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9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20年12月18-20日,由中國力學學會與中國空氣動力學會主辦,北京航天航空大學陸士嘉實驗室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承辦、《力學與實踐》編輯部協辦的2020力學通識教育與空氣動力學教學研討會在北京舉辦。來自全國23所高校的51名課程負責人和一線教師,和部分研究所代表出席了本次交流和培訓活動。
研討會主席李椿萱院士對本次交流給予了充分肯定,指出力學通識教育與空氣動力學是目前航天航空類院校最應注重的教育教學科目,應為我國航空航天領域培育出更多的人才做出貢獻。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唐志共研究員代表空氣動力學會發表了講話。他表示,為了加強我國空氣動力學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創新,經中國空氣動力學會研究決定,同意成立空氣動力學教學指導組,負責定期組織空氣動力學課程設置、教學大綱、實驗教學等研討,以及教學經驗交流和教師培訓等工作。李椿萱院士、唐志共研究員以及崔德剛研究員,一起頒發了空氣動力學教學指導組成員聘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陶智歡迎來自全國的空氣動力學教師參會,並對中國力學學會和中國空氣動力學會對本次會議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陶校長相信:通過本次會議,各位專家學者在教學建設、教學方法、實驗實踐教學、課程思政等方面進行充分的交流,一定能夠對我校的力學通識教育與空氣動力學教學水平提高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本次教學研討會有幸邀請到臺灣淡江大學校長、航空太空工程學系馮朝剛教授以騰訊會議的形式針對空氣動力學中的超音速問題做了詳細的報告。報告中理論與實驗密切結合、相互驗證,是兩岸學術與科技交流的最佳典範,並提出了兩岸攜手合作的希望,受到參會者們的深度讚賞與認同。
此次會議特別邀請到中航工業科技委、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崔德剛研究員,他在會議中明確提出:要把航空院校辦成高端人才的搖籃。指出:目前,發展大飛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標誌性工程,航空學院力學專業要突出自己的定位和特色,建設航空強國靠的是高端力學人才,做好高端人才培養是建立世界一流的愛國人士隊伍。
來自23所高校的主講教授分別就各自對航空航天類課程的課程內容、教學體會、教材建設等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陸士嘉實驗室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劉沛清老師主講「空氣動力學一流課程建設經驗交流」與「力學通識教育的意義」,全面介紹我校「空氣動力學」精品課程的基本情況、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程,還講述了現代大學力學通識教育的意義,指出通識教育要和工程素養結合,才能培養出適合現代化建設的航空航天人才;清華大學錢學森班何楓教授介紹了該班的發展歷程,重點介紹了清華大學錢學森班的教育理念與培養模式,並展示了學生的突出成果案例;北京大學工學院史一蓬教授主要介紹了北大「空氣動力學」課程在教學中的一些思考,以空氣動力學知識為例講述其教學方法的創新;復旦大學的謝錫麟教授重點分享了如何利用基於曲面主方向的非完整基理論推導彎曲壁面上的湍流邊界方程,並闡述了現有認識與體會;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楊永教授介紹了西工大「空氣動力學」的教學模式發展情況,分析了如何合理設計教學內容、把握教學深度以及取捨教學內容,還對課程今後的發展進行了展望;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的周宏偉教授介紹了該校「空氣動力學」課程線上線下的建設情況,並從力學知識的歷史背景、工程背景、學術背景與歷史演化等方面講述了對於學科發展的思考,並將自身學校特色與力學教育結合起來進行課程創新,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果。
在會議進行中,部分教師針對於自己所感興趣的方面對參講教師進行提問,並共同進行探討與研究。隨後,部分參會教師針對如何繼續開展更加深入的課程交流等問題進行了專題研討,更多的參會教師則圍繞各個院校航空航天類專業「空氣動力學」「航天航空類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針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難點及解決辦法展開了熱烈的研討。參會教師認為此次教學研討會為一線教師創造了非常好的學習和交流的平臺。
會後,部分教師們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沙河校區參觀陸士嘉實驗室。郭昊副教授為參觀學習的教師介紹實驗室的設備、實驗管理和教學經驗,並對D5風洞實驗室進行講解。
原標題:《2020年度力學通識教育與空氣動力學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