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氣候中心:厄爾尼諾事件形成 顯著影響全球熱帶和副熱帶地區

2020-11-25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通訊員肖潺報導自去年6月起,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偏暖範圍逐漸擴大,9月進入厄爾尼諾狀態。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截至2019年2月底,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暖的範圍、強度和持續時間,已達到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儘管此次厄爾尼諾事件較弱,但對全球熱帶和副熱帶地區的影響顯著。

厄爾尼諾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高,從而影響大氣環流的一種自然現象。在此次厄爾尼諾事件中,赤道中太平洋海溫總體要強於赤道東太平洋。就我國而言,這種海溫情況導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較常年偏強偏西偏北,從而有利於引導低緯度大量水汽向我國輸送。同時,冬季中高緯度冷空氣活動過程頻繁、強度較強,冷暖氣流主要在江淮至江南地區交匯,造成當地降水明顯偏多,出現持續陰雨寡照天氣。

圖片來源:網絡

氣候專家分析,入冬以來,南亞和澳大利亞北部氣溫較常年明顯偏高,美國南部降水異常偏多,均與厄爾尼諾事件有關。

國家氣候中心根據赤道太平洋海洋大氣近期演變特徵以及國內外多家氣候動力和統計模式預測,未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繼續偏暖狀態,預計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將持續到2019年春季,仍然有利於引導水汽向我國東部地區輸送。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責任編輯:Shirley

相關焦點

  • 國家氣候中心:厄爾尼諾事件形成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通訊員肖潺報導 自去年6月起,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偏暖範圍逐漸擴大,9月進入厄爾尼諾狀態。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截至2019年2月底,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暖的範圍、強度和持續時間,已達到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儘管此次厄爾尼諾事件較弱,但對全球熱帶和副熱帶地區的影響顯著。  厄爾尼諾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高,從而影響大氣環流的一種自然現象。在此次厄爾尼諾事件中,赤道中太平洋海溫總體要強於赤道東太平洋。
  • 國家氣候中心:厄爾尼諾事件已形成!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和0.5℃。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
  • 國家氣候中心宣布:厄爾尼諾事件已形成!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ñ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和0.5℃。
  • 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研究:2020年厄爾尼諾已經形成
    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稱為"厄爾尼諾暖流"。 厄爾尼諾又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現象是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大範圍熱帶太平洋增暖,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但這個狀態要維持3個月以上,才認定是真正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
  • 國家氣候中心: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已形成,預計今夏澇重於旱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8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
  • 厄爾尼諾事件預警,全球氣候的變化加劇的開始?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和0.5℃。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
  • 科學家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全球變化背景下,水文循環異常引發的旱澇極端氣候事件帶來了負面影響。然而,現今的全球水文變化格局是緯向和經向海-氣循環在地質時期氣候長期演變背景下形成的,熱帶地區是全球水文循環的「引擎」。揭示熱帶地區在地質時期氣候變化過程中的季節性水文變化特徵和機制,有利於理解全球水文格局演變及其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其也是目前全球古氣候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全球變化背景下,水文循環異常引發的旱澇極端氣候事件帶來了負面影響。然而,現今的全球水文變化格局是緯向和經向海-氣循環在地質時期氣候長期演變背景下形成的,熱帶地區是全球水文循環的「引擎」。揭示熱帶地區在地質時期氣候變化過程中的季節性水文變化特徵和機制,有利於理解全球水文格局演變及其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其也是目前全球古氣候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
  • WMO發布全球季節性氣候信息 今冬厄爾尼諾情勢如何-中國氣象局政府...
    但即便如此,它仍可顯著影響許多地區的降雨和溫度,對農業和糧食安全、水資源和公共衛生管理產生重要影響,並促使全球2019年溫度上升  中國是受厄爾尼諾影響較為顯著的國家,未來厄爾尼諾還將如何演變?這種演變如何影響我國氣候?對我國的汙染潛勢是否有影響?經濟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PNAS:植矽體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在全球變化背景下,水文循環異常所引發的旱澇極端氣候事件對人類社會的威脅不斷加劇,然而,現今全球水文變化的格局是緯向和經向海-氣循環在地質時期氣候長期演變背景下形成的,而且熱帶地區是全球水文循環的「引擎」。揭示在地質時期氣候變化過程中熱帶地區季節性的水文變化特徵和機制,是理解全球水文格局演變,及其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發展規律的關鍵,也是目前全球古氣候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
  • 與厄爾尼諾現象有關的土壤水分減少可能引發大規模的熱帶植物死亡
    新的研究發現,厄爾尼諾現象往往與世界上一些更脆弱的熱帶地區的乾旱有關。與東太平洋高於平均海洋溫度有關的厄爾尼諾現象反過來會影響全球氣候模式和熱帶降水,如果其他極端因素也在起作用,這些變化可能會導致大量植物死亡。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計算地球科學小組的研究水文學家庫爾特·索蘭德說:「就厄爾尼諾對天氣和地表水資源的影響而言,我們對它了解很多。
  • 為什麼南亞地區的巴基斯坦不是熱帶季風氣候,而是熱帶沙漠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終年受到了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盛行下沉氣流,降水稀少,氣候乾旱。從地理位置來看熱帶沙漠氣候多分布在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的大陸西部和內陸地區。南亞的「熱帶沙漠氣候」我們觀察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可以發現,在世界各大洲中除了歐洲和南極洲之外,都分布有熱帶沙漠氣候,其中非洲北部和亞洲的西亞地區分布有全球最大的熱帶沙漠氣候分布區,從而也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 厄爾尼諾為什麼導致氣候異常?
    發生厄爾尼諾事件時,由於熱帶海洋溫度偏高,通過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就會改變正常的大氣環流,從而導致全球氣候異常。  厄爾尼諾  為什麼導致氣候異常?  通常情況下,厄爾尼諾發生時,南美沿海岸國家易遭受暴雨洪澇災害,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非洲東南部等地易出現乾旱。
  • 赤道中東太平洋今年秋冬季將發生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近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在京組織專家召開2018年秋冬季厄爾尼諾及氣候預測會商會,對今年秋冬季厄爾尼諾的發展趨勢進行探討,形成會商意見。與會專家預測2018年秋冬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將進入厄爾尼諾狀態,並將發展成一次強度較弱的厄爾尼諾事件。
  • 2014年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 入圍事件(上)
    從氣候科學的角度解釋今年極端降水事件增多,總體來說,今年赤道中東太平洋出現厄爾尼諾現象,擾亂了氣候規律。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表明,5月至10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洋表面溫度距平指數已連續6個月達到或超過0.5℃的監測標準,表明一次新的厄爾尼諾事件形成。但是和以往不同的是,西太平洋也保持著相對暖的狀況。
  • 全球變暖極渦收縮厄爾尼諾致我國氣溫入冬後異常偏高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統計顯示,今年2月以來,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4.0攝氏度,居歷史同期第1位。與常年同期相比,全國大部氣溫偏高2至6攝氏度。  這種異常的「發燒天氣」為何持續籠罩我國大部地區?
  • 高考地理小專題——熱帶氣旋(颱風、颶風)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的深厚的低氣壓旋渦。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的熱帶氣旋,稱為颱風。颱風形成于洋面溫度超過26 ℃的熱帶或副熱帶海洋洋面上。颶風是形成於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地區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強熱帶氣旋(中心附近風力達到12級或以上)。廣闊的洋面、充足的熱量、水分對熱量的持續傳輸和地轉偏向力是颶風形成的關鍵條件。墨西哥灣沿岸平原經常受到來自北大西洋颶風的影響,墨西哥灣水溫比同緯度大西洋高出2~3℃,颶風在經過墨西哥灣時和登陸後,勢力有顯著變化。
  • 厄爾尼諾現象再抬頭 對中國影響幾何待觀察
    近日,中國氣象局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2年7月,赤道太平洋海溫較常年異常偏暖(0.6℃),即進入了厄爾尼諾狀態,並且可能發展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眾所周知,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往往會帶來異常的天氣現象,甚至是極端天氣事件。近些年全球天氣災害頻發,大家更是容易聯想到是不是厄爾尼諾在作怪。那麼這次這個愛搗蛋的「小男孩」會再次興風作浪麼?
  • 赤道中東太平洋出現厄爾尼諾事件 已影響中國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獲悉,赤道中東太平洋2014年10月形成一次新的厄爾尼諾事件,在今年春夏季將繼續維持。這次厄爾尼諾事件已經導致全球氣候出現一些異常。  1997—1998年,發生了1951年以來最強的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引起全球氣候異常,一些國家和地區暴雨頻繁,洪澇成災,一些國家和地區卻高溫少雨,遭受嚴重乾旱。那次強厄爾尼諾事件至少造成兩萬人死亡,全球經濟損失高達340多億美元。1997年夏,我國北方出現了罕見的大範圍持續高溫天氣。1998年夏季,我國長江流域發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
  • 弱厄爾尼諾事件正式形成 預計我國夏季降水呈南北多、中間少分布
    中國氣象報記者崔國輝報導國家氣候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Nino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0.6℃、0.5℃、0.5℃、0.5℃和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