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暖流,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東部,自南向北流動著一股著名的秘魯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溫普遍升高,向西流動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強。恰逢此時,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動,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稱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轉成西北季風。西北季風不但削弱了秘魯西海岸的離岸風——東南信風,使秘魯寒流冷水上泛減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著水溫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魯寒流的水溫反常升高。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稱為「厄爾尼諾暖流」。
厄爾尼諾又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現象是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大範圍熱帶太平洋增暖,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但這個狀態要維持3個月以上,才認定是真正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
2015年3月,美國國家大氣監測組織稱今年很有可能是厄爾尼諾年。厄爾尼諾現象通常會導致南方梅雨時期從通常的5月中旬推遲到6月。在厄爾尼諾年分通常會出現北旱南澇,但也有可能會出現北澇南旱,這取決於大氣環流狀況。
厄爾尼諾暖流(圖片來源:網絡)
發展歷史
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全世界出現的異常天氣,有範圍廣、災情重、時間長等特點。在這一系列異常天氣中,科學家發現一種作為海洋與大氣系統重要現象之一的「厄爾尼諾」潮流起著重要作用。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的譯音,原意是「神童」或「聖明之子」。相傳,很久以前,居住在秘魯和厄瓜多海岸一帶的古印第安人,很注意海洋與天氣的關係。他們發現,如果在聖誕節前後,附近的海水比往常格外溫暖,不久,便會天降大雨,並伴有海鳥結隊遷徙等怪現象發生。古印第安人出於迷信,稱這種反常的溫暖潮流為「神童」潮流,即「厄爾尼諾」潮流。
厄爾尼諾暖流(圖片來源:網絡)
自然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源自西班牙文El Niño,原意是「小男孩」或「小女孩」,也指聖嬰,即耶穌,用來表示在南美洲西海岸(秘魯和厄瓜多附近)向西延伸,經赤道太平洋至日期變更線附近的海面溫度異常增暖的現象。
在正常年份,此區域東南信風盛行。赤道表面東風應力把表層暖水向西太平洋輸送,在西太平洋堆積,從而使那裡的海平面上升,海水溫度升高。而東太平洋在離岸風的作用下,表層海水產生離岸漂流,造成這裡持續的海水質量輻散,海平面降低,下層冷海水上湧,導致這裡海面溫度的降低。上湧的冷海水營養鹽比較豐富,使得浮遊生物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充足的餌料。魚類的繁盛又為以魚為食的鳥類提供了豐盛的食物,所以這裡的鳥類甚多。由於海水溫度低,水溫低於氣溫,空氣層結穩定,對流不宜發展,赤道東太平洋地區降雨偏少,氣候偏幹;而赤道西太平洋地區由於海水溫度高,空氣層結不穩定,對流強烈,降水較多,氣候較溼潤。
當東南信風異常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水上翻異常強烈,降水異常偏少;而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偏高,降水異常偏多。這就是所說的拉尼娜事件。[1] 拉尼娜現象與厄爾尼諾相反,指東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降低。兩種現象都與全球氣候有密切聯繫,可能導致極端天氣出現的機率增加。
可是每隔數年,東南信風減弱,東太平洋冷水上翻現象消失,表層暖水向東回流,導致赤道東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溫升高,秘魯、厄瓜多沿岸由冷洋流轉變為暖洋流。下層海水中的無機鹽類營養成分不再湧向海面導致當地的浮遊生物和魚類大量死亡,大批鳥類亦因飢餓而死。形成一種嚴重的災害。與此同
時,原來的乾旱氣候轉變為多雨氣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濫,這就是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對氣候的影響,以環赤道太平洋地區最為顯著。在厄爾尼諾年,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南亞次大陸和巴西東北部均出現乾旱,而從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則多雨。厄爾尼諾現象可以產生毀滅性的影響,可能在拉丁美洲引發洪水、導致澳大利亞出現乾旱和印度的農作物歉收。許多觀測事實還表明,厄爾尼諾事件通過海氣作用的遙相關,還對相當遠的地區,甚至對北半球中高緯度的環流變化也有一定影響。研究發現,當厄爾尼諾出現時,將促使日本列島及我國東北地區夏季發生持續低溫,有的年份使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降水有偏少的趨勢。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地球表層環境的整體性:一個圈層的變化會導致其他圈層的變化,一個地區的變化會引起其他地區的變化,局部的變化也會引致半球甚至全球環境的變化。
1997年由衛星觀測到的厄爾尼諾事件(圖片來源:網絡)
運行周期
厄爾尼諾是一種周期性的自然現象,大約每隔7年出現一次。科學家通過對全球氣候的研究,認為厄爾尼諾不是一個孤立的自然現象,它是全球性氣候異常的一個方面。在正常年份,秘魯西海岸的太平洋沿岸地區都受一股冷洋流控制,有一個範圍很大的天然漁場。一旦出現氣候異常,東太平洋的冷洋流即被一股暖洋流所代替。厚度達30多米的暖洋流覆蓋在冷洋流之上,使大量冷水性的浮遊生物遭到滅頂之災,紛紛逃離或死亡,這就是厄爾尼諾現象。
1950-2011期間的全球年平均溫度異常(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