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將持續到春季延續時間最長 強度暫居第二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結果顯示,自2014年5月開始的厄爾尼諾,目前已經開始逐步衰減。國家氣候中心預計,厄爾尼諾事件將持續到今年春季,今年春夏的全球及我國氣候,可能會繼續受到它的影響。

  已持續21個月,強度僅次於1997/1998年超強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是指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洋表面溫度持續異常增溫的現象,一般2—7年發生一次,上一次出現在2009年至2010年。

  「厄爾尼諾事件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國家氣候中心首席科學家李維京對記者說,一般來說,在赤道東太平洋盛行偏東信風,在赤道南、北兩側的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的驅動下,赤道太平洋表層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將表層暖水輸送到西太平洋堆積,熱量也不斷積蓄,西太平洋海溫上升,而且太平洋水位形成西高東低的結構。當偏東信風減弱時,維持赤道太平洋海面西高東低的支柱被破壞,西太平洋堆積的高水位暖海水迅速向東擴展,使得西太平洋海溫降低,赤道東太平洋海溫上升,厄爾尼諾現象由此形成。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室高級工程師孫冷介紹,截至目前,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已持續了近21個月,已經超過此前16個月的記錄,成為1950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本次厄爾尼諾事件不是歷史上最強的一次,目前強度僅次於1997/1998年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室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宋文玲表示,從峰值強度上來看,1997/1998年厄爾尼諾事件的峰值強度達到2.5℃並持續了兩個月,而本次厄爾尼諾事件的峰值強度僅為2.4℃,且僅維持了一個月(2015年11月),自2015年12月以來,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已開始有所減弱。另外,從峰值時期的海表溫度空間分布來看,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事件中,海表溫度異常偏高達到2.5℃以上的區域,明顯大於此次厄爾尼諾事件。

  大海「發燒」會造成各地不同程度氣候異常

  「形象地講,厄爾尼諾就是大海階段性地『發燒』。大海『發燒』後,會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進行能量交換,改變大氣環流和溫度分布,這個過程必然會在世界不同地區造成不同程度的氣候異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說。

  這次厄爾尼諾事件給我國帶來了哪些影響?

  「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2015年成為全球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各地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孫冷表示,在厄爾尼諾事件的影響下,我國2014/2015年冬季是個暖冬,2015年全國溫度創歷史新高;夏季降水呈現「北少南多」分布;2015年入秋以來,南方降水偏多,特別是11月廣西、湖南、江西等地的部分地區出現罕見冬汛;此外,冷空氣活動偏弱,秋冬季節偏暖。

  李維京分析認為,2015年夏季、秋季到當前冬季,我國南方地區降水總體偏多,這與厄爾尼諾事件及印度洋海溫偏暖密切相關。2015年秋季到冬季,受超強的厄爾尼諾和印度洋偏暖影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持續偏強偏西,受副高西側異常南風氣流的引導,來自西太平洋和南海的水汽向我國南方輸送,造成南方降水偏多。

  孫冷介紹,受厄爾尼諾影響,冬季風持續偏弱,導致我國大部地區氣溫偏高。2015年11月到12月,北方溼度大、霧霾多,也與此次厄爾尼諾事件的影響有關係。

  春夏全球氣候依然會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

  今年1月下旬,我國中東部地區遭遇強寒潮,有人提出疑問,寒潮與厄爾尼諾背景下的「暖冬」矛盾嗎?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指出,北半球出現的寒潮暴雪是階段性、過程性的天氣,對冬季氣候格局的影響是有限的;從北半球冬季氣候格局來看,偏暖還應該是「主旋律」。

  宋文玲介紹,最新的海洋監測表明,赤道中東太平洋表層暖水強度近期有所下降,海洋表層以下的異常暖水及淺層(0—300米)累積熱量也明顯減弱。這表明此次厄爾尼諾事件目前已經開始逐步衰減。但是2016年春夏全球及我國氣候,可能依然會受到厄爾尼諾事件的影響。

  李維京表示,厄爾尼諾事件發生時,有利於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冬季氣溫偏高;有利於我國春季長江流域以北大部地區降水偏多,特別是在黃河流域和華北一帶春季大範圍多雨。而南方大部分地區,特別是我國西南地區降水偏少,容易出現乾旱;對夏季降水的影響方面,厄爾尼諾事件易導致黃河流域、華北一帶少雨,長江及其以南地區降水偏多。

  國家氣候中心專家強調,氣候系統非常複雜,厄爾尼諾只是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子之一。國家氣候中心將繼續加強監測,滾動預測其發展變化和影響。

相關焦點

  • 厄爾尼諾現象將持續整個夏季
    5月份CPC/NCEP/NWS/IRI 觀測及預報產品,4月期間赤道太平洋大部分地區的海表溫度(SSTs)高於同期平均水平(圖1),反映了正在進行的厄爾尼諾現象。除了Nio-1+2指數為+0.3℃外,所有最新的Nio指數都接近+0.8℃。
  • 厄爾尼諾持續時間或創紀錄 1998年大洪水重現可能性小
    厄爾尼諾持續時間或創歷史紀錄 1998年大洪水重現可能性小  今年汛期的氣候背景是持續一年有餘的厄爾尼諾現象。正是厄爾尼諾事件的持續發展,使得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強,其西側暖溼氣流強盛,持續影響我國南方地區。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始於2014年5月,目前已經持續了14個月。
  • 厄爾尼諾事件持續發展達極強標準
    自2014年5月厄爾尼諾事件發生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表層海水持續偏暖,並一直維持至今。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最近一周,厄爾尼諾綜合區海溫指數超過2.8℃。截至2015年10月底,厄爾尼諾海溫距平指數累計達到18.4℃,超過極強厄爾尼諾海溫距平指數閾值16.6℃。
  • 今年冬季將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 並持續到明年春季
    2020年10月20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組織召開了2020年厄爾尼諾及氣候秋季預測會商會議,來自國家氣候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和海洋二所等多家單位的專家對今年秋冬季拉尼娜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充分探討。
  • 厄爾尼諾年究竟是什麼?等於冷冬還是暖冬?
    當Nino綜合區海溫距平指數≥0.5℃,並能持續3個月及以上時,認為進入厄爾尼諾狀態。當Nino綜合區海溫距平指數≥0.5℃至少持續6個月(過程中間可有一個月未達標準),則定義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根據海溫距平累積偏高的程度,又把厄爾尼諾定為極弱到極強五個等級。
  • 遙感日報 | 赤道中東部太平洋海溫指數呈下降趨勢 春季厄爾尼諾...
    與此同時,西北地區東部、黃淮、江淮、江漢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小到中雪或雨夾雪,局地有大到暴雪,補充土壤水分,有助於小麥越冬。預計9日南方產區雨勢減弱,江漢等地有中到大雪。 北美 9日美國主產區持續乾燥少雨天氣,但受冷空氣影響,霜凍線開始南擴,堪薩斯、密蘇裡低溫將再度跌入冰點,由於前期溫暖天氣導致積雪基本融化,小麥作物或遭凍害威脅。
  • 今冬預計將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拉尼娜事件
    中新社北京11月4日電 (記者 阮煜琳)中國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4日發布消息,根據最新預測會商結果,預計今年冬季將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並持續到明年春季。
  • 厄爾尼諾 發生時間或延後
    按照美豆當前種植面積和高單產的情況,新季美豆產量將比上年增加16%,豐收預期導致外盤豆類油脂市場暴跌,從而波及國內油脂及粕類市場。」廣發期貨分析師鮑紅波指出,7月以來,豆油期價下跌6.57%,豆粕期價下跌14.17%,棕櫚油、菜油、菜粕也紛紛大跌。  「下跌反映了農產品市場供需關係發生較大轉向。
  • 警惕 | 厄爾尼諾又來了!
    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ñ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和0.5℃。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
  • 厄爾尼諾事件正式形成,南方的雨要多到什麼程度?颱風呢
    2018年開春後,太平洋厄爾尼諾「關鍵區」的海溫指數不斷上漲。到2018年6月,海溫指數擊穿正常線,從偏低轉為偏高;當年9月,我國國家氣候中心宣布,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從拉尼娜結束到厄爾尼諾狀態出現,前後僅僅半年時間。厄爾尼諾已開始影響了2018年下半年的全球天氣,並將繼續對2019年天氣造成更加深刻的影響。
  •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今冬將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拉尼娜事件
    中國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4日發布消息,根據最新預測會商結果,預計今年冬季將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並持續到明年春季。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日前組織召開2020年厄爾尼諾及氣候秋季預測會商會議
  • 國家氣候中心:厄爾尼諾事件形成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通訊員肖潺報導 自去年6月起,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偏暖範圍逐漸擴大,9月進入厄爾尼諾狀態。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截至2019年2月底,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暖的範圍、強度和持續時間,已達到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儘管此次厄爾尼諾事件較弱,但對全球熱帶和副熱帶地區的影響顯著。  厄爾尼諾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高,從而影響大氣環流的一種自然現象。在此次厄爾尼諾事件中,赤道中太平洋海溫總體要強於赤道東太平洋。
  • 「厄爾尼諾」大概率在今年下半年爆發,對中國會有什麼影響-虎嗅網
    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定義: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頻率並不規則,該現象一般每隔2至7年出現一次,持續時間可長達18個月。來源於NOAA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的長時間預測為了克服上面提到的春季預測障礙,來自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框架用以預測厄爾尼諾事件的開始——即氣候網絡的方法。
  • 今年的厄爾尼諾,有些「怪」?
    根據赤道太平洋海洋大氣近期演變特徵以及國內外多家氣候動力和統計模式預測,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將繼續在波動中下降,厄爾尼諾事件將於今年5月結束,之後轉為ENSO中性偏冷狀態。「此次厄爾尼諾非常奇怪。」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羅京佳教授指出,「厄爾尼諾強度相對較弱,導致ENSO預測比較困難。」ENSO循環本身是拉尼娜事件向厄爾尼諾事件方向發展。一般典型的厄爾尼諾從冬春季開始,隨著季風爆發,開爾文波被激發,季節內的信號疊加在大尺度ENSO發展機制上,使得ENSO持續時間會比較長,觀測信號比較強。
  • 厄爾尼諾現象逼近史上最強 擾亂全球天氣中國將迎暖冬
    世界銀行稱,厄爾尼諾造成的乾旱已經威脅到印尼稻米作物,如果厄爾尼諾持續,稻米產量可能減少約210萬噸或2.9%,大米價格可能上漲10.2%。米價上漲對貧困家庭的影響最大,因為比起富裕人家,窮人把更大部分的收入花在購買糧食。世界銀行的報告也指出,厄爾尼諾若加劇,印尼可能須要進口大米。
  • 中強度厄爾尼諾現象可能發生
    農業部6月30日發文提醒各級農業部門:中國氣象局預測今年可能會發生中等以上強度厄爾尼諾現象,抗災奪豐收任務艱巨。厄爾尼諾簡單來說是一種氣候現象,它是發生在熱帶太平洋上海溫異常增暖的現象,大範圍熱帶太平洋增暖,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
  • 數據告訴你,這次厄爾尼諾著實有點「怪」
    1997年由衛星觀測到的厄爾尼諾事件什麼是厄爾尼諾?的確如此且來聽聽專家如何解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羅京佳此次厄爾尼諾非常奇怪,強度相對較弱,導致ENSO預測比較困難。ENSO循環本身是拉尼娜事件向厄爾尼諾事件方向發展。一般典型的厄爾尼諾從冬春季開始,隨著季風爆發,開爾文波被激發,季節內的信號疊加在大尺度ENSO發展機制上,使得ENSO持續時間較長,觀測信號較強。
  • 2020年真的是厄爾尼諾年嗎?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具有不確定性
    後來厄爾尼諾意味著地球或將變成人間地獄,全球變暖海水升溫氣候驟變,森林火災一發不可收拾,乾旱的地區導致農作物顆粒無收,洪災頻發地區將迎來強降雨,洪水滔天泥石流席捲而來,火山噴發海平面上升,板塊運動將更加活躍,意味著地震會更加頻繁。按照研究人員的說法,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2020年多個國家地區夏天可能會比往年更熱。
  • 國家氣候中心宣布:厄爾尼諾事件已形成!
    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熱帶大氣環流對海溫的響應主要體現為中部型厄爾尼諾的影響特徵,即大氣異常上升運動主要在中西太平洋,春季以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位置偏西,江南西南部至華南西部、青藏高原大部降水偏多。
  • 國家氣候中心:厄爾尼諾事件已形成!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和0.5℃。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