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ñ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和0.5℃。
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
△圖為逐月Niño 3.4指數和3個月滑動平均指數演變(單位:℃) (註:海溫指數的滑動平均值是指本月及上月和下月海溫指數值的平均值)
本次厄爾尼諾事件中,熱帶大氣環流對海溫的響應主要體現為中部型厄爾尼諾的影響特徵,即大氣異常上升運動主要在中西太平洋,春季以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位置偏西,江南西南部至華南西部、青藏高原大部降水偏多。
受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影響,預計2020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降水總體呈「南北多、中間少」的空間分布,澇重於旱。
未來,根據赤道太平洋海洋大氣近期演變特徵以及國內外多家氣候動力和統計模式綜合預測結果,春季之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將回到中性狀態。
未來需密切監測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變化,關注其對我國汛期天氣氣候造成的可能影響。
厄爾尼諾現象是什麼
又稱「聖嬰「現象,指的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大範圍持續異常偏暖的現象。
1
厄爾尼諾現象形成原因
一般來說,在赤道東太平洋盛行偏東信風,在赤道南、北兩側的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的驅動下,赤道太平洋表層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將表層暖水輸送到西太平洋堆積,熱量也不斷積蓄,西太平洋海溫上升,而且太平洋水位形成西高東低的結構。當偏東信風減弱時,維持赤道太平洋海面西高東低的支柱被破壞,西太平洋堆積的高水位暖海水迅速向東擴展,使得西太平洋海溫降低,赤道東太平洋海溫上升,厄爾尼諾現象由此形成。
1
如何判定形成了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將赤道附近太平洋劃分為幾個區域,目前,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在業務上主要以NINO3.4區指數作為判定依據。
當NINO3.4區指數3個月滑動平均≥0.5℃,且持續至少五個月,則判定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NINO3.4區:赤道中東太平洋(170°W-120°W,5°S-5°N)範圍。
NINO3.4區指數:NINO3.4區區域平均的每月平均海溫距平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