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事件持續發展達極強標準

2020-12-04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10月,厄爾尼諾綜合區海溫指數為2.0℃。目前,厄爾尼諾海溫距平指數累計達到18.4℃,已達到極強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11月3日,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張祖強在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自2014年5月厄爾尼諾事件發生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表層海水持續偏暖,並一直維持至今。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最近一周,厄爾尼諾綜合區海溫指數超過2.8℃。截至2015年10月底,厄爾尼諾海溫距平指數累計達到18.4℃,超過極強厄爾尼諾海溫距平指數閾值16.6℃。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周兵說:「此次厄爾尼諾事件是歷史上第四個達到極強標準的事件,之前1972/1973年,1982/1983年及1997/1998年也分別達到極強標準。」

  與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事件相比,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前期強度明顯偏弱,但今年夏季以來,則迅速發展。周兵介紹:「2014年5月至今年5月,從海表溫度異常值來看,為0.7℃,而1997/1998年則為1.8℃從這一階段前期表現出來的特點特徵來看要弱得多;而今年5月至10月,海表溫度異常飆升至1.7℃,與1997/1998年年同期(1.75℃)相比,強度相當。」

  張祖強說:「1997/1998年厄爾尼諾事件特徵明顯,1997年春季之後發展非常迅猛,當年冬季達到峰值後又迅速下降,1998年春季海溫由偏暖狀態轉為偏冷狀態。此次事件一直到今年夏季才發展迅速,此前一直都是慢悠悠狀態。不僅如此,今年總體災情也比1997/1998年要弱得多,與1998年雨帶集中相比,今年雨帶南北擺動幅度較大,相對比較分散,但仍呈現出今年汛期我國南方降水偏多,暴雨過程多的特點。」

  對於今冬我國天氣情況,周兵表示:「我國冬季是東亞季風氣候,厄爾尼諾的發生有利於冬季偏暖,冬季風的強度有可能偏弱。」 

  記者獲悉,世界其他國家也深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非洲多個國家面臨旱災威脅,衣索比亞北部和蘇丹東部等地區面臨嚴重的糧食危機。至10月中旬,美國加州乾旱造成超過一億棵樹死亡,約佔加州森林的20%。

  至於此次厄爾尼諾事件達到峰值的時間,預計11月前中旬左右達到峰值,厄爾尼諾監測指數峰值為2.5℃,目前是2℃。「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是否能達到2.5℃,我們要進一步進行觀測。」周兵表示,「根據目前的監測來看,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將通過今年冬季持續至2016年春季,至於具體結束時間也還要進一步觀測。」

  (責任編輯:劉佳)

  

相關焦點

  • 《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判別方法》國家標準發布
    首先,ININO3.4的3個月滑動平均絕對值達到或超過0.5℃、持續至少5個月,判定為一次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指數≥0.5℃為厄爾尼諾事件;指數≤-0.5℃為拉尼娜事件);以ININO3.4滿足事件判定的時間為持續時間;在事件過程中,ININO3.4的3個月滑動平均絕對值達到最大的時間和數值分別定義為事件的峰值時間和峰值強度。
  • 國家氣候中心:厄爾尼諾事件形成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通訊員肖潺報導 自去年6月起,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偏暖範圍逐漸擴大,9月進入厄爾尼諾狀態。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截至2019年2月底,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暖的範圍、強度和持續時間,已達到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儘管此次厄爾尼諾事件較弱,但對全球熱帶和副熱帶地區的影響顯著。  厄爾尼諾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高,從而影響大氣環流的一種自然現象。在此次厄爾尼諾事件中,赤道中太平洋海溫總體要強於赤道東太平洋。
  • 厄爾尼諾與全球極端天氣事件
    (圖片來源:東方IC)2016年6月3日,國家氣候中心發布最新監測結果,5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暖海溫持續增強,已經發展成為自1951年以來第9次中等以上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預計將在今夏持續加強,並至少維持到秋季,可能達到強厄爾尼諾事件。   厄爾尼諾事件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平均海表溫度持續偏高的一種現象。目前,科學家採用赤道中東太平洋平均海表溫度距平(指當前值與常年同期值之差)作為厄爾尼諾事件的判定依據。當海水表面溫度持續3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表明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當海水表面溫度持續6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則確認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 赤道中東太平洋出現厄爾尼諾事件 已影響中國
    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持續偏高或偏低,就可能會出現「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進而通過海洋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影響全球氣候。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聖嬰」的意思,特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中東部的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偏暖現象。反之,則稱為「拉尼娜」(西班牙語「小女孩」「聖女」)。厄爾尼諾事件一般2至7年發生一次,是當前科學預測氣候趨勢時重點考慮因素。
  • 談談與厄爾尼諾相關的那些事
    一直以來厄爾尼諾事件備受公眾關注。以往受厄爾尼諾影響而發生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1998年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洪澇災害、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出現罕見4個最高強度的五級颶風等,都是受厄爾尼諾的影響。那麼今年厄爾尼諾發展情況是怎樣的?有什麼特點?前期全國高溫、強降水以及今年初颱風偏晚都是厄爾尼諾導致的嗎?
  • 國家氣候中心:厄爾尼諾事件已形成!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和0.5℃。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
  • 厄爾尼諾持續時間或創紀錄 1998年大洪水重現可能性小
    據統計,入汛以來,南方地區共發生了15次強降水過程。僅6月份,就有江蘇金壇(274.6毫米)和江西德興(243.7毫米)等8個監測站點日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副主任王遵婭認為,如此密集的強降水主要是因為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持續偏西偏強,其西側的西南暖溼氣流向北輸送強盛,為江南和華南地區帶來豐沛的水汽,進而產生偏多的降水。
  • 今年的厄爾尼諾,有些「怪」?
    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進入5月以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維持中性偏暖狀態,近期已連續4侯Nio3.4指數較前期海溫指數明顯下降,且低於0.5℃。「此次厄爾尼諾非常奇怪。」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羅京佳教授指出,「厄爾尼諾強度相對較弱,導致ENSO預測比較困難。」ENSO循環本身是拉尼娜事件向厄爾尼諾事件方向發展。一般典型的厄爾尼諾從冬春季開始,隨著季風爆發,開爾文波被激發,季節內的信號疊加在大尺度ENSO發展機制上,使得ENSO持續時間會比較長,觀測信號比較強。
  • 國家氣候中心宣布:厄爾尼諾事件已形成!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ñ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和0.5℃。
  • 厄爾尼諾年究竟是什麼?等於冷冬還是暖冬?
    當Nino綜合區海溫距平指數≥0.5℃,並能持續3個月及以上時,認為進入厄爾尼諾狀態。當Nino綜合區海溫距平指數≥0.5℃至少持續6個月(過程中間可有一個月未達標準),則定義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根據海溫距平累積偏高的程度,又把厄爾尼諾定為極弱到極強五個等級。
  • 厄爾尼諾事件正式形成,南方的雨要多到什麼程度?颱風呢
    JMA的監測顯示,NINO3區海溫指數於2018年6月前後突破正常值太平洋關鍵區海溫持續上升,「厄爾尼諾事件」已正式形成厄爾尼諾,就是南美洲秘魯、厄瓜多以西的特定海域太平洋海溫持續性、異常按照我國的標準,太平洋關鍵區海溫偏高0.5度,且持續3個月,稱為厄爾尼諾狀態;達到6個月,就是厄爾尼諾事件。NOAA對NINO3.4區的監測圖根據我國的監測結果,自2018年6月起的這波太平洋關鍵區海溫上升,已經持久很久,且海溫異常升高,已滿足厄爾尼諾事件標準。
  • 厄爾尼諾發威 極端天氣頻現
    2015年12月30日,美國密蘇裡州,持續降雨引發洪澇。  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2015年以來,厄爾尼諾現象愈演愈烈,極端天氣在全球各地出現。中國氣象局的信息顯示,去年10月,厄爾尼諾海溫距平指數(升溫幅度)累計達到18.4攝氏度,已達極強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  據美國氣象機構分析,這一輪厄爾尼諾現象將在今年春末夏初轉弱,但與其相反的拉尼娜現象的概率卻在增加。
  • 美國數據:厄爾尼諾指數突然拉升接近爆表,這波厄爾尼諾超級強?
    這段時間,監測數據顯示赤道中東太平洋地區的表層海水溫度已經轉為偏暖並且仍在持續上升,變暖範圍持續擴大,這意味著一次厄爾尼諾已經在醞釀當中。一時之間,這個大家最熟悉的「話題之王」成為天氣話題裡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 國家氣候中心:厄爾尼諾事件形成 顯著影響全球熱帶和副熱帶地區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通訊員肖潺報導自去年6月起,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偏暖範圍逐漸擴大,9月進入厄爾尼諾狀態。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截至2019年2月底,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暖的範圍、強度和持續時間,已達到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
  • 厄爾尼諾將持續到春季延續時間最長 強度暫居第二
    已持續21個月,強度僅次於1997/1998年超強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是指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洋表面溫度持續異常增溫的現象,一般2—7年發生一次,上一次出現在2009年至2010年。  「厄爾尼諾事件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結果。」
  • 今年秋季將進入厄爾尼諾狀態 我國秋颱風或較常年偏強
    中國天氣網訊 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消息,2017年10月開始的拉尼娜事件於2018年4月結束之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持續上升,預計於2018年秋季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可能在冬季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將對我國秋冬季氣候產生影響。
  • 強厄爾尼諾增多 厄爾尼諾概念股有哪些?
    綜投網(www.zt5.com)12月25日訊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氣候科學論文稱,全球變暖將讓太平洋東部厄爾尼諾現象的變化更劇烈。這或將導致未來的極端天氣事件變得更加頻繁。厄爾尼諾概念股引關注,厄爾尼諾概念股有哪些?厄爾尼諾概念股一覽。
  • 中國科學家:21世紀首次厄爾尼諾事件正趨於衰亡
    中新網3月14日電 中國科學家認為,2002年5月份爆發的厄爾尼諾事件是從2002年11月份開始到12月份期間達到鼎盛時期,進入2003年以來它的強度迅速減弱。  據中央氣象臺消息,中國氣象局首席氣候診斷專家翟盤茂認為,從發展的趨勢來看,估計這次厄爾尼諾事件將很快衰亡了。
  • 中國氣象局:拉尼娜剛走 厄爾尼諾又要來|厄爾尼諾|拉尼娜|海溫|...
    監測和預測信息,2017年10月開始的拉尼娜事件於2018年4月結束之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持續上升,預計於2018年秋季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可能在冬季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將對我國秋冬季氣候產生影響。
  • 厄爾尼諾事件預警,全球氣候的變化加劇的開始?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和0.5℃。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