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六十個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旨在進一步認識新形勢下氣候與水的關係,關注厄爾尼諾、拉尼娜等氣候現象以及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對水產生的重大影響。面對氣候變化與水資源短缺、水汙染、暴雨洪澇等一系列挑戰,世界氣象組織呼籲全球以更協調、更可持續的方式合理利用和規劃氣候與水資源。
水是生命之源,它廣泛分布於地球上,存在於大氣和地殼中。然而,缺水,卻是全球性問題。
世界資源研究所2019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約1/4的人口面臨極度缺水危機。在全球189個國家和地區中,有17個國家和地區每年消耗的水量超過其可用水資源總量的80%,被界定為處於極度缺水狀態。
我國是水資源匱乏國家之一,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的四分之一。人均淡水資源佔有量也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
陝西省是全國水資源匱乏的省份之一。缺水,會影響經濟社會多領域的運作與發展,除了要「節流」不斷探索水資源管理方式加以應對外,開發利用來自雲端的「活水」——空中雲水資源,是有效的「開源」出路之一。人工影響天氣手段是獲取雲水資源直接有效、投入成本低的有效手段。
人工增雨催化作業的方式大體有三種:
(1)空中飛機催化作業;
(2)地面以高炮和火箭為主的作業;
(3)布置AgI燃燒爐。
只要具備一定的天氣條件和適合的雲物理條件,科學實施人工增雨作業可在自然降水基礎上增加10%至20%。
(我省氣象部門工作人員在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我省氣象部門工作人員在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省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羅慧介紹,今年全省計劃租用2架作業飛機、安排800多套地面作業裝備開展人影作業。下半年,按照省政府與中國氣象局共同推進陝西氣象現代化建設合作協議,中央投資購置的高性能作業飛機將交付陝西使用,高性能(新舟60)作業飛機航程大、飛行高度高、單次作業影響區域是當前飛機3-4倍,高性能飛機布局將更好滿足我省飛機作業需求,促進我省從人影大省向人影強省轉變。
(我省氣象部門工作人員在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氣象部門還將重點加強陝北生態脆弱區、關中糧食主產區和陝南特色農業種植區等重點區域飛機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力度。圍繞秦嶺和黃河流域陝西段生態保護需求,制定了生態修復型人工增雨、增雪作業計劃。根據汾渭平原大氣汙染防治攻堅行動要求,加強以改善空氣品質為目的人影科學外場試驗。同時,全省各市將在我省優勢果業區和經濟作物種植區進一步優化作業布局,積極組織開展地面高炮、火箭人工防雹作業,最大限度減少雹災損失。預計全年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及影響面積不少於18萬平方公裡,防雹保護面積不少於4萬平方公裡。
(我省氣象部門工作人員在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記者:鄒 毅
編輯:拓紫雲
責編:王渭徵
監製:康樂群
大家都在看
聽陝西︱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