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籲加強白鶴梁水文化遺產研究保護

2020-11-23 光明網新聞中心

  【記者來信】 

  編輯部:

  最近在重慶涪陵閉幕的2019白鶴梁水文化遺產與人類文明國際研討會上,一些專家學者呼籲要進一步加強對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研究保護。

白鶴梁的石魚 光明日報記者 任維東攝/光明圖片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鶴梁位於重慶涪陵城北長江中,這道天然石樑全長1600米,平均寬度15米,因早年常有白鶴群集梁上,故此得名。白鶴梁題記始刻於唐代廣德元年以前。梁上共有題刻165段(唐代1段、宋代98段、元代5段、明代16段、清代23段、年代不詳者22段),石魚18尾,觀音2尊,白鶴1隻。主要分布在長為220米的中段石樑上。

  題刻常年淹沒於水下,只在冬春季節江水枯落時才露出水面。每當江水退、石魚現,就意味著一個少雨的枯水周期已經過去,豐收年景即將來臨,故有「石魚出水兆豐年」之說。

  白鶴梁題刻共記載了自唐迄今1200年間72個年份的枯水資料,人們以石魚的眼睛作為測量水位的標準,這和現代水文測量中設立水尺零點的原理相同。石魚水標每三五年小露一次,10年大枯一次,每600年為一個極枯水位級。不少細心的人將石魚出水時間、觀魚者的姓名、籍貫和石魚露出江面到枯水線的距離用尺量測出來,刻在石樑上,日積月累就形成了1200多年極其珍貴的水文記錄。它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最早的至今保存完好的一座以「石魚」作為枯水水標的古代水文站。

  這些資料為長江流域的水電事業、橋梁建設、內河航運、農田灌溉、資源開發、沿岸防洪和城市供水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科學依據。梁上題刻縱橫交錯,篆、隸、行、楷、草皆備;顏、柳、蘇、黃體俱全。還有少數民族文字題刻,題記多出自歷代名家之手。以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詩人黃庭堅的題名尤為珍貴。另外還有朱昂、晁公武、王士禎等700餘名歷代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的題記。匯文學、書法、繪畫、石刻藝術為一體,可謂集歷代名家書法之大成,素有「水中碑林」之譽。

  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副館長楊邦德說:「這些在農耕文明時代預測、指導農業生產的科學資料,在今天仍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城市建設、河道運輸、防洪抗汛、城鄉供水,都在使用這些數據。而且,最開始作為科學工作的白鶴梁題刻,在長江先民手中又發生著奇妙的變化。人們後來把水文觀測和記載工作藝術化,洋洋大觀的水文資料變成了中華藝術的寶庫,書法藝術、石刻藝術精美絕倫。此外,在白鶴梁上留題的人幾乎都是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和官員,他們用藝術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文學才華和政治哲學思想,詩歌和辯論文章都十分精彩,如王士禎題詩,吳革題記,劉叔子題詩等。這些題刻把古代中國官吏愛國愛民的思想,擔當天下的抱負,節用戒奢的原則,行範自律的修養一一在石樑上展露無遺,政治哲學思想博大精深,堪稱一部中華歷史文化教科書。官員、文人和百姓同觀石魚,也成為千百年來當地十分隆重的活動和影響巨大的民俗。」

  長期以來,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重慶市與涪陵區等高度重視白鶴梁題刻的保護和申遺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使用了最前沿科技成果,耗資2.1億元,在其原址、原貌、原環境修建了水下博物館。1988年它即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2012年、2017年均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並成功創建了國家4A級旅遊景區。自2009年開放以來至2018年年底,白鶴梁累計接待遊客166萬餘人次,世界各地的朋友都可以近觀大石魚,乘坐長達91米的水下自動扶梯,親眼看見水下近40米的白鶴梁題刻。

  專家們認為,白鶴梁題刻的原址保護與展示,不僅是保存題刻的物質形態,還是以人類進步的哲學思想和先進的科技保護手段來延長石刻的「生命」歷程,是水下文化遺產原址保存的首次成功嘗試,使世界同類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成為可能,對人類如何在水下原址實施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為了更好地加強對白鶴梁水下題刻的研究並促進保護,專家在此次國際研討會上呼籲:

  首先,儘快開展白鶴梁題刻保存狀況的監測研究和監測措施的實施。白鶴梁題刻自清光緒元年(1875年)開始有白鶴梁的拓片起,已有不同年份的多套拓片,可通過不同時期相同題刻拓片的對比,得到白鶴梁工程開始前的百餘年題刻的變化信息。應在此基礎上,再建立起白鶴梁題刻的水下保存狀況監測體系,獲取白鶴梁及題刻保存展示環境改變後的相關數據,以作為進一步保護研究的參考。

  其次,開展系統的白鶴梁題刻保護研究,以採取有針對性的保護和管理措施。在把握了白鶴梁題刻文物本體、水環境及保護體的監測數據後,再結合白鶴梁題刻博物館運行中的問題,就可以開展具有針對性的保護研究項目(如長期靜止和高壓水環境下題刻的保護和管理研究、題刻水下保護技術和水下覆室防滲研究等),以改善保護環境,降低運行成本,增強展示效果,提升管理水平。

  最後,在繼續改善水下題刻保存條件的基礎上,開展白鶴梁題刻地面展館和展陳的優化設計。當下,白鶴梁博物館的展示應以綜合研究為基礎,以文物保護為前提,地面展示與水下展示相結合,實物展示與模型和拓片展示相結合,全面展現白鶴梁題刻的科學、歷史和學術價值,以及國家在搶救保護白鶴梁題刻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其展館面積不僅應該滿足一般的白鶴梁題刻歷史和現狀的介紹,還應有空間能夠展示白鶴梁題刻的全部文化內涵。在白鶴梁博物館周邊建設國家水文遺址公園,全面展示世界大河流域的水文遺產。

  光明日報記者 任維東 張國聖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28日 10版)

[ 責編:孫宗鶴 ]

相關焦點

  • 首屆重慶涪陵白鶴梁文化節開幕
    9月22日,在涪陵錦繡廣場舉行的「同觀石魚·共慶豐收」首屆重慶涪陵白鶴梁文化節開幕式上,為「鶴立涪州」2020年涪陵首屆文創產品(設計)大賽獲獎選手代表頒發了獎牌及證書、為白鶴梁題刻申遺專家頒發了聘書。
  • 重慶涪陵舉辦白鶴梁文化節 舞蹈詩《白鶴梁》首演
    新華網發(劉文靜 攝)  新華網重慶9月23日電(王龍博 劉文靜) 「同觀石魚•共慶豐收」首屆重慶涪陵白鶴梁文化節日前在重慶涪陵舉行。活動旨在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白鶴梁題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和文旅融合發展,全面展示「兩江福地•神奇涪陵」的美麗山水和人文魅力。
  • [重慶]《涪陵白鶴梁》
    白鶴梁是涪陵城北長江中的一塊巨石,但它更像是隱身於長江中的一個巨型動物。白鶴梁大部分時間都沉寂於江水之下,只有到了冬春交替的季節,長江進入枯水期,才會水落石出,現出真容。每年出水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20幾天,最短的時候只有幾天。而白鶴梁之所以被稱為奇觀,是因為它重要的文化與科學價值。
  • 涪陵廣場這場大型原創情景舞蹈詩劇夢幻演繹白鶴梁傳說
    《夢幻白鶴梁》劇照白鶴梁景觀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三峽大壩修建前,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長江水枯的時候才露出水面。相傳北魏時期爾朱真人在此修煉,後得道,乘鶴仙去,「白鶴梁」因此得名。《夢幻白鶴梁》正是根據此傳說進行改編與演繹,通過《山水因緣》《神仙福慧》《魚兆豐年》三幕極富懸念的故事編排,真實自然的動作設計,配上朦朧縹緲的音樂,夢幻再現白鶴梁傳說故事的場景,現場觀眾看得直呼過癮。
  • 重慶珍檔 | 白鶴梁「雙鯉」引歷代詩人題唱和詩
    說起涪陵,不得不提到現存古代水文遺產中的瑰寶——白鶴梁題刻。歷代文人追尋千裡,在白鶴梁上留下題刻,使白鶴梁與中國古代水文、文學及書法等產生了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白鶴梁題刻,從唐至今逾1200餘年,發現有題刻174段,現存165段,共約3萬餘字。
  • 白鶴梁 中國千年「水文站」
    不過,世界上目前唯一的一座水下碑林博物館建在重慶涪陵,即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它是因白鶴梁水下碑林而建造,這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6米的天然巨型石樑。僅在春冬枯水時露出水面,石樑中間雕刻有一雙石魚,每次當水平面正好在魚眼睛時,人們發現第二年便會是豐收之年。
  • 「一起讀科普雜誌」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建在長江江水40米之下,你需要乘坐90米長的電梯直達水下,然後再走進潛艇船艙一樣的博物館中,透過一個個小圓窗,看淹沒在江水中的神秘寶藏—白鶴梁。據傳說,因為這塊石樑在露出水面時總有白鶴在石樑上集結,所以人們就把它叫做「白鶴梁」。我們都知道,長江會有豐水期和枯水期,枯水期江水水位下降,豐水期江水水位又會上升,而白鶴梁在豐水期會被淹沒,到了枯水期就會浮出水面。每到枯水期,江水回落,人們就可以登上白鶴梁觀賞遊玩。
  • 長江白鶴梁上有一個特殊風俗,揭開「石魚出水,以兆豐年」之謎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長江是我國的第一條大河,同時也是華夏的文明命脈之一,千百年來,長江的流淌與華夏先民的繁衍息息相關,同樣也留下了不少文化遺產與文物。在重慶市涪陵城北的長江三峽庫區上遊,有一處非常著名的景觀,它便是白鶴梁。
  • 邁向批判性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知識困惑與範式轉型
    另一方面,借鑑國際學界關於批判性遺產研究的基本理論,並不等於脫離當代中國的語境來思考問題。恰恰相反,批判性遺產研究的基本理論有助於我們將研究對象相對化,不再糾結在「遺產好不好」,或者「遺產保護好不好」的問題上,而是更清醒地認知遺產政治當中不同主體的行動邏輯,更好地思考作為文化實踐過程的遺產與當代中國的社會文化語境之間的關係。
  •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200歲圓雕石魚重3.5噸
    這段全長1600多米,寬10餘米的石樑,橫亙於長江江心,每逢旱季江水退去後它就會露出水面,從而在江中形成一道天然的阻瀾隔浪的屏障。民間傳說,石樑附近的人們之所以能夠平安,全靠一個名叫爾朱真人的道士長期施法扶助,後來爾朱真人得罪權貴被迫害致死,死後化作白鶴西去。人們為了紀念爾朱真人的豐功偉績,遂將石樑命名為白鶴梁。當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算不得信史。
  • 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體系探析
    2013年1月,國家文物局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文本,標誌著大運河申遺進入最後衝刺階段。9月,國際專家對大運河進行了現場考察評估。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大運河成功登陸世界遺產名錄。[15]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大運河包括河道遺產27段,總長度1011公裡,相關遺產共計58處遺產。
  • 如何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
    採訪人:本報記者 陳香受訪人:徐蘋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考古系兼任教授)    陳昌篤(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生態學系教授,生態學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徐蘋芳:經濟建設要給遺產保護讓路我們政府也早就開始遺產保護工作了,《文物保護法》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制訂,那時候,政府和一些專家開了一個好頭,但是等到經濟發展了以後,就出現了一些矛盾。比如在大規模的建設施工中,對文物造成的誤傷在我們國家簡直是數量驚人,那時候也沒有辦法,因為不是成心破壞。但是很快《文物保護法》就出來了,我們國家、省、市縣的三級保護,搶救了一大批文物。建設要為文化遺產讓步。
  • 大運河(紹興段)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芻議
    清中期之前,紹興知府俞卿、李亨特等,先後對紹興城內運河作了多次疏浚,並創立水則,訂立禁令,保證了運河航道的通暢。清代中期以後及民國時期,浙東運河管理設施裁撤較多,使得運輸能力減小,交通地位下降。1949年以後,浙江省、紹興市等有關部門對浙東運河進行了多次疏浚,並逐步制訂了相關條例,加強對運河的保護和管理。
  • 文化遺產保護開啟新篇章
    秦淮海祠的保護利用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無錫持續加大文保扶持力度,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以惠山古鎮申遺、大遺址保護和國家文化公園示範點段建設為重點,無錫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永續利用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根據《決定》精神,無錫把工作要求嚴格落實到《無錫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中,旨在把大運河無錫段建設成傳古揚今的文化帶、綠色宜居的生態帶、享譽中外的旅遊帶。  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在無錫抱城而過,為無錫積澱下厚重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明。
  • 廣西來賓市發布《來賓市忻城土司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第四條忻城土司文化遺產保護應當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保護為主、科學規劃、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則,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係。   第五條市人民政府加強對忻城土司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市人民政府文化(文物)行政部門加強對忻城土司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指導和監督,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忻城土司文化遺產保護的有關工作。
  • 晉江檢察安平橋公益保護入選最高檢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
    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明確將文物和文化遺產領域作為檢察公益訴訟新領域的重點予以部署推進,為各地檢察機關積極用好現有政策和法律依據、加大保護力度提供指引。其中福建省晉江市檢察院督促保護安平橋文物和文化遺產行政公益訴訟案入選。
  • 聚焦夏文化研究傳播 專家學者研討加強二里頭遺址考古
    孫自法 攝 中新網洛陽10月10日電 (記者孫自法)「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推動二里頭遺址考古和夏文化研究走向世界、融通國際」「下一步要按照世界遺產的標準,做好二里頭考古規劃」「二里頭遺址考古迫切需要加強力量擴大規模,發掘更多夏文化的信息和證據」……
  • 最高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明確將文物和文化遺產領域作為檢察公益訴訟新領域的重點予以部署推進,為各地檢察機關積極用好現有政策和法律依據、加大保護力度提供指引。最高檢有關負責人表示,要將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作為公益訴訟重點領域持續推進,加強與相關行政機關的溝通協作,針對該領域的重點難點問題強化案件辦理,注重辦案實效,推動法律完善,加強案例宣傳,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
  • 廈門市出臺九條措施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近日,廈門市政府辦公廳印發《廈門市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風貌建築保護利用工作方案》,出臺九條措施加強傳統建築保護利用,要求城鄉建設中要注意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特別是各類不可移動文物、歷史風貌建築,不得大拆大建。《方案》要求建立城市更新改造中文化遺產先普查後徵收制度。
  • 發揮專業優勢 助力文化遺產保護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強調,要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國機集團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發揮下屬科研院所的綜合性勘察設計優勢,堅持「鍛造國機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用科技力量助力文物、文化遺產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