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專家呼籲:加強研究,科學開發「雨做的雲」

2020-12-05 央視網

  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正改變著全球和中國的水資源狀況,許多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凸顯。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周毓荃等氣象專家最近表示,加強對人工增雨等科學技術的研究,更好地開發利用「空中水庫」雲水資源,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6年全國實施人工增雨作業累計增加降水約2860億立方米

  在空中,山西、陝西、青海、重慶等4省(市)開展飛機增雨作業14架次; 在地面,河北、江蘇、安徽、河南、陝西、寧夏等15省(區、市),地面增雨作業達450餘次,高炮、火箭、煙爐等裝備齊上陣……

  2月26日至28日,我國出現大範圍雨雪天氣過程,各地氣象部門抓住有利時機進行空地聯合人工增雨作業。據估算,這次人工增雨影響面積達29.2萬平方公裡,累計增加降水約3.5億噸。大量空中雲水資源在碘化銀等催化劑的作用下,變成了降落到地面的滴滴甘霖。

  「在大氣水循環過程中,有一部分雲水還留在空中,不能靠自然過程轉化成為降水、為人們所用,我們把循環過程中這些仍留在空中的雲水叫做雲水資源。這些雲水通過人工催化的手段有可能被開發成為降水,也就是通常說的人工增雨。」周毓荃說。

  人工增雨(雪)過程包括設計作業方案、臨近跟蹤監測、實施作業以及效果評估等多個程序。

  「國內外開展了大量人工增雨、增雪外場科學實驗,長期統計結果表明,正確運用人工催化技術,可增加的降水量一般為自然降水量的6%—25%。」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專家、研究員李集明表示。

  我國從1958年開始,在抗旱減災的強烈需求推動下,進行了大量的人工增雨(雪)作業。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已逐步建成國家、省、市、縣以及作業點五級有效銜接的組織體系。目前,全國29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73個市、1549個縣,成立了人工影響天氣領導機構。我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規模居世界首位。

  「近年來,我國人工影響天氣服務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人工影響天氣已成為各級政府防災減災、趨利避害的一項重要舉措。」周毓荃說,「2013年到2018年,全國實施人工增雨累計增加降水約2860億立方米,極大地緩解了一些地區的旱情和水資源短缺問題。」

  人工增雨技術目前整體還處於試驗研究階段,需要不斷加強研究

  氣象專家指出,雲水資源開發利用,涉及多領域多學科,人工增雨技術目前整體還處於試驗研究階段。

  「要做到科學評估、精準開發、精確檢驗和高效利用,還有許多方面的重點工作需要加強,許多科學難點需要突破。」周毓荃說,首先,要加強雲水資源的評估理論和監測技術研究,突破雲水資源的精細定量計算和星—空—地立體監測技術。其次,要完善人工增雨雲水資源開發技術,突破催化技術、指揮技術和效果檢驗等人工增雨關鍵技術瓶頸。此外,要加強針對特定目標需求的雲水資源耦合利用技術的研究。

  「當前,我們正在通過國家重點專項、國家工程等,選擇典型示範省區進行聯合攻關,探索針對增雨蓄水、增雨滅火等不同服務目標的雲水資源耦合開發系列配套技術,讓雲水資源開發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周毓荃表示。

相關焦點

  • 專家呼籲加強白鶴梁水文化遺產研究保護
    【記者來信】   編輯部:  最近在重慶涪陵閉幕的2019白鶴梁水文化遺產與人類文明國際研討會上,一些專家學者呼籲要進一步加強對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研究保護。每當江水退、石魚現,就意味著一個少雨的枯水周期已經過去,豐收年景即將來臨,故有「石魚出水兆豐年」之說。  白鶴梁題刻共記載了自唐迄今1200年間72個年份的枯水資料,人們以石魚的眼睛作為測量水位的標準,這和現代水文測量中設立水尺零點的原理相同。石魚水標每三五年小露一次,10年大枯一次,每600年為一個極枯水位級。
  • 李飛飛等呼籲建立首個「國家研究雲」
    去年,由NSCAIA 技術主管撰寫的報告曾建議學術界與工業界之間加強合作,讓美國在技術上領先其他國家。如果學術研究受到制約,強強合作也將無從談起。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李飛飛和 John Etchemendy 還在另一項政策建議中,敦促聯邦政府在未來十年內,將每年的AI投資增加到12億美元。
  • 廣東今年人工增雨137次
    時報訊 (記者凌慧珊通訊員楊綺薇)針對我省目前旱情迅速蔓延的嚴峻局面,廣東省氣象部門目前正全程跟蹤天氣變化,做好乾旱的天氣監測和高火險等級預報,隨時準備進行人工增雨作業。  省氣象局有關人士透露,今年3月25日~9月22日,全省人工增雨作業137次,耗彈量370枚,增水量13.92億立方米。
  • 聽聽氣象專家怎麼說……
    具體來說,即受海陸熱力條件差異影響,夜間廣東沿海地區在陸風維持階段是輻合區,在雷達上經常表現為與海岸線形狀和走向一致的降水回波帶,午夜生成,早晨最強,並隨著早晨南風加強北推,在上班前後影響廣州。 而下班雨的成因又有點不一樣。下班雨通常是夏季午後在熱力條件好的時候容易形成的對流雨。
  • 中國醫學科學院呼籲:研究和醫療機構加強倫理審查及監管
    聲明如下:我們反對在缺乏科學評估的前提下,違反法律法規和倫理規範,開展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臨床操作。在發展迅速的基因編輯技術研究和應用中,學術共同體更應強調遵循技術和倫理規範,開展負責任的醫學研究與應用,維護國家科學形象,維護人類生命的基本尊嚴,維護學術共同體的集體榮譽。
  • 人工增雨作業現場 是這樣子的!
    面對氣候變化與水資源短缺、水汙染、暴雨洪澇等一系列挑戰,世界氣象組織呼籲全球以更協調、更可持續的方式合理利用和規劃氣候與水資源。缺水,會影響經濟社會多領域的運作與發展,除了要「節流」不斷探索水資源管理方式加以應對外,開發利用來自雲端的「活水」——空中雲水資源,是有效的「開源」出路之一。人工影響天氣手段是獲取雲水資源直接有效、投入成本低的有效手段。
  • 大班科學教案:認識雨
    你認為雨是怎麼形成的?  你是怎麼知道的?  二、了解雨的形成過程。  1、老師做小實驗。  方法:引導幼兒觀察,並用語言大膽描述自己觀察到的現象。老師用示意圖記錄。(示意圖:→  →  →  )  師告訴幼兒此小實驗就是雨的形成過程。  2、觀看圖片:雨的形成示意圖。
  • 陳竺院士等呼籲:加強生命倫理學研究
    我國生命科學研究迅速發展,生命倫理學研究卻相對滯後。這種不匹配狀況,將影響到我國科學家參與相關領域的國際領先課題研究,應該引起足夠重視——這是日前在上海交大舉行的《生命倫理學》首發式暨學術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院士等專家的共同觀點。
  • 世界氣象日:關注「氣候與水」 合理開發雲端水
    近年來,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斷增多,季節性降雨形態正變得愈發不穩定,大氣和海洋在持續升溫,極端厄爾尼諾事件加強,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減弱。冰川退縮、冰雪融化、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氣候變化正影響著世界許多地方的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以及數以百萬計人口的一餐一食,全球洪水和乾旱的水文狀況以及潛在的用水衝突已然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
  • 科學無國界!多名專家呼籲加強國際化合作
    他將其稱為轉化科學的力量。正在上海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這位挪威科學與文學院外籍院士列舉了十年前的無人駕駛的例子,他說,當人們認為無人駕駛只是一個夢而嘲笑的時候,不曾想短短十年這一切成為了現實,這就是轉化科學帶來的力量。他盛讚了科學無國界的說法。
  • 天氣這麼幹燥為何不人工增雨?空中缺朵雨做的雲
    專家解釋:氣象部門為什麼不人工增雨?  9月中旬以來,南京累計雨量不足10毫米,南京已經出現中到重度氣象乾旱。天氣乾燥,大地、樹木植被、莊稼,還有我們,都渴望來一場降水。  還有不少讀者問,為什麼氣象部門不進行人工降雨呢?
  • 郭家隆:雲是天氣的「招牌」
    3月18日下午14時,比賽現場對氣象專家進行採訪直播對於藝術創作而言,雲總是能引起人的無限遐想。在大氣科學領域,雲可幫助驅動水循環和整個氣候系統,在天氣預報預警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雲還是氣候變化研究中不確定性要素之一。所以今天請來了重慶市氣象局觀網處長期從事氣象觀測工作的的郭家隆老師一起來聊聊「觀雲識天」。
  • 原創圖解:雨和雲的形成
    ELLI四歲開始進入「十萬個為什麼」的狀態,常常會冒出很多問題,於是我嘗試用圖解說的形式給她講一些百科內容,發現這個過程很有趣,在我的引導中她有在思考,會聯想到很多其他的相關問題,而她有時提到的信息又同時給我一些啟發……下面,給大家分享一則:雨和雲是如何形成的
  • 你知道雲、雨和雪的關係嗎?
    組成雲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在雲裡互相摩擦碰撞,不斷合併成較大的水滴或冰晶。當它們大到一定程度,空氣再也託不住了,水滴或冰晶便會從雲中掉下來。如果低層大氣的溫度較高,冰晶就會融化成水滴,就形成了雨;如果低層大氣溫度較低,高空的小冰晶就會聚集,就會以雪花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常見的降水形式還包括毛毛雨、雨夾雪、凍雨、冰雹等。
  • 氣象專家:氣候變化深刻影響極地地區
    氣象專家:氣候變化深刻影響極地地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3日 23:13 來源: 氣象專家表示,極地是全球氣候環境的檔案室,氣候變化正在深刻影響極地地區,必須加強科學研究,保護人類的最後一塊淨土。在中國氣象局舉辦的「科技創新論壇」上,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卞林根表示,過去幾十年,極地環境正在發生重要變化,必須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開展極地科學研究。
  • Lolita:不知棟裡雲,當作人間雨
    Lolita:不知棟裡雲,當作人間雨 出境:衝田Cookie_e
  • 開發雲端「活水」 緩解水資源短缺
    如此豐富的雲水資源和快速的更新期,十分有利於我國大氣水循環和雲水資源的再生及開發。  而通過人工催化的手段使雲水資源有可能被開發成為降水,就是通常所說的人工增雨。  人工影響天氣雖能讓人類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呼風喚雨」,但並不意味著降水從此就「隨心所欲」。
  • 施普林格·自然呼籲強化科研合作促進開放科學
    中新網北京1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世界知名科技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15日向媒體發布消息說,基於新冠疫情經驗,其執行長(CEO)弗蘭克·弗蘭肯·佩特斯(Frank Vrancken Peeters)近日呼籲出版及更廣泛的科研界加強合作,以促進開放科學。
  • 氣象專家:「魚鱗雲」預示將有明顯降水
    新華網昆明11月18日電(記者吉哲鵬)針對最近兩天雲南多地出現的千姿百態的彩雲,氣象專家表示,「天上魚鱗鱗,地上雨淋淋」,這預示著中高空水汽在增加。從天氣資料分析,19日至20日滇西北、滇東北及滇中南部將有明顯降水。
  • 雲也有心情和個性?沒錯!看雲識天氣有依據
    ,雲不僅可幫助驅動水循環和整個氣候系統,在天氣預報中預警作用也不可小視,它還是氣候變化研究中不確定性要素之一。開頭就有這樣一句話:天上的雲,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那麼你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嗎?原來,空氣上升絕熱冷卻形成了雲,這是雲的共性;但是水汽在凝結或凝華過程中有著不同的特點,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雲狀,這是雲的個性,因此氣象專家也正是利用雲的個性來分析研究天氣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