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際網路募集的善款每年增長20%、網際網路公益為戰疫籌款18.67億元、騰訊公益募集86億善款超九成用於扶貧……在顯赫的成績單背後,網際網路公益面臨哪些挑戰和機遇?公益事業如何擁抱數位化浪潮、如何走向理性公益之路?
7月14-15日首次在線上舉行的2020年中國網際網路公益峰會上,3000多位來自政界、學界以及公益界的各路大咖圍繞這些話題展開了一場特殊的雲對話。
民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愛文在開場致辭中表示,疫情極大凸顯了網際網路的價值。網際網路豐富了公益慈善的參與渠道、提高了行業資源配置效率、傳播了公益慈善的文化理念、促進了公益慈善的交流合作,已經成為公益慈善事業新的增長點。
峰會主席、騰訊主要創始人、騰訊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陳一丹則表示,疫情之下,很多人因情緒驅使產生感性的公益行為,有機會通過平臺與機構的能力,繼續喚起他們的善意,並把一次性的感性行為轉化為理性的思考和持久的習慣,這不僅是為網際網路公益行業,更是為整個國家和社會沉澱下一筆寶貴的公益財富。
陳一丹在中國網際網路公益峰會上的講話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公益峰會提出,公益慈善事業應該主動與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結合,通過平臺與機構的聯動力量,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助力後脫貧時代的鄉村振興。
【成效】
網際網路公益戰疫:網絡善款共18.67億元,騰訊公益佔1/3
王愛文介紹,據初步統計,在全民戰疫過程中,全國通過網際網路募集善款18.67億元,參與人次達到4954萬人次。騰訊、阿里、百度、字節跳動等網際網路公司的捐贈都高達數億元,除大規模的直接捐贈外,公益慈善力量也同專業服務力量緊密合作、攜手抗疫。
比如,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支持開展了「志願者、社區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和湖北省養老機構工作者關愛保障行動」;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支持開展了「五社一心,愛滿江城」心理疏導和社會工作服務項目;拼多多用捐款捐物、平臺專項補貼、解決農產品滯銷等方式,為農民打開新市場的戰疫「四步走」;丁香園產品團隊打造了此次疫情中的第一張疫情地圖,極飛科技通過無人機防疫消殺,確保公共衛生防疫穩步推進…
(影響力論壇上來自阿里、丁香園、拼多多、極飛科技等分享嘉賓)
除了善款的募集,網際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也極大地助力了全民抗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表示,疫情爆發之初,以騰訊、阿里、百度等為代表的領軍企業,提供海量雲、人工智慧等協同辦公產品,在戰疫行動中表現出特有擔當。
戰疫期間,騰訊開放包括騰訊覓影在內的許多 AI資源,讓一些條件相對不足的醫院,可以根據CT照片到人工智慧平臺,及時診斷病情,基於大數據健康碼覆蓋的超過10億人;浙江疾控中心跟阿里達摩院合作,利用人工智慧的技術精準,分析新冠疫情確診病例;百度開放人工智慧算法以及對新冠疫情基因預測的網站,幫助全球縮短判斷基因的時間。「國家信息中心更是和騰訊共同啟動了數據長城計劃,這是一個以疫情作為起點,但是面向更多的社會治理和應急管理的一個開放性的建設工程。」鄔賀銓說。
如果說戰疫只是網際網路公益階段性的重心,那麼扶貧攻堅則是其任重道遠的長遠目標。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
「扶貧攻堅,任重道遠。公益事業永遠在路上,網際網路企業責無旁貸。」鄔賀銓就認為,網際網路本身為扶貧打好了網絡基礎,「網絡扶貧」成重要公益行動。
公益機構組織在線觀看中國網際網路公益峰會,屏幕上,鄔賀銓正在做分享。
事實上,中國的網際網路公益一直致力於扶貧濟困。以騰訊基金會為例,自2007 年成立以來,截至2019年12 月31日,已經累計對外捐出29.57億元,其中扶貧領域公益慈善活動佔總體捐贈項目超九成。截至2020 年5 月下旬,已經有近3.4 億參與人次在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公益平臺騰訊公益捐贈超86億善款,其中92% 以上的善款專注於扶困濟貧。2019 年一年網友捐贈的扶貧善款就超過了26億元。2020 年1月,騰訊公益愛心網友捐贈總金額超過5億元,其中超過4.4 億元與扶貧濟困相關。
【思考】
透明公開是基礎要求,公益組織要在使命基礎上談專業化
網際網路公益在疫情中凸顯價值的同時,也在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正如陳一丹所言,在本次疫情中,中國網際網路公益在承載期望和承擔壓力中成長和進步。
陳一丹坦言,這次疫情來勢之兇猛,波及之廣泛,令眾多公益機構和行業夥伴經歷了一場大考。民眾對公益機構的專業性期望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在抗擊疫情等救災救難的特殊時期,人們希望「出一份力」的迫切心理,往往轉化為對公益機構更高的道德要求、能力要求和檢查標準。同時,網際網路有放大個人情緒和意見的特點,也使一些個案引發蝴蝶效應,會觸發整個網際網路公益界同時感受壓力和反思。
本次峰會,如何讓網際網路公益走向理性公益之路成為了熱議話題之一。專家學者們就表示,公益組織需要公開透明,同時也需要專業高效。像商業機構一樣發展出一套解決社會問題的專業能力,能夠有一個多元的評價機制,建立獎懲體系。
其中經濟學者薛兆豐說:「公開透明最大的問題是分工,社會的分工是依賴於信任,我信任你之後,是由你來做決策,而不是由我來做決策,哪怕你把所有的公開信息告訴我,所有企業內部的信息告訴我,我也無從決定這樣做是對還是不對的。」
峰會圓桌論壇之探索理性公益之路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深圳國際公益學院院長王振耀建議,公益組織的評價體系,不要先簡單地把它變成是一個投票,或者單一指標的評價系統。可以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需要一些更健全、特殊的社會評價機制。
談及專業高效,王振耀就強調,公益組織的專業化和商業組織的專業化不同。公益組織一定有它自己的使命,不能以效率為第一,不能簡單地提倡狼性文化。
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在峰會的主題分享中就表示,復星國際之所以能在戰疫中作出一些成績,靠的是專業能力、資源能力和組織能力。「因為有了這三種能力,所以我們能夠調動全球的資源,而且把最急需的能進紅區的防護物資在第一時間支援到一線的醫護人員。」郭廣昌說,「其實這三種能力,也是做企業所必需的三種能力,做公益的時候,商業的邏輯也是必不可少的」。
讓公益被更多人看到,讓更多人參與,也離不開專業化的傳播。
疫情當前,歪果仁研究協會創始人高佑思與團隊藉助新媒體領域視頻直播等新趨勢,把中國的供應鏈優勢通過電商和直播連向海外消費者。在他看來,隨著疫情加速了全球消費習慣的轉變,數位化轉型變得更加迫切。
一條合伙人張晴認為,不刻意放大悲傷,而是致力於傳播希望的火苗的故事,才能讓公益傳播深刻久遠,這種力量「就像黑暗隧道盡頭的光芒一樣,可以引領一個人。」
如果說做公益需要專業能力、資源能力和組織能力的話,那麼由一家成熟的企業主動參與做公益無疑是事半功倍的。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峰會上的主題演講中就提到,新的移動網際網路環境,帶動了更多企業家發揮自己的公益熱情。
(財經作家吳曉波和復興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在峰會上做主題演講分享)
「通過公益行為來獲得國民的喜愛,也是一種獲得認可的欲望。」吳曉波舉例,上世紀中國首富家族——榮氏家族在無錫修了一座橋,時至今日,這家企業已經不在,但橋仍在造福百姓,榮德升這名字也因此流芳百世。「慈善對很多企業家來講,一方面是社會責任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是個人價值和個人愉悅的體現。」
過去,企業在參與公益行動時只能通過單一的渠道進行。「如今,移動網際網路所帶來的快速的信息傳達和交付,讓公益機構發揮更大作用。」吳曉波指出,疫情下許多企業在網際網路營銷行為中也加入公益行動。比如一家床墊公司,疫情期間直播賣床墊,每賣出一個床墊則拿出100元捐贈給武漢慈善機構。他評價,購買床墊的消費者也能感知到這份善意,「這種交付,通過網際網路得到廣泛傳播和互動,是今天中國網際網路公益一個非常重要的層面。」
吳曉波表示,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在完成商業使命的同時,把對社會的理解及專業能力投入公益事件,同時扮演「社會企業家」的角色。
【展望】
更透明、更高效、更精準,網際網路公益未來大有可為
本次網際網路公益峰會的主題是「同舟共濟,向陽而生」。王愛文也對網際網路為公益事業助力寄予厚望:「網際網路的發展,為公益慈善事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提供了多種可能,開闢了廣闊空間。」
正如保爾森基金會副主席兼總裁戴青麗在發言中表示,中國將技術應用於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卓越表現,並希望在世界範圍內進行推廣和借鑑。她認為,在這次全球經濟衰退後重振經濟時,技術將是一個主要的驅動力,充分利用5G和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能夠幫助各國更好地以技術為驅動力,創造就業、改善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
那麼,在數字時代的變革進一步深化的背景下,公益慈善事業如何與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結合?後疫情時代,公益組織面臨哪些挑戰和機遇?2020年99公益日,公益組織如何擴大籌款與傳播?
峰會中,來自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等81家機構還通過騰訊會議組織了平行閉門會議,針對上述議題進行了深度分享和探討。
(各地的慈善組織通過騰訊會議組織平行會議討論)
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檟欽對「科技與公益結合」深以為然。他所在的極飛科技,疫情期間,在世界各地協助用戶進行無人機和無人車防疫噴灑,確保公共衛生防疫穩步推進。
丁香園副總裁毛蔚明同樣認為,解決普通用戶在特殊時期的信息搜索與交流的訴求,通過網際網路科技手段可以大大提升全社會抗疫效率。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鄧國勝就暢想了未來數字公益的模樣:「比如說對公益慈善事業有需求,數字公益按一個按鈕,就可以迅速地把需求信息傳遞出去,讓公益組織馬上也能接收到這個信息,了解到到底什麼地方有這個需求。有需求的這一端也能夠很快地知道都有誰可以提供他所需要的服務,誰提供的質量怎麼樣。」
鄧國勝還認為,數字公益可使得長期以來困擾公益瓶頸的問題很好地得到解決,比如促進公益慈善領域的透明度,由於有了數字公益,使得透明的成本會大幅度地下降,這也是我們對未來數字公益的期待。
鄔賀銓表示,網際網路本身已經為扶貧打好了網絡的基礎。據其介紹,到去年10月份,全國貧困村通寬帶的比例99%,基本上實現了農村城市同網同速,這對直播帶貨的下沉是巨大支持。「央視的主持人為湖北北京受疫情影響的地區來做商品的直播帶貨,三個小時突破了13.9億元。可見網絡在扶貧上面,在帶動消費上面也是大有可為的。」
正如同陳一丹在峰會致辭對「同舟共濟,向陽而生」的詮釋一樣,共同戰疫,是「同舟共濟」的意義,「向陽而生」,是人們在後疫情時代的展望。走過戰疫大考的中國網際網路公益,未來將大有可為。
此外, 2020年中國網際網路公益峰會從「活力慈善」、「生態共建」、「積極探索」和「前瞻性」四個方面,向社會公眾和公益業界推薦了145個公益機構和項目以及5個趨勢項目類別,為更多公益夥伴提供公益實踐的「推薦樣本」, 為網際網路公益立體打造「樣板間」,希望通過年度推薦案例的評審與發布,樹立網際網路公益典範,並以思想和價值研判,引導網際網路公益正向發展,打造行業發展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