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亞:太平洋海溫超過厄爾尼諾影響上限
據路透社雪梨消息 澳大利亞氣象局周三表示,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溫度已經超過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範圍,並且厄爾尼諾事件將一直維持到明年早期。澳大利亞氣象局在其每2周發表一次的厄爾尼諾報告中表示:「熱帶太平洋海水溫度比常年均溫要高,並且中部和東部的海溫已經超過了厄爾尼諾影響的上限。」
-
赤道太平洋海溫較常年偏暖0.6℃ 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
中廣網北京8月15日消息(記者周文超)據中國氣象局發布的最新消息,7月下旬,國家氣候中心監測資料顯示,今年7月,赤道太平洋海溫較常年異常偏暖0.6℃,即進入了厄爾尼諾狀態,且可能發展成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根據監測,自2011年9月開始的拉尼娜事件於今年3月結束。之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逐漸恢復正常並開始偏暖。
-
警惕 | 厄爾尼諾又來了!
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ñ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和0.5℃。△圖為逐月Niño 3.4指數和3個月滑動平均指數演變(單位:℃) (註:海溫指數的滑動平均值是指本月及上月和下月海溫指數值的平均值)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聖嬰」的意思,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中東部的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偏暖現象
-
中國氣象局:拉尼娜剛走 厄爾尼諾又要來|厄爾尼諾|拉尼娜|海溫|...
監測和預測信息,2017年10月開始的拉尼娜事件於2018年4月結束之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持續上升,預計於2018年秋季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可能在冬季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將對我國秋冬季氣候產生影響。
-
今年春夏季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將轉為正常
日前,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組織專家召開2018年春季厄爾尼諾及氣候預測會商會議,預計2018年春夏季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將轉為正常。2017/18年秋冬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已經形成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綜合分析近期海洋、大氣環流的演變特徵,結合數值和統計模式的預測結果,預計2018年春夏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將轉為中性狀態,秋冬季節維持正常的可能較大。預計今年夏季,熱帶大西洋、北大西洋中高緯度海域、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海溫略偏低;赤道中東太平洋和熱帶印度洋海溫接近常年。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源地在6、7月份海溫略偏高,8月份海溫接近常年。
-
赤道中東太平洋今年秋冬季將發生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近日,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在京組織專家召開2018年秋冬季厄爾尼諾及氣候預測會商會,對今年秋冬季厄爾尼諾的發展趨勢進行探討,形成會商意見。與會專家預測2018年秋冬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將進入厄爾尼諾狀態,並將發展成一次強度較弱的厄爾尼諾事件。
-
弱厄爾尼諾事件正式形成 預計我國夏季降水呈南北多、中間少分布
中國氣象報記者崔國輝報導國家氣候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Nino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0.6℃、0.5℃、0.5℃、0.5℃和0.5℃。
-
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 厄爾尼諾即將襲來?
厄爾尼諾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現象,持續的西風把溫暖海水從西太平洋帶到東太平洋,形成厄爾尼諾。 受今年2月以來太平洋赤道海域西風強勢、東風減弱的影響,5月份,赤道中東太平洋已經進入海溫異常增暖的厄爾尼諾狀態。預計到7月底,有超過70%的可能性會發生中等強度或者以上的厄爾尼諾事件。
-
國家氣候中心: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已形成,預計今夏澇重於旱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8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
-
國家氣候中心宣布:厄爾尼諾事件已形成!
>註:海溫指數的滑動平均值是指本月及上月和下月海溫指數值的平均值) 本次厄爾尼諾事件中,熱帶大氣環流對海溫的響應主要體現為中部型厄爾尼諾的影響特徵,即大氣異常上升運動主要在中西太平洋,春季以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位置偏西,江南西南部至華南西部、青藏高原大部降水偏多。
-
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回升不利於「拉尼娜」事件形成
會上,國家氣候中心專家周兵表示,近兩周,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海溫回升,比常年平均偏低0.4℃,已經高於拉尼娜狀態-0.5℃的標準;同時,赤道西太平洋西風增強。總體來看,近期熱帶海洋天氣特徵不利於拉尼娜事件的行成。12月2日下午,中國氣象局召開12月新聞發布會。今年8月份,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距平指數為-0.53℃,進入拉尼娜狀態。
-
國家氣候中心:厄爾尼諾事件已形成!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和0.5℃。△圖為逐月Nio 3.4指數和3個月滑動平均指數演變(單位:℃) (註:海溫指數的滑動平均值是指本月及上月和下月海溫指數值的平均值)本次厄爾尼諾事件中,熱帶大氣環流對海溫的響應主要體現為中部型厄爾尼諾的影響特徵,即大氣異常上升運動主要在中西太平洋
-
厄爾尼諾將持續到春季延續時間最長 強度暫居第二
已持續21個月,強度僅次於1997/1998年超強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是指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洋表面溫度持續異常增溫的現象,一般2—7年發生一次,上一次出現在2009年至2010年。 「厄爾尼諾事件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結果。」
-
2020年厄爾尼諾出現!但指數區又跌破0度以下,拉尼娜又要來了?
「弱厄爾尼諾」時間是2019年11月逐步發展起來了,在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出現了連續5個月 Ni o 3.4指數平均值大於或等於0.5℃。 若依按照標準來說,是滿足厄爾尼諾現象的基礎,但是這次厄爾尼諾可能並不會保持太久,會快速的消失,根據科學報告指出,通過最近的觀察數據來看,預測結果顯示春季之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將回到中性狀態。
-
赤道中東太平洋出現厄爾尼諾事件 已影響中國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獲悉,赤道中東太平洋2014年10月形成一次新的厄爾尼諾事件,在今年春夏季將繼續維持。這次厄爾尼諾事件已經導致全球氣候出現一些異常。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持續偏高或偏低,就可能會出現「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進而通過海洋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影響全球氣候。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聖嬰」的意思,特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中東部的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偏暖現象。反之,則稱為「拉尼娜」(西班牙語「小女孩」「聖女」)。厄爾尼諾事件一般2至7年發生一次,是當前科學預測氣候趨勢時重點考慮因素。
-
動畫深扒|遙遠太平洋上的厄爾尼諾為什麼會帶來洪水?
這裡藏著個幕後黑手,那就是厄爾尼諾。被強行科普了這麼多年,你了解厄爾尼諾到底是怎麼回事嗎? 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先從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的風說起。受高低緯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影響,赤道南北兩側常年刮的都是偏東風。但是,每隔2至7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的偏東信風總會突然減弱一下。不要問為什麼,科學家也說不準原因。
-
厄爾尼諾事件持續發展達極強標準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10月,厄爾尼諾綜合區海溫指數為2.0℃。目前,厄爾尼諾海溫距平指數累計達到18.4℃,已達到極強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11月3日,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張祖強在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
今年的厄爾尼諾,有些「怪」?
,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Ni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0.6℃、0.5℃、0.5℃、0.5℃和0.5℃。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進入5月以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維持中性偏暖狀態,近期已連續4侯Nio3.4指數較前期海溫指數明顯下降,且低於0.5℃。
-
太平洋深處劇烈變暖,厄爾尼諾概率增大到80%!它確定要來了?
這段時間,大量暖水團從海洋深處浮出赤道中東太平洋表面,它正加速著赤道中東太平洋地區的變暖。據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的數據,近日赤道中東太平洋的表面溫度比往年平均更是大幅偏高了1攝氏度!NOAA的預測人員已經將厄爾尼諾現象形成的可能提高到了80%,並認為其可能持續到春季。
-
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拉尼娜狀態 今年我國會迎來「寒冬」嗎?
央廣網北京9月30日消息(記者孫冰潔)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目前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拉尼娜狀態,預計10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冷水將持續發展,並於冬季達到峰值。參照以往數據,這意味著今冬影響我國的寒潮冷空氣活動將可能較為頻繁,中東部地區氣溫也將較常年同期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