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科普 ▏兄妹現象,氣候異常

2020-08-10 池州天氣

本期內容將為大家介紹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兩種現象均會影響到全球水資源分配不均衡,導致全球氣候異常,極端天氣也會大大增加,同時氣象災害會帶給人類巨大的危機感。


厄爾尼諾 & 拉尼娜



厄爾尼諾


原意是「聖嬰」、「神童」或「聖明之子」


含義:表示在南美洲西海岸(秘魯和厄瓜多附近)向西延伸,經赤道太平洋至日期變更線附近的海面溫度異常增暖的現象。


(如圖:厄爾尼諾年所出現的全球海面溫度圖)


氣象成因


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3月時值南半球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溫普遍升高。


向東流動的赤道逆流得到加強, 恰逢此時, 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動, 東北信風跨過赤道受到南半球的自轉偏向力作用, 向左偏轉成西北季風。


西北季風不但削弱了秘魯西海岸的東南信風, 使秘魯寒流冷水上泛減弱甚至消失, 而且吹拂著水溫較高的赤道逆流海水沿秘魯寒流來的方向逆洋流南下, 把秘魯寒流變性為暖流。


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暖流被稱之為厄爾尼諾暖流。


我們可以結合圖片來看看厄爾尼諾現象。



總的來說,當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時,赤道東太平洋由於海水溫度高,空氣層結不穩定,對流發展,由乾燥少雨變為多雨,引發洪澇災害;而赤道太平洋西岸地區由於海水溫度低,空氣層結穩定,由溼潤多雨變為乾燥少雨。


而厄爾尼諾對我國的也會造成影響:


1、夏季東北地區氣溫偏低,形成低溫冷害。


2、夏季黃河及華北一帶少雨乾旱。


3、夏季黃河以南、長江中下遊地區多雨以致發生洪澇災害。


4、熱帶西太平洋上生成的颱風數量偏少,登陸我國的颱風數量也偏少。



拉尼娜


原意是「小女孩」、「聖女」


含義:是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


(如圖:拉尼娜年所出現的全球海面溫度圖)


氣象成因


東北信風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區,在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暖水被颳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進行補充,導致赤道東太平洋海溫比西太平洋明顯偏低。


當東北信風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深層海水上翻現象更加劇烈,導致海表溫度異常偏低,使得氣流在赤道太平洋東部下沉,而氣流在西部的上升運動更為加劇,有利於信風加強,這進一步加劇赤道東太平洋冷水發展,引發所謂的拉尼娜現象。


我們也同樣對照著圖來看。


拉尼娜現象常與厄爾尼諾現象交替出現,但發生頻率要比厄爾尼諾現象低。其影響會讓赤道太平洋東岸地區降水減少,而赤道太平洋西岸地區高溫多雨。


拉尼娜現象出現時,我國易出現冷冬熱夏,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個數比常年多,出現&34;現象;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巴西東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區、美國東南部等地易出現乾旱。



接下來是本期視頻

圖文並茂

相信大家看完後

能更加透徹地了解這對兄妹



主講人:珠海空管站氣象臺-葉之翩


總結


最後我們來看看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

對中國的主要影響


厄爾尼諾年,我國北方地區通常會出現嚴重高溫乾旱,南方地區則通常會出現嚴重的洪澇。但如果大氣環流發生過度異常,則也可能會出現北澇南旱的情況。


拉尼娜年,入春後我國北方強寒潮大風頻繁出現,而降雨量卻持續偏少,氣溫也居高不下。


影響範圍包括西北、華北、東北西部、黃淮地區,甚至波及到了江淮地區。



對我們華南地區的影響,

那肯定是颱風(熱帶氣旋)和降水。


厄爾尼諾年

華南地區降水較多,

但登陸的颱風會比較少。


拉尼娜年

華南地區入汛降水偏少,

但登陸的颱風較多。




來源中國氣象科普微信

相關焦點

  • 【氣象百科】兄妹現象,氣候異常
    今天為大家介紹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兩種現象均會影響到全球水資源分配不均衡,導致全球氣候異常,極端天氣也會大大增加,同時氣象災害會帶給人類巨大的危機感
  • 【氣象科普】兄妹現象——厄爾尼諾與拉尼娜
    【氣象科普】兄妹現象——厄爾尼諾與拉尼娜 2020-06-06 02: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氣象科普】氣候為何如此異常?是什麼導致了地球「發熱多汗」?
    與此同時,持續異常高溫還引發了多重災難,包括森林大火、洪水泛濫,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2019夏的氣候為何如此異常?是什麼導致了地球多地「發熱多汗」? 大氣環流的異常,是造成2019年夏天北半球多地氣候極端高溫的直接原因。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夏季一旦形成穩定、少動的高壓系統,即所謂的「阻塞高壓系統」,便會帶來連續多日少雲的晴熱高溫天氣。
  • 全球氣候異常變化成因是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或是全球氣候異常
    而且全球各個地區都有類似的現象出現,所以很多人都覺得有些擔心。地球的氣候變化基本上科學家認為是地球的溫室效應造成,可是也有一些人覺得氣候變化很可能是其他因素,那麼到底還是怎麼樣的情況呢?這點科學家爭論還是比較大,美女小倩熱愛科學,也喜歡科學研究,朋友們可以加我粉絲和關注,我們一起探討這些問題。
  • 氣象科普:閃電現象種類
    氣象科普閃電現象種類閃電的類型閃電通常分為無聲放電和閃電兩類。閃電本身又可以分為片狀閃電、線狀閃電、鏈形閃電和球形閃電等。最常出現的一種無聲放電是被叫做「愛爾馬聖火」的。這是一種並非雷雲與大地間放電和沒有雷聲的閃光現象,實際上就是尖端電暈放電。放電時,突出物周圍會呈冒煙狀或光膜狀的放電現象。當電場強度很強時,就會形成單獨束狀放電,由物體周圍放射出來。這种放電現象對電訊系統有幹擾。
  • 【全國科普日科技工作者講科普】張永紅:今年前汛期渭南氣候異常嗎
    為鼓勵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全國科普日主題活動,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濃厚的科普氛圍,渭南市科協決定9月19日起,開展第四屆全國科普日「科技工作者講科普」系列活動,邀請有關學科帶頭人、優秀科技工作者,用專業的知識、通俗的語言,為公眾講科普,解答公眾關注、關切的實際問題。
  • 世界氣象組織公布:「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當地時間10月29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新版《全球季節性氣候更新》指出,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預計今年的
  • 氣象知識之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 Nina——「小女孩,聖女」的意思,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氣象和海洋學家用來專門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海水錶層溫度低出氣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
  • 世界氣象組織: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
    當地時間10月29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新版《全球季節性氣候更新》指出,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預計今年的拉尼娜現象強度為中等到強,並將持續至明年,影響世界諸多地區的溫度、降水和風暴型式。 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海洋表面溫度的大尺度降溫,並伴有熱帶大氣環流(即風、氣壓和降雨量)的變化。
  • 厄爾尼諾為什麼導致氣候異常?
    數百年來,生活在秘魯北部和厄瓜多的漁民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每隔幾年,在聖誕節前後,赤道太平洋東海岸海水持續增暖,秘魯亞卡俄沿海龐大的魚群悄然失蹤,原來以魚為食的海鳥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食源,不久也都死去。原來生機勃勃的海灘一片悽涼。因此,當地漁民以西班牙語中「聖嬰」一詞,命名這種赤道中東太平洋表層海水增溫現象,音譯為「厄爾尼諾」。
  • 近期我國部分地區出現嚴重氣象乾旱 氣候專家稱氣溫異常偏高降水...
    中國氣象報記者宛霞 通訊員 李威報導5月17日,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實況顯示,當前我國部分地區出現嚴重氣象乾旱,東北、黃淮、江淮、西南等地出現中度至重度氣象乾旱,吉林、雲南部分地區出現特旱。對此,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陳麗娟、正研級高級工程師侯威對氣象乾旱實況以及氣象乾旱成因與趨勢展望等進行解讀。
  • 濟南市氣象科普館
    原標題:濟南市氣象科普館來源:中國氣象報濟南市氣象科普館由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山東省氣象局、濟南市科協主辦,濟南市氣象局承辦
  • 科普氣象知識
    近日,位於柯橋區氣象局內的氣象災害展示與體驗活動站迎來了首批參觀者,在「小球大世界」項目上,當大家通過光影技術,在直徑2米左右的碳纖維球體上,看到立體展現出來的氣象實時雲圖、全球地形地貌、全球衛星雲圖等內容時,紛紛驚奇不已。在天氣預報影視製作室,參觀者又體驗了一回「我是氣象播報員」,用一本正經、活潑搞怪、優雅含蓄等方式錄製了多版本的天氣預報。
  • 您知道拉尼娜現象嗎?
    最近大家的朋友圈,是不是經常刷到,由於拉尼娜現象,今年或遇 60 年極寒冬天的信息?那麼,這是真的嗎? 專家介紹,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出現大範圍偏冷且強度和持續時間達到一定條件的冷水現象
  • 「全國科普日活動」暨氣象科普走進林埭中心小學徐埭校區
    「全國科普日活動」暨氣象科普走進林埭中心小學徐埭校區9月20日下午,在全國科普日之際
  • 氣象組織預測今年全球將現異常高溫 但厄爾尼諾出現概率低
    3月2日,據外媒報導,世界氣象組織表示,今年發生厄爾尼諾現象的概率較低,但由於人為活動所引起的氣候變化,全球多地仍將經歷異常高溫。氣象組織預計,2020年三四月間出現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概率分別為35%和5%,而六到八月間出現上述現象的概率均為20-25%。
  • 合理利用氣候與水資源 發揮氣象趨利避害作用
    今年3月23日是第六十個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氣候與水」,旨在進一步認識新形勢下氣候與水的關係,關注厄爾尼諾、拉尼娜等氣候現象以及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對水產生的重大影響。確定這一主題,彰顯出世界氣象組織及其成員深刻認識到,氣候與水處於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和災害風險管理等全球目標的核心位置。面對氣候變化與水資源短缺、水汙染、暴雨洪澇等一系列挑戰,世界氣象組織呼籲全球以更協調、更可持續的方式合理利用和規劃氣候與水資源。在我們生存的星球上,氣候與水循環相互影響,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創造奇蹟。
  • 益陽氣象|2020全國科普日&氣象科普知識競答
    -益陽氣象-今天又開啟了新一輪的氣象科普知識競答啦~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主題為「決勝全面小康,踐行科技為民」,時間為9月19—25日,立足面向基層、服務發展,充分展現氣象科技工作者在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方面的擔當與作為,廣泛開展「多陣地、多戰線、廣覆蓋、齊參與
  • 拉尼娜和厄爾尼諾:兩種區域異常現象,直接導致全球氣候混亂!
    拉尼娜現象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是一種反常現象,不只是東太平洋明顯變冷,還帶來了全球性氣候混亂。厄爾尼諾現象同樣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是一種反常現象。和拉尼娜現象剛好相反,厄爾尼諾現象是因為熱帶來了全球性氣候混亂。
  • 世界氣象組織: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 將持續至明年
    當地時間10月29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新版《全球季節性氣候更新》指出,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預計今年的拉尼娜現象強度為中等到強,並將持續至明年,影響世界諸多地區的溫度、降水和風暴型式。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海洋表面溫度的大尺度降溫,並伴有熱帶大氣環流(即風、氣壓和降雨量)的變化。它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通常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