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成因及氣候變化規律

2020-11-06 樹上微

厄爾尼諾成因及氣候變化規律

樹上微出版


厄爾尼諾成因及氣候變化規律



以強火山爆發為時間節點的厄爾尼諾冷年——拉尼娜暖年的Ei.La周期循環,是地球上氣候由冷到暖的年際變化周期,一個周期大約2~7年。


現在已發現的許多天氣現象均可以用Ei.La循環的周期變化來解釋、說明、預報、防範或利用。歷史氣候變化、當代氣候變化及未來的氣候變化都將遵循氣候年際變化的Ei.La循環規律。


書單推薦



本書已由中國名家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羅固事,男,漢族,重慶市人。


早年就讀於重慶市第16中學,1973年入華中工學院,畢業後回重慶工業學校從事工程力學及高等數學教學。


1985年辭職創辦民營企業——重慶潛光機電研究所,從事變壓器油等潤滑油淨化工藝及設備的研究開發,獲有多項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在《變壓器》雜誌等刊登論文多篇。曾擔任四川省私營企業協會副會長,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於1994年評為《優秀私營企業》,榮獲1993年重慶市《十佳私營企業》。


2006年開始研究天氣學和氣候變化,著有《人工增雨助長了重慶2006年的高溫乾旱》《人工增雨也助長了霧霾的形成:一種消除霧霾恢復藍天白雲的方法》。



前 言


世界氣象組織關於《世界氣候研究計劃2005—2015年戰略框架》提出:評估已經發生的氣候事件、定義氣候系統的異常和趨勢以及確定這些事件受到人類活動和自然變率的影響程度。這是氣候系統行為分析中持續和十分緊迫的需求。


氣候變化及其影響不僅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和科學家們關注的重大問題,而且也越來越為普通民眾所關心。筆者作為一個非專業的普通民眾,因為一次偶然機會涉及對氣候變化規律的研究。


2006年重慶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高溫與乾旱,同時也開展了規模空前、史無前例的人工增雨作業,筆者注意到人工增雨後的降雨呈現出奇特的天氣現象。可是當時電視新聞報導專家解讀川渝兩地高溫乾旱的原因,說是因為當時天空中盛行下沉氣流。盛行下沉氣流就會導致高溫乾旱嗎?筆者通過學習研究,認為氣流下沉的動力機制不存在,既使氣流下沉也不會導致高溫與乾旱,而且還發現天氣學中一些錯誤的概念。例如:傳統氣壓理論的缺陷、關於空氣運動作用力的誤區、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和慣性離心力都不宜稱為空氣運動的力;傳統降水理論不符合自然規律,人工增雨助長了2006年重慶的高溫與乾旱,人工增雨也助長了霧霾的形成。


筆者從強火山爆發的氣候效應及厄爾尼諾與拉尼娜極端氣候影響有關報導中,猜想這二者之間可能存在密切的關聯。通過深入研究,發現強火山爆發是引起氣候變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但是採用傳統氣象學理論無法說明火山爆發引發厄爾尼諾的物理過程。為了研究和說明氣候變化規律,筆者提出了雲雨形成機理,主張大氣運動作用力、氣壓變化力及地轉慣性力、大氣環流形成機理及變化、颱風形成機理及對大氣運動的影響、厄爾尼諾生成原因及氣候變化規律。


筆者主張:

厄爾尼諾現象是強烈的火山爆發引起的氣候突然變化現象,是大量噴發的高聳入雲的火山灰影響了降雨過程,特別影響了颱風或颶風的形成和降雨過程,從而引起氣候突然變化,這就是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使氣候突然變冷。

潔淨的天空對降雨過程,特別是對颱風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從而引起氣候的逐漸變化並逐步發展到劇烈變化,這就是拉尼娜現象,拉尼娜使氣候逐漸變熱。

如果沒有出現對氣候有影響的火山爆發,天空將越來越潔淨,拉尼娜現象將越來越強烈,直到出現有噴發大量火山灰的強火山爆發,於是又開始了厄爾尼諾特有的天氣現象。

由於本人的知識和認識有限,書中的缺點與不足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點!


本書得到了重慶潛能集團張龍義董事長的大力支持和資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重慶市教育科普協會秘書長田香遠建議本書重視並遵循自規律,發表獨特見解;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黃永銘教授對本書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議;羅曼為文字錄入作了很多工作,並幫助各章選擇適合的圖例;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羅固事

2020年6月



內容節選


////////


北半球夏半年與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冬半年與南半球夏半年從2月立春到8月立秋期間,太陽光垂直射向地面位置從南往北移動、氣候帶也往北移動,稱為北半球的夏半年或南半球的冬半年;


從8月立秋到2月立春期間,太陽光垂直射向地面位置從北往南移動,氣候帶也往南移動,稱為北半球的冬半年或南半球的夏半年。



圖3-2大氣環流季節變化模型(半年反向特徵)



人工影響冰雹的作用


一、傳統降水理論認為,冰雹形成機制主要包含3個條件


一是由於大氣層結條件形成的不穩定狀態,在雲中造成一股隨高度變化的上升氣流。就冰雹形成來說,最大上升氣流速度必須超過15米/秒。二是在一塊對流雲中,上升氣流的速度分布為過冷卻水的累積創造了條件,在最大上升氣流速度層以上形成了水分累積帶,其中水分含量可達20克/米3以上。

三是當大氣層結導致大氣不穩定度使雲中水分累積帶下界高度上的溫度在0~-20℃之間時,冰雹基本上是靠消耗累積帶中的過冷大水滴或固體粒子而生長的。當冰雹粒徑長大到其降落速度超過最大上升氣流速度時,冰雹就開始降落下來。


二、人工影響冰雹過程的方法


基於上述有關冰雹形成機制的概念,作為阻止冰雹胚胎長大的一種有效方法,就是在雲體冰雹形成部分的整個過冷卻區中,大量投入人造冰晶,讓其形成為數眾多的人工冰晶粒子,形成人工冰晶粒子與自然冰雹胚胎爭食過冷雲滴或過冷大水滴的局面。冰雹粒子的這種人工增值,會使冰相總量增加,而使單個冰相粒子的平均體積增長速度減慢;從而促使冰雹粒徑由大變小,由小變無,起到減少冰雹危害程度的作用。


三、筆者主張的冰雹形成機理


降冰雹過程是本書所闡述積雨雲降水的一種特例,它是由強對流天氣引發的一種冷雲降水過程。發生冰雹的天氣形勢有三個特點。第一,對流中層、上層冷空氣層較厚,氣溫隨高度而降低的程度較快,即:溫度直減率較大;



定製出版 專業為你

尊重每一部作品的價值



第二,連晴高溫多日,使地面及低層、中層大氣升溫較快,熱空氣中已聚積了大量水汽;


第三,當北方冷空氣侵入本地,當它與本地上空的熱空氣相遇,冷空氣吸收了熱空氣的熱量,使熱空氣冷卻,並使水汽凝結,在鋒面上形成低氣壓,形成積雨雲,使中、低層空間的冷空氣和暖溼空氣大量進入雲中。


此時的積雨雲發展過程十分迅速,而且由於高空冷空氣層深厚,使積雨雲從孕育期到成長期過程在較低高度時就已經完成。當它發展到成長期時已產生了很多的小水滴和冰晶,在過飽和條件下雲中有很高的過冷度,小水滴很快凍結成冰粒,水汽凝結速度加快,使氣流上升更快,冰粒隨氣流上升的行程更長。在更長的上行空間中,冰粒有更充裕的時間來凝華水汽而長大為雹粒。從雹粒長大為冰雹、冰雹再演變為大雨暴雨的過程來看,整個雹暴的降水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雹粒長大。隨著雹粒直徑逐漸增大,其下降速度V1也逐漸加快,它隨氣流上升的速度將變慢。當雹粒下降速度V1很接近氣流上升速度V2時,雹粒就只能緩慢地上升;當V1=V2時,雹粒既不上升也不下落,不過平衡是短暫的。雹粒長大後有更大的表面積、易於捕捉、凝華更多的水汽而長得更大,它的下降速度V1加快;當V1>V2時,雹粒開始下落,但剛開始下落時V1很接近V2,雹粒下落速度很慢。


雹粒在下落過程中繼續捕捉水汽而長大,隨著雹粒直徑增大、數量增多,其下落速度加快,向下落的雹粒與上升氣流的相對速度增大,雹粒捕捉上升氣流中過冷水汽和小水滴的機會增多,水汽凝結速度加快,雲中氣壓降低更多,吸引氣流上升速度加快。因此,雹粒開始下落以後,可能遇到上升更快的氣流,當上升氣流速度又大於雹粒下降速度時,雹粒將再次隨氣流往上運動。但此時氣流上升速度只是略為大於雹粒的下降速度,所以開始雹粒向上運動的速度也很緩慢。這樣,雹粒的運動隨氣流上升或下落,上下往復運動可能發生幾次。雹粒直徑大小不同,其上升速度也不同,較小的雹粒上升較快,因此能升到較高的高度,待其捕捉水汽或水滴逐步長大以後上升速度變慢,雹粒長得更大以後開始下落,較大的雹粒雲集在雲中氣壓最低、氣流上升最快的區域。在雹粒長大過程中,新的雹粒也不斷產生。雹粒的多少和雹粒長大的程度,取決於它在氣

流中上下運動的時間,當上升氣流達一定速度時,雹粒成長更快。



第二階段,冰雹成熟。當大量的雹粒已長大為冰雹時,冰雹群的總的冰面面積大大增加,其捕捉水汽的速度更快,此時上升氣流中的大量水汽在冰雹粒表面快速凝華,空氣體積迅速收縮,氣壓更低,吸引氣流運動速度加快。上升氣流挾帶著不斷長大的冰粒冰雹往上升,最後形成數量眾多的冰雹雲衝出雲頂,拉出大片帶有冰雹的砧狀雲層,氣流速度減慢,冰雹開始降落。與此同時,低層空間的冷暖氣流繼續湧進雲中,形成雲中快速上升的氣流,維持著雲內很高的過飽和度和過冷度,使水汽凝結為水滴和冰粒、水滴凍結為冰粒,冰粒凝華水汽或捕捉水滴而長大為冰雹。大風和雷電往往同時產生,表現出強對流天氣的典型現象。


第三階段,冰雹演變為大雨暴雨。當雲內上升氣流增大到一定程度時,水汽凝結速度更快,雲滴和小水滴來不及凍結成冰粒就已經長大為大顆雨滴,大顆的雨滴群隨上升氣流衝出雲頂,上升速度減慢,於是降冰雹過程演變為傾盆大雨。此時,(6.3)式表示的雲雨狀態函數值可達f4或f5,這表明冷暖氣團的溫度差△T所形成的過飽和度和過冷度促使積雨雲發展旺盛。產生冰雹的雹暴總是帶來強度較大的降水。從上述冰雹形成的三個階段中看到,冰雹成熟後很快轉為大雨暴雨過程,這就是前面論述的積雨雲的降雨過程,所以,在一次雹暴過程的總降水量中,冰雹總質量偏低。Crow等根據雨雹觀測網計算得出,在1972~1974年期間,在美國科羅拉州東北部1600km2範圍內,每個雹日冰雹質量對雨水質量的比值(H/R)平均為1.8%。石安英等1985年6~9月在河北張家口地區15個站共取得20組資料,分析得H/R平均為2.2%,同時發現雨量隨著雹量的增加,呈指數式遞增。


圖6-1中高緯度積雨雲降水過程


有一種雲會在短時間內輸送大量的雨,引起大雨、暴雨或特大暴雨,這種雲叫作「積雨雲」,或叫「對流雲」。積雨雲能提供地球上75%的雨水,是主要的降雨過程。

重慶夏天主要是積雨雲降雨,人工增雨作業也主要是針對積雨雲。依據本書提出的降水理論,可將積雨雲的降水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孕育期、成長期和成熟期(參見圖6-1)。


《厄爾尼諾成因及氣候變化規律》



如果您有出書的夢想,如果您不知道如何出書,如果您感覺孤軍奮戰,需要專業的團隊支持,那麼您並不孤單。


相關焦點

  • 全球氣候異常變化成因是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或是全球氣候異常
    地球的氣候變化基本上科學家認為是地球的溫室效應造成,可是也有一些人覺得氣候變化很可能是其他因素,那麼到底還是怎麼樣的情況呢?這點科學家爭論還是比較大,美女小倩熱愛科學,也喜歡科學研究,朋友們可以加我粉絲和關注,我們一起探討這些問題。現在有一部分科學家認為,全球升溫是厄爾尼諾現象的一個現象,跟全球氣候變暖沒有關係,因為沒有證據證明全球的氣溫出現了巨大的變化!
  • 氣候變化是因為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是啥?
    我們生活的地球是個美麗的星球,雖然很平靜,但也是相較於其他行星的暴躁性格而言,對於生活在地球表面的生物來說,就算地球表面的一次氣候災害,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地球表面被四分之三的海洋所覆蓋,地表又被大氣所覆蓋,海洋與大氣內部有著既是周期性特點又非周期性的複雜運動。海洋和大氣的變化左右著人類的生活,有時會對陸地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
  • 厄爾尼諾,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徵之一
    在全球氣候的多變的時代,我們也許沒有詳細了解過氣候變化的具體原因,但是在「厄爾尼諾年」也就是2019年的確認,這就要提醒我們需要重視氣候變化了。「厄爾尼諾」是什麼?這就要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了。
  • 「厄爾尼諾」現象:人們最熟知的極端性天氣,常帶來反向氣候變化
    我們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由很多要素組成,包括地形、氣候、植被、土壤和生物等等,其中氣候要素是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是指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在較長的時間內大氣都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不過全球氣候也處在不斷地動態變化之中。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因素不僅僅來自自然方面,也有可能來自人類活動。
  • 浮遊植物將預測全球氣候變化?或暗示厄爾尼諾現象結局
    而如果能將浮遊植物的初級生產規律摸清,那將更有利於打造生態圈的良性循環。文/樹莓浮遊植物對全球生態圈的作用浮遊植物是水生系統中最為微小,且無根的漂浮植物。為此,NASA以及各國均發射了數架探測衛星,研究海洋氣候變化就是這些衛星的任務之一。科學家還結合探測衛星提供的1998-2018年全球海洋顏色變化數據,發現初級生產量會因地點和季節而變化。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的初級生產總量在38至42億噸碳,加上地區差異,沿海地區的產量高,遠洋的產量低。
  • 厄爾尼諾事件預警,全球氣候的變化加劇的開始?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和0.5℃。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
  • 西歐為何氣候穩定?厄爾尼諾現象如何形成?這種現象並不總是可怕
    筆者認為,西歐地區的冬天之所以不像歐亞大陸其它地區那樣冬夏分明,就是因為在海水和海風的雙重作用下,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氣候。而厄爾尼諾現象的成因就像是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空氣互相玩蹺蹺板的結果,雖然環保主義者總是將厄爾尼諾現象說得很可怕,不過有時它也能為漁民帶來福利。
  • 浮遊植物將預測全球氣候變化?或暗示厄爾尼諾現象結局
    為此,NASA以及各國均發射了數架探測衛星,研究海洋氣候變化就是這些衛星的任務之一。科學家還結合探測衛星提供的1998-2018年全球海洋顏色變化數據,發現初級生產量會因地點和季節而變化。全球每月初級生產量浮遊植物將預示氣候變化當然,通過浮遊植物,還可以預測全球的氣候變化。
  • 地球氣候或「大變」!2021年厄爾尼諾現象還會來嗎?有這個可能性
    但是隨著氣候的改變,厄爾尼諾的現象出現規律也在發生改變,所以如今這個「大約每隔7年出現一次」的規律性已經不具有過高的參考價值了,也就是說氣候的演變正在改變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規律,已經是「正常變得不正常」,這意味著什麼?氣候真的不正常了?而在2019年的時候,全球就出現了一次「厄爾尼諾現象」,而在2020年也出現了一次「弱厄爾尼諾現象」,這什麼情況?
  • 厄爾尼諾及拉尼娜天氣對大豆市場的影響分析
    ENSO是地球系統裡最為重要的現象之一,其中暖的ENSO事件稱為厄爾尼諾事件,冷的ENSO事件稱為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事件與厄爾尼諾事件對應的氣候異常基本上為對稱狀態。每次ENSO事件約持續一年左右,一般始於前一年的冬季,於次年緩慢增長,並在冬季達到最強。它具有區域性強,能量變化大,活動頻繁,有規律但無嚴格周期等特點,平均3-4年發生一次,但也有時僅隔一年,有時則相隔6-7年。
  • WMO發布全球季節性氣候信息 今冬厄爾尼諾情勢如何-中國氣象局政府...
    一張面積約2500平方米的世界最大明信片日前在瑞士少女峰下正式亮相,旨在喚起人們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它的演變規律,通常是在北半球春季發展,夏季建立,冬季達到鼎盛期,來年春季開始減弱。  但是,為什麼遙遠的熱帶太平洋海溫增暖會導致東亞氣候異常呢?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周天軍解釋稱,原因在於,有一個連接厄爾尼諾海溫異常和中國氣候的重要橋梁——即位於西北太平洋的高壓異常,在海氣相互作用研究領域常稱之為「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或「菲律賓海異常反氣旋」。
  • 科學家:依照往年規律推算,下個月或發生厄爾尼諾現象
    文/行走天涯科學家:依照往年規律推算,下個月或發生厄爾尼諾現象馬上春節就要來臨了,相信很多人依舊迷失在暖暖的冬日陽光中,無法自拔,似乎覺得自己度過了一個假的冬天,的確,今年的冬日看起來格外的溫暖,倘若不是穿上厚厚的棉服,就是為了抵擋有可能隨時到來的低溫的話,這個冬天看起來更像是春天
  • 厄爾尼諾為什麼導致氣候異常?
    因此,當地漁民以西班牙語中「聖嬰」一詞,命名這種赤道中東太平洋表層海水增溫現象,音譯為「厄爾尼諾」。  在科學上,當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區的海水表面溫度比常年同期偏高0.5℃,並持續3個月以上,就進入了「厄爾尼諾狀態」;持續6個月以上,則確認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 厄爾尼諾重現概率加大,2020年氣候或又要複雜化了
    根據俄羅斯新科學報告指出,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之下,我們2020年可能又會出現一個氣候「巨變」的模式,這將會帶來更多的損失,特別是在亞洲地區,這種情況將會更加的嚴峻。氣象專家佩列韋堅採夫稱,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開始重現,所以說這可能會加劇氣候的一個變化。
  • 厄爾尼諾指數連續高於閾值,2020年全球氣候混亂?
    作者:文/虞子期 在科學之中,我們常見的幾種氣候現象包含了高溫,乾旱,強降雨,風暴等,然而除了這些之外,隨著氣候的轉變加劇,我們看到附帶的一些長期存在規律的氣候現象也在發生改變了一樣。其中一個就是我們說的厄爾尼諾現象。
  • 冰川時代氣候突然升溫 誘因是厄爾尼諾現象?
    這些突然的氣候躍變循環——稱為氣候快速振蕩旋迴事件——後面的誘因是被科學家們長期不休爭論的一個課題,它考驗著科學家預測氣候的能力。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氣候事件的誘因是北大西洋主要海洋環流型的改變,而其它研究人員則認為氣候事件與熱帶太平洋的厄爾尼諾/南方震蕩現象相聯繫。
  • 國家氣候中心:厄爾尼諾事件已形成!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2019年11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並持續維持厄爾尼諾狀態,連續5個月 Nio 3.4指數的滑動平均值分別為 0.6℃、0.5℃、0.5℃、0.5℃和0.5℃。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
  • 為什麼近幾年霧霾越來越嚴重,美國講是厄爾尼諾現象,你怎麼看?
    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霧霾的科學解釋是可呼吸顆粒物,PM2.5像霧裡面存在霾。非科學解釋,也就是從個人觀點來說,霧霾主要是氣候變化造成的。霧霾本身是兩個概念,即兩種物質混合就會增加可呼吸顆粒物,它們漂浮在空氣中,久久不散。其次,霧霾是怎樣形成的呢?霧霾的成因主要是由氣候變化,冷空氣侵襲,城市釋放熱能等造成的。
  • 什麼是氣候變化
    原標題:什麼是氣候變化  「氣候」不是颳風、下雨、天晴、起霾這樣的天氣變化。「氣候」指的是數年甚至數百年這種長時期內的天氣平均或統計狀況,通常由某一時段內的平均值以及距平均值的離差值來表徵,主要反映一個地區的冷、熱、幹、溼等基本特徵,即地球上某一時段各種天氣過程的綜合表現。
  • 不祥的聖嬰——厄爾尼諾
    總的來看,在厄爾尼諾現象的作用下,全國大部分地區冬季的溫度比正常年份高,南澇北旱現象比較明顯。  聖嬰之後有「女嬰」  在深入探索厄爾尼諾與氣候變化的關係的過程中,科學家又發現了與其性格相反的拉尼娜(LANINA)現象。有人稱之為聖嬰的邪惡妹妹「女嬰」,雖然威力不及聖嬰,但也會給人類造成相當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