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吳國盛說,近代科學本質上是分科的學問,因此科學史一開始都是分科史。科學史學科之父喬治·薩頓強調要做科學通史,從字面上看,科學史和科學通史一字之差,但為科學史增添了人文背景。眼下,吳國盛本人正在忙於撰寫學術版的《科學通史》,自然也是希望彌補此方面的缺憾。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他強調,一階科學史和二階科學史有著密切的關聯。二階科學史也被稱為「科學史學」或者「科學編史學」。想要回答什麼是科學史這一問題,就需要了解過去一百多年來的科學史實踐。通史(綜合史)與分科史(學科史),輝格史與反輝格史,所體現的都是不同科學史寫作者的歷史觀。吳國盛說,近代科學本質上是分科的學問,因此科學史一開始都是分科史。
-
吳國盛教授做客新雅講座
吳國盛教授做客新雅講座 暢談「科學與藝術的自由解讀」清華新聞網12月15日電 12月8日下午,清華大學新雅講座第七期在圖書館報告廳舉辦。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國盛老師做了一場題為「科學與藝術的自由解讀」的精彩演講。本次講座由新雅書院2016級本科生王依晨同學主持。
-
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 闡述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
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 闡述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清華新聞網9月30日電(學生通訊員 任鵬波 方圓) 9月28日下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學技術史學科評議組成員、清華大學長聘教授、人文學院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以「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為題,為到場的五百餘名師生勾勒出希臘古典科學轉變為現代西方科學的思想史歷程
-
清華大學吳國盛:這一學科將影響中國人對科學的理解,卻只有幾所...
簡單來說,通識教育是一種教育模式,如果說專業教育是培養專門人才,那麼通識教育的目的就在於培養既能獨立思考又能對不同學科有所認知,同時具備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的全面發展的人。實際上,19世紀以前,中西方的教育都屬於通識教育。
-
「博雅大學堂」雲課程直播預告|江曉原:作為通識的科學史
講座主題作為通識的科學史講座時間9月9日(周三)19:30-21:00內容簡介1.科學史的三個重要意義為方便教師交流我們建立了「博雅大學堂-通識教育教師交流群」微信群,想進群的老師請識別二維碼,在跳轉頁面掃碼添加工作人員「教服中心客服號」至通訊錄,工作人員會邀請您入群。添加時請務必備註「姓名+學校院系+所授課程+科學史」申請入群(僅限高校教師)。
-
建立西方科學史譯著的高地
張卜天直言,西方科學史領域的書籍是目前國內市場上最稀缺的品種之一,優秀出版物更是鳳毛麟角,與西方科學史浩瀚的文獻形成了巨大反差。 吳國盛也表達出同樣的觀點。他說,西方科學史在過去半個世紀發展迅速,文獻汗牛充棟,而國內西方科學史方面的圖書則「基本處在隨機無序狀態」。
-
吳國盛:我們學幾何 是在向希臘文明致敬
人物名片吳國盛,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館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技史學科評議組成員。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科技史、科技哲學和科學傳播研究,主要學術著作有《科學的歷程》《什麼是科學》《技術哲學講演錄》《時間的觀念》《希臘空間概念》《追思自然》等。
-
吳國盛:愛因斯坦勸人看淡生死,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幻覺
近日,著名科學史家、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教授接受「人文清華」專訪時表示,在愛因斯坦的物理學體系中,繼承牛頓關於時間可逆性的結論,認為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人類自身構建的幻覺,並不重要。時間具有可逆性吳國盛教授指出,愛因斯坦基本還延續著牛頓時代關於時間具有可逆性的觀點。
-
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分為五個模塊,包括人文與藝術類、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教育與心理學類和其他類。在課程設置方面,注重與通識教育宗旨和目標相符合,注重質量和效果。經過通識教育優質課程立項建設,學校開設了大量的通識教育選修課程,每學期開設課程門數達到120餘門,在提高學生的人文與科學素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
「人文清華」講壇 | 吳國盛: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
2018年10月30日晚,科學史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的主題演講,從科學史的角度,幫助觀眾澄清許多誤解,通過追溯科學的起源追問科學的本質,思考中國科學的發展方向,並提出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讓科學精神紮根於中國文化的土壤之中,要改良我們的文化土壤;要在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同時,多弘揚自由科學的精神。
-
張卜天:在科學史「新大陸」開疆拓土
期待,則是源自「愛分享」的天性——正是同樣的緣由,讓他走上了翻譯這條路。 目前,這個系還沒有本科。張卜天說,爭取明年能成為本科生的輔修專業;再過幾年,成熟一些了,可以變成雙學位,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本科學科。「沒有本科生的系是一個『假系』。」他這樣形容本科教育對一個專業的重要性。在西方,在耶魯、哈佛這些世界頂級大學,科學史專業都是有本科教育的。
-
吳國盛:追問什麼是科學,有現實意義—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報》:這本書書名看上去簡單,但實際上有點拗口,很多人都把「什麼是科學」說成「科學是什麼」,就像大家習慣將「科技」和「科學」混淆一樣。請你談談「什麼是科學」與「科學是什麼」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要從這個角度來談? 吳國盛:起初,我覺得只是一個表達習慣,沒有什麼實質性區別。
-
追問︱高校慈善教育,專業還是通識?來自高校與公益行業的反思
目前,國內已經有多家高校在探索公益慈善教育的路徑。例如,華東師範大學與上海紫江公益基金會在2017年就開始了公益慈善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但與此同時,2020年6月,北師珠慈善專業停辦,引發「大學該不該有慈善專業」的爭論。那麼,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究竟應該如何發展,是追求專業教育還是普及通識教育?包括紫江公益慈善課程在內的高校慈善教育探索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
2020年度力學通識教育與空氣動力學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2020年12月18-20日,由中國力學學會與中國空氣動力學會主辦,北京航天航空大學陸士嘉實驗室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承辦、《力學與實踐》編輯部協辦的2020力學通識教育與空氣動力學教學研討會在北京舉辦。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吳國盛:從蘋果神話到萬有引力
【編者按】疫情之下,「復旦通識」組織「學人疫思」系列,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對疫情展開不同角度的討論,進行跨學科的深入解讀和分析。不僅止於復旦的教師,該系列也會向其他高校的教師、學者約稿。
-
吳國盛:科學精神的起源(之一)-清華大學新聞網
科學精神的起源(之一)吳國盛 吳國盛生於1964年,先後獲北京大學理學學士、哲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學位。曾先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等職。
-
上海財經大學通識經典閱讀書目(2021版)
2019年,由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團委、學生處、宣傳部、人文學院、圖書館等多家單位聯合組建的上海財經大學通識經典閱讀書目工作組經過綜合考量,遴選出100本經典名著,最終形成了《上海財經大學通識經典閱讀推薦書目(2020版)》,並於2020年元旦正式發布。
-
自然科學類通識課程的設計與運行
曾先後獲上海交通大學通識教育貢獻獎一等獎、上海交通大學優秀教師一等獎、上海交通大學「凱原十佳教師」、上海交通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上海交通大學「唐立新教學名師獎」 、上海交通大學 「教書育人獎」二等獎等多項表彰獎勵。 自然科學的特性決定了自然科學領域的通識課程具有區別於其他領域通識課程的特點,如何設計和運行自然科學類通識課程。
-
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何建宗:缺乏正確引導 香港通識教育引入...
近日,海外網專訪了曾經在特區政府工作的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何建宗博士,從大學校園、通識教育、輿論空間等深層角度剖析香港社會。何建宗認為,在對國家和身份認同的教育缺位,對學生價值觀培養又缺乏正確引導的情況下,以獨立思考為名在通識科目大量引入政治討論實在有害無益。香港當下發生的暴力是文明社會所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