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徵之一

2020-12-09 胖胖講知識

在全球氣候的多變的時代,我們也許沒有詳細了解過氣候變化的具體原因,但是在「厄爾尼諾年」也就是2019年的確認,這就要提醒我們需要重視氣候變化了。

「厄爾尼諾」是什麼?這就要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了。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大範圍熱帶太平洋增暖,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這個狀態維持3個月以上就可以稱之為厄爾尼諾事件了。

《每日郵報》科學報告顯示,厄爾尼諾事件不僅在現在發生,在以前也曾多次出現。但是與過去相比,現在的厄爾尼諾事件出現的頻率和強度增加不少,隨之造成的影響也是越來越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關注和擔憂了。

科學家利用珊瑚核心的生長模式,就像樹木的年輪一樣,它會通過同位素的變化記錄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通過對珊瑚核心的研究和追蹤記錄了400年厄爾尼諾活動的數據。在對這些數據進行拼湊匯總後研究發現,在過去的30年中太平洋地區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的似乎更加頻繁,隨之對人類造成的影響也更大。

請點擊輸

通過這次的科學研究,科學家們可以說過去30年在中太平洋發生的厄爾尼諾事件相比過去幾個世紀來說,出現的更為頻繁。這說明,未來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會越來越強烈。科學博士曼迪弗雷德稱,我們看到近幾十年來在太平洋中部形成了更多的厄爾尼諾現象,這在過去的400年中是不尋常的,也就是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由「罕見」變成了「普遍」現象。

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

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全世界出現的異常天氣,有範圍廣、災情重、時間長等特點。在這一系列異常天氣中,科學家發現一種作為海洋與大氣系統重要現象之一的「厄爾尼諾」潮流起著重要作用。

在海洋中,厄爾尼諾現象是赤道周圍太平洋溫暖水分布的變化造成的。由於地球的旋轉,通常風從東向西強烈吹動,導致水在太平洋西部積聚。這樣可以從東太平洋的深海中提取更冷的水。但是,在厄爾尼諾現象中,推水的風越來越弱,導致溫暖的水向東移回。這導致東太平洋變暖。由於海洋溫度與風流有關,這導致風力仍然變弱,因此海洋變暖,這意味著厄爾尼諾現象增長。

在大氣方面,根據科學報告顯示,赤道附近的空氣和洋流的這種變化,可能會通過在大氣中產生壓力異常對全球的天氣模式產生重大影響,這就是厄爾尼諾現象給陸地區域帶來變化的原因。

所以,我們常常會說,厄爾尼諾現象是會改變全球大氣模式的。當然,東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增強也是有證據的,如1997/98年和2015/16年期間發生的兩次強烈增長。

研究人員表示,與過去幾個世紀相比,過去這幾十年在太平洋中部觀察到的厄爾尼諾現象是非常活躍的。這種新見解可以幫助科學家為未來事件做好準備。

厄爾尼諾現象是全球氣候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其行為的變化對世界各地的天氣模式和極端事件具有非常嚴重的影響,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會導致更多的極端氣候,比如常說的乾旱,高溫,強風暴等自然災難。

當然,我國也是受到影響的。大家可能已經有感覺了,比如到了5月份,天氣忽冷忽熱,有時會非常的熱,有時又會非常的冷,這可能與它存在聯繫。所以,氣候的變化已經波及到人類,對於環境和氣候的關係我們需要越來越重視了。

相關焦點

  • 厄爾尼諾事件預警,全球氣候的變化加劇的開始?
    厄爾尼諾(西班語:El Nio)又稱聖嬰現象。是秘魯、厄瓜多一帶的漁民用以稱呼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的名詞。 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向東流動的赤道逆流得到加強, 恰逢此時, 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動,東北信風跨過赤道。受到南半球的自轉偏向力作用, 向左偏轉成西北季風。西北季風不但削弱了秘魯西海岸的離岸風 — — 東南信風, 使秘魯寒流冷水 上泛減弱甚至消失, 而且吹拂著水溫較高的赤道逆流海水沿秘 魯寒流來的方向逆洋流南下, 把秘魯寒流變性為暖流。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暖流被稱之為厄爾尼諾暖流。
  • 全球氣候異常變化成因是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或是全球氣候異常
    而且全球各個地區都有類似的現象出現,所以很多人都覺得有些擔心。地球的氣候變化基本上科學家認為是地球的溫室效應造成,可是也有一些人覺得氣候變化很可能是其他因素,那麼到底還是怎麼樣的情況呢?這點科學家爭論還是比較大,美女小倩熱愛科學,也喜歡科學研究,朋友們可以加我粉絲和關注,我們一起探討這些問題。
  • 「厄爾尼諾」現象:人們最熟知的極端性天氣,常帶來反向氣候變化
    我們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由很多要素組成,包括地形、氣候、植被、土壤和生物等等,其中氣候要素是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是指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在較長的時間內大氣都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不過全球氣候也處在不斷地動態變化之中。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因素不僅僅來自自然方面,也有可能來自人類活動。
  • 浮遊植物將預測全球氣候變化?或暗示厄爾尼諾現象結局
    雖然體積較小,但卻能吸收與陸生植物同比例的二氧化碳,在全球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於浮遊植物的數量眾多,就連初級生產發生微小的變化也會影響二氧化碳的濃度,從而影響到全球的生態環境。為此,NASA以及各國均發射了數架探測衛星,研究海洋氣候變化就是這些衛星的任務之一。科學家還結合探測衛星提供的1998-2018年全球海洋顏色變化數據,發現初級生產量會因地點和季節而變化。
  • 浮遊植物將預測全球氣候變化?或暗示厄爾尼諾現象結局
    由於浮遊植物的數量眾多,就連初級生產發生微小的變化也會影響二氧化碳的濃度,從而影響到全球的生態環境。為此,NASA以及各國均發射了數架探測衛星,研究海洋氣候變化就是這些衛星的任務之一。科學家還結合探測衛星提供的1998-2018年全球海洋顏色變化數據,發現初級生產量會因地點和季節而變化。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的初級生產總量在38至42億噸碳,加上地區差異,沿海地區的產量高,遠洋的產量低。
  • 厄爾尼諾成因及氣候變化規律
    厄爾尼諾成因及氣候變化規律樹上微出版厄爾尼諾成因及氣候變化規律現在已發現的許多天氣現象均可以用Ei.La循環的周期變化來解釋、說明、預報、防範或利用。歷史氣候變化、當代氣候變化及未來的氣候變化都將遵循氣候年際變化的Ei.La循環規律。
  • 什麼是氣候變化
    原標題:什麼是氣候變化  「氣候」不是颳風、下雨、天晴、起霾這樣的天氣變化。「氣候」指的是數年甚至數百年這種長時期內的天氣平均或統計狀況,通常由某一時段內的平均值以及距平均值的離差值來表徵,主要反映一個地區的冷、熱、幹、溼等基本特徵,即地球上某一時段各種天氣過程的綜合表現。
  • 氣候變化是因為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是啥?
    我們生活的地球是個美麗的星球,雖然很平靜,但也是相較於其他行星的暴躁性格而言,對於生活在地球表面的生物來說,就算地球表面的一次氣候災害,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地球表面被四分之三的海洋所覆蓋,地表又被大氣所覆蓋,海洋與大氣內部有著既是周期性特點又非周期性的複雜運動。海洋和大氣的變化左右著人類的生活,有時會對陸地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
  • WMO發布全球季節性氣候信息 今冬厄爾尼諾情勢如何-中國氣象局政府...
    一張面積約2500平方米的世界最大明信片日前在瑞士少女峰下正式亮相,旨在喚起人們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新華社發)  日前,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全球季節性氣候最新信息》和《厄爾尼諾最新情況》稱,今年12月到明年2月,發生厄爾尼諾現象的可能性為75%至80%,預計不會發生強厄爾尼諾事件。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1961至199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為14.0℃,而2015年1至8月統計的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大約比其高0.73 ℃,比1880至1899工業革命時期大約高1℃。全球溫度升高主要是由於強厄爾尼諾和全球變暖的共同作用。  據WMO數據分析顯示,受氣候變化影響,2011年至2015年是有記錄以來的最暖五年,大約高出1961至1990年標準參照期平均值0.57℃。
  • 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研究:2020年厄爾尼諾已經形成
    厄爾尼諾暖流,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東部,自南向北流動著一股著名的秘魯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溫普遍升高,向西流動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強。恰逢此時,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動,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稱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轉成西北季風。
  • 國家氣候中心:厄爾尼諾事件形成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通訊員肖潺報導 自去年6月起,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偏暖範圍逐漸擴大,9月進入厄爾尼諾狀態。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截至2019年2月底,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暖的範圍、強度和持續時間,已達到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儘管此次厄爾尼諾事件較弱,但對全球熱帶和副熱帶地區的影響顯著。  厄爾尼諾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高,從而影響大氣環流的一種自然現象。在此次厄爾尼諾事件中,赤道中太平洋海溫總體要強於赤道東太平洋。
  • 厄爾尼諾指數連續高於閾值,2020年全球氣候混亂?
    作者:文/虞子期 在科學之中,我們常見的幾種氣候現象包含了高溫,乾旱,強降雨,風暴等,然而除了這些之外,隨著氣候的轉變加劇,我們看到附帶的一些長期存在規律的氣候現象也在發生改變了一樣。其中一個就是我們說的厄爾尼諾現象。
  • 國家氣候中心:厄爾尼諾事件已形成!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和0.5℃。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
  • 地球氣候趨於極端化?知名科學雜誌:全球變暖推動強烈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這個有些拗口生澀的陌生名詞,作為一種異常天氣氣候事件近些年被大家廣泛了解和關注。儘管兩種厄爾尼諾現象都會對氣候產生巨大影響,但科學家們認為,東部型對於大氣環流的重組比中部型更重要。儘管厄爾尼諾非常重要,但一直以來對於厄爾尼諾現象相關的海溫變化如何隨全球變暖而變化科學界一直未給出明確結果,近日,發表在著名科學雜誌《自然》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厄爾尼諾與全球變暖之間存在一致性,強烈的東部型厄爾尼諾事件的頻率和東部型厄爾尼諾的異變會顯著增加。
  • 厄爾尼諾指數快跌破0了!全球氣候要變好了?但可能颱風也要來了
    作者:文/虞子期高溫,乾旱等極端氣候現象,可能我們已經不陌生了,也許在我們身邊就是正在發生,而自從2018年以來,除了全球變暖之外,厄爾尼諾的影響也可以說一直在產生之中,根據科學報告指出,在厄爾尼諾和副熱帶高壓的影響之下,今年上半年的颱風偏少了很多,而如今厄爾尼諾又出現了新變化,
  • 冰川時代氣候突然升溫 誘因是厄爾尼諾現象?
    在最後一個冰期,北大西洋的溫度在大約1500年的時間裡急劇快速的上升,由此帶來了這樣一個結果:大量融化的冰塊混入海洋,使全球氣候模式陷入混亂狀態。這些突然的氣候躍變循環——稱為氣候快速振蕩旋迴事件——後面的誘因是被科學家們長期不休爭論的一個課題,它考驗著科學家預測氣候的能力。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氣候事件的誘因是北大西洋主要海洋環流型的改變,而其它研究人員則認為氣候事件與熱帶太平洋的厄爾尼諾/南方震蕩現象相聯繫。
  • 全球熱帶碳排放遠多於往年,研究稱厄爾尼諾現象變化所致
    全球熱帶碳排放遠多於往年,研究稱厄爾尼諾現象變化所致 被命名為軌道碳觀測衛星2號(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
  • 國家氣候中心:厄爾尼諾事件形成 顯著影響全球熱帶和副熱帶地區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楠 通訊員肖潺報導自去年6月起,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偏暖範圍逐漸擴大,9月進入厄爾尼諾狀態。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截至2019年2月底,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暖的範圍、強度和持續時間,已達到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
  • 國家氣候中心宣布:厄爾尼諾事件已形成!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ñ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和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