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結果顯示,自2014年5月開始的厄爾尼諾,目前已經開始逐步衰減。國家氣候中心預計,厄爾尼諾事件將持續到今年春季,今年春夏的全球及我國氣候,可能會繼續受到它的影響。
已持續21個月,強度僅次於1997/1998年超強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是指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洋表面溫度持續異常增溫的現象,一般2—7年發生一次,上一次出現在2009年至2010年。
「厄爾尼諾事件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國家氣候中心首席科學家李維京對記者說,一般來說,在赤道東太平洋盛行偏東信風,在赤道南、北兩側的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的驅動下,赤道太平洋表層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將表層暖水輸送到西太平洋堆積,熱量也不斷積蓄,西太平洋海溫上升,而且太平洋水位形成西高東低的結構。當偏東信風減弱時,維持赤道太平洋海面西高東低的支柱被破壞,西太平洋堆積的高水位暖海水迅速向東擴展,使得西太平洋海溫降低,赤道東太平洋海溫上升,厄爾尼諾現象由此形成。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室高級工程師孫冷介紹,截至目前,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已持續了近21個月,已經超過此前16個月的記錄,成為1950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本次厄爾尼諾事件不是歷史上最強的一次,目前強度僅次於1997/1998年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室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宋文玲表示,從峰值強度上來看,1997/1998年厄爾尼諾事件的峰值強度達到2.5℃並持續了兩個月,而本次厄爾尼諾事件的峰值強度僅為2.4℃,且僅維持了一個月(2015年11月),自2015年12月以來,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已開始有所減弱。另外,從峰值時期的海表溫度空間分布來看,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事件中,海表溫度異常偏高達到2.5℃以上的區域,明顯大於此次厄爾尼諾事件。
大海「發燒」會造成各地不同程度氣候異常
「形象地講,厄爾尼諾就是大海階段性地『發燒』。大海『發燒』後,會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進行能量交換,改變大氣環流和溫度分布,這個過程必然會在世界不同地區造成不同程度的氣候異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說。
這次厄爾尼諾事件給我國帶來了哪些影響?
「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2015年成為全球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各地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孫冷表示,在厄爾尼諾事件的影響下,我國2014/2015年冬季是個暖冬,2015年全國溫度創歷史新高;夏季降水呈現「北少南多」分布;2015年入秋以來,南方降水偏多,特別是11月廣西、湖南、江西等地的部分地區出現罕見冬汛;此外,冷空氣活動偏弱,秋冬季節偏暖。
李維京分析認為,2015年夏季、秋季到當前冬季,我國南方地區降水總體偏多,這與厄爾尼諾事件及印度洋海溫偏暖密切相關。2015年秋季到冬季,受超強的厄爾尼諾和印度洋偏暖影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持續偏強偏西,受副高西側異常南風氣流的引導,來自西太平洋和南海的水汽向我國南方輸送,造成南方降水偏多。
孫冷介紹,受厄爾尼諾影響,冬季風持續偏弱,導致我國大部地區氣溫偏高。2015年11月到12月,北方溼度大、霧霾多,也與此次厄爾尼諾事件的影響有關係。
春夏全球氣候依然會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
今年1月下旬,我國中東部地區遭遇強寒潮,有人提出疑問,寒潮與厄爾尼諾背景下的「暖冬」矛盾嗎?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指出,北半球出現的寒潮暴雪是階段性、過程性的天氣,對冬季氣候格局的影響是有限的;從北半球冬季氣候格局來看,偏暖還應該是「主旋律」。
宋文玲介紹,最新的海洋監測表明,赤道中東太平洋表層暖水強度近期有所下降,海洋表層以下的異常暖水及淺層(0—300米)累積熱量也明顯減弱。這表明此次厄爾尼諾事件目前已經開始逐步衰減。但是2016年春夏全球及我國氣候,可能依然會受到厄爾尼諾事件的影響。
李維京表示,厄爾尼諾事件發生時,有利於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冬季氣溫偏高;有利於我國春季長江流域以北大部地區降水偏多,特別是在黃河流域和華北一帶春季大範圍多雨。而南方大部分地區,特別是我國西南地區降水偏少,容易出現乾旱;對夏季降水的影響方面,厄爾尼諾事件易導致黃河流域、華北一帶少雨,長江及其以南地區降水偏多。
國家氣候中心專家強調,氣候系統非常複雜,厄爾尼諾只是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子之一。國家氣候中心將繼續加強監測,滾動預測其發展變化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