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科普:空中雲水資源的含義

2020-10-03 瀋陽氣象

中秋喜迎國慶

氣象科普

空中雲水資源的含義

空中雲水資源是指存在於大氣中的液態水和固態水總量。雲的含水量多少因雲的種類、發展階段和在雲中所處的部位的不同有很大差異。由於雲中降水的形成受很多因子制約,凝結出的雲水不能全部轉化成自然降水;不同降水性雲體中轉化成自然降水的水量約佔凝結水量的20%~80%。通過人工改變雲的微結構可增大雲中降水所佔的比例,從而增大降水量。

不同地區和不同降水雲體中的雲水資源有很大差異,需通過多種儀器的觀測和綜合分析進行評估,通過理論分析研究其變化規律,通過實驗研究其開發利用的途徑和技術。雲的形成受多種因子制約,雲含水量常在很小範圍和很短的時間內就有很大的差異,因此精確地了解雲水資源有很大的難度。中國自1958年開始有關雲水資源和人工降水的研究工作,對一些地區雲水資源的狀況已有了較為系統的了解。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人均佔有水資源量不足世界平均的1/4。通過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進一步科學合理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大家一起歡慶雙節

相關焦點

  • 世界氣象日:氣候變暖,我們的水資源怎樣了?
    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 題:世界氣象日:氣候變暖,我們的水資源怎樣了?  新華社記者高敬  3月23日是第60個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氣候與水」。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說,這一主題旨在進一步認識新形勢下氣候與水的關係,呼籲全球以更協調、更可持續的方式合理利用和規劃氣候與水資源。  氣候與水的新形勢如何?對我們的水資源有哪些影響?如何合理利用氣候與水資源?
  • 世界氣象日:關注「氣候與水」 合理開發雲端水
    保護水資源是人類共同的責任廣義上,與氣候相關的水不僅僅指降水,還包括以固態和氣態等形式存在於空中的水汽、雲以及以固態和液態存在於陸地和海洋中的水。水通過不同形態及轉換,比如降雨(降雪)、蒸發、徑流等,在地球氣候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是溝通氣候系統不同圈層之間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 開發雲端「活水」 緩解水資源短缺
    應對水資源短缺迫在眉睫 開發雲端「活水」不失為出路之一  缺水,會影響經濟社會多領域的運作與發展,除了要「節流」不斷探索水資源管理方式加以應對外,開發利用來自雲端的「活水」——空中雲水資源,是有效的「開源」出路之一。  我們知道,來自海洋和陸地的水會蒸發成為水汽進入大氣,部分水汽在天空冷卻凝結成雲。
  • 水圈、水函數、空中流域及水資源
    2013年7月赴青海任職後,王光謙院士開創性的提出了雲水資源利用的新理念,國內外影響較大,編制的青海水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方案已列入青海水利「十三五」發展規劃,是三江源生態保護的重要支持。近來,我們將視野拓展至全球尺度的水循環問題,提出了空中流域的概念,並對「空中有沒有河流?流域如何描述?如何利用?」三個問題進行了系統探索,提出了水函數的概念,建立了水函數的方程。我們發現水循環並非我們想像中那麼無序,空中不僅有「河」,還存在「流域」,這些「空中流域」內部的水汽具有顯著的內循環特徵,為認識水循環的規律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方法。
  • 「天氣的味道」——氣象科普移動甜品站
    點擊「江蘇氣象」關注我們哦 說起天氣符號、預警信號等氣象知識 可能很多朋友都不是特別了解其中的含義 但是,若將其融入美食,邊吃邊學,是不是就很容易記住了呢?
  • 走近你,天上的雲——寫在世界氣象日到來之際
    湖南日報記者 周月桂   千姿萬態的雲,牽動了人們多少遐想和詩情。每年的3月23日為世界氣象日,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觀雲識天。省氣象局在氣象日到來之際舉行了豐富的氣象科普活動,包括科普講座、攝影大賽等。   3月22日,氣象專家接受記者專訪,帶大家走進雲的世界。
  • 合理利用氣候與水資源 發揮氣象趨利避害作用
    確定這一主題,彰顯出世界氣象組織及其成員深刻認識到,氣候與水處於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和災害風險管理等全球目標的核心位置。面對氣候變化與水資源短缺、水汙染、暴雨洪澇等一系列挑戰,世界氣象組織呼籲全球以更協調、更可持續的方式合理利用和規劃氣候與水資源。在我們生存的星球上,氣候與水循環相互影響,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創造奇蹟。
  • 【氣象科普】兄妹現象——厄爾尼諾與拉尼娜
    【氣象科普】兄妹現象——厄爾尼諾與拉尼娜 2020-06-06 02: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注「氣候與水」 各地世界氣象日線上活動精彩紛呈
    呼蘭區氣象局圍繞今年世界氣象日主題「氣候與水」,精心設計、錄製、剪輯微課視頻,通過哈爾濱市德強學校小學部「空中課堂」直播系統,帶領全校2900餘名學生一同進入「科普時間」,探索氣象奧秘。中國氣象報王繼梅 陳晶 張凌宇報導
  • 世界氣象日 公眾「在線」了解氣象知識
    本報長沙訊 3 月 23 日是第 60 個 " 世界氣象日 ",主題為 " 氣候與水 "。3 月 20 日下午,根據今年疫情特殊情況,湖南省氣象局採用線上網絡視頻的方式舉辦 2020 年世界氣象日新聞發布會。
  • #雲上逛氣象博物館# 59萬人次「雲上」打卡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氣象萬千」、感受氣象科技,中國氣象報社和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聯手十三家氣象博物館、科普館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帶全國網友「雲看展」。直播風格多種多樣、各具特色,著實讓人眼花繚亂。
  • 氣象專家呼籲:加強研究,科學開發「雨做的雲」
    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正改變著全球和中國的水資源狀況,許多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凸顯。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周毓荃等氣象專家最近表示,加強對人工增雨等科學技術的研究,更好地開發利用「空中水庫」雲水資源,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第60個世界氣象日|直面氣候「暖」危機,為有源頭活水來……
    面對水資源危機,人們可以採取哪些氣象措施應對?聽小編給你嘮嘮氣候與水的故事——01嚴峻挑戰:水安全問題氣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水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重要資源。二者相互影響,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創造奇蹟。一個地方水資源的重要來源就是降水,因而氣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裡的水資源稟賦。
  • 氣象科普 ▏兄妹現象,氣候異常
    本期內容將為大家介紹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兩種現象均會影響到全球水資源分配不均衡,導致全球氣候異常,極端天氣也會大大增加,同時氣象災害會帶給人類巨大的危機感。厄爾尼諾原意是「聖嬰」、「神童」或「聖明之子」含義
  • 氣象科普:閃電現象種類
    氣象科普閃電現象種類閃電的類型閃電通常分為無聲放電和閃電兩類。閃電本身又可以分為片狀閃電、線狀閃電、鏈形閃電和球形閃電等。最常出現的一種無聲放電是被叫做「愛爾馬聖火」的。片狀閃電 是出現在雲的表面上的閃光,它有時可能是被雲塊遮沒的火花閃電的延光,也可能是在雲的上部發出來的叢集的、若隱若現的一種特殊的放電作用的光。這種閃電,表示雲中電場的能量雖然已經足夠產生放電作用,但是新加入的電量卻太少,以致在閃爍放電尚未轉變到火花(線狀)放電以前,原有的儲電量已經用完了。
  • 今天是世界氣象日, 這些氣候與水知識你知道嗎?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與水。安徽光、熱、水資源充沛且季節變化同步,為作物生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獨特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安徽豐富優越的立體氣候和山清水秀、宜人宜居的氣候養生資源以及得天獨厚的氣象景觀資源。沿江西部、沿淮中東部風能資源豐富,開發利用潛力較大,太陽能以淮北東部最為豐富,年輻射總量達450萬焦耳/平方米以上。記者:我省應如何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
  • 各地氣象部門積極開展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
    在參觀徐家匯地面氣象觀測站時,氣象觀測人員對同學們提出的氣溫是如何觀測的、最高最低氣象溫含義是什麼、雨量的等級是怎樣劃分的等問題一一給以了解答。在現代化的移動探測設施之前,小朋友對移動雷達、應急觀測車饒有興趣。
  • 豐臺區氣象局「非接觸」開展「世界氣象日」活動
    3月23日,一年一度的世界氣象日如約而至,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為了減少接觸,豐臺區氣象局以線上為主,開展了各種豐富多彩的科普宣傳活動。豐臺區氣象局以在微博及微信公眾號上開展的線上氣象知識競賽,拉開了氣象日系列活動的帷幕。
  • 華為雲WeLink助力中南地區疫情防控通用航空氣象服務平臺雲發布
    當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到了關鍵階段,復工復產工作也在積極推進中,民航局動員全國航空力量參與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等相關工作,開闢空中「綠色通道」。然而,冬春之交湖北等地低雲低能見度、降雪、空中積冰頻發,春雷萌動,對航空運輸飛行尤其是通航飛行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由於缺乏低空探測信息和精細化預報手段,通航氣象保障遇到不少的障礙。
  • 快來聽聽第一期「氣象科普講堂」 院士講了什麼
    小據決定上乾貨~8月27日下午,在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第一期「氣象科普講堂」活動在北京舉行。活動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做專題講座,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同時進行。許健民院士與觀眾互動該活動由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主辦,中國氣象報社、中國氣象學會秘書處、中國氣象服務協會科普委員會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