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安康城被淹
1998年丹鳳縣一鄉鎮被暴雨夷為平地
這些都與「厄爾尼諾」有關
今年又是厄爾尼諾年
專家稱會是近500年來持續最久的一次
1 在赤道東太平洋盛行偏東信風,在赤道南、北兩側的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的驅動下,赤道太平洋表層海水自東向西流動。
2 將表層暖水輸送到西太平洋堆積,熱量也不斷積蓄,西太平洋海溫上升,而且太平洋水位形成西高東低的結構。
3 當偏東信風減弱時,維持赤道太平洋海面西高東低的支柱被破壞,西太平洋堆積的高水位暖海水迅速向東擴展,使得西太平洋海溫降低,赤道東太平洋海溫上升,厄爾尼諾現象由此形成。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聖嬰」的意思,但以這個溫柔名字命名的氣象,卻不像孩子那樣柔弱,發怒的它曾經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災難。
對於普通市民來說,厄爾尼諾也許是個陌生字眼,但1998年的長江洪災,1983年我省安康城被淹、1998年丹鳳縣一鄉鎮被暴雨夷為平地,都是「聖嬰」在作祟。
今年又是一個厄爾尼諾年,也是一個更值得關注的厄爾尼諾年,因為據氣象專家介紹,此次厄爾尼諾現象是近500年中持續最久的一次,它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人類又該如何應對?
1983年陝南洪水就與「厄爾尼諾」有關
陽春4月,西安陽光明媚,年輕人穿上了春裝,而就是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日子,華商報記者來到了省氣象局,與首席預報員田武文談起了一個沉重的話題——足可以帶來毀滅性災難的厄爾尼諾異常天氣。今年是近500年來厄爾尼諾現象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重的一年。田武文感慨說,如此重大的異常天氣年,卻很少有市民關注,即便是三月份省氣象局專門開過新聞發布會,中央氣象局也發布過預警,但民眾仍習慣性漠視。
記者隨機在街道上採訪近三十名普通市民,很少有人知道「厄爾尼諾」是什麼。有市民甚至以為「厄爾尼諾」是一個服裝品牌。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到1983年。
洶湧的洪水追著人在跑,人爬一層樓,水淹一層樓,人爬二層樓,水淹二層樓……
洶湧的洪水追著車在跑,車跑多快,水跑多快……
洪水過後,樹上掛著柜子、衣服、屍體;路邊堆著家具、木材、屍體……
這些場景經常出現在60歲的馬國政腦海中。1983年,時年27歲的馬國政在安康某部服役,是司令部小車班的司機。這一年的建軍節(8月1日),他記憶猶新。
8月1日前夕,安康的雨下得特別大,就像是從天下倒下來的一樣。漢江的水,也沒有了往日的平靜,像是被人推上來一樣,洪水漲到了城牆。
那個年代車輛比較少,作為小車司機,馬國政主要任務就是拉著當時抗洪副總指揮和一位參謀長及通信員,奮戰在抗洪一線。7月31日上午8時左右,雨特別大,漢江的水越漲越高,指揮部緊急開會,要求市民快速撤離。廣播在喊,幹部在動員。而作為指揮車,馬國政仍駕車奔波在抗洪第一線。
天快黑的時候,洪水已開始翻過城牆向城內倒灌。馬國政開車拉著上述三人開始撤離,此時從車的後視鏡裡就能看到洪水隨後撲來。他駕車一路跑,有的道路已被洪水淹沒,他只有趕緊轉向。而在這緊急撤離中,他們還拉上了一位沒有及時撤離的老百姓。馬國政回憶說,當時他顧不上害怕,只能把油門加到底,往地勢高處跑,車後的房屋、樹木,一切都淹沒在洪水中。他現在仍有後怕,當時如果不是一座大樓把來勢兇猛的洪水阻擋了一下,他們一車人肯定就被卷到漢江了。因為和他一樣駕車,只是拉送物資的一位駕駛員,就是被洪水衝走了。
馬國政說,他一生中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洪水。洪水過後,他駕車拉物資,看到樹上掛著柜子、衣服、屍體;路邊堆著家具、木材、屍體,還有很多救援人員不停從漢江裡打撈出屍體,他連續三天三夜沒有休息,不停地開車,拉物資、送物資、送文件、跑救援。這一幕幕,成為三十年來揮不去的惡夢。
馬國政並不知道,當年就是「厄爾尼諾」年。他說,自己當年也沒聽過「厄爾尼諾」,近幾年才知道。得知今年又遇異常氣象年,他心裡不免打個冷戰。馬國政說,安康城四百年前曾發生過大洪水,現在的人根本沒記憶,但1983年大洪水來時,他是親眼目睹的,當時很多人都比較麻痺,政府動員撤離時,還有市民做生意不想離去。漢江水漲到城牆上、都快淹沒江漢大橋時,還有很多市民在大橋上或城牆上看熱鬧,誰料到正看熱鬧時,洪水來了,看熱鬧的人瞬間卷到漢江裡。這種麻痺大意實在是要不得。
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 造就「厄爾尼諾」現象
4月22日,位於陝西省氣象局19層的指揮大廳裡,工作人員正在調試各類視頻。
58歲的田武文,從事氣象臺專業已有三十年左右,是省氣象中心首席預報員。他介紹,全省汛期將至,指揮中心遇到異常天氣,會收集全省各個檢測點數據,並向省委、省政府提供決策數據,便於指揮全省的防汛抗旱。
什麼是「厄爾尼諾」事件?田武文說,早在18世紀初,秘魯和厄瓜多的漁民就發現每隔數年捕魚的產量就銳減一次,而且銳減的時間呈現了很強的規律性,幾乎都集中在聖誕節前後。當地人把這種現象稱為「厄爾尼諾」,意即「聖嬰」。這就是如今人們所說的厄爾尼諾現象。
而「厄爾尼諾」事件官方解釋是指赤道東太平洋海域平均海表溫度異常偏高的氣候事件。海溫偏高越多,持續時間越長,其強度就越大。厄爾尼諾事件強度越大,對全球氣候影響也就越大,並會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重發。
據省防總匯總資料顯示,厄爾尼諾事件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結果。一般來說,在赤道東太平洋盛行偏東信風,在赤道南、北兩側的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的驅動下,赤道太平洋表層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將表層暖水輸送到西太平洋堆積,熱量也不斷積蓄,西太平洋海溫上升,而且太平洋水位形成西高東低的結構。當偏東信風減弱時,維持赤道太平洋海面西高東低的支柱被破壞,西太平洋堆積的高水位暖海水迅速向東擴展,使得西太平洋海溫降低,赤道東太平洋海溫上升,厄爾尼諾現象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