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厄爾尼諾現象有關的土壤水分減少可能引發大規模的熱帶植物死亡

2021-01-09 萬象經驗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新的研究發現,厄爾尼諾現象往往與世界上一些更脆弱的熱帶地區的乾旱有關。與東太平洋高於平均海洋溫度有關的厄爾尼諾現象反過來會影響全球氣候模式和熱帶降水,如果其他極端因素也在起作用,這些變化可能會導致大量植物死亡。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計算地球科學小組的研究水文學家庫爾特·索蘭德說:「就厄爾尼諾對天氣和地表水資源的影響而言,我們對它了解很多。這項新的研究深入揭示了厄爾尼諾是如何影響土壤的含水量的,土壤的含水量控制著植物的生長,控制著我們所吃的食物,以及有多少來自陸地的水通過蒸發被反饋到大氣中。」

在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分析了過去1982-1983年、1997-1998年和2015-2016年三次「超級厄爾尼諾」事件後,潮溼熱帶地區土壤含水量的變化。他們發現,在這些年裡,土壤溼度最嚴重和持續的下降發生在亞馬遜河流域和東南亞沿海地區,其中一些變化可能非常顯著,足以成為導致大規模植物死亡的因素。

研究小組使用了基於計算機模型和近地表土壤溼度歷史衛星觀測的全球數據集。通過從潮溼熱帶的根區提取數據,可以在局部尺度上檢驗超級厄爾尼諾期間土壤溼度的預測變化。該小組將這些數據與在熱帶地區收集的現場測量數據結合起來,以驗證衛星和計算機模型的準確性。然後,他們能夠確定提高厄爾尼諾事件期間土壤溼度變化估計數的方法,並表明,與非厄爾尼諾年份和空間位置相比,厄爾尼諾引起的反應從顯著增加或減少到最小變化不等。

超級厄爾尼諾現象通常每15到20年發生一次,每3到5年發生一次輕微到中等強度的厄爾尼諾現象。這個新信息最直接的影響是,它可以幫助這些地區的政府或農民為土壤水分減少的後果做好準備,或理解在這些事件中作物將需要更多的水。

索蘭德說:「科學家們可以在三到六個月前以中等程度的信心預測這些事件。有了這些新的信息,這些地區的水資源管理者就可以調節水庫的蓄水量,以補償當地農作物可用水分的預期減少。」

這項工作是洛斯阿拉莫斯正在進行的研究的一部分,研究降水循環的空間格局,這有效地決定了植物有多少水分返回大氣。在亞馬遜河流域這樣的植物密集地區,洛斯阿拉莫斯的研究人員希望提供有關植物適應氣候變暖時從植被中反饋的大氣溼度的信息,這反過來有助於研究人員了解全球範圍內降水量將如何變化。

相關焦點

  • 地理學科知識——厄爾尼諾現象
    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界四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其出現頻率並不規則,但平均約每 4 年發生一次。
  • 厄爾尼諾現象再抬頭 對中國影響幾何待觀察
    拉尼娜現象減弱 厄爾尼諾現象抬頭  2011年9月開始的拉尼娜事件持續到2012年2月,今年3月該拉尼娜事件結束。之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逐漸恢復正常並迅速轉向偏暖狀態,於是又引發了專家們對另一個異常現象--厄爾尼諾的關注。  6月26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最新報告認為全球可能在2012年7-9月遭遇厄爾尼諾現象。
  • 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發生時,秘魯漁獲量嚴重減少,並波及世界飼料市場供應;魚類屍體堆積在海濱,汙染了周圍的海水;沿岸地區和島嶼上的海鳥因缺乏食物紛紛逃離,影響了鳥糞工業生產,使工人失業。在太平洋西側,澳大利亞由於乾旱引起灌木林大火,造成多人死亡;印度尼西亞的東加裡曼丹發生森林大火,並殃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大火產生的煙霧使馬來西亞空運中斷,三個州被迫實行定量供水,新加坡的炎熱是三十五年來最嚴重的。據統計,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在世界範圍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200億美元。範圍可達整個熱帶太平洋東部至中部。
  • 由厄爾尼諾現象引發的一些思考
    厄爾尼諾現象,是一種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大範圍熱帶太平洋增暖,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而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比較嚴重。澳大利亞從去年開始,降雨就已經減少了,降雨的減少也直接導致澳大利亞的森林大火能夠長時間的燒下去。而且澳大利亞還減少了消防安全方面的預算。雙管齊下,大火越燒越大。而在我國,就是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水。
  • 拉尼娜與厄爾尼諾相反的現象
    從去年春季開始,太平洋上出現了本世紀最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造成了大氣環流異常,給全球帶來了嚴重災害。但最近,氣象專家預測:今年7月—9月,太平洋上可能發生與厄爾尼諾相反的拉尼娜(LaNina)現象。  什麼是拉尼娜現象?
  • 全球熱帶碳排放遠多於往年,研究稱厄爾尼諾現象變化所致
    全球熱帶碳排放遠多於往年,研究稱厄爾尼諾現象變化所致 被命名為軌道碳觀測衛星2號(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
  • 【地理備考】沃克環流、厄爾尼諾及拉尼娜現象對我國的影響
    (4)冬季較寒冷,寒潮多發,南方易出現凍雨、風雪對世界其它地方的影響:南美洲沿海地區(熱帶沙漠氣候)在正常情況下:全年炎熱乾燥。拉尼娜現象時:氣溫降低降水減少,(秘魯寒流降溫減溼作用增強)。這種由東太平洋水溫異常上升所引發的太平洋赤道地帶海氣相互作用失衡的異常情況,稱為「厄爾尼諾現象」。根據最新監測顯示,2015年將會是史上厄爾尼諾最強、最長的一年,世界多地的最高氣溫將突破歷史記錄。(1)厄爾尼諾現象分別會給南美洲和大洋洲的沿海國家帶來哪些災害?(6分)(2)根據熱力環流原理,厄爾尼諾年沃克環流和南太平洋大洋環流將出現怎樣的強弱變化?
  • 全球變暖引發古印度洋厄爾尼諾現象,百年內造成全球毀滅性災難
    全球變暖可能引發古代印度洋厄爾尼諾式氣候模式,到2100年將在全球造成毀滅性的洪水、風暴和乾旱。厄爾尼諾現象是目前熱帶太平洋地區反覆出現的一種氣候現象,這種現象每2到7年不規則地來回移動,並引發溫度、風和降水的中斷。
  • 厄爾尼諾現象「口味」變了?太平洋溫度在變,異常天氣或再出現
    在過去幾十年裡,厄爾尼諾現象不但變得更為頻繁,而「口味」也似乎發生了變化。有專家稱,由氣候變化造成的,但仍然不再確定,因為直到現在人們對厄爾尼諾現象觀測仍然很有限。 在最近幾次厄爾尼諾事件期間,熱帶太平洋被快速變暖,變得非常極端,以至於影響著全球氣候。
  • 水分、空氣、土壤對觀賞植物生長的影響
    水分、空氣、土壤對觀賞植物生長的影響一、水分1、中生花卉這類花卉對水分的要求介於旱生和溼生花卉之間,大部分露地花卉屬於這一類型,如月季、菊花、牡丹、鬱金香等。大多數根系發達,細胞濃度大,滲透壓高;葉片變小或退化成針刺狀、刺毛狀或肉質化,表皮革質或具蠟質層、茸毛;氣孔少而小,莖肉質多漿等,這些都大大減少體內水分的散失。這類花卉在栽培中應掌握寧幹勿溼的原則。3、同種花卉不同生育時期對水分的要求同一種花卉在不同生育時期對水的要求也有明顯的差異。
  • 東太平洋的「聖嬰現象」與各大洲之間發生的奇怪自然現象的聯繫
    南方出現暖冬氣候主要跟在聖誕節前後東太平洋附近出現的「聖嬰現象」有關。所謂「聖嬰現象」就是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會導致東太平赤道附近的沿岸喜歡冷海水生存的魚類大量死亡,漁民十分恐慌,因為這種現象最嚴重的時候往往是聖誕節前後,漁民認為是上帝派來的自己的小兒子在懲罰他們做出事,所以這種現象叫「聖嬰現象」。這種現象是指東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水連續半年以上溫度高於常年的平均值。
  • 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什麼意思
    在日常生活中,這些年的天氣變化越來越大,並且惡劣天氣也越來越多,這都主要與我們人類的生產活動有關。我們在不斷生產發展的同時,也在消耗著大自然的資源,縮短地球的壽命。近年來出現的異常自然現象中,有一個叫做「厄爾尼諾現象」。那麼,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呢?一起來看看吧!
  • 厄爾尼諾現象是什麼? 厄爾尼諾究竟是怎麼回事兒?
    厄爾尼諾現象是什麼? 厄爾尼諾究竟是怎麼回事兒?時間:2016-07-13 12:25   來源: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厄爾尼諾現象是什麼? 厄爾尼諾究竟是怎麼回事兒? 厄爾尼諾在21世紀頻頻光顧地球,給人類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 詳細分析厄爾尼諾現象對棕櫚油市場的影響
    我們通過研究棕櫚果單產與厄爾尼諾現象之間的關係發現,雖然厄爾尼諾現象會引發乾旱,導致棕櫚油減產,但效果存在滯後性。目前來看,在前期降雨良好的情況下,中短期棕櫚油並無太大非季節性減產的可能,而厄爾尼諾現象的效果最快需要到2019年第四季度才能顯現。此外,當前產地樹齡結構支持未來數年棕櫚油的持續增產。
  • 沃克環流與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附專題設計)
    此外,沃克的研究還指出乾旱條件不僅襲擊澳大利亞、印度尼 西亞和印度,還會襲擊非洲的次撒哈拉沙漠地帶,與此同時,加拿大則可能出現暖冬。1960年雅各布.皮葉克尼斯(Jacob Bjerknes) 對厄爾尼諾的機制進行深入研究發現熱帶太平洋存在一種大氣環流型。此環流型的發現,第一次將南方濤動與海表溫度聯繫了起 來。
  • 【氣象科普】兄妹現象——厄爾尼諾與拉尼娜
    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暖流被稱之為厄爾尼諾暖流。我們可以結合圖片來看看厄爾尼諾現象。總的來說,當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時,赤道東太平洋由於海水溫度高,空氣層結不穩定,對流發展,由乾燥少雨變為多雨,引發洪澇災害;而赤道太平洋西岸地區由於海水溫度低,空氣層結穩定,由溼潤多雨變為乾燥少雨。
  • 氣候變化是因為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是啥?
    不幸的是,人類的活動卻打亂了這種穩定,反常氣候的頻繁出現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例如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是&34;的意思,在歷史上,對厄爾尼諾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1541年。很早以前,秘魯沿岸的漁民就發現了這種奇異的天氣。本來,在聖誕節前後,應該有一股冷洋流出現,結果卻出現了暖洋流,攪亂了他們打漁的規律,當地人把這個現象叫做&34;。
  • 厄爾尼諾現象嚴峻 已致太平洋地區400萬人缺衣少食
    中國網10月13日訊 據英國媒體11日報導,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旱情目前已致20餘人死亡,原因為缺少食物及飲用汙水。厄爾尼諾現象的嚴峻情勢還在迫近,由於沒有充足的食物和水源,這可能威脅到400萬人的生命,情況堪比1997-98年,當時死者多達2.3萬人。
  • 輕鬆了解厄爾尼諾現象
    一旦出現了罕見的超強厄爾尼諾現象,我國南方很有可能要面臨嚴重的洪災。很多人應該也還記得1998年那場特大洪水,而它的罪魁禍首也正是這個厄爾尼諾現象。那麼到底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呢?200年前,在遙遠的南美洲秘魯,厄瓜多等國的漁民發現:每隔幾年附近的魚類就會大量的離奇死亡。後來他們發現這個事兒的原因是,每隔這幾年這一帶的海水就會突然變暖,那麼就導致了那種喜歡冷水的魚類的死亡。由於這些南美洲的漁民們遇到幾次這個事件的時候,恰好都在過聖誕節,所以給這種現象起名為「聖嬰」,這代表耶穌。這個西班牙語單詞音譯過來就是厄爾尼諾——這就是厄爾尼諾現象這個名稱的由來。
  • 中強度厄爾尼諾現象可能發生
    農業部6月30日發文提醒各級農業部門:中國氣象局預測今年可能會發生中等以上強度厄爾尼諾現象,抗災奪豐收任務艱巨。厄爾尼諾簡單來說是一種氣候現象,它是發生在熱帶太平洋上海溫異常增暖的現象,大範圍熱帶太平洋增暖,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