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形成會影響我國嗎?
很明顯,厄爾尼諾形成的是全球化影響,無論是在什麼地區都將受到影響,所以說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並不是好事情,而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消息指出,厄爾尼諾已經形成,今年夏季我國降水「南北多 中間少」。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到,降雨確實較多,但是大多數都是兩極分化的模式,也就是不均勻的分布,這個比較符合極端氣候現象的特點,同時在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之下,大氣異常上升運動主要在中西太平洋。
所以說,春季以來,我們看到西北太平洋地區的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位置偏西,江南西南部至華南西部、青藏高原大部降水偏多。而夏季依然預計保持這種模式,大家就要注意「澇重於旱」的發生。
當然在強盛的副熱帶高壓影響之下,其實我們海洋區域的颱風發展也比較偏弱,在前4個月的時間之中,西北太平洋地區一直有颱風胚胎的醞釀,但是最終都消失了,這也與副熱帶高壓的影響之下導致了最終的消失,所以氣候變化是一波接一波的。
今年會有大洪水?
除開厄爾尼諾現象來說,如今的天氣模式也比較複雜化,根據水利部發布的消息指出,在黃河上中遊可能發生區域性暴雨洪水,極端氣象水文事件可能多發。海河流域降雨偏多,發生大洪水的機率不斷增大。
所以說,今年的降雨問題不太樂觀,至少從影響上來說是比較強的。當然這裡也說明了一個問題,氣候變得是越來越複雜化,當然這並非只有我國,在全球其他地區也是同樣如此。
這裡公開說明數據,也是提醒大家在接下來的時間段之中,注意強降雨的發展,不然帶來的影響會更大。
本身來說,隨著自然氣候的變化,人類面臨的極端氣候現象就越來越多,高溫,乾旱,強降雨等頻繁的發生,這完全是符合科學家們的一個預測說明。所以說,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對地球的汙染是如今最為重要的,不要等待氣候無法挽救的時候,然後再來想辦法改變生態系統,那個時候真的就晚了。
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之下,除了我們最為直觀的極端氣候現象,其實還存在很多相應的問題,例如:南北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等,這都是一些對地球生存不利的問題,只是我們看到不那麼明顯,但是這些事件確實存在了,並且產生的影響也是在逐步的擴大。
如今厄爾尼諾指數趨勢如何?
從新觀察的指數來看,厄爾尼諾指數似乎已經出現了「斷崖式」的下降,並且是快速「跌下」到了0度以下,這是什麼情況?厄爾尼諾確定了就下降了?
確實,從公布出來的事件來看,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 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和0.5℃。所以確實滿足厄爾尼諾事件的命名,但是這是屬於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
如今的指數下降,也意味著厄爾尼諾的短暫出現,也可能在接下來就消失了,日本氣象廳在第332號《El Nino監視公告》之中指出,如今是處於正常的狀態,沒有發生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均未發生時,來年秋季的正常狀況很可能會繼續(60%),通過氣溫的監測情況來看,在太平洋赤道地區,東部海表溫度正常,海洋表層溫度與正常溫度相差很小,所以說如今的厄爾尼諾現象可能已經消失了。當然我們以國家氣候中心為準,影響厄爾尼諾的因素很多,這裡作為參考即可,只是從單一的指數變化來看的。
在5月,國家氣候中心發布了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形成,這意味著是接2019年之後,連續出現厄爾尼諾事件,如今可以確定了,當然不少人都認為,正常的厄爾尼諾現象發展是具有規律的,也就是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是相互出現一次,但是如今可以看到這個規律不一定就是這樣,出現異常波動在如今都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