產品和基本金屬有布局機會。  【厄爾尼諾科譜】  厄爾尼諾暖流是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東部,自南向北流動著一股著名的秘魯寒流。
  • 厄爾尼諾及拉尼娜天氣對大豆市場的影響分析
    (原標題:厄爾尼諾及拉尼娜天氣對大豆市場的影響分析)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關鍵因素之一。
  • 「聖嬰」或歸來,大宗市場異變 厄爾尼諾:大事件並不意味著大行情
    過去5個月,關於厄爾尼諾現象將在2014年再次降臨,並成為1998年之後最強厄爾尼諾年的說法不斷發酵,攪動著全球投資者的神經——此前,投資界對今年可能發生影響全球資本市場的重大「意外事件」曾有過頗多預測,比如「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用比特幣標價石油」,以及「法國入侵敘利亞」,但席捲全球的厄爾尼諾現象卻未出現在預測範圍之內。
  • 「聖嬰」厄爾尼諾來襲 大宗商品抄底要「且看且行」
    厄爾尼諾現象  對農產品影響最大  從以往厄爾尼諾現象對大宗商品的影響看,農產品價格將受到較大影響,包括棕櫚油、天然橡膠、小麥、大豆和白糖,工業品中的有色金屬、燃料油和天然氣等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農產品價格受供應影響更大,而工業品價格主要看需求。
  • 南美乾旱助推棕櫚油繼續向好
    [導語] 阿根廷勞務糾紛問題對油脂市場的推動暫告一段落,但南美大豆產區天氣乾旱對市場的影響持續存在。拉尼娜天氣利好大豆市場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關鍵因素之一。2020年上半年以來,市場對於年度內拉尼娜預期不斷增強,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預計拉尼娜因素影響的強度將在2021年1月達到極值。巴西本周及下周降雨覆蓋廣泛,阿根廷未來兩周南部偏幹情況比較明顯。中期預報阿根廷西部地區將收穫降水,但雨量不確定。根據過去拉尼娜效應現象,未來可能會持續該天氣格局,即巴西降水不足地區可能會減少,而阿根廷降水不足地區提高可能性非常高。
  • 厄爾尼諾 發生時間或延後
    基於厄爾尼諾天氣的預期,棕櫚油、白糖前期獲得了較高的天氣升水和資金人氣,棕櫚油走勢也強於其他油脂品種,但目前天氣炒作出現退潮。  6月30日公布的美國農業部報告表示,美國大豆種植面積大幅上調4%。「當前美國產區天氣利於大豆生長,美豆優良率處於歷史較高水平。
  • 厄爾尼諾現象再抬頭 對中國影響幾何待觀察
    國家氣候中心也一直在持續監測熱帶地區的海溫,逐侯、逐月進行數據分析。在7月下旬發布的監測信息中,國家氣候中心作出預測分析:「4月以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一致維持暖水狀態,7月份該區域平均的海表溫度距平已達到0.6℃,次表層海水溫度增暖迅速並向表面抬升,表明了熱帶太平洋進入厄爾尼諾狀態。
  • 為什麼厄爾尼諾對天然橡膠如此重要?
    A.厄爾尼諾現象是太平洋(601099,股吧)赤道海域水溫異常升高引起的一種異常氣候現象,通常形成於太平洋東部赤道海域。在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年份裡,來自太平洋的暖空氣會向東運動到大西洋(600558,股吧),導致大西洋的表層水溫升高,從而影響到大西洋颶風的形成。  關鍵詞:海水溫度。  B.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會在每個月的第一個周四公布NINO3.4指數,用以表徵當前海水溫度偏離基值的幅度。單位以℃表示,基值每5年更新一次。
  • 厄爾尼諾現象
    由於沿海水溫上升在聖誕節即聖子耶穌誕辰前後最為激烈,秘魯居民將這種海水溫度季節性上升的現象稱為厄爾尼諾(厄爾尼諾為西班牙文音譯,意為聖嬰)。  厄爾尼諾發生時,秘魯漁獲量嚴重減少,並波及世界飼料市場供應;魚類屍體堆積在海濱,汙染了周圍的海水;沿岸地區和島嶼上的海鳥因缺乏食物紛紛逃離,影響了鳥糞工業生產,使工人失業。
  • 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概念股有哪些?
    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是一種周期性的自然現象,大約每隔2年至7年出現一次,它是全球性氣候異常的一個方面。20世紀50年代至今,全球已經發生十多次厄爾尼諾現象,而且隨著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現象會越來越頻繁。其中1982年-1983年間發生的厄爾尼諾現象是最近百年來最嚴重的一次。
  • 氣候變化是因為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是啥?
    不幸的是,人類的活動卻打亂了這種穩定,反常氣候的頻繁出現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例如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是&34;的意思,在歷史上,對厄爾尼諾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1541年。很早以前,秘魯沿岸的漁民就發現了這種奇異的天氣。本來,在聖誕節前後,應該有一股冷洋流出現,結果卻出現了暖洋流,攪亂了他們打漁的規律,當地人把這個現象叫做&34;。
  • 厄爾尼諾現象對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產生重要影響
    來源:經濟日報由聯合國糧農組織與法國國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合作發表的題為《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現象對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影響》報告揭示了五類氣候模式產生的主要區域影響,併集合了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現象(簡稱「ENSO」)對糧食安全、海上安全、漁業生物學
  • 研究:全球變暖加劇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
    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ENSO)雖是發生在太平洋,但卻在全球氣候系統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科學家們至今仍然不確定,氣溫上升是否會在未來對厄尼爾諾現象產生影響。  但最新的研究表示,因厄爾尼諾現象而導致的乾旱及水災將會越來越劇烈。  在全球氣候系統中,厄爾尼諾現象產生了許多複雜的作用。
  • 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什麼是拉尼娜現象?
    對於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簡要進行一下介紹。
  • 【地理備考】沃克環流、厄爾尼諾及拉尼娜現象對我國的影響
    沃克環流增強就會出現拉尼娜現象,偏弱則會出現厄爾尼諾現象。—02—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03—拉尼娜現象的影響秘魯漁場魚類大量死亡,大量海洋生物和鳥類受到影響(2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給分)(2016屆蘭州3月考)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國際氣象機構2015年12月上旬指出,強厄爾尼諾現象將延長至2016年第二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