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深扒|遙遠太平洋上的厄爾尼諾為什麼會帶來洪水?

2021-01-11 澎湃新聞
動畫深扒|遙遠太平洋上的厄爾尼諾為什麼會帶來洪水?

澎湃新聞/呂妍 張澤紅 蔡琳 中國天氣網/朱茜 李小泉

2016-07-06 09:32 來源:澎湃新聞

厄爾尼諾跟洪水有什麼關係?(03:03)

最近,南方各地的抗洪防汛陣仗讓人不禁發問,今年的汛情能與1998年相比嗎?其實今年以來,國家防總負責人已多次強調今年「發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很大」、「以防禦『98+』長江特大洪水為目標」、「做好應對大災的準備」。

如此提前的嚴陣以待,這是為什麼呢?這裡藏著個幕後黑手,那就是厄爾尼諾。

被強行科普了這麼多年,你了解厄爾尼諾到底是怎麼回事嗎?

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先從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的風說起。受高低緯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影響,赤道南北兩側常年刮的都是偏東風。但是,每隔2至7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的偏東信風總會突然減弱一下。不要問為什麼,科學家也說不準原因。總之,風一減弱,就讓被風吹著往西太平洋流動的表層溫暖海水失去了西行的動力,溫暖海水便開始向原本偏冷的太平洋中部和東部回流,並阻擋了此處深層冰冷海水的上湧,最終導致這塊區域海溫的異常偏暖。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的時段往往在聖誕節前後,它便得了個原義為「聖嬰」的名字——厄爾尼諾。

為了判斷厄爾尼諾是否發生,氣象學家們還專門找了最容易「發燒」的4塊地區劃為指標海區,命名為NINO1、NINO2、NINO3和NINO4,並制定了海溫距平指數,當海溫偏高0.5℃以上,並持續6個月以上,就認定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網

事情到這還沒完。要知道,溫暖的海水也會烘熱該海域上方的空氣。以往赤道附近的西太平洋表層因為有溫暖海水堆積,空氣被烘熱,以上升氣流為主,容易形成降水;東部海溫低,捂不暖空氣,就以下沉氣流為主,多乾燥晴朗天氣。這樣在垂直於赤道的面上,就形成了一個名為沃克環流的大氣環流。

可是厄爾尼諾的出現讓沃克環流減弱甚至調了個個兒。於是,太平洋東側的秘魯一帶因為海溫升高,下沉運動減弱、甚至轉為上升,降雨增多;與此同時印尼、菲律賓一側的上升運動減弱、甚至轉為下沉,降水減少。

正常的沃克環流

厄爾尼諾影響下的反向沃克環流

問題來了,遙遠赤道和太平洋上的事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快回想一下,初中地理課本裡有個送分題:副熱帶高壓和我國汛期。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是影響我國汛期雨帶分布的主要推手。一般來說,4、5月位置偏南,我國雨帶位於華南一帶,這就是華南前汛期;6、7月加強北上,雨帶推到長江中下遊一帶,這就是梅雨;8月繼續加強北上,就到華北、東北,這就是北方的雨季;到了9月,副高回撤,一年任務搞定!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網

這個副熱帶高壓的主體正好位於太平洋上空,一旦厄爾尼諾出現,經過海氣相互作用,這個進程就會被「攪亂」!研究表明,厄爾尼諾容易讓副高加強、西伸,促使大量的水汽從海上輸入我國,與南下的冷空氣相遇,產生大範圍的強降雨,有時又會使副高容易穩定在某一區域,雨帶走不動,降水一集中,洪澇就發生了,而在雨帶無法抵達的地方,就會發生旱情。而且這種影響往往有一定的滯後效應,雖然在春季厄爾尼諾本身已開始消退,但其作用可持續到夏天,從而給季風氣候的我國帶來嚴重的洪澇災害。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出現過兩次很強的厄爾尼諾事件,就是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現在,2015-2016年又出現了與此相似甚至更強的厄爾尼諾事件(如下圖紅框所示)。而且去年冬天至今年春天以來,影響我國降水的副熱帶高壓,無論是位置、強度也都與98年非常相似。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網

雖然由於厄爾尼諾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我們暫時無法預測它後續的影響區域和影響方式,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南方已明顯多雨,這與1982-1983和1997-1998年的情況相似。(註:臺灣地區數據暫缺)

圖片來源:中國天氣網

這次厄爾尼諾現象已經結束,但是與大多數厄爾尼諾年不同的是,副高已經北抬,所以西太平洋上的1號颱風已經生成。國家防總通報,今年1號颱風「尼伯特」可能與太湖流域性大洪水遭遇,形成暴雨、洪水、高潮三碰頭的不利局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焦點

我是氣象學博士Atmos,關於龍捲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問我吧!

Atmos 2016-01-23 286 已關閉提問

關鍵詞 >> 98年洪水 防洪 氣象解讀 厄爾尼諾

相關推薦

評論(160)

相關焦點

  • 最強厄爾尼諾來了 83年陝南洪水就與厄爾尼諾有關
    專家稱會是近500年來持續最久的一次  1 在赤道東太平洋盛行偏東信風,在赤道南、北兩側的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的驅動下,赤道太平洋表層海水自東向西流動。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聖嬰」的意思,但以這個溫柔名字命名的氣象,卻不像孩子那樣柔弱,發怒的它曾經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災難。  對於普通市民來說,厄爾尼諾也許是個陌生字眼,但1998年的長江洪災,1983年我省安康城被淹、1998年丹鳳縣一鄉鎮被暴雨夷為平地,都是「聖嬰」在作祟。
  • 今年南方會發生98年那樣的洪水?
    聽起來像謠言,但這還真是官方消息:「國家防總:今年汛期長江中下遊爆發大洪水可能性很大,將以防禦『98+』長江特大洪水為目標。」這裡藏著個幕後黑手,那就是厄爾尼諾。大洪水和厄爾尼諾有啥關係?要知道今年的洪水和厄爾尼諾的關係,咱們先得從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的風說起。受高低緯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影響,赤道南北兩側常年刮的都是偏東風。
  • 厄爾尼諾現象嚴峻 已致太平洋地區400萬人缺衣少食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厄爾尼諾現象將會帶來更多降水,引發洪水,導致沿海國家海平面升高。一些地勢低洼的珊瑚島已經受到威脅。與此同時,太平洋西南部擁有更多人口的國家會顯著感受到乾旱和炎熱。厄爾尼諾現象的一個典型特點是會帶來為期更長的、破壞力更大的颶風季節。
  • 輕鬆了解厄爾尼諾現象
    一旦出現了罕見的超強厄爾尼諾現象,我國南方很有可能要面臨嚴重的洪災。很多人應該也還記得1998年那場特大洪水,而它的罪魁禍首也正是這個厄爾尼諾現象。那麼到底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呢?它最直接的表現在太平洋東部海水溫度的異常上升。那問題來了:發生在遙遠的太平洋對面的海水升溫怎麼會影響到中國的氣候呢?其實,這背後有一個有趣的科學原理。海水溫度的變化會通過大氣循環,影響全球的氣候。太平洋東部的海水變暖之後烤熱了海面上的空氣,這些熱空氣呢就會上升形成向上的氣流,然後這些熱空氣在寒冷的高空中變成了冷空氣,並沿著高空飛到了大洋彼岸也就是東南亞這一側。
  • 目前厄爾尼諾指數趨勢如何,會不會對我國產生影響,比如大洪水?
    厄爾尼諾形成會影響我國嗎? 很明顯,厄爾尼諾形成的是全球化影響,無論是在什麼地區都將受到影響,所以說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並不是好事情,而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消息指出,厄爾尼諾已經形成,今年夏季我國降水「南北多 中間少」。
  • 厄爾尼諾持續時間或創紀錄 1998年大洪水重現可能性小
    厄爾尼諾是「捅破天」的「元兇」嗎?「七下八上」的主汛期會不會發生類似1998年那樣的大洪水?記者就此採訪了權威部門和專家。  15輪強降雨密集「轟炸」 梅雨季暴雨頻發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這是古人對江南梅雨時節的生動描述。然而,今年的梅雨「脾氣」古怪,下起雨來不是「淅淅瀝瀝」,而是異常「兇猛」。
  • 厄爾尼諾原來是從太平洋上起源?關於太平洋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書中主人公這樣反差極大的選擇,讓很多讀者對這個南太平洋上的島嶼好奇:這裡到底是怎樣一個世外桃源?這片叫做所謂太平洋的海,真的始終「太平」嗎?太平洋(Pacific Ocean),是世界上最大、最深、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它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南北美洲之間。
  • 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 厄爾尼諾即將襲來?
    厄爾尼諾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現象,持續的西風把溫暖海水從西太平洋帶到東太平洋,形成厄爾尼諾。   受今年2月以來太平洋赤道海域西風強勢、東風減弱的影響,5月份,赤道中東太平洋已經進入海溫異常增暖的厄爾尼諾狀態。預計到7月底,有超過70%的可能性會發生中等強度或者以上的厄爾尼諾事件。
  • 赤道太平洋海溫較常年偏暖0.6℃ 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
    中廣網北京8月15日消息(記者周文超)據中國氣象局發布的最新消息,7月下旬,國家氣候中心監測資料顯示,今年7月,赤道太平洋海溫較常年異常偏暖0.6℃,即進入了厄爾尼諾狀態,且可能發展成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根據監測,自2011年9月開始的拉尼娜事件於今年3月結束。之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逐漸恢復正常並開始偏暖。
  • 超級厄爾尼諾來臨?太平洋年代際振蕩擾亂氣候,中國未來冬暖夏澇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大家對「厄爾尼諾」這個名詞並不陌生,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時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變暖進而引起極端天氣。厄爾尼諾會導致中國的冬天越來越暖和,如今冬季降雪稀少就是最好的證明。新的研究表明,太平洋的氣候模式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厄爾尼諾的發生。
  • 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不僅給南美沿岸人民生活帶來巨大災難,也往往釀成全球性的災難性氣候異常,如連續出現的世界範圍的洪水、暴風雪、旱災、地震等,報紙上概稱為"厄爾尼諾現象(事件)",科學家們則把那些季節升溫十分激烈,大範圍月平均海溫高出常年1度以後的年份才稱為厄爾尼諾年。
  • 太陽黑子和厄爾尼諾
    入汛以來377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水利部近期公布:入汛以來,受降雨影響,全國377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較1998年以來同期超警河流數量偏多近八成。那麼為什麼今年我國南方多暴雨,而且雨期持續時間這麼久呢?先來看看我國的季風氣候。
  • 「聖嬰」厄爾尼諾知多少
    >中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的東南部,東臨太平洋,西接歐亞大陸腹地,地域遼闊,地形複雜,氣候多變。厄爾尼諾現象雖發生在距離我國比較遙遠的東太平洋,並不對我國的天氣氣候產生強烈的直接影響,但它仍然會通過大氣環流的變化來影響中國,所以不少氣象學家認為,厄爾尼諾的出現與否是影響中國天氣氣候異常的一個強信號。不過,我國的天氣氣候變化還要受其因素的影響,不應簡單地把任何氣候異常都歸結為受厄爾尼諾的影響,也不能說厄爾尼諾發生後必然對中國氣候產生某種特定的影響。
  • 今年會是1998年以來又一個厄爾尼諾年嗎?
    厄爾尼諾這個詞,以其古裡古怪的發音、不明覺厲的內涵,莫名傳唱於人民群眾茶餘飯後的交談中,讓其他生僻冷門的氣象專業詞彙羨慕嫉妒恨。不過厄爾尼諾到底是什麼,今年的厄爾尼諾又會帶來什麼毀滅性的後果嗎?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El Niño)來自於西班牙語,原本的含義是「聖嬰」。要解釋清楚厄爾尼諾現象,得先從秘魯漁場說起。
  • 科學史上365天——厄爾尼諾現象
    水對人類的影響地球的表面被四分之三的海洋所覆蓋,地球的上方又有一層大氣,無論是海洋還是大氣,它們表面上風平浪靜,內中卻有著既是周期性特點又非周期性的複雜運動。在不經意中,海洋和大氣左右著人類的生活,有時會對人類產生巨大的影響。人類每天都與水打交道,但很少注意它的奇特性質。
  • 厄爾尼諾現象「口味」變了?太平洋溫度在變,異常天氣或再出現
    比如澳大利亞和亞洲部分地區的降雨量比正常年份要少得多,而美洲西部地區卻出現相反情況,異常溫暖讓附近海水強烈上升,經常製造強降雨,造成大規模洪水。 為何厄爾尼諾現象會對天氣產生如此深遠影響呢?原因是它讓大氣環流發生了變化。
  • 陽光:2020年會發生與1998年同等規模的洪水嗎?
    從去年年底我國的「暖冬」,到澳大利亞的火災,今年年初非洲的乾旱蝗災、歐洲的風暴洪水、澳大利亞的雙颱風、北極甲烷爆發、南極溫度達二十多度、珠穆朗瑪峰山坡長出綠草等等,種種跡象已表明,2020年,又是一個「厄爾尼諾」年,是2018年「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後的持續,2019年我們已經深有體會,2020年還要延續。 首先,我們看一下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
  • 繼厄爾尼諾現象之後,又出現拉尼娜現象,會給地球帶來哪些變化?
    繼厄爾尼諾現象之後,又出現拉尼娜現象,會給地球帶來哪些變化?2020年對我們來說確實是不平凡的一年,因為一系列事件發生讓我們陷入了危機當中,然而最近一條新聞又再次刷爆了朋友圈,厄爾尼諾會再次來襲。在近幾年的時間內,確實全世界都受到了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在2014年的時候,室內外的世界氣象組織發現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的水溫度正在逐步的升高,這是厄爾尼諾暖流來臨的前兆。
  • 地理學科知識——厄爾尼諾現象
    19 世紀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和秘魯等西班牙語系的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 10 月至第二年的 3 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界四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
  • 厄爾尼諾為什麼導致氣候異常?
    因此,當地漁民以西班牙語中「聖嬰」一詞,命名這種赤道中東太平洋表層海水增溫現象,音譯為「厄爾尼諾」。  在科學上,當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區的海水表面溫度比常年同期偏高0.5℃,並持續3個月以上,就進入了「厄爾尼諾狀態」;持續6個月以上,則確認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