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氣候與水資源 發揮氣象趨利避害作用

2020-12-03 人民網

今年3月23日是第六十個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氣候與水」,旨在進一步認識新形勢下氣候與水的關係,關注厄爾尼諾、拉尼娜等氣候現象以及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對水產生的重大影響。確定這一主題,彰顯出世界氣象組織及其成員深刻認識到,氣候與水處於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和災害風險管理等全球目標的核心位置。面對氣候變化與水資源短缺、水汙染、暴雨洪澇等一系列挑戰,世界氣象組織呼籲全球以更協調、更可持續的方式合理利用和規劃氣候與水資源。

在我們生存的星球上,氣候與水循環相互影響,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創造奇蹟。地球之所以適宜人類居住,關鍵在於有極其適宜的溫度和充沛的液態水。氣候系統是由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冰雪圈、生物圈五個主要部分組成的高度複雜的系統。在太陽能的驅動下,水是全球氣候系統中的「活躍分子」,是大氣環流和水循環的重要因素。在經久不息的動態循環中,風雲變幻、滄海桑田,萬物得以滋養,人類社會繁衍生息。古往今來,人類對氣候與水的認識不斷深化,觀雲測雨、因勢利導、治理水患,有效防禦了洪水肆虐、乾旱衍生。

水受氣候變化影響是最直接的。大量觀測證據表明,過去100多年來全球氣候顯著變暖,並在不同空間尺度上影響著水的變化。極地和山區的冰川和積雪減少,凍土融化,海平面升高加速,洪澇、乾旱以及其他水異常現象頻發。在氣候變暖背景下,水事件的影響傳導到更廣泛的領域,水資源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健康安全、能源安全及經濟社會發展等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之一,同時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水土資源不匹配,這些特點造成了中國水旱災害發生頻率高,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當前,人們對氣候與水的重要性認識愈加深刻,在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災害風險及合理利用水資源等方面採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長期以來,中國氣象部門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最廣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目前形成由7萬餘個地面氣象觀測站、216部雷達、7顆在軌氣象衛星組成的「天地空」一體化綜合氣象觀測網;建立了精細化、無縫隙的現代氣象預報預測系統,實現滾動發布從分鐘、小時、逐日到月、季、年的預報預測產品;建立了世界上保障領域最廣、機制最健全、效益最突出的氣象服務體系,有效發揮了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成功應對了特大洪水、嚴重乾旱等重大自然災害。同時,充分發揮氣候與水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全面提升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質量和效益,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防禦注入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面對氣候與水這一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課題,需要全社會廣泛參與併合理利用氣候與水資源。全國氣象部門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面向人民生產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趨利避害並舉,增強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和有效合理利用資源的能力,著力發展全時全域全要素的綜合氣象觀測,著力發展以數值預報為核心的智能預報預測,著力發展智能感知、精準泛在、情景互動、普惠共享的智慧氣象服務,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堅決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尤其要充分發揮氣象在水旱等自然災害防禦中的先導作用,強化科技創新,深化開放合作,構建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體系、預警信息發布體系、風險防範體系,健全部門聯動、高效協同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並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勇擔大國責任,為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為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

《 人民日報 》( 2020年03月23日 14 版)

相關焦點

  • 世界氣象日:氣候變暖,我們的水資源怎樣了?
    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 題:世界氣象日:氣候變暖,我們的水資源怎樣了?  新華社記者高敬  3月23日是第60個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氣候與水」。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說,這一主題旨在進一步認識新形勢下氣候與水的關係,呼籲全球以更協調、更可持續的方式合理利用和規劃氣候與水資源。  氣候與水的新形勢如何?對我們的水資源有哪些影響?如何合理利用氣候與水資源?
  • 世界氣象日:關注「氣候與水」 合理開發雲端水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氣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水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重要資源,兩者關係極為密切,相互影響。氣候和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適宜的氣候和適量的水資源是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即人們常說的風調雨順。如果天氣氣候的變化範圍超過了正常波動的上限或者下限,就會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又稱極端事件),極端事件的發生往往伴隨著較大的社會影響。以降水為例,降水過多會帶來暴雨洪澇,危及房屋、土地、農田甚至生命安全,而降水過少則會帶來乾旱,影響作物生長甚至人畜飲水等。
  • 新疆立法開發利用太陽能應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新疆正在通過地方立法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據記者了解,新疆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以及空中雲水資源都有著巨大的開發潛能,目前已建設了多個光伏和風力發電項目,改善了能源結構,開展了雲水資源利用,在增雨防雹、改善生態環境和服務防災減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氣候變化與水資源安全
    氣候變化會改變大尺度的大氣環流形勢,並通過海洋—大氣相互作用、陸地—大氣相互作用等不同圈層間的物理化學作用來影響全球氣候規律,進而對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產生廣泛影響。氣候變化還改變了動植物的分布格局,北方、溫帶和熱帶地區主要生態系統類型發生向緯向和高海拔方向的變化。  水資源的基本科學概念  水資源:指可供人類直接利用,能不斷更新的天然淡水。從廣義來說是指水圈內水量的總體。
  • 秦嶺氣候生態災害風險新特徵與應對策略
    秦嶺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和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秦嶺氣候生態新特徵如何,如何充分發揮氣象在生態保護和修復中的支撐保障作用,既要開發利用好秦嶺氣候資源,又要科學防範氣候生態風險和極端天氣氣候災害,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秦嶺氣候生態災害風險新特徵及其影響廣義的大秦嶺,跨豫、陝、甘、青、川、渝、鄂,約佔中國國土面積的4%,是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
  • 要求發揮氣象等監測站點作用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亮報導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要建設各類各級自然保護地「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體系,充分發揮地面生態系統、環境、氣象、水文水資源、水土保持、海洋等監測站點和衛星遙感的作用,開展生態環境監測。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舉措,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務。
  • 今天是世界氣象日, 這些氣候與水知識你知道嗎?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與水。安徽光、熱、水資源充沛且季節變化同步,為作物生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獨特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安徽豐富優越的立體氣候和山清水秀、宜人宜居的氣候養生資源以及得天獨厚的氣象景觀資源。沿江西部、沿淮中東部風能資源豐富,開發利用潛力較大,太陽能以淮北東部最為豐富,年輻射總量達450萬焦耳/平方米以上。記者:我省應如何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
  • 柴達木盆地氣候變化顯著 氣象服務提出科學應對建議
    近日,海西州氣象局向地方政府提交的《氣候環境監測報告》顯示,近半個世紀以來,受太陽輻射減弱、植被覆蓋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柴達木盆地氣候變暖十分顯著,氣溫增幅明顯高於整個青藏高原乃至全國和全球平均增幅,同時受降水增多影響,氣候變溼亦趨於明顯。
  • 保山市氣象服務發揮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原標題:我市氣象服務發揮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十三五」以來,保山市氣象部門按照「服務引領、創新驅動、提質增效、開放合作、跨越發展」思路,不斷加強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氣象預測預報預警能力全面提升,充分發揮氣象服務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 氣象的服務提升有助於農業行業發展
    市氣象部門完成國家布點的自動土壤溼度觀測站7套、山洪災害防禦氣象觀測站69套以及風廓線雷達、風能觀測塔、岸基海島自動站等現代化氣象觀測設施,有效提高了唐山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和農業氣象服務水平,並在汛期暴雨災害防禦、山區地質災害預防、水庫河流防汛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氣象科普:空中雲水資源的含義
    中秋喜迎國慶氣象科普空中雲水資源的含義空中雲水資源是指存在於大氣中的液態水和固態水總量。不同地區和不同降水雲體中的雲水資源有很大差異,需通過多種儀器的觀測和綜合分析進行評估,通過理論分析研究其變化規律,通過實驗研究其開發利用的途徑和技術。
  • 河南:發揮現代化建設成果在春季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中國氣象報記者周愛春報導 2月27日,河南省氣象局召開全省氣象部門電視電話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各項氣象重點工作,確保將春季農業生產氣象服務落實落細。
  • 第60個世界氣象日|直面氣候「暖」危機,為有源頭活水來……
    來源:經濟日報今年3月23日是第六十個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氣候與水」,旨在進一步認識新形勢下氣候與水的關係,關注厄爾尼諾、拉尼娜等氣候現象以及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對水產生的重大影響。近年來,水資源短缺和汙染、暴雨洪澇等一系列危機不斷向人類敲響警鐘。
  •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師生共同開展2020年世界氣象日「氣候與水」系列...
    今年3月23日是世界氣象組織設立的第60個世界氣象日,主題為「氣候與水」。聚焦氣候變化與水資源保護,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師黨支部和研究生黨支部聯合開展「氣候與水」系列主題活動,以線上科普專欄、主題講座、支部共建等形式,助力喚起人們對氣候治理與氣象工作的重視和支持,推動大氣科學與其他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在當代大學生中宣傳新形勢下的氣候與水的關係,呼籲更加合理、協調、可持續地利用和規劃氣候與水資源。
  • 充分挖掘氣候資源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
    氣象又從何入手助力呢?  基於農作物全部乾物質產量,90%—95%以上都來自於光合作用,氣象部門應該把充分挖掘、科學利用氣候資源,提高氣候生產力、光能利用率,作為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新的生長點。然而,像江漢平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變率大,尤其是一些氣象災害,既需要抗禦,但更多的是順應。
  • 中國氣象局長警告:氣候變化影響中國重大工程的安全性穩定性
    全球氣候變暖已嚴重影響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發展,對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環境安全、能源安全、重大工程安全、經濟安全等諸多傳統與非傳統安全領域,均構成了嚴重威脅,對我國國家安全提出了嚴峻挑戰,對國際非傳統安全也帶來了挑戰。
  • 氣候變化影響下,水資源還夠用嗎?
    有研究表明,若全球升溫1.5 ℃ ,全球水資源短缺人口將增加4%;升溫2℃,全球水資源短缺人口將增加8%。 那麼,受氣候變化影響,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水資源還夠用嗎? 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環的? 地球系統是由大氣圈、水圈、陸圈和生物圈組成的有機整體。
  • 這些年被汙染的水資源
    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2020年,世界氣象日和世界水日共用同一主題:「氣候與水」。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沒有水就沒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動都是起源於水的。人體內的水分,大約佔到體重的65%。
  • 「小邢書記」專業氣象扶貧記
    他挨家挨戶入訪貧困戶,除了宣傳國家扶貧相關政策外,也為貧困戶發放氣象資料、講解氣象防災減災知識,了解他們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再針對性提出農事指導送上科學建議,趨利避害進行氣候規劃。有些不識字的農戶,我會通過防禦手冊上的漫畫插圖,來給他們講解一戶一策資料袋裡的東西,幫助他們利用氣象知識搞好自己的產業。」
  • 黨的十八大以來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綜述
    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氣候是最活躍的因素,是自然生態系統狀況的綜合反映,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氣象工作作為中國政府整體工作的一部分,承擔著氣象預測預報、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等職能,在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中發揮著基礎性科技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