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盛:科學精神的起源(之一)-清華大學新聞網

2021-01-11 清華大學新聞網
科學精神的起源(之一)

吳國盛  

吳國盛生於1964年,先後獲北京大學理學學士、哲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學位。曾先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等職。科技哲學領域著名學者,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2016年被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引進為長聘教授。

很高興成為清華「長聘教授講壇」第一講的開講人。我想,讓一個人文學院的教授來「開張」,是有象徵意義的。這體現了我們清華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這一全新的辦校理念。

工具論意義上的知識

我本人從事科學史、科學哲學研究工作,多少年來思考最多的問題是:什麼是科學?這個問題對中國人來講具有格外重要的含義。為什麼?第一,科學不是中國文化土生土長的東西,它是舶來品,因此中國人對科學的理解,難免帶有中華傳統文化很濃厚的痕跡,而這種傳統文化痕跡的影響使得我們可能偏離對科學本身的理解。比如說,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知識的地位向來更多地攜帶了功利主義、實利主義和工具主義的色彩。過去我們說知識分子是毛,附在皮上———「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傳統文化對知識本身總是懷有一種過分功利的看法。學好知識之後幹什麼呢?就能為國效勞,「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學而優則仕」。當然,學而優則仕並不一定是壞事情,在古代社會這是一種制度安排,讓優秀者、有知識者為國效勞。但是我們對知識本身的態度是模糊的,我們不知道知識本身意味著什麼,我們心目中的知識都是工具論意義上的。學好了知識可以成為晉升之階,可以作為敲門磚,但是知識本身怎麼樣我們文化裡沒有提到。所以說,我們更多的是從功利主義考慮知識、考慮科學的,這是我們的第一個欠缺。

對科學認識的空白

第二,中國人對科學的理解,受制於我們引進西方科學的時機。中國文化本來對西方文化沒有什麼特別的好感和需求,第一次西學東漸的時候,來華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的科學,但是我們僅僅把它當成好玩兒的東西用一用,後來發現不怎麼好玩兒,就算了。所以第一次西學東漸無疾而終。

1840年以後的第二次西學東漸,真正把科學帶過來了,因為這次在中西文化碰撞的過程中,中國文化普遍面臨危機,後果就是我們感覺自己不如人家。首先是技不如人,打不過人家。打不過人家的突出表現就是我們的船不行、炮不行,所以西方文化給我們最初的印象是堅船利炮。為了改變落後挨打的局面,需要向西方學習,「師夷長技以制夷」。所以在我們心目中,西方的科學首先是作為「夷之長技」出現的。最早一批學習西學的人都是去學造船、造槍、造炮,出去以後發現光學手藝不夠,要學它背後的東西。那是什麼呢?就是科學。

這樣的歷史遭遇給我們帶來的後果之一,就是中國長期以來科、技不分。我們一說科學很容易說成科技。講座前汪暉老師介紹說,我們清華要建科學史系。有的老師問,我們是叫科技史系還是叫科學史系呢?我說叫科學史系,因為我們中國人最缺這部分。

科學是什麼?我們提到這個問題總會跳到科技是什麼,把科學和技術混為一談,總是把什麼是科學的問題躲避過去了。什麼原因?我認為這與傳統文化的因素,以及我們近代接觸西學的時機都有關係。我們一說到科學就想到生產力,想到有什麼作用,能不能幫助我們抵禦外敵的入侵,能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國計民生的大問題。所以我們對科學的看法,仍然帶有傳統文化對待一般知識看法的濃鬱痕跡。就我的理解而言,「什麼是科學」始終沒有作為一個真正的問題進入中國人的視野當中。好像理所當然的,我們學科學是為了救國,為了科教興國,為了把我們國家建設成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大國,為了提高我們人民的生活水平……至於科學本身是什麼,這個問題是空白的。

「什麼是科學」的問題應該浮出水面

如果說過去100多年來中國人民遭遇了很多緊迫的問題,在解決緊迫問題的時候,以這種態度看待科學也沒有什麼大毛病。那麼到了現在,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的理想,要引領世界文明的走向,這個時候如果還採用功利主義、工具主義、實利主義的科學觀的話,直接後果就是科學的原創性不夠,我們的科學行之不遠,不可持續發展;而我們對科學引發的潛在後果也難以覺察。所以,我認為在今天這樣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什麼是科學」的問題真的應該浮出水面,進入中國文理科學者的眼中。今天,我願意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關於這個問題的初步想法。當然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今天我只談科學的起源。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西方科學有兩個來源,第一個是希臘人創造的以歐幾裡得《幾何原本》為代表的演繹科學;第二個是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實驗精神。所以我們說科學精神有兩支,一支是演繹精神,一支是實驗精神。今天時間有限,就講演繹精神的起源。大家知道演繹科學的出現是人類文明中極為獨特的發展,在世界其他各民族中,無論民族歷史多麼悠久、無論國家實力多麼強大,通通都沒有出現過演繹科學。演繹科學是希臘人民獨特的創造。什麼叫演繹科學,為什麼在希臘地區會出現演繹科學,為什麼演繹的精神成了科學精神最悠久、最深遠的來源呢?

希臘科學的超功利性

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第一卷開篇談到三類知識,他認為最基本的知識是經驗知識,動物都有經驗,但是經驗不可傳遞,所以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識。亞里斯多德認為比經驗更高的知識叫技藝或者技術,這一類知識就有點類似於中國人心目中的理論知識,比經驗知識更加普遍化,它能夠溝通、能夠學習。但是,亞里斯多德說這兩類知識都還不是真正的科學,他提出第三類叫科學的知識。這類知識什麼意思?首先是超越功利。經驗也好、技藝也好,統統都是有實際目的、有實際用途的,只有一類知識是沒有功利目的、完全為著自身的目的而存在的,這就是科學。我們中國人的知識譜系裡有經驗知識、理論知識,在我們看來,一切知識首先來源於經驗,然後對經驗進行歸納、總結、提升、一般化,構造出理論,理論再反過來為實踐服務,這是中國人一般的看法。但是在我們的知識譜系裡始終缺乏這第三個類別,就是科學。這是一種什麼樣類別的知識呢?亞里斯多德說,被我們稱為科學的這類知識,必須首先是為了自身的目的存在的,不是為了任何別的目的存在。所以希臘科學的第一個特點叫做「為自己的學術」,是為自己而存在的。

在我們中國,要是問一個孩子為什麼念書,一般有遠大目標的孩子會回答說,為振興中華讀書,這當然講得很好。差一點的也會說,為孝順父母讀書,為光宗耀祖讀書,為將來混口飯吃讀書。但是很少有孩子說我就是喜歡讀書。如果有孩子這麼回答,那家長、老師會跟他說,你這樣說水平不高,你得有個更高的目標。讀書本身為什麼不是目標?因為我們的文化裡沒有為讀書而讀書的要素。

希臘人強調,真正的科學是為了自身目的存在的,所以他有所謂的為學術而學術、為科學而科學、為知識而知識。所以,真正的科學的第一個特點是超功利的,是「沒有用」的。如果你對一個科學上的大家說,請問你這個東西有什麼用,他會很不高興。事實上,流傳下來的關於歐幾裡得的少數傳說裡,有一個是這樣講的———有個學生在學了幾天幾何學之後問歐幾裡得,老師你這個東西究竟有什麼用啊?據說脾氣很好的歐幾裡得勃然大怒,說我怎麼會教你有用的東西呢?我教給你的都是完全無用的東西,正因為是無用的才是真正高貴的。為什麼呢?因為任何有用的東西最終都會把自己消散在那個「用」之中,等到沒有「用」就廢了。為了自己的目的而存在的知識,才是最高貴的知識。所以希臘人高標特立地強調,科學之所以是科學,首先在於它是為自身的目的而存在的,它是「沒有用」的。我們看到在希臘學術裡有很多很「奇葩」的現象———很多事情當時做的時候覺得毫無用處,但是過了很久發現有大用。比如說希臘人最喜歡做的圓錐曲線研究,當時毫無用處,因為自然界裡好像見不到圓錐曲線。自然界裡圓當然是有的,橢圓、拋物線、雙曲線當時見不到,但是以阿波羅尼為代表的希臘數學家對圓錐曲線精湛的研究,到了後世都用上了,比如伽利略發現拋物體的運動軌跡是拋物線,克卜勒發現行星運動的軌道是橢圓,他是在嘗試了很多次曲線後利用阿波羅尼的工作,發現橢圓才是最合適的。這個工作說明了什麼?希臘人偉大的探索當時沒有什麼眼前的效果,但是能影響一兩千年之後的事情,這難道不是人類偉大精神的突出表現嗎?所以希臘人高標特立地宣布,科學之所以為科學,在於它是無功利的、無用的,這一點是特別重要的。當然不是說它到最後也沒有用,而是說它的動機是無用之學。希臘科學帶有很強的超功利性。(未完待續。本文根據2016年10月14日吳國盛教授為「清華大學長聘教授講壇」所作首講整理編輯。文字整理/李婧)

來源:新清華2016-10-28

清華新聞網11月16日電

編輯:徐靜

 

相關焦點

  • 吳國盛:科學精神的起源(之二)-清華大學新聞網
    科學精神的起源(之二) 吳國盛理性為自己立法一種超功利的,也就是說斬斷它的經驗來源的科學,如何構建起來呢?這是我們要講的希臘科學的第二個特點。希臘科學是一種我們稱之為內在性的學問。什麼叫內在性學問呢?我們知道希臘科學有幾個非常典型的學科——數學、哲學和邏輯學;演繹數學、體系哲學和形式邏輯,是希臘人民貢獻給全人類最偉大的財富。這三個學科都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為自己立法」的科學精神。我們舉形式邏輯為例。形式邏輯為什麼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具有「鐵的必然性」,讓每個只要讀懂了這個意思的人都不得不佩服,不得不承認事情就是如此、必須如此呢?
  • 吳國盛教授做客新雅講座
    吳國盛教授做客新雅講座 暢談「科學與藝術的自由解讀」清華新聞網12月15日電 12月8日下午,清華大學新雅講座第七期在圖書館報告廳舉辦。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國盛老師做了一場題為「科學與藝術的自由解讀」的精彩演講。本次講座由新雅書院2016級本科生王依晨同學主持。
  • 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 闡述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
    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 闡述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清華新聞網9月30日電(學生通訊員 任鵬波 方圓) 9月28日下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學技術史學科評議組成員、清華大學長聘教授、人文學院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做客新人文講座,以「從求真的科學到求力的科學」為題,為到場的五百餘名師生勾勒出希臘古典科學轉變為現代西方科學的思想史歷程
  • 「人文清華」講壇 | 吳國盛: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
    2018年10月30日晚,科學史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我們對科學有多少誤解?》的主題演講,從科學史的角度,幫助觀眾澄清許多誤解,通過追溯科學的起源追問科學的本質,思考中國科學的發展方向,並提出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讓科學精神紮根於中國文化的土壤之中,要改良我們的文化土壤;要在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同時,多弘揚自由科學的精神。
  • 成就最美的科技之旅——專訪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籌)館長吳國盛
    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自宣布籌備之初便引起了廣泛關注。適逢清華大學109周年校慶,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館長吳國盛接受了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的專訪,揭開了科學博物館的神秘面紗。吳老師學識淵博,是著名科學史家,也是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就在前不久在「人文清華雲講壇」登壇講授《瘟疫之年:重新認識牛頓》,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議。
  • 吳國盛:我們學幾何 是在向希臘文明致敬
    人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講理的,一類是不講理的,講理的是學過幾何的,不講理的就是沒學過幾何的」……吳國盛教授不用PPT,不用講稿,信口講來,條分縷析,深入淺出,用近兩個小時把「科學精神的起源」這一深奧問題講得通俗易懂,其間還「金句」頻頻,引來聽眾席上陣陣笑聲。
  • 思辨清華大學吳國盛之問: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的系主任吳國盛有一個很譁眾取寵的命題: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四大發明不屬於科學。一些人支持,一些人反對。其實在我看來,吳國盛只是玩了一個偷換概念的把戲,將「科學」和「西方科學」劃上了等號,然後再去論證一切和「西方科學」不相符的事物都不屬於科學。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但要回答究竟什麼是科學,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科學的萌芽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科學也僅獨屬於它的誕生地希臘。科學擁有確切的價值標準和研究目的,並對公眾產生深刻影響,得到社會認可,則是近幾百年才有的事情。為了向大眾普及科學與科學史,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這個領域深耕數十年。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為了向大眾普及科學與科學史,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在這個領域深耕數十年。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他先後創作了《科學的歷程》《什麼是科學》《科學史筆記》等相關通俗論著,每一本都極為暢銷。科學史是跨越科學與人文的學科,而當初之所以選擇這個領域,與吳國盛本人的經歷息息相關。
  • 吳國盛:科學的歷程——科學精神的起源及百年科技的歷史回顧
    近代中國人特別推崇科學,科技興國也是各黨派人士為數不多的共識之一,但是中國人對科學的理解並不準確。誤解在哪裡,又是什麼原因呢?第一是科技不分,以技代科!大家談科學時其實談的是科技,以為科技就是技術。第二是把科學等同於了生產力,脫離了科學的本質。「科學」兩字是日本翻譯的,並不準確。
  • 《科學的故事》:帶你探尋科學的起源
    相信很多非專業讀者對此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困惑:每個國家不是都有科學的嗎?科學不就是指導社會實踐的理論知識嗎?如果對這些問題搞不明白,不妨讀一讀吳國盛教授的書。這本《科學的故事》是吳國盛教授的最新力作,集中展現了吳教授關於科學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體現了吳教授深厚的專業基礎和高超的專業造詣。沿著吳教授的思路,你將徹底理清楚科學到底是個什麼回事。
  • 吳國盛:追問什麼是科學,有現實意義—新聞—科學網
    《什麼是科學》,吳國盛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 北京大學教授吳國盛在許多次的文章和演講中都提到
  • 吳國盛:當下中國關於科學的六大誤區
    阿憶(左)和吳國盛(右)對談。2016年10月15日下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國盛帶著自己的新書《什麼是科學?》做客單向空間花家地店,和主持人阿憶對談。吳國盛用風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了何為科學,在當下中國,關於科學的常見誤區是什麼,以及產生這些誤區的原因。
  • 吳國盛做客「清華通識說」 分享科學史與通識教育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吳國盛教授以「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為題,從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的關係和科學史類通識課程兩個方面展開,指出科學史學科為通識教育而生,科學題材應該加入到通識教育中,並分享了人文經典閱讀方法和「大班教學+小班研討」授課模式的經驗思考。講座採用線下線上融合的方式,通過荷塘雨課堂直播,共50餘位教師參加此次活動。
  • 吳國盛:愛因斯坦勸人看淡生死,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幻覺
    近日,著名科學史家、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教授接受「人文清華」專訪時表示,在愛因斯坦的物理學體系中,繼承牛頓關於時間可逆性的結論,認為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人類自身構建的幻覺,並不重要。時間具有可逆性吳國盛教授指出,愛因斯坦基本還延續著牛頓時代關於時間具有可逆性的觀點。
  • 清華大學吳國盛:這一學科將影響中國人對科學的理解,卻只有幾所...
    但到底什麼是通識教育,這個看上去陌生的概念到底跟科學、人文有什麼關係?授課老師: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創系主任 吳國盛文理互相嘲笑的歷史眾所周知,中國的高等教育模式引自西方。那麼,科學經典本身還要不要讀?當然要。讀科學經典的目的不是為了學科學知識,而是為了體會創造的偉大瞬間、學習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至於讀不懂的問題,人文經典也有這個問題。解決的辦法是,請老師帶著讀。
  • 「神機妙算」計算器具歷史展在清華大學開幕
    、科學博物館館長吳國盛為觀眾講解展品 9月24日,「神機妙算」計算器具歷史展在清華大學蒙民偉人文樓開幕。該展由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與合肥子木園博物館聯合舉辦,分「運籌」「機巧」「掣電」三個單元,展示了80件東西方歷史上重要的計算器具。 「畢達哥拉斯學派有言,『萬物皆數』。計數和運算即是將萬物關聯起來。無數的計算器具,見證了人類編織世界數學之網的歷程。
  • 吳國盛 | 他創立了近代運動理論,也帶來了人類的孤獨
    高山大學科學復興之路·義大利站的課程中,校董吳國盛教授為我們講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也引發了同學們的極大深思。  *以下根據吳國盛2019年9月5日在高山大學「科學復興之路」義大利站比薩的分享整理而成。  授課老師:吳國盛,高山大學校董。教授,博士生導師。
  • 吳國盛 花拉子模與阿拉伯數學
    ▲吳國盛作者 吳國盛 (本號主編,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責編 許小編 劉小編8世紀中葉,
  • 清華大學「科學之美」講壇首場報告開講
    清華大學「科學之美」講壇首場報告開講清華新聞網12月13日電(記者 李晨暉 攝影 李派)12月13日下午,清華大學「科學之美」講壇首場報告在大禮堂開講。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文小剛受邀作為講壇首期報告人,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理學院院長宮鵬出席講座並致辭。中科院卡弗裡理論科學研究所所長張富春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翁徵宇教授以及清華大學物理系張廣銘教授擔任此次講座嘉賓。物理系系主任王亞愚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動。