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呂妍 張澤紅 蔡琳 中國天氣網/朱茜 李小泉
2016-07-06 09:32 來源:澎湃新聞
厄爾尼諾跟洪水有什麼關係?(03:03)
最近,南方各地的抗洪防汛陣仗讓人不禁發問,今年的汛情能與1998年相比嗎?其實今年以來,國家防總負責人已多次強調今年「發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很大」、「以防禦『98+』長江特大洪水為目標」、「做好應對大災的準備」。
如此提前的嚴陣以待,這是為什麼呢?這裡藏著個幕後黑手,那就是厄爾尼諾。
被強行科普了這麼多年,你了解厄爾尼諾到底是怎麼回事嗎?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先從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的風說起。受高低緯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影響,赤道南北兩側常年刮的都是偏東風。但是,每隔2至7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的偏東信風總會突然減弱一下。不要問為什麼,科學家也說不準原因。總之,風一減弱,就讓被風吹著往西太平洋流動的表層溫暖海水失去了西行的動力,溫暖海水便開始向原本偏冷的太平洋中部和東部回流,並阻擋了此處深層冰冷海水的上湧,最終導致這塊區域海溫的異常偏暖。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的時段往往在聖誕節前後,它便得了個原義為「聖嬰」的名字——厄爾尼諾。
為了判斷厄爾尼諾是否發生,氣象學家們還專門找了最容易「發燒」的4塊地區劃為指標海區,命名為NINO1、NINO2、NINO3和NINO4,並制定了海溫距平指數,當海溫偏高0.5℃以上,並持續6個月以上,就認定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網
事情到這還沒完。要知道,溫暖的海水也會烘熱該海域上方的空氣。以往赤道附近的西太平洋表層因為有溫暖海水堆積,空氣被烘熱,以上升氣流為主,容易形成降水;東部海溫低,捂不暖空氣,就以下沉氣流為主,多乾燥晴朗天氣。這樣在垂直於赤道的面上,就形成了一個名為沃克環流的大氣環流。
可是厄爾尼諾的出現讓沃克環流減弱甚至調了個個兒。於是,太平洋東側的秘魯一帶因為海溫升高,下沉運動減弱、甚至轉為上升,降雨增多;與此同時印尼、菲律賓一側的上升運動減弱、甚至轉為下沉,降水減少。
正常的沃克環流
厄爾尼諾影響下的反向沃克環流
問題來了,遙遠赤道和太平洋上的事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快回想一下,初中地理課本裡有個送分題:副熱帶高壓和我國汛期。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是影響我國汛期雨帶分布的主要推手。一般來說,4、5月位置偏南,我國雨帶位於華南一帶,這就是華南前汛期;6、7月加強北上,雨帶推到長江中下遊一帶,這就是梅雨;8月繼續加強北上,就到華北、東北,這就是北方的雨季;到了9月,副高回撤,一年任務搞定!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網
這個副熱帶高壓的主體正好位於太平洋上空,一旦厄爾尼諾出現,經過海氣相互作用,這個進程就會被「攪亂」!研究表明,厄爾尼諾容易讓副高加強、西伸,促使大量的水汽從海上輸入我國,與南下的冷空氣相遇,產生大範圍的強降雨,有時又會使副高容易穩定在某一區域,雨帶走不動,降水一集中,洪澇就發生了,而在雨帶無法抵達的地方,就會發生旱情。而且這種影響往往有一定的滯後效應,雖然在春季厄爾尼諾本身已開始消退,但其作用可持續到夏天,從而給季風氣候的我國帶來嚴重的洪澇災害。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出現過兩次很強的厄爾尼諾事件,就是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現在,2015-2016年又出現了與此相似甚至更強的厄爾尼諾事件(如下圖紅框所示)。而且去年冬天至今年春天以來,影響我國降水的副熱帶高壓,無論是位置、強度也都與98年非常相似。
圖片來源:中國氣象網
雖然由於厄爾尼諾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我們暫時無法預測它後續的影響區域和影響方式,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南方已明顯多雨,這與1982-1983和1997-1998年的情況相似。(註:臺灣地區數據暫缺)
圖片來源:中國天氣網
這次厄爾尼諾現象已經結束,但是與大多數厄爾尼諾年不同的是,副高已經北抬,所以西太平洋上的1號颱風已經生成。國家防總通報,今年1號颱風「尼伯特」可能與太湖流域性大洪水遭遇,形成暴雨、洪水、高潮三碰頭的不利局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焦點
我是氣象學博士Atmos,關於龍捲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問我吧!
關鍵詞 >> 98年洪水 防洪 氣象解讀 厄爾尼諾
相關推薦
評論(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