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0 1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歷史意義與作用。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強調,要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國機集團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發揮下屬科研院所的綜合性勘察設計優勢,堅持「鍛造國機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用科技力量助力文物、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西安城牆
始建於隋、唐,是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城垣建築,也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經1400多年歲月洗禮,西安城牆逐漸出現沉降、裂縫、臌脹等多種病害,持續影響著城牆的「健康」,保護工作成為重中之重。
在西安城牆保護中,有豐富文物保護經驗的國機集團下屬企業機械工業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機勘院」)深度參與,持續出力。
下面,麥克帶你了解機勘院如何通過科技手段促進西安城牆遺產保護與文化傳承。
首創西安城牆四色預警監測體系,全面開展西安城牆綜合監測及預警
西安城牆四色預警圖
機勘院對西安城牆周長13.74公裡範圍實施多手段、全方位的全域綜合監測。在此基礎上,機勘院通過多項搶險工程反覆驗證和系統性模擬實驗,結合病害發展規律,創造性地提出「四色」分級預警監測體系(即分別針對城牆牆體及古建築,按照病害程度從低到高分為綠、黃、橙、紅四個險情等級,每一種險情等級均有相應的應對措施和工作預案),為實現城牆的預防性保護奠定了重要基礎。
建立從病害勘查、成因分析到安全評估、保護應對策略的西安城牆綜合保護體系
地質雷達現場測試
利用地質雷達、超聲波法、應力波法、微鑽阻力法等無(微)損技術,機勘院在大量勘查資料積累基礎上,查明西安城牆保護範圍內的工程地質問題隱患,分析病害成因並確定病害分級標準,提出西安城牆分區分級安全評估方法,系統解決西安城牆保護難題,建立從病害勘查、成因分析到安全評估、保護應對策略的西安城牆綜合保護體系,為城牆修繕加固提供依據。
創造性解決黃土地區地鐵建設、運營與文物保護之間的協調發展問題
地鐵下穿城牆
西安地鐵四條線路下穿西安城牆,如何解決軌道交通建設和文物保護之間的協調發展問題是最大的難題。為此,機勘院開展了地鐵盾構施工和運營振動對西安城牆影響專題研究及長期監測,解決了地鐵盾構施工中沉降控制問題,確保盾構施工順利通過了西安城牆。同時建立「地鐵隧道—地基—城牆」系統動力分析模型,為地鐵減振設計和西安城牆長期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而在後期研究中首次提出的地鐵施工沉降控制標準及多道防線振動控制方法,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振動測試
積極探索智慧技術應用,持續助力城牆保護科技創新水平提升
城牆三維建模
機勘院積極探索物聯網監測、三維雷射掃描、航空攝影測量、InSAR、大數據等新技術在城牆保護中的研發及應用,提升了西安城牆保護數位化、信息化和智慧化的科技創新水平。
永寧門自動化監測
國機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曉侖在赴西安實地察看城牆保護科研項目進展情況時對機勘院的文物保護工作給予肯定,並表示希望以機勘院為代表的國機集團下屬科研院所,進一步發揮專業優勢和行業影響力,促進遺產保護與文化傳承,助力國家文物保護工作。
未來,國機集團將繼續積極履行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豐富保護形式,更好地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更大動力。
連結:
機勘院一直致力於文物保護工作,除擁有豐富的工程實踐外,還擁有產學研用一體化新型研發平臺——陝西省「四主體一聯合」文物巖土與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機勘院曾參與漢長安城遺址、大明宮遺址、秦始皇陵、西漢帝陵(漢陽陵)、大雁塔、西安城牆、西安鐘鼓樓、彬縣大佛寺石窟、延安革命遺址、西安事變遺址等眾多重要文物的勘查、監測、設計及科研工作,積累了豐富的保護經驗,取得了豐碩成果,並培養了一批文物保護技術骨幹人員。
原標題:《發揮專業優勢 助力文化遺產保護》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