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
作者:李珮
慈善法正式實施已有4年。4年來,作為信託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發力轉型的重要切入點,慈善信託無論是項目數量還是財產規模均穩步增長。特別是今年疫情發生後,其以「善」為本、服務社會的公益屬性更加凸顯,通過發揮信託制度優勢和功能優勢,在精準服務有需要的困難群體和企業方面作用顯著,已形成規模化的發展趨勢,並已成為社會慈善事業的重要工具和渠道。
今年以來,在外部環境持續變化的形勢下,慈善信託發展情況如何?有哪些突出的變化?
從備案的項目看,「慈善中國」網站發布的信息顯示,截至2020年8月末,全國已有27個省市自治區備案慈善信託,其中有4個省級行政區首次成功備案慈善信託項目,分別為湖北、河北、雲南和新疆。全國慈善信託的備案數量達到449單,受託財產總規模達到32.34億元;其中,2020年前8個月有22個省市備案了慈善信託,共備案180單,涉及的公益慈善領域涵蓋了疫情防控、醫療衛生、教育助學、文化、扶貧、環保等。
慈善信託本身具有靈活、高效、持續、透明等制度優勢,是匯聚社會慈善力量支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途徑。慈善信託可將政府資源、金融資源與社會需求進行有效對接,為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慈善事業提供更暢通的途徑,提升疫情防控效率,形成長效防控機制。此外,慈善信託還可發揮受託人保值增值和專業管理優勢,提升疫情防控慈善效果。我們能夠看到,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間,慈善信託表現突出。據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統計,截至今年5月末,全國共備案抗疫相關的慈善信託79單,財產總規模達1.41億元。比如,上海信託第一時間直接出資認購了「中國信託業抗擊新型肺炎慈善信託」以及「上海赴鄂救援醫護人員關愛補助慈善信託」等。
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響應政策號召,以脫貧攻堅為主要目的的慈善信託今年也有明顯增加。如上海信託、五礦信託、萬向信託於近期相繼備案的「『上善』系列攜手奔小康村企幫扶慈善信託」「五礦信託—三江源習行眾善慈善信託」和「杭州高新開發區(濱江)慈善總會·東西部扶貧慈善信託」,信託目的均是扶貧濟困、教育助學、扶老救孤等。
除了大力支持疫情防控與脫貧攻堅任務,各家信託公司與慈善機構今年創新項目模式,拓展覆蓋範圍與公益目的,實現了多項突破。2月,建信信託設立全國首隻「建築農民工關愛慈善信託」。7月,平安信託攜手萬科公益基金會成立「平安*萬科公益基金會減少食物損耗和浪費、倡導健康飲食慈善信託計劃」,初始規模為320萬元,是國內首隻以減少食物浪費為公益目的慈善信託。8月,崑山市慈善總會設立首筆以「金融+慈善」為模式的慈善信託,總規模為1.3億元。金谷信託與北京市大興區魏善莊鎮趙莊子村共同發起設立的全國首單群眾性互助慈善信託項目——「金谷信託2020趙莊子益民(醫療)慈善信託」在9月初落地。
相較早期少數信託公司零星「試水」,如今,信託公司在實踐中已經能夠有的放矢,充分運用慈善信託,承擔社會責任,建立信託參與公益的長效路徑,從而在精準參與服務扶貧、環保、文衛事業的同時,激發自身內在的轉型發展動力。
中誠信託發布的《2020年度慈善信託研究報告》稱,慈善信託在覆蓋慈善法列舉的諸多慈善領域後,正向更聚焦、更精準、更創新的方向發展。社會各界不斷挖掘慈善信託的功能價值,慈善信託的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當前,信託公司已經找到了信託制度結構與公益服務、慈善理念有機結合的有效方式,在慈善信託規模、數量雙增長的同時,受託機構、受託結構、受託財產以及受託模式、受託目的呈現規模化、多元化和品牌化的發展趨勢。
比如,在注重慈善信託品牌打造方面,上海信託2016年註冊「上善公益」商標並推出「上善」系列慈善信託,匯集社會資源,助力教育助學、醫療救助、藝術文化、綠色環保、濟貧救困、助殘救災等多個領域公益活動的開展;光大信託打造的「光信善」慈善信託品牌和五礦信託打造的「三江源」慈善信託品牌,分別將信託目的投向了精準扶貧、生態保護等領域。
實踐證明,慈善信託作為一種新型慈善方式,具有信託制度特有的安全性、靈活性、長期性、創新性等制度優勢。慈善信託可通過搭建平臺、持續創新、優化模式,從財產來源、項目管理、運行機制等方面推動我國公益慈善事業可持續發展。
信託公司作為受託人,一方面,在開展慈善信託的過程中,能夠持續深入挖掘慈善信託價值鏈,注重慈善信託對信託公司內外的協同效應和綜合效益,滿足股東、家族信託客戶、合作客戶的慈善需求;另一方面,在信託加速回歸本源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參與慈善事業這一渠道,為信託公司在資產管理方面創造更多的增值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