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成公益機構遭遇疫情生存危機,3000家公益機構腦暴數位化「藥方」

2020-11-30 中國經濟時報

 科技對公益的助力或許會遇挑戰,但從不會掉線。3000家機構同時在線參會怎麼實現?今天公益界做到了。

  在今天舉行的2020年中國網際網路公益峰會上,3000餘家公益機構和社會組織代表進行在線互動與「雲端對話」。 30餘位國內外知名專家,社會企業家、媒體人和公益慈善組織資深從業人士從公益慈善數位化、透明化建設、生態化搭建等問題與在線參會的公益慈善機構從業者、網民進行了深入分享和探討。

  民政部副部長王愛文通過雲端視頻向2020中國網際網路峰會發來致辭,王愛文表示,近3年來,中國通過網際網路募集的善款每年增長率都在20%以上,2019年募集金額更是超過54億元,比上年增長了68%。致辭中,他肯定和鼓勵網際網路公益持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慈善樣本、貢獻了慈善力量。

  據民政部指定的20家網際網路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統計,2019年全年,全國共有108.76億人次點擊、關注和參與網際網路慈善,比2018年增長了28.6%。在騰訊公益平臺舉辦的2019年「99公益日」活動中,短短三天時間就創下了4800多萬捐款人次、17.8億元捐款的新紀錄。

  峰會主席、騰訊主要創始人、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陳一丹,在主旨演講表示,網際網路公益已將億萬人的點滴善意匯聚成了愛心洪流,未來期待廣大公益夥伴能更好運用眾多網際網路公益平臺的特有優勢,發揮慈善組織各家所長,堅定人心深處的善意,堅定信心,同舟共濟,向陽而生!

  超6成公益慈善組織遭遇生存挑戰,亟需數位化「藥方」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更改變了人們的思維邏輯和對待世界的態度。對於公益慈善組織來說,更是如此。

  中國發展簡報與《公益慈善周刊》等聯合發布的《疫情下公益組織的挑戰與需求調查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因為疫情的影響,有超過6成公益慈善組織遭受重大或者比較大的影響。而在項目的執行方面,有67.5%的項目無法進社區開展活動,36.1%的項目因為疫情的原因而被迫暫停與社區合作。

  在這次全民抗疫中,公益慈善組織如何擺脫困境,民間助力,尤其是網際網路企業的技術支撐不可或缺。

  據初步統計,社會各界通過各級慈善組織和紅十字會累計捐贈396.27億元,其中,通過網際網路募集善款18.67億元,參與人次達到4954萬人次。

  而對於技術能力的使用,在疫情期間,不少公益慈善組織經歷了從最初因人力調配不足,資源分發不及時而被「網民吐槽」,到後來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和大數據進行全球疫情精準快速救援,被「全球點讚」的鳳凰涅槃。

  陳一丹在峰會的主旨發言中提到,本次疫情嚴峻,是名副其實的一場「大考」,但公益夥伴們在網際網路等技術的助力下加快自我進化,截止6月初,在騰訊公益平臺上,在眾多夥伴助力下累計近1300萬人次在騰訊公益平臺上為馳援戰疫捐贈善款,共計超過6.06億元。

  他還表示,疫情之下,很多人因情緒驅使產生感性公益行為,通過網際網路公益平臺與「公益慈善數位化」組織能力,轉化為理性的思考和持久的習慣。這不僅為網際網路公益行業,更為整個國家和社會沉澱下寶貴的公益財富。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網際網路協會諮詢委員會主任鄔賀銓在分享中也表達了技術驅動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必要性:「網絡應用在疫情期間逆勢上揚,表明技術在公益慈善事業上大有可為。在疫情下疫情帶熱雲經濟,創下網際網路新應用規模的世界紀錄。」他還表示, 「疫情期間,直播帶貨火熱上漲,5G技術支持8K的超清視頻直播,面對面回答消費者問題,提升了產品知名度和信譽度。」

  但要實現「公益慈善數位化」僅僅依靠幾行代碼和技術能力還遠遠不夠,更需要思維的躍遷以及人才的培育。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創始院長王振耀建議提升行業「數位化思維」,公益行業也可以參考一些網際網路平臺成熟案例,有一套公益行業的評價體系,並真正為老百姓辦實事,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

  而在人才建設方面,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鄧國勝教授希望慈善組織要加快提升學習現代信息科技的能力,不斷吸引高科技領域的一些人才。同時,希望更多的企業能開啟志願服務模式,讓具備數位化能力的員工以志願方式參與到公益慈善事業之中。

  據了解,在抗疫期間,騰訊就曾開啟過「抗疫志願者」模式,大量的騰訊技術人員在春節抗疫期間放棄休假參與到了健康碼、公益小程序的開發之中,為馳援疫情救助貢獻了專業能力。

  1000家小程序服務商技術馳援,「社會企業家」 促公益慈善進化

  社會事業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公益慈善組織要推動社會發展就離不開社會資源的調動,尤其是企業的參與,共同打造公益生態圈。

  據《2020胡潤企業家戰「疫」特別報告》顯示,在國內疫情爆發階段,國內70%的企業家參與了各種類型的戰「疫」公益活動,他們以捐款,捐物資,調動企業能力馳援疫情重點地區等方式深度參與到公益慈善組織的相關行動中。而他們的公益行動又對公益慈善組織的進化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復星國際董事長、復星基金會創始人郭廣昌表示,企業的專業能力、資源能力和組織能力是企業發揮公益行動力的三大能力,企業家掌握的不僅是財富,更珍貴的是資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他還表示,做公益要和做企業一樣,必須要能夠整合資源。疫情期間,復星與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等26家企業組織共同合作,通過全球資源的調度才最大化地支援抗疫。

  早在2007年,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成立之初,就將利用技術驅動公益與企業聯動作為一個重要融合點,除了每年99公益日深入將公益慈善組織和企業打通外,更通過諸如微信捐步企業聯動、企業一起捐平臺等產品能力,充分調動企業參與公益的熱情,降低企業參與公益的門檻。

  而在抗疫期間,騰訊設立的15億專項「抗疫基金」和1億美元「全球戰疫基金」中,除去醫療物資救助、科學研發等專項投入外,還專門設立了2億元資金給到服務商和開發者,並開放騰訊自身的技術資源與研發能力,鼓勵和支持幫助他們為政府部門、醫療機構公益慈善機構等快速開發疫情服務小程序,解決民生和重大突發事件應對的痛點。目前,已有超過1000家開發機構在這筆資金的支持下,進行公益小程序的開發。

  事實上,每個企業對於公益的投入都與企業家自身的的動力和付出不可區分。從某種程度上說,只有企業家做得好,公益慈善組織才能得到更多的「活水」。

  經濟學者薛兆豐表示,商業跟公益慈善其實都是遵循人的行為規律的。公益行業應該充分地利用商業社會裡一些成熟有效的環節和方式,去追求更高的社會價值,走更多元化、專業化的道路。

  財經作家吳曉波則直接提到了「社會企業家」的概念。他表示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在完成商業使命的同時,把對社會的理解及專業能力投入公益事件,扮演了「社會企業家」的角色。而在新的移動網際網路環境下,「社會企業家」又給了這個時代每個人,每一個企業能夠更多發揮自己的熱情,更多地獲得社會認可欲望的一種可能性。

  「你的名字,我們記得」,向1200萬「戰疫捐助」者說聲謝謝

  社會的痛點就是公益出發原點,公益出發的原點,就是技術連接公益生態的發力點。

  作為中國公益行業年度最大規模會議之一,自2016年由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南都基金會、陳一丹基金會共同發起以來,中國網際網路公益峰會每年都會面向全國公眾,匯聚來自科技界、企業界、NGO、學術界、國際組織等各行各業的公益人,展示網際網路對於社會實際問題的解決以及對於公益事業的推動成果,圍繞新慈善法、線上傳播、企業公益等公益實踐中的前沿話題進行分享和討論。

  每年峰會舉辦之時,也是中國公益人和網際網路用戶充分互動、加深了解的一次機會。已經舉辦三屆的中國網際網路公益峰會,今年因為疫情原因,峰會第一次搬到線上舉行,為了向疫情期間的公益捐助者致敬,網際網路公益峰會還從「活力慈善」、「生態共建」、「積極探索」和「前瞻性」四個方面,向社會公眾和公益業界推薦了145個公益機構和項目,為更多公益夥伴提供公益實踐的「推薦樣本」。

  本次中國網際網路公益峰會特別設置了「你的名字,我們記得」致敬環節,向疫情期間在騰訊公益平臺上愛心捐助的1200多萬愛心網友致敬。

  (武漢長江大橋打出「你的名字」,向戰疫捐助愛心網友致敬)

  而在每年網際網路公益峰會上,公益人也都能收穫一些互聯公益新玩法,國際視野下的新視角。在本次峰會還設立了影響力論壇以及圓桌對話,保爾森基金會總裁戴青麗(Deborah Lehr)從全球視角分享公益發展的全球新趨勢,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丁香園、極飛科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騰訊研究院、真愛夢想等公益慈善組織,以及「網紅教授」羅翔,「新晉網紅」歪果仁研究協會創始人以色列人高佑思等也紛紛為公益「支招」,讓公益如何能更酷,更具親和力,更加「接地氣」。

  (中國網際網路公益峰會披露抗疫捐款,京粵蘇網友捐得最多。)

相關焦點

  • 3000家公益組織雲聚峰會 共議網際網路公益的生機與未來
    中國網際網路募集的善款每年增長20%、網際網路公益為戰疫籌款18.67億元、騰訊公益募集86億善款超九成用於扶貧……在顯赫的成績單背後,網際網路公益面臨哪些挑戰和機遇?公益事業如何擁抱數位化浪潮、如何走向理性公益之路?
  • 公益機構心理諮詢師:疫情結束之後,社會更需要我們
    作為一家公益機構的HIV/LGBT友善心理諮詢師,這是Mabel第二次經歷疫情了,也是她第二次在疫情來臨之時被恐懼侵襲。 從疫情初次浮出水面到全面爆發,Mabel和大多數人一樣,經歷了從忽視到恐慌、悲傷、憤怒、再到無奈接受的全過程。
  • 尚德機構助力公益,攜手創和諧
    近日,尚德機構「尚進生計劃」公益助學項目在湖北省以「爭做好網民  弘揚正能量」為主題的網絡文化活動中被評為「湖北優秀網絡公益扶貧項目」。尚德機構始終堅持以思想引領,強化守正創新,不斷在網絡公益扶貧中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育是國之大計,一個民族的興衰在其根本的教育上便可以看出。
  • 中國腦健康日首屆公益匯活動情滿三秦
    2015年9月16日是第十六個中國腦健康日,當日,陝西省慈善協會、中國民族衛生協會癲癇防治大會組委會、西安市蓮湖區殘疾人聯合會在西安中際中西醫結合腦病醫院聯合舉辦了「中國腦健康日首屆公益匯」 活動,啟動A腦慈善康復項目,為西北地區腦病患者帶來福音。
  • 公益的釋義及公益的起源
    早先的公益組織主要從事人道主義救援和貧民救濟活動,很多公益組織起源於慈善機構。西方一些學者把公益組織統歸於非政府組織,我國一些學者則把它稱作第三部門或非營利機構,以區別於政府組織和企業組織等。 關於社會公益組織的概念,目前還沒有一致的、普遍認可的定義。
  • 滬公益機構共同採購稀缺物資支援本市一線醫護人員
    2月18日,總價值706萬元的N95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一次性醫用手套、護目鏡、消毒液等抗擊疫情稀缺的醫療物資,在上海玉佛禪寺裝車出發,運往瑞金、九院、曙光等本市多家醫院,為一線醫務工作者提供了強大的後援保障。
  • 賈西津:什麼樣的公益籌款是成功的公益籌款?| 訪談
    也正是因為它的這種堅持,可以看到,在這次疫情之中,它的資金來源到目前為止受到的影響不大。一個公益慈善組織如果依靠某一個企業,一旦這個企業遇到了困難,肯定首先會想到削減捐贈;而個人在收入下降或需要削減開支的時候,一般情況下他不會首先削減小額捐款,一方面是資金額度不高,另一方面是捐贈對他很有意義,特別是在越困難的時候,他越會保留著,除非他真的是完全沒有任何資源了。
  • 《公益時報》聯合二更公益等籌建N次方公益傳播聯盟 讓公益傳播1+1>2
    近日,由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綠化基金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深圳國際公益學院、二更公益、南都公益基金會、壹基金、公益時報、《中國慈善家》雜誌、新浪微公益等10家機構作為首批成員共同發起的「N次方公益傳播聯盟」正式籌建,共建公益傳播新生態
  • 健合集團全球社區日 l 凝聚力量「健」行公益,捐步拓寬全球公益地圖
    過去兩年,健合集團全球社區日匯聚了每一位員工的公益熱情和力量,開啟了覆蓋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公益之旅,讓健合志願者服務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個角落。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集團旗下仍有部分地區員工處於封鎖狀態,社區志願者活動難以在全球範圍廣泛開展,但集團的公益腳步從未停歇。
  • 協助小可樂果赴港演出 臺民間企業、機構舉辦公益募款
    中新網臺北5月6日電 (記者 劉舒凌 劉雙雙)為協助炬輪小可樂果劇團等臺灣身心障礙少年今年順利前往香港演出,民間企業雙文堂及臺灣工商企業經營發展協會6日在臺北舉辦慈善公益募款活動。再次發起公益募款,臺灣工商企業經營發展協會理事長郭煜傑接受採訪時表示,協助身心障礙小朋友上臺表演,讓大眾能感受到他們不畏肢體障礙、努力勇敢地表現自身的藝術天分。郭煜傑說,透過語言和肢體鍛鍊,戲劇研習及演出對這些孩子們會有一定的療育效果,幫助其成長、培育一定的生存能力。
  • 尋找最美「逆行者」公益宣傳活動啟動
    ——醫藥衛生期刊行業面向社會徵集最美「逆行者」醫療衛生行業攝影圖片及優秀科普作品2019年底,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捲了中華大地,牽動著每一個家庭,牽動了整個社會。面對疫情,全國人民展現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抗擊疫情精神。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全國醫療機構,廣大醫務工作者,聞令即動,全面投入到抗擊疫情的戰鬥中。
  • 【工作機構】發揮優勢 熱心公益 醫工委開會總結部署下半年工作
    【工作機構】發揮優勢 熱心公益 醫工委開會總結部署下半年工作 2020-09-01 1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腦開發」培訓機構:加盟合作機構53家 培訓資質存疑
    收費一萬九,兩天變「神童」近日,記者前往太原市一家「全腦開發」培訓機構採訪。在「道蒙開智全腦潛能開發」幾個不起眼小字的指示下,記者爬上黑暗擁擠的樓梯,來到了該機構的一家教學點。這家培訓機構從6月4日起恢復線下培訓,暑期更有不少家長前來諮詢。
  • 美樂家(中國)成立自然環保基金會,搭建公益與商業的橋梁
    美樂家設立該自然環保基金的想法始於今年的疫情期間,抗擊新冠肺炎的時候,美樂家開展了支援抗疫的公益項目,這也是該基金成立以來的首個公益項目。這次行動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大家的共同努力為支援抗疫貢獻了許多愛心和力量。如今中國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但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應當永遠被我們牢記,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然而無休止的開採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
  • 99公益日|騰訊公益活動策劃方案大全
    優報訊:2018年9月份,中國將引來一年一屆的全民99公益日,屆時將有500+公益組織和數十家愛心企業,聯手騰訊公益千萬個愛心網友,一起溫暖這個世界。我們出於愛心公益的初衷,優報志願者收集了99公益日往年,和今年策劃執行的一小部分活動方案,給大家參考學習,希望通過這次的努力,為公益事業貢獻微薄的力量。
  • 浙報關注︱台州建設公益教育機構助推垃圾分類
    「6個月時間,香格裡拉南苑小區的垃圾分類準確率從75%提升到91%以上。」王梟瀚告訴記者。在台州,還有3000餘名和王梟瀚一樣的垃圾分類督導員,這些督導員擔起各級桶長的職責。為破解群眾主動參與率和城市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均不高的兩大瓶頸,2019年7月1日,台州成立了全國首個垃圾分類公益教育機構——垃圾分類公眾教育學院(又稱「拉風學院」),首創垃圾分類執業資格認證制度,啟動精英講師培養考評體系,推廣市民普教。今年,「拉風學院」推出萬名督導員輪訓計劃,截至目前,已成功舉辦了15期垃圾分類督導員執業資格認證考試,培訓近3000餘名執證督導員。
  • 庚子年公益大考:抗疫成主戰場之一,在災難中成長|2021新年特刊
    對於中國公益來說,這同樣是驚心動魄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國公益猝不及防地加入到這場抗疫之戰中。從個人、公益機構到企業,一點點匯成了一道洪流,成為抗疫之戰中一支特殊的力量。抗疫給中國公益的2020年打下了特殊的印記。正如2008年汶川地震的公益覺醒被稱為中國「公益元年」,2020年也將成為中國公益成長史中的重要節點。
  • 「玖富公益·六等星自閉症兒童專項基金」公益巡診濟南站啟動
    2019年9月21日,為期兩天的「玖富公益·六等星自閉症兒童專項基金」公益巡診濟南站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華美樓負一層兒科門診正式啟動。本次巡診由北京玖富公益基金會和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主辦,北大醫療腦健康兒童發展中心承辦,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協辦,邀請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北京兒童醫院、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知名專家及北大醫療行為發展教研院兒童康復專家團隊共同參與,主要面向12歲以下疑似或已被確診的自閉症患兒、自閉症兒童家長及從事自閉症兒童康復的相關從業者,分享最前沿的自閉症診斷標準及康復有效的幹預方法。
  • ...市早教進社區公益服務項目實施成果綜述 長春日報2017年6月...
    本報記者 徐 微 本報通訊員 遲清濤 0~6歲是兒童成長的黃金2000天,是親子關係、親子教育風格的形成期,也是家庭教育的黃金期。在兒童0~6歲這個階段,初為父母的家長在孩子教育、養育、心理、行為方面會遇到很多困惑,這些難題如何迎刃而解?
  • 公益有我|夢映動漫榮膺2020廣東十佳網絡公益團隊
    2020年10月12日,由廣東省委網信辦、廣東省文明辦、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主辦的"南粵大愛 網結同心"——2020廣東網絡公益宣傳推廣活動圓滿落幕。夢映動漫的"小觸角計劃"公益團隊憑藉在抗擊疫情、教育助學和正能量網絡公益等方面做出的努力,獲得其頒發的廣東十佳網絡公益團隊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