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高校慈善教育,專業還是通識?來自高校與公益行業的反思

2021-01-10 公益時報

最近幾年,隨著《慈善法》的落實、社會組織的發展、網際網路公益的崛起,人人公益、人人慈善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相應的對於公益慈善教育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尤其是2020年疫情當前,全世界同做一張考卷。叢林規則、零和原則在嚴峻的疫情面前失靈了,與之相應的中國式「人和」理念呼之欲出。「在這樣的變局當中,中國式的公益慈善教育,將會面臨巨大的國內國際需求。」 上海民政局原黨組書記、局長馬伊裡表示。

目前,國內已經有多家高校在探索公益慈善教育的路徑。例如,華東師範大學與上海紫江公益基金會在2017年就開始了公益慈善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但與此同時,2020年6月,北師珠慈善專業停辦,引發「大學該不該有慈善專業」的爭論。

那麼,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究竟應該如何發展,是追求專業教育還是普及通識教育?包括紫江公益慈善課程在內的高校慈善教育探索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2020年12月13日,第四屆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論壇上,來自政府、高校、公益組織等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實踐者進行了分享和討論。

公益教育的使命究竟是什麼?

推進公益慈善教育,首先要釐清公益慈善課程的定位。因為只有弄清了定位,才能再來完善課程體系。那麼,公益教育的核心或者公益教育的使命究竟是什麼?

「我個人認為,公益教育的核心,是全過程、全領域、批量培養,具有公益人格的年輕人。」馬伊裡表示,不是單單為公益機構培養從業人員,是在各個領域都要培養具有公益人格的年輕人。

公益人格到底有什麼特徵呢?「去功利、開放、分享、積極、參與,他們觀察問題比較多的是社會視角。」 馬伊裡強調,「我們不僅僅要培養專職的人員,還要培養有良心的企業家,有良心的醫生、有良心的老師,和有良心的科學家……」

培養具有公益人格的年輕人,需要的無疑是通識教育,但公益慈善行業的發展也需要專業教育,究竟誰更重要呢?

「我一直認為專業教育很有必要,但是在當前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狀態下,可能談專業比較奢侈。另外一個方面,我們在高校裡給學生上課感觸更深,我們的同學要去公益慈善組織就業不太現實。在不否認專業教育的重要性的前提下,現階段特別有必要去推動通識教育。」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組織與社會治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周俊強調。

華東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聶磊也認為通識教育是更為現實的,「公益慈善現在不能說是涉及到各個行業各個專業,至少越來越多的涉及到很多專業和行業。它的專業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處的行業和專業。」

「學生做公益的時候一要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把專業帶到公益服務裡面去,變成了更加專業化的人才,做專業化的公益服務,這對社會更有幫助,更能提升社會公益服務質量。」 上海交通大學發展聯絡處副處長于洋表示。

南京愛德社會組織培育中心主任田梅梅也認為:「高校裡面多開通識性的課程,讓更多的學生能有一個入口了解公益慈善,我覺得是難能可貴。最開始我們設置了專業的話,優秀的學生不會首選,最後又變成了剩餘學科」。

知行合一的紫江公益慈善教育探索

那麼,公益慈善通識教育究竟要如何實施呢?

2017年華東師範大學與上海紫江公益基金會共建了「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中心」和「研究院」,設立了相關的基金項目,推動公益課程建設,開展了公益慈善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

「我們的定位是選修課,非專業教育,我們希望通過課程學習,培養大家的公益心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公益的種子。因為參加這個課程學習的同學可能會走向各行各業,大家在走向各行各業的同時,也把公益的種子帶到各行各業,這是我們的初衷和動力。」 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教育中心主任、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黃晨熹表示。

據黃晨熹介紹,通過三年的教學實踐探索,形成了以「知行合一」為核心的系統公益慈善通識教育模式,包括形成了縱深有序的課程體系設置,組建了多方位、多學科背景的師資隊伍,推動促進公益慈善理論知識與服務實踐的有效融合等。

在「知」層面,確立了三大主題——基礎性課程以重塑公益慈善認知為目的,集中於對公益慈善基礎知識及倫理原則的傳遞;應用性課程以非營利組織管理內容為基礎,側重於對公益慈善項目的開發、管理、運營、營銷等一系列能力的鍛鍊與提升;而前沿性課程則聚焦於公益慈善前沿理念,強調關注公益慈善行業發展未來走向。

另一方面,搭建了「課堂—講堂—論壇」三級交流平臺,包括在授課過程中,結合授課內容邀請相關教師及行業從業人員開展主題分享;組織「善知公益講堂」,邀請名家講座,以「線上+直播」形式;舉辦三屆公益慈善高峰論壇,聚集400餘位國內外學者及業界人士對公益慈善熱點問題進行探討。

在「行」層面,強調「體驗式」教育理念,積極開展多樣課程實踐活動,組織公益機構探訪、志願服務等一系列活動鼓勵學生走出課堂。2017年以來,共組織兩期暑期臺灣社會創新公益實踐研修營,選拔20餘名優秀學生赴臺參訪近20家公益創新相關機構,實現學員們的深度賦能。2020年,結合疫情背景推出「踐善行益,踏浪前行」紫江暑期社會實踐項目,吸引了13所高校近300人參與,最終選出10支隊伍進行資助,其實踐項目涵蓋抗疫力、心理療愈、性教育、助農等多領域。

同時,積極組建由國內外高校教師和公益慈善行業專業人員構成的多學科背景、多元化、全方位的師資隊伍,不斷豐富公益慈善通識教育內容。搭建了公益慈善實踐平臺,組建紫江公益學園、「紫江—大夏」公益社等2家學生社團,採取人員選拔制及公益學分制管理,每年選拔80名社員,為「知」「行」融合統一提供有力平臺支持。

三年來,共開設公益慈善通識課程27門,共計學分50多分,吸引了1000餘名校內外師生及公益慈善行業從業人員修讀。

「我們欣喜地看到,不同專業的學生走進了公益慈善課堂,他們共同討論學習,一起設計公益項目、一起做研究。公益慈善的種子,正在華東師大這個美麗的校園中生根發芽。更讓人欣喜的是,隨著學生的畢業,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播種到下一代的心靈之中。」上海紫江公益基金會秘書長陳琳表示。

行業+高校,更大規模地推動慈善教育

近年來,認識到公益慈善課程對學生培養的重要性的高校開始逐步開設公益慈善課程。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山東工商學院等開設了公益慈善專業(全日制)課程,深圳大學公益創新專才班實踐了輔修雙學位模式……

這一舉動贏得了公益慈善行業的歡迎。「今天這麼多的高校老師一起來探討公益人才的培養,我們覺得非常非常感動。」田梅梅在論壇上表示,「通識教育在高校裡如果能推開,對未來的公益慈善發展有非常大的幫助。公益機構的人力資源現在面臨著兩難的困境,一是招不來,二是培養不起來。期待高校把人才培養出來,這是我們的期待。」

基於共同的認知,公益慈善行業和高校之間就慈善教育達成了越來越多的合作。

一方面,公益慈善行業為高校的慈善教育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支持。

紫江公益慈善課程就是紫江公益基金會與華東師範大學合作的成果,這一合作已經持續了四年。在這一過程中,課程得到了越來越多公益慈善組織的支持。包括紫江公益基金會、敦和基金會、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上海市慈善基金會、聯勸公益基金會等在內的19家社會公益組織和項目成為課程社會實踐基地。

「紫江做這件事情,在全國都屬於是起步很早,而且動作也比較快,合作方式也很巧妙。扎紮實實做出一個案例,我們可以拿到行業、高校,做跨區域跨校的交流與合作。從我們基金會的角度,我們更希望能把這些經驗和合作的模式方式形成政策意見,通過政策倡導,有更大的一個變革。」敦和基金會項目官員葉珍珍表示。

敦和基金會這幾年也推出了高校慈善教育項目。

2019年9月,敦和基金會與公益慈善學園聯合發起了「敦和·善識計劃」高校慈善通識課程支持項目,支持國內高校教師開設公益慈善方向公共選修課程。

一期項目共資助了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浙江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的17位教師,通過理論教學、雙師課堂、體驗式慈善等方式,為近600名大學生帶來專業通識教育。

2020年10月啟動招募的二期項目收到了73份申請,最終23名教師獲得項目資助。同時,二期項目增設了體驗式慈善教學專項資助的版塊,將有11位入選教師在開設公益慈善通識課程的同時,帶領學生進行體驗式慈善的探索。

此外,針對國內公益慈善學歷教育發展水平與發展速度無法滿足公益行業對專業人才需求的問題,敦和基金會還發起了「敦和·菡萏計劃」,支持院校在慈善學歷教育中的多種探索。

另一方面,公益慈善行業對高校慈善教育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葉珍珍認為,高校公益慈善教育要注意兩個核心的問題,一個是定位在辦學還是辦班的問題——和行業內的各種慈善教育的班、短期培訓班,有什麼樣的區別?需要在進一步發展中明確自身的定位。

一個是理論和實踐的平衡問題。「我們發現很多高校開展公益慈善教育,在理論體系課程的設置上,會有一定的難度。當然這是源於公益行業本土化理論的發展整體上偏弱。我們也在資助相關的理論建設。」葉珍珍表示。

另外,學生未來是否參與公益,是否願意做志願者,或者是到公益機構中實習,未來去公益行業裡面工作,實習實踐環節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從項目資助的角度,上海新力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呂基成提出,高校公益慈善教育需要回應缺乏全局觀、專業技能、利益相關方溝通技巧等問題。要重新定位公益,引入大量的案例教學,增加學校與社會組織的實踐合作。

在高校和公益慈善行業的共同推動下,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加速發展的趨勢已經顯現。「我們期待與社會各界共商共議共建共享,共同推動公益慈善教育發展,我相信在各界的支持之下,在我們的努力之下,公益慈善教育體系會不斷的完善。」陳琳強調。

作者/ 王勇

值班編輯:於俊如 責任編輯:張雪弢

相關焦點

  • 賦能高校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教育教學公益巡講活動在我校舉辦
    新聞網訊 9月16日上午,由全國高校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創新聯盟(以下簡稱聯盟)牽頭並發起,我校數據科學與軟體工程學院承辦的「賦能全國高校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教育公益巡講活動」第二站論壇如期舉行。會議由聯盟執行理事、數據科學與軟體工程學院副院長李勁華教授主持。
  • 比爾·蓋茨等賀深圳國際公益學院成立五周年 中國公益教育再出發
    五年來,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先後開展了國際慈善管理EMP、善財領袖計劃GPL、公益網校、工商管理DBA等,開啟對公益管理專業人才、慈善家、社會大眾的培養探索,並與哈佛大學、法國南特高等商學院、印第安納禮來家族慈善學院、日內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國內外大學形成合作。
  •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在改革思路上,就是要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和機制激勵,探索高校「課程思政」可複製可推廣路徑。重點是兩個方面,一是強調高校黨委主體責任,明確高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二是逐步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 立德樹人文化內涵融入高校平面藝術設計專業的創新研究
    立德樹人在高校教育系統當中具有普遍的教化作用,平面藝術設計專業由於實踐性較強,它需要以立德樹人理念引導實踐行為的規範性和道德性,同時近些年平面藝術設計行業所面臨的誠信問題比較嚴重,這需要高校和平面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引起重視,不僅要在教育教學中引導學生重視道德發展,同時也需要以道德教育引領學生平面藝術設計專業能力的提升。
  • 吳國盛做客「清華通識說」 分享科學史與通識教育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吳國盛教授以「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為題,從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的關係和科學史類通識課程兩個方面展開,指出科學史學科為通識教育而生,科學題材應該加入到通識教育中,並分享了人文經典閱讀方法和「大班教學+小班研討」授課模式的經驗思考。講座採用線下線上融合的方式,通過荷塘雨課堂直播,共50餘位教師參加此次活動。
  • 繼清華取消會計專業之後,又一高校取消財會專業!
    近日,安徽大學撤銷稅收學、財務管理等12個本科專業。那麼對財務從業人員以及財會行業意味著什麼呢?又有什麼影響呢? 不久前,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餘瀟瀟做客新華訪談,宣布清華大學2020年招生情況:會計學專業宣布停止本科招生,同時新增一個專業:計算機與金融雙學士學位。
  • 讀綜合大學還是行業高校?做科學家還是工程師?畢業後差異大嗎?
    文|冷絲欄目|絲說教育改革經常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讀四川大學還是電子科技大學?讀吉林大學還是西安交通大學?需要說明的是,上海交通大學在20年前走的就是綜合性大學發展的道路,目前該校已經擁有了文、理、工、藝等所有的學科和專業。行業特色高校有什麼優勢?
  • 2020年度力學通識教育與空氣動力學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來自全國23所高校的51名課程負責人和一線教師,和部分研究所代表出席了本次交流和培訓活動。研討會主席李椿萱院士對本次交流給予了充分肯定,指出力學通識教育與空氣動力學是目前航天航空類院校最應注重的教育教學科目,應為我國航空航天領域培育出更多的人才做出貢獻。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唐志共研究員代表空氣動力學會發表了講話。
  • 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關鍵詞:通識教育;傳統;新理念;新實踐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傳統的回顧與反思北京師範大學的歷史可追溯至1902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學校2009版教學計劃提出,「實施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構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聯繫、相互協調的課程體系。」在課程結構中,通識教育公共選修課總計要求修讀8學分~12學分,在總學分中所佔的比重較低。第二,課程整體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方面,各院系往往將優質師資優先安排開設專業課程,通識教育選修課程中的優質師資相對偏少。
  • 讀研選擇科研院所還是高校
    在研究生教育階段,科研院所也是重要的教育力量,而且由於科研研所有較為完善的科研生態,所以科研院所在培養研究生方面也有自己的優勢。研究生教育不論是高校還是科研院所,教育資源的整合能力對於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有非常直接的影響,而教育資源包括三個大的方面,分別是導師資源、課題資源和行業資源。由於不少科研院所在課題資源和行業資源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所以科研院所往往也會匯集大量的行業專家,這對於研究生的培養會起到比較積極的促進作用。當然,很多重點高校,在課題資源和行業資源方面也有非常強的整合能力。
  • 高校教育信息化市場是怎樣的?
    對於世界上的頭部企業來說,成立高校企劃部也是其構建自身生態非常重要的一環。畢竟無論對於國家還是產業,高校永遠是人才競爭的最上遊。這裡先來分析下高校自身的特點。這也就構建了整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生態背景。
  • 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公益巡展開幕式在上海交大舉行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敦煌文化遺產,由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上海市教委指導,上海交通大學和敦煌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公益巡展」將於9月至12月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東華大學等高校展出。
  • 任誌慶:我眼中的慈善公益和青少年教育
    所以通過老師的教育,其實不是我一個人,是我們這些一起上課的同學。剛才說了我們有三個基金會,有千訓基金會、藍蝶基金會和蘭花草藝術基金會,這三個基金會都是我們一群共同學習成長醒悟過來的同學一起來組織,來做這個。其實我們是以心靈公益為主,所謂心靈公益也是我們一起和民政部,中國慈善聯合會,一起把這個心靈公益這個公益品類確定下來,所以這是去年我們拿到民政部的中華慈善獎的提名獎,因為確實很難。
  • 高校人工智慧專業建設發展論壇在合肥舉辦
    高校人工智慧專業建設發展論壇在合肥成功舉辦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為進一步發揮安徽省科技資源優勢,加快安徽人工智慧人才培養體系建設,9月19日,「高校人工智慧專業建設發展論壇暨2020全國產教融合信息化論壇-安徽站」在合肥舉辦。
  • 高校材料學科如何變革與發展? 106所高校共同探討
    他呼籲參加論壇的材料界各位專家以論壇為平臺,推動全國材料學科跨領域、跨高校、跨地區的合作,為國內高校一流材料學科的建設共謀改革之道。 21日下午,華南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22所高校材料學院代表圍繞師資隊伍建設及人才培養機制、科學研究及技術服務兩大議題展開主題報告,分享了各高校的辦學經驗,共同探索教育新途徑。
  • 英語專業:高校「第一專業」的尷尬—新聞—科學網
    就在曹衛東發出此言的幾天後,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行的一場以英語建設與發展為主題的研討會上,多位高校專家同時發聲,希望英語專業教學能「回歸人文學科的本質」。 無論是對培養「會說外語、講述中國的人才」的呼籲,還是對「回歸人文學科本質」的希望,實際上都表達了對目前英語專業教育現狀的一些不滿。那麼,他們不滿的原因在哪裡呢?
  • 發揮專業管理優勢 慈善信託助力公益事業可持續發展
    4年來,作為信託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發力轉型的重要切入點,慈善信託無論是項目數量還是財產規模均穩步增長。特別是今年疫情發生後,其以「善」為本、服務社會的公益屬性更加凸顯,通過發揮信託制度優勢和功能優勢,在精準服務有需要的困難群體和企業方面作用顯著,已形成規模化的發展趨勢,並已成為社會慈善事業的重要工具和渠道。今年以來,在外部環境持續變化的形勢下,慈善信託發展情況如何?有哪些突出的變化?
  • 新常態 新實踐 新範式:新時期高校外語教育與教學發展探索
    「新時期高校外語教育與教學發展」智慧講壇數字專場活動順利舉行,來自高等教育領域的多位領導專家通過在線會議方式,與全國超千所高校的近2000名同仁共商高等外語教育新命題,共議未來育人新格局,共建智慧教學新範式。
  • 高校海洋意識教育的學理思考與實踐探索
    課程設置:學分化、教材化、多元化的探索1.實現海洋特色課程體系與海洋通識教育體系相輔相成,覆蓋全校學生。學校開展海洋意識教育的歷史,緣於提高師生「懂海、愛海、用海」的人文素養與科學技能,並在傳承中轉化為文化自覺。
  • 全國81所「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本科專業高校教育教學綜合排名一覽
    導讀:2020 年教育部公布全國 51 所普通高校成功申報「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本科專業,2019 年教育部公布全國 25 所普通高校成功申報「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本科專業,2018 年教育部公布全國 5 所普通高校成功申報「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本科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