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西歐地區的冬天之所以不像歐亞大陸其它地區那樣冬夏分明,就是因為在海水和海風的雙重作用下,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氣候。而厄爾尼諾現象的成因就像是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空氣互相玩蹺蹺板的結果,雖然環保主義者總是將厄爾尼諾現象說得很可怕,不過有時它也能為漁民帶來福利。水這種物質擁有優良的儲熱性能,以海水那麼龐大的體積,即便是在最極端的氣候環境下,海水溫度也最多只會每日改變1℃,平均每年有10℃的最高溫差。
相比之下,大陸的有些地區就遠沒有這麼宜人了,在最極端的地區,晝夜溫差可以高達80℃。海洋的溫度之所以這麼穩定,就是因為當太陽的熱量傳遞到海面時,這些熱量會一點一點地向海水傳遞。而當太陽的光線不再照射海水時,這些儲存到海水中的熱量又要以同樣的速度緩慢向上傳遞了。這還是在假設海水不流動的情況下,實際上極地和赤道的海水總是以一定的規律糾纏在一起,這使海洋的溫度改變更緩慢了。海水流經世界各地的同時,也藉助海風的吹拂影響了世界各個地區的溫度。
讓筆者為大家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赤道地區的溫暖海水流向本應相對寒冷的北美洲時,這些海水中儲存的熱量就會向寒冷的空氣中施放,首先就會惠及到北美洲的居民。而這個地區還有一股吹向西歐的盛行風,這些熱量就被隨風傳播到西歐了。可見這些看似分布面積不大的來自大西洋赤道的海水,通過這種方式一舉兩得地惠及了兩片大陸的居民。不過幾乎是以相同的原因,海水也會引發多年以前電視中常常提及的厄爾尼諾現象。
筆者不得不說,當海洋造福人類的時候,人類並不會深究其中原因,而當海洋帶來不好的事件時,人們馬上就注意到了。秘魯遠岸有一個享譽全球的漁場,形成這個天然漁場的原因就是一股強力的冷水上升流,這些來自海底的水富有營養,讓喜愛冷涼環境的鯷魚長得膘肥體壯。不過每年年底,上升流都會有所減弱,漁場表面的海水就因此升高了一點溫度,導致鯷魚的活動不在頻繁,這就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典型表現。而厄爾尼諾現象的成因,要跨海追溯到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
每當太平洋海面的氣壓高時,印度洋上的氣壓就低,反之亦然,就像蹺蹺板一樣。在正常的情況下,每年印度的農作物播種的季節,印度洋的氣壓就應該變低,讓來自太平洋的風吹過來,為農作物帶來雨水。但如果海洋氣壓異常的話,印度就會很不幸地遭遇饑荒。當海面上的氣壓發生異常時,海風的吹拂方向就會發生異常。海水的流動方向是會受到海風影響的,如果海風沒有吹嚮往年應有的方向,那麼對於秘魯的漁場經營者來說,期待中的海底冷水也不會嚮往年一樣湍急地湧上海面。這樣一來,原本的漁場就瓦解了。
筆者覺得,由於海水和海風對人類的影響是全球性的,所以當我們在新聞上看到某個地區遭遇了厄爾尼諾現象,那麼您就會知道,從印度到非洲全都遭遇了各種形式、輕重程度不同的自然災害。不過至少對於秘魯的漁場經營者來說,他們其實有更多選擇餘地的。原本秘魯的漁場是盛產冷水魚的,但既然厄爾尼諾現象會導致秘魯沿岸的海水升溫,那麼當冷水魚散去之後,漁民就可以選擇捕捉鰹魚、金槍魚等暖水魚類了。看了這篇文章,您是不是學到了新知識呢?給我們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