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2021-01-08 中國教育新聞網

摘要:北京師範大學在新版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構建了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課程體系。重構了六大模塊通識教育課程,廣泛調動院系開設優質課程,引導學生個性化修讀,並形成了通識教育課程的新特點:訓練思維,提高科學素養;研讀經典,傳承優秀文化;重視寫作,提高表達技能;注重實踐,豐富人生體驗,為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培養未來精英人才積累了經驗。

關鍵詞:通識教育;傳統;新理念;新實踐

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傳統的回顧與反思

北京師範大學的歷史可追溯至1902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在百餘年的發展歷程中,北京師範大學逐步建立並不斷完善現代大學制度,在學制、系科、課程規劃與設置等方面日趨完善,同時得到建構和發展的,還有通識教育傳統。

1.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的歷史傳統

中國現代大學的通識教育制度雖借鑑了歐美國家的模式,但通識教育的思想卻並非肇始於西方。在文明的傳承和傳統的延續方面,「強調廣博的知識教育和多種能力的培養」是中西方文化演進的共通之處。[1]我國傳統儒家學派以「六經」為教材,傳授禮、樂、射、御、書、數「六藝」;而在西方,通識教育傳統源自於古希臘文化,算術、幾何、天文學、音樂「四藝」,以及文法、修辭、辯證法「三藝」,經過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人的傳承與發展,逐漸形成以「七藝」為基本科目的自由教育傳統。雖然「六藝」和「七藝」學科內容各不相同,但它們的出現反映出,無論何種文明都在盡力保存、延續和發展其認為重要的東西。

近代以來,中國大學教育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的重要轉型,雖然移植西方現代教育制度,引入西學課程;但仍然在最大程度上保存和強化了本民族的文化基因,並逐漸構建了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傳統。梁啓超在《京師大學堂章程》中提出,「欲革舊習,興智學,必以立師範學堂為第一義。」北京師範大學經歷了京師大學堂師範館、京師優級學堂、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北京師範大學等多個歷史階段,通識教育傳統在此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依照林傑教授的劃分,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制度的構建大致分為六個階段:「大學預科制度時期(1912年前)、高師教育模式轉變與師範大學改制時期(1912年-1921年)、師範大學時期的學分制與自由選修制(1922年-1928年)、大學課程整理及共同必修科的加強(1928年-1949年)、全校公共選修課的重構(1980年-2000年)、通識教育模式的當今探索(2000年至今)」。[2]其中,前四個階段,在時間上是北京師範大學(以下簡稱學校)通識教育的歷史積澱期。自1924年以來,學校的課程結構包括:公共必修科、主科、副科、選修科(自由選修科)。其中,公共必修科中有一部分重要內容是教育學程(教育系列課程),此外,還包括黨義、哲學概論、社會科學概論、自然科學概論、衛生和體育,以及國文、外語、中外歷史、倫理學等課程。[3]這些課程涵蓋了廣闊的知識面,旨在使學生具備通專結合的知識基礎。這一時期,通識教育呈現出幾個鮮明的特點:第一,作為共同基礎的公共必修科不僅突出了師範教育的特色,而且也涵蓋了廣闊的知識面;第二,在課程內容和設置上,逐漸呈現出現代化與本土化兩種趨勢,由早期追隨與模仿歐美國家的教育理念,到後期逐步重視本民族與本土文化地位。

我國的本科教育自1952年的院系調整直到20世紀八十年代,一直以專業教育為主。這種模式雖然滿足了當時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社會和學生發展的需求。因此,20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開啟了新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實踐。1981年,學校頒布了《關於改革本科教學計劃的幾點意見》,又重新回歸通識教育的理念,標誌著通識教育復甦的是全校性的公共選修課程的設置。1982年,學校開始開設全校性的公共選修課,到1986年增加至34門。同時,加強了課程規範與要求,開始注重文理溝通。

2.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的新階段

2000年之後,隨著「通識教育」概念的重新引入和興起,學校通過兩種方式來探索通識教育改革:一種是辦文理科綜合實驗班,實行小規模的通識教育;另一種是在全校大規模範圍內將公選課進行梳理、凝練。[4]

2008年年底,學校開展修訂本科教學計劃工作,將通識教育作為2009版教學計劃的重中之重,成立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委員會,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提出學校通識教育的宗旨是:依託本校深厚的人文底蘊、多學科的綜合平臺、高水平的科學研究資源,以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為核心,借鑑國內外通識教育的先進經驗,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由學校公共必修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有機聯繫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分為五個模塊,包括人文與藝術類、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教育與心理學類和其他類。在課程設置方面,注重與通識教育宗旨和目標相符合,注重質量和效果。經過通識教育優質課程立項建設,學校開設了大量的通識教育選修課程,每學期開設課程門數達到120餘門,在提高學生的人文與科學素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通識教育課程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學校2009版通識教育課程面臨著新的問題與挑戰。第一,由培養目標和培養路徑所決定的通識教育課程採取的是全校公共選修課模式。學校2009版教學計劃提出,「實施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構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聯繫、相互協調的課程體系。」在課程結構中,通識教育公共選修課總計要求修讀8學分~12學分,在總學分中所佔的比重較低。第二,課程整體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方面,各院系往往將優質師資優先安排開設專業課程,通識教育選修課程中的優質師資相對偏少。另一方面,部分承擔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對通識教育課程認識和投入不足,導致課程質量不高。第三,學生對通識教育的意義理解不到位。學生在選修通識教育課程中普遍存在著矛盾心理,既想要課程質量高,又不願在選修課上多花費時間和精力,某種程度上造成「水課」泛濫。

北京師範大學2015版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新思路

2013年底,學校開始全面推進本科教學綜合改革,研製出臺了《北京師範大學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計劃》,共20條,包括優秀人才選拔、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生個性化發展、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國際視野拓展與國際競爭力培養、政策制度保障,共六大計劃。加強統籌規劃,分步有序推進。在此基礎上,為構建與世界一流大學戰略目標相一致的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制定了《北京師範大學關於修訂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於2014年初全面啟動「2015版培養方案」修訂工作。新版培養方案明確提出,培養具有良好的人文與科學素養、寬厚的專業基礎、開闊的國際視野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未來精英人才。基於對培養目標的重新梳理,進而提出構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課程體系,著力提升通識教育課程質量。通識教育改革,成為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

1.更新理念,重構課程體系

學校通識教育的理念,立足於當今時代、社會與中國國情,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標準,旨在使學生通過通識教育,不僅在知識掌握、能力發展和綜合素質提升等方面獲得長足進步,而且在離開學校後,能夠從在大學學習時獲得的思維方式和技能中受益。學生在未來面對迅速變革的時代和社會時,能夠以開放的思路和多元的視角,去應對問題和挑戰,去探究事物的本質。

基於對培養目標的理解和對通識教育內涵的認真審視,學校重構了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整合原有的學校平臺必修課、通識教育公選課、相關學科基礎課,重新構建了六大模塊通識教育課程:家國情懷與價值理想、國際視野與文明對話、經典研讀與文化傳承、數理基礎與科學素養、藝術鑑賞與審美體驗、社會發展與公民責任。同時,將通識教育課程分為A類和B類,A類課程以必修(限選)為主,包含各個學科的導引和專業入門課程,是院系重點建設的優質通識教育課程,旨在夯實基礎、拓寬視野。從大一開始向學科大類內的專業開放,大二開始向全校學生開放,是建議學生優先選擇的課程。B類課程以選修為主,從大二開始對學生開放,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先修課基礎。

2.調動院系,開設優質課程

《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頒布後,學校決定試行大類招生和培養改革,並結合「2015版本科培養方案」修訂工作,將各專業培養方案的修訂和未來的專業大類分流對接,為學生在大類內自主選擇課程、進而選擇畢業專業做好充分準備。以人文學科大類實驗班為例,文學院、歷史學院、哲學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新聞傳播學院五個學院招收的本科生在大一將不分專業,學生根據這五個學院的專業培養方案,在專業大類內修讀2個~3個專業的A類通識教育課程,通過第一學年的探索,根據自身志趣和潛質,再選擇專業,從而擺脫一考定終身的發展局限。由於學生在專業大類內選擇的課程的教學質量直接關係到他們對開課專業的認知,進而影響其專業選擇,因此,各院系高度重視,重新梳理課程設置,集中高水平師資力量開設通識教育課程,並儘可能降低大班授課數量,多開平行班,滿足學生修讀需要。例如:文學院在經典研讀與文化傳承模塊中,共開設10門A類課程,「中國文化概論」「漢字與中國古代文化」等課程廣受學生歡迎。

同時,學校建立通識教育課程準入和退出機制,組建由39位教授組成的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專家委員會,分理工、人文藝術、社科三個組對全校申報的通識課程進行評審,評審通過的課程方可開設並編入《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名錄》;通識課程大綱全部上傳至學校課程中心網站,方便學生查詢和下載。截至2017年,已經開設700多門通識教育課程。

3.引導學生,個性化修讀

通識教育課程的修讀方式為分布必修式,既針對專業特點規定數量不等的必修課程,又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自由。每一名本科生,不論主修何種專業,都需要在這六大模塊中選修一定學分的課程。例如:經典研讀與文化傳承模塊,要求理科和社科類學生在此模塊中最少選修6學分,人文和藝術類學生需要自主選修20學分。數理基礎與科學素養模塊,要求文科類學生必修「微積分初步」或「統計學導論B」,理工科學生必修「大學數學」和「基礎物理」課程。這種修讀要求,致力於培養學生跨學科的知識背景,有助於實現文理交融,學科互滲,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科學精神、批判分析和溝通表達的能力。

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特點

1.訓練思維,提高科學素養

學校「2015版通識教育方案」進一步優化了本科課程結構,初步實現了從學科模塊的修讀到重視能力的轉變。在數理基礎與科學素養模塊,分層、分類開設的數學類課程是全校學生的必修課,對於訓練學生清晰的、嚴謹的邏輯思維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還開設了邏輯通識教育及其相關的批判性思維訓練課程,如「推理與論辯」「邏輯學」課程等,主要強調通過一定的訓練,「養成以邏輯理性為基礎的良好的思維能力和習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更好地完成他們相應專業的學習和訓練」[5]。此外,組織開設新生研討課,由教授面向大一新生就某一專題開展學術討論、互動研究和科研寫作訓練,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前沿專業知識、團隊合作研討、小組報告的有機融合,在此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維,提升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能力。

2.研讀經典,傳承優秀文化

依託北京師範大學深厚的人文底蘊,學校在經典研讀與文化傳承模塊每學年開設約70門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吸引了3,500人次選課。廣受學生歡迎的課程包括:「四書精讀」「《史記》選讀」「唐詩選讀」「宋詞選讀」「明清小說選讀」等。這些課程的教學內容既包括國學傳統的基本知識,也包括國學思想的傳遞,還包括一種文化思想的認同。通過研讀經典,讓學生感受到先賢偉大的道德生命,理解中國文化的根壤所在,進而對傳統產生一種溫情、敬意與親近之感。從而培養學生深厚的人文素養、審慎的思辨能力和寬闊的視野與胸懷。

3.重視寫作,提高表達技能

表達能力包括書面寫作、口語交流,是學生溝通、交流的基本技能。在藝術鑑賞與審美體驗模塊,設置多門寫作課程,如「文學創作基礎」「創意寫作」「詩詞格律與寫作」「戲劇欣賞與評論」「媒介創意策劃」等,旨在幫助學生實現有效的自我表達,掌握必要的寫作技法,提升寫作能力以及創意能力。此外,在經典研讀與文化傳承、社會發展與公民責任等模塊的通識課程中,課堂討論、論文寫作等環節,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國際視野與文明對話模塊,外國語言文學學院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了必修課「學術英語讀寫」,訓練英語寫作能力,培養學生形成個性化的表達風格。

4.注重實踐,豐富人生體驗

通識教育課程鼓勵教師採用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例如:由北京師範大學與美國康奈爾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等六所大學聯合發起的國際研討課「環境可持續性」課程,共同開展案例討論。這門課程注重對環境生態、文化交融以及服務意識的跨學科整合,促進了學生知識視野的拓展和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在「環境可持續性」課堂上,利用網際網路+視頻會議系統,實現全球知名大學的師生共同研討,聚焦氣候變化、人口增長、水資源安全、食品安全等全球熱點環境和社會問題,讓學生在課堂裡走進社會、關注環境、關愛自然,真正實現了教學與實踐的密切結合。此外,在社會發展與公民責任模塊還開設了「如何提高創新創業能力」「敘事與大學生成長」等課程,使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獲得真實的學習體驗。

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的發展,凝聚了幾代師大人的智慧與汗水,建設過程幾經波折,殊為不易。北京師範大學2015版培養方案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立足於時代、社會與中國國情,堅持立德樹人,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標準。使學生通過通識教育課程的學習,具備優良的道德品質、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獲得廣泛的知識、基本的科學思維、客觀的價值分析、準確的觀察判斷能力和清晰的溝通表達能力。可以說,目前學校創造性地提出了富有中國特色、京師風範的通識教育育人目標,同時,正在不斷完善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通識與專業有機融合的教育模式和課程體系。今後,學校將在這條道路上繼續探索,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承擔起大學文化傳承創新的歷史使命。(作者:夏敏 許成偉 劉新蕾 鍾錦,單位:北京師範大學教務處)

參考文獻:

[1]汪永銓.中國高等教育中的通識教育[A].露絲·海荷,主編.趙曙明,主譯.東西方大學與文化[C].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355.

[2][3][4]林傑,趙武.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制度的建構與變遷[J].高校教育管理,2013(2):8-16.

[5]郭佳宏,高東平.在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之間的邏輯素質訓練[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3(9):88.

《北京教育》雜誌

相關焦點

  • 追問︱高校慈善教育,專業還是通識?來自高校與公益行業的反思
    在不否認專業教育的重要性的前提下,現階段特別有必要去推動通識教育。」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組織與社會治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周俊強調。華東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聶磊也認為通識教育是更為現實的,「公益慈善現在不能說是涉及到各個行業各個專業,至少越來越多的涉及到很多專業和行業。它的專業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處的行業和專業。」
  • 2020年度力學通識教育與空氣動力學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2020年度力學通識教育與空氣動力學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2020-12-29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京師妙筆核心引擎"妙筆超腦",人工智慧賦能教育
    K12和大學生教育場景提供了兩套行業解決方案:「妙筆超腦K12大語文學科智能解決方案」,以及「大學生寫作溝通與實踐能力提升解決方案」,借力AI踐行「做紮根的教育」理念,受到與會者高度關注。妙筆超腦賦能大學通識教育專識通識,課程思政,創新創業,教育均衡,產教融合……這些都是近年來高等教育領域的高頻詞,基於中國大學的種種實踐探索,如何通過「人工+智能」聯動實現更好的大學通識類教育,是眾多教育與科技工作者不斷求索的問題。
  • 博雅雲課堂首創SPOC課程在中小學通識...
    而且它是輕量化的,不像MOOC那麼長,可以把碎片化的時間利用起來;它還能根據每個人的不同需求定製課程表,這些特徵都是最適合通識教育的——讓孩子在屬於自己的時間,學一些有意思的,長遠來說也是有用的東西」。這個想法正合SERVE獎設計者的理念。SERVE獎模型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教授提出,以回答「什麼是好的教育創新成果」的問題。
  • 吳國盛做客「清華通識說」 分享科學史與通識教育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吳國盛教授以「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為題,從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的關係和科學史類通識課程兩個方面展開,指出科學史學科為通識教育而生,科學題材應該加入到通識教育中,並分享了人文經典閱讀方法和「大班教學+小班研討」授課模式的經驗思考。講座採用線下線上融合的方式,通過荷塘雨課堂直播,共50餘位教師參加此次活動。
  • 北京師範大學:每位新生配備導師 實行精英教育
    網易教育特邀北京師範大學的招生辦主任虞立紅老師、北京師範大學統計學院院長宋旭光教授和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王長瀟教授為您權威解讀首都師範大學2015年本科招生政策,分析今年招生政策的變化,指導考生填報志願等。
  • 理工科大學開展「哲學通識課」的實踐探索
    要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這是我們進行哲學通識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和根本遵循。南京大學張亮教授(2013年)課題組對通識教育的理念和實踐進行了系統的文獻調研和問卷調查,形成了專門研究。張亮指出:「推行哲學通識教育,當務之急就是要積極探索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為核心的通識教育模式」。
  • 多維教育受邀北京師範大學線上專題講座,剖析國際教育最前沿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漢語文化學院國際教育專題線上講座順利舉辦,多維教育集團作為受邀方,多維教育旗下國際業務板塊代表梁吉德校長、多維教育合作辦學引進的新加坡Invictus茵維特中英文學校校方代表許進源校長,為北京師範大學漢語文化學院師生帶來了一場高水準、全方位的國際教育課程體系及國際教育行業的深度解析
  • 教育學學科評估結果,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並列榜首!
    導讀:教育學學科評估結果,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並列榜首!教育學簡介:培養具有良好的教育基本理論素養、較強的教育教學研究的實踐能力、熟悉中外教育發展史和國內外教育改革最新進展、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級教育學專門人才、教育行政人員、中小學教育教學科研管理人員以及教育新聞、出版和媒體開發的專業工作者。
  • 上海師範大學又添6所附屬學校,有你家鄉的嗎?
    日前上海師大基教集團又添六校通過集團化的整合重組充分發揮上海師範大學的教育優勢在基礎教育辦學經驗和教育理念實踐上積極轉化高水平教育科學研究成果努力促成上海師範大學特色與當地基礎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上海師範大學特質的基礎教育品牌學校
  •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舉行鳳凰書院揭牌儀式暨「全球共生·教育...
    12月22日,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舉行鳳凰書院揭牌儀式暨首屆「全球共生·教育未來」京師鳳凰論壇(2020)。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羅永綱,外交部駐澳門公署署裡特派員王冬代表、新聞和公共外交部主任鄭新友,教育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王志偉,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孫紅培,副校長王守軍等出席儀式。粵港澳大灣區各兄弟院校、出版社、中小學、幼稚園的領導和嘉賓參加揭牌儀式。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兼珠海分校黨委書記韋蔚主持儀式。儀式上,孫紅培宣讀鳳凰書院成立批文及院長任命。
  • 教育部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驗收結果—新聞—科學網
    通過 39 崔光佐 北京師範大學 4111010027 面向「網際網路+教育」的創新設計方法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通過 40
  • 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_北京師範大學考研信息網-研究生...
    北京師範大學2020年招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幹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招生簡章 為進一步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2020年我校擬繼續招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幹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 北京師範大學_院校信息庫_陽光高考
    北京師範大學的教育學科歷史悠久,實力雄厚,是全國最早設立教育學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教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最早擁有教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的單位。學科綜合實力居全國領先水平,多年來位居全國教育學一級學科評估第一名。
  • 第二屆中小學實踐教育論壇在武漢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明海英 通訊員沈睿)11月28日,華中師範大學、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華中師範大學知行實踐教育研究院、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所、中國德育雜誌社承辦的第二屆「中小學實踐教育論壇」在武漢舉行。
  • 2022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課程與教學論考研分數線、參考書備考指導
    一、專業目錄二、學院介紹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具有百年歷史,它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師大學堂優級師範館開設的物理學課程。1911年創建數學物理部,1923年正式成立物理系,是全國最早單獨設立物理系的高校之一,1952年院系調整,原輔仁大學物理系併入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北師大物理學系在全國具有很高聲譽。
  • 北京青少年自然科學研究院與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小學建立戰略合作關係
    原標題:北京青少年自然科學研究院與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小學建立戰略合作關係   11月5日,北京青少年自然科學研究院與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小學在北京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以「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提升教育核心競爭力」為主要目標,攜手在研究網際網路教育學習模式創新方案,推進青少年科學素質和示範實驗
  • 培訓基地巡禮| 河北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頂崗實習、研學教育,國...
    河北師範大學是河北省「雙一流」高校,這裡具有118年的發展歷史和光榮的辦學傳統,傑出校友有老一代革命家鄧穎超,有學界名人梁漱溟、中科院院士嚴陸光,也有體育界精英許紹發、蔡振華等。2015年6月,河北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成立,標誌著河北師範大學強化教師教育特色、提升教師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了新階段。
  • 2020年全國高校美育實踐與研究學術研討會在鄂舉辦
    活動主題為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大學生美育通識課程體系構建。此次研討會由湖北第二師範學院主辦,湖北第二師範學院藝術學院、師範生美育實踐研究中心承辦。在學術講座環節,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副秘書長、湖南師範大學博導郭聲健教授深入解讀了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出臺背景、特點、重要創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