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 厄爾尼諾即將襲來?

2020-12-04 人民網環保

  厄爾尼諾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現象,持續的西風把溫暖海水從西太平洋帶到東太平洋,形成厄爾尼諾。

  受今年2月以來太平洋赤道海域西風強勢、東風減弱的影響,5月份,赤道中東太平洋已經進入海溫異常增暖的厄爾尼諾狀態。預計到7月底,有超過70%的可能性會發生中等強度或者以上的厄爾尼諾事件。

  氣候、大氣物理和農業等領域的專家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厄爾尼諾引發的自然變暖與人為變暖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導致全球平均氣溫有較大幅度的上升。如果出現強度較大的厄爾尼諾事件,秋季我國南方可能出現低溫陰雨,北方可能出現秋旱,北方冬季容易出現暖冬,夏季東北地區容易出現氣溫偏低現象,厄爾尼諾發生的第二年夏季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容易出現洪澇。對此要做好應對準備。

  到7月份可能形成厄爾尼諾事件

  將引起大氣環流改變,氣候出現異常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表示,根據目前情況可以判斷已經達到厄爾尼諾狀態。全世界大多數氣候模式預測的結果,傾向於到7月份會發生一次厄爾尼諾事件。估計到8、9月份時還要有一次發展,可能在聖誕節前後達到高峰。

  「厄爾尼諾也有在7、8月份夭折、消失的例子,但在近五六十年的記錄中,只有一兩次。」丁一匯說,「今年有80%左右的可能性,厄爾尼諾會繼續發生。」

  丁一匯介紹,自1997/1998年最強的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發生之後,2000年以來,中東熱帶太平洋海溫比此前10年(1991—2000年)偏低,拉尼娜事件增多。

  拉尼娜事件與厄爾尼諾事件相反,是指赤道附近中東太平洋海域海水表面溫度比常年平均狀況持續偏低的現象,也稱為「反厄爾尼諾」。厄爾尼諾與拉尼娜通常交替出現。

  「海洋表面溫度是影響地球大氣演變的主要因素之一,厄爾尼諾與拉尼娜出現後,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的能量交換,改變全球大氣環流和溫度分布,導致氣候出現異常。」中國氣象局氣候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國家氣候中心總工程師李維京指出。

  厄爾尼諾事件發生年的冬季,我國往往出現暖冬。相反,拉尼娜事件發生時,我國溫度下降,往往出現冷冬氣候。例如,2007/2008年的拉尼娜事件,導致2008年初我國南方發生大範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

  厄爾尼諾發生年的夏季,我國主要多雨帶出現在黃河以南地區,長江中下遊地區多雨以致發生洪澇,黃河及華北一帶少雨並形成乾旱。拉尼娜年,我國夏季的主要多雨帶有80%比較偏北,華北到河套一帶多雨。

  「拉尼娜年,我國雨帶會往北抬,所以2000年以後,北方的降雨逐步恢復、增多。」丁一匯表示,「這次厄爾尼諾爆發之後,會不會使我國已經到達黃淮地區的平均雨帶往南退,是大家非常關心的一個事情,目前還不明確,需要繼續觀察。」

  還不能確定是否會發生超強厄爾尼諾

  如果發生強厄爾尼諾,可能導致全球平均氣溫有較大幅度上升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國內外專家對今年將發生厄爾尼諾事件的預測,意見基本一致。但對其強度的預測,目前還存在較大分歧。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鄭飛介紹,3月份左右,有一些很異常的信號發生了,太平洋次表層暖水的中心在向東運動的過程中不斷加強,同時這次東傳過程非常迅速,甚至超過了1997/1998年那次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根據這些信號,有些人預測今年可能會發生一次超強厄爾尼諾,並導致今年成為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根據海溫偏高或偏低的程度,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事件的強度分為5個等級:極弱、弱、中等、強、極強。「根據我們最新的預測結果,到7月底,有70%—80%的可能性會發生中等強度或者以上的厄爾尼諾事件。但是否會發生強度較大甚至超過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事件,還有待觀察。」鄭飛表示。

  丁一匯說,「國外有些科學家認為今年將出現一次非常強的厄爾尼諾。我覺得主要還要看西風的強度,因為風是不斷變化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1951年以來,共發生了13次厄爾尼諾事件。在3次極強的厄爾尼諾年份,均出現了極端乾旱或洪澇災害。

  李維京介紹,近幾十年來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發生在1997—1998年,1998年,我國長江流域和東北松花江流域出現特大洪澇。一般在夏季大暴雨及洪水發生之後應出現冷冬,但由於強的厄爾尼諾事件和氣候變暖的共同增溫作用,1998/1999年冬季出現了暖冬;1982/1983年厄爾尼諾波及全球,美洲、亞洲、非洲和歐洲連續發生異常天氣氣候事件;1972年厄爾尼諾發生後,非洲突尼西亞出現了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秘魯出現了40年來最嚴重的水災。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米歇爾·雅羅今年4月表示,厄爾尼諾引發的自然變暖與人為變暖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導致全球平均氣溫有較大幅度的上升。

  丁一匯說,如果發生一次很強的厄爾尼諾,中東熱帶太平洋升溫達到2℃、3℃的時候,全球平均氣溫將會快速上升,重新回到1998年以前的那個狀態。這樣就有可能會扭轉此前15年中東熱帶太平洋的偏冷狀態,並在未來一段時間裡扭轉全球變暖停頓和趨緩的趨勢。「這是全世界氣候學家目前最為關注的一個問題。」

  不應誇大負面影響,但要做好應對準備

  我國南方秋季可能出現低溫陰雨,北方可能出現秋旱、冬季易出現暖冬

  李維京介紹,多年資料分析表明,厄爾尼諾發生時,秋季我國南方可能出現低溫陰雨,北方可能出現秋旱,東北初霜凍時間可能提前,北方冬麥區可能出現秋冬連旱;當年冬季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冬,夏季東北地區容易出現氣溫偏低現象,厄爾尼諾發生的第二年夏季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容易出現洪澇。

  丁一匯表示,厄爾尼諾可能會導致影響我國的季風減弱、衰退,季風很難往北推進,雨帶基本上在長江、黃淮以南或者更南的地方,這樣北方降雨量就會減少。厄爾尼諾可能會造成我國下半年「北旱南澇」,對秋糧作物的生產帶來不利影響。

  季風減弱的苗頭已經有所顯現。丁一匯指出,過去十多年季風爆發一直是較早的,一般5月中上旬開始爆發,而今年的季風始終沒有達到爆發的指標,季風延後了,這樣雨季可能會變短。

  厄爾尼諾事件,牽動著全球大宗商品和農產品市場敏感的神經。據國際研究機構統計,厄爾尼諾發生的年份,會造成全世界玉米、小麥、水稻減產2%左右。今年很有可能出現厄爾尼諾事件的預測,已經對全球大宗商品和農產品市場產生較大的影響。

  為有效應對厄爾尼諾現象,秋災春防夏防、趨利避害,農業部防災減災專家指導組近日制定發布了《應對厄爾尼諾現象技術指導意見》。

  「我們不應誇大厄爾尼諾的負面影響,但要做好應對的思想準備。」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鄭大瑋表示,我國國土遼闊,各地氣候類型不一樣,就是風調雨順的年份、大豐收的年份也有部分地區受災,即使是大災年也有部分地區增產、豐收。歷史上也有一些出現厄爾尼諾的年份,我國糧食仍然保持增產。因此,要高度重視厄爾尼諾可能產生的影響,今年有可能比常年的災害要重一些,但也不要驚慌。

  鄭大瑋建議,針對厄爾尼諾,我國秋糧生產應早做應對。從歷史上看,厄爾尼諾對北方的玉米有相當大的影響。目前華北南部偏西地區和內蒙古中部、山西和陝西北部旱象已經露頭,按照這個趨勢發展,華北大部地區到盛夏、秋季有可能發生乾旱,所以黃淮與華北地區要搶時間把夏玉米儘快種下去,已經出苗的要抓緊適時中耕以促進蹲苗,讓玉米根系往下扎,增強抗旱和抗倒伏的能力。南方有可能會有洪澇災害,要防止水稻因洪澇而沒頂或被洪水衝刷造成倒伏,田間排水系統要保持暢通,一旦發生洪澇災害可以及時把水排掉,儘可能減輕災害損失。

  專家提醒,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災害天氣增多,公眾應增強災害風險意識,掌握自救互救技能,進一步提升災害防範應對能力。同時應注意節能環保,儘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全球氣候。

  厄爾尼諾(連結)

  厄爾尼諾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

  目前,科學家採用赤道中東太平洋平均海表溫度「距平值」(指當前值與常年同期值之差),作為厄爾尼諾的判定依據。當該海區海水表面溫度持續3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表明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當海水表面溫度持續6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或持續5個月比常年偏高0.5℃,且偏高的累積值高於4℃),則確認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相關焦點

  • 赤道太平洋海溫較常年偏暖0.6℃ 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
    中廣網北京8月15日消息(記者周文超)據中國氣象局發布的最新消息,7月下旬,國家氣候中心監測資料顯示,今年7月,赤道太平洋海溫較常年異常偏暖0.6℃,即進入了厄爾尼諾狀態,且可能發展成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根據監測,自2011年9月開始的拉尼娜事件於今年3月結束。之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逐漸恢復正常並開始偏暖。
  • 海洋局專家:太平洋海溫異常 氣候進「極端」期
    本報記者在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獲悉,去年我國極端氣候災害的發生與太平洋海溫異常息息相關。專家指出,這種極端氣候並非不可預測,但是真正要防止極端氣候頻頻為難人類,人類必須開始反思自身,善待地球。策劃:趙 潔撰文:劉 幸攝影:倪黎祥現狀:極端氣候帶來慘重損失什麼是極端氣候災害?
  • 中國氣象局:拉尼娜剛走 厄爾尼諾又要來|厄爾尼諾|拉尼娜|海溫|...
    監測和預測信息,2017年10月開始的拉尼娜事件於2018年4月結束之後,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持續上升,預計於2018年秋季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可能在冬季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將對我國秋冬季氣候產生影響。
  • 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什麼意思
    近年來出現的異常自然現象中,有一個叫做「厄爾尼諾現象」。那麼,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呢?一起來看看吧!  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大範圍熱帶太平洋增暖,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同時,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拉尼娜現象有時會跟著出現。  厄爾尼諾又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現象是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大範圍熱帶太平洋增暖。這個狀態維持3個月以上,才認定是厄爾尼諾事件。
  • 厄爾尼諾為什麼導致氣候異常?
    厄爾尼諾究竟是什麼?  數百年來,生活在秘魯北部和厄瓜多的漁民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每隔幾年,在聖誕節前後,赤道太平洋東海岸海水持續增暖,秘魯亞卡俄沿海龐大的魚群悄然失蹤,原來以魚為食的海鳥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食源,不久也都死去。原來生機勃勃的海灘一片悽涼。
  • 澳大利亞:太平洋海溫超過厄爾尼諾影響上限
    據路透社雪梨消息 澳大利亞氣象局周三表示,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溫度已經超過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範圍,並且厄爾尼諾事件將一直維持到明年早期。澳大利亞氣象局在其每2周發表一次的厄爾尼諾報告中表示:「熱帶太平洋海水溫度比常年均溫要高,並且中部和東部的海溫已經超過了厄爾尼諾影響的上限。」
  • 美國數據:厄爾尼諾指數突然拉升接近爆表,這波厄爾尼諾超級強?
    不過,今年的厄爾尼諾發展卻有些不同尋常,據美國相關監測數據顯示,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海溫監測關鍵區之一的Nino3.4區表層海水溫度在9月10月持續的偏暖後,於11月開始了迅猛的拉升,曲線圖上直接劃出了一個陡坡,證明這一地區的海水溫度正出現異常的迅猛變暖!
  • 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研究:2020年厄爾尼諾已經形成
    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稱為"厄爾尼諾暖流"。 厄爾尼諾又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現象是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大範圍熱帶太平洋增暖,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但這個狀態要維持3個月以上,才認定是真正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
  • 厄爾尼諾現象逼近史上最強 擾亂全球天氣中國將迎暖冬
    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正研級高工周兵介紹,目前,赤道中東太平洋表層海水持續偏暖,厄爾尼諾事件繼續發展,暖海溫中心位於赤道東太平洋110°W附近海區,中心強度超過3.5℃。10月,尼諾綜合區海溫指數為2.0℃。目前厄爾尼諾海溫距平指數累計達到18.4℃,已達到極強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強度指標大於等於16.6℃)。
  • 厄爾尼諾現象再抬頭 對中國影響幾何待觀察
    近日,中國氣象局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2年7月,赤道太平洋海溫較常年異常偏暖(0.6℃),即進入了厄爾尼諾狀態,並且可能發展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眾所周知,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往往會帶來異常的天氣現象,甚至是極端天氣事件。近些年全球天氣災害頻發,大家更是容易聯想到是不是厄爾尼諾在作怪。那麼這次這個愛搗蛋的「小男孩」會再次興風作浪麼?
  • 太平洋深處劇烈變暖,厄爾尼諾概率增大到80%!它確定要來了?
    ,太平洋上的信風會減弱且中東太平洋地區會因為低壓有更多的雲雨,因此處於負值的南方濤動指數表明厄爾尼諾現象。但目前南方濤動處於正值,這意味著大氣層並未響應水溫增暖而轉變為厄爾尼諾狀態。同樣的,科學家們也發現,赤道南方濤動指數的數值也很不對勁,這是一種衡量赤道西太平洋和東太平洋之間的壓力差異的指數,它在10月也只是微微偏負,沒有令人信服的大氣響應證據。檢驗太平洋大氣環流變化的另一種方法是觀察赤道地區的雲量或降雨量。
  • 今冬發生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性高達80%,華北霧霾或有所增多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周天軍研究員:厄爾尼諾是指發生在熱帶中東太平洋的大範圍海溫異常增暖現象,其通常演變規律是在北半球春季發展,夏季建立,在冬季達到鼎盛期,自來年春季開始減弱。那麼,為什麼遙遠的熱帶太平洋海溫增暖會導致東亞氣候異常呢?
  • 厄爾尼諾原來是從太平洋上起源?關於太平洋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書中主人公這樣反差極大的選擇,讓很多讀者對這個南太平洋上的島嶼好奇:這裡到底是怎樣一個世外桃源?這片叫做所謂太平洋的海,真的始終「太平」嗎?太平洋(Pacific Ocean),是世界上最大、最深、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它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南北美洲之間。
  • WMO發布全球季節性氣候信息 今冬厄爾尼諾情勢如何-中國氣象局政府...
    中等強度厄爾尼諾來襲  厄爾尼諾,是指發生在熱帶中東太平洋的大範圍海溫異常增暖,導致海水水位上漲,並形成一股向南暖流,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果引發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現象。
  • 由厄爾尼諾現象引發的一些思考
    厄爾尼諾現象,是一種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大範圍熱帶太平洋增暖,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而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比較嚴重。順便說一句,98年也有厄爾尼諾事件,大洪水也是因此導致的。厄爾尼諾現象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旱的旱死澇的澇死」。這必然會導致糧食減產。而民以食為天。那麼,我們換到古代,就可以得到一個驚人的發現。
  • 氣象科普——厄爾尼諾暖流
    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稱為「厄爾尼諾暖流」。 厄爾尼諾又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現象是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大範圍熱帶太平洋增暖,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但這個狀態要維持3個月以上,才認定是真正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
  • 2020年聽說真的是厄爾尼諾年,你經歷了什麼呢?
    按照研究人員的說法,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2020年多個國家地區夏天可能會比往年更熱。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2019年3月19日發布預測結果稱,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2月以後赤道西太平洋有較強西風爆發並東傳,赤道中東太平洋表層海溫異常有所增強,次表層大部為暖水控制,且強度有所增強,上層海洋熱含量近期快速增長,近期大氣環流與海溫呈現出典型厄爾尼諾的海氣耦合形態。
  • 中科院海洋所一成果獲山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可提高厄爾尼諾現象...
    央廣網青島7月2日消息(記者王偉)7月2日,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召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員團隊的成果項目「熱帶西太平洋暖池熱鹽結構與變異的關鍵過程和氣候效應」獲得了山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該科研成果可顯著提高對厄爾尼諾現象的預報能力。
  • 厄爾尼諾,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徵之一
    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大範圍熱帶太平洋增暖,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這個狀態維持3個月以上就可以稱之為厄爾尼諾事件了。《每日郵報》科學報告顯示,厄爾尼諾事件不僅在現在發生,在以前也曾多次出現。但是與過去相比,現在的厄爾尼諾事件出現的頻率和強度增加不少,隨之造成的影響也是越來越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關注和擔憂了。
  • 中國氣象局:拉尼娜剛走 厄爾尼諾又要來
    ,預計於2018年秋季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可能在冬季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將對我國秋冬季氣候產生影響。一、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持續上升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2017年10月開始的拉尼娜事件於2018年4月結束,之後中東太平洋海溫逐步上升。6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正距平範圍南擴,暖海溫中心最大值超過1℃(位於120?W附近,見圖1),Ni?o3.4區海溫距平為0.2℃(見圖2)。7月1-2候,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進一步升高,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